2022-2023 学年湖北省宜昌市长阳县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
题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城市,它记录公交车轨迹,提供实时到站预报;在乡间,它精确引导拖拉机;在高原
无人区,它守护藏羚羊迁徙路线;在东南沿海,它像“保护神”一样陪伴渔民驾船出海……
北斗系统全面服务交通运输、公共安全、救灾减灾、农林牧渔、城市治理等各行各业,综合
效益不断显现。
2020 年 6 月 23 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托举着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第五十五颗卫星顺利
进入预定轨道,发射取得圆满成功。至此,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 20 年 44 次北斗发射百分百
成功,向祖国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完美的答卷。
(摘编自王胜等《44 次北斗发射百分百成功》,《人民日报》2021 年 12 月 14 日)
材料二:
面对复杂未知的地月空间环境,科技人员不畏艰难、勇于创新,从绕月拍摄到飞跃探测,
从月背着陆到落月采样,探月工程六战六捷,“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圆满收官,创造了
月球探测的中国奇迹。
(摘编自《弘扬探月精神勇攀科技高峰》,《人民日报》2021 年 12 月 8 日)
[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
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
材料三:
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引领伟大事业。新时代航天精神,既是传统精神的延
续,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成为我国航天事业在新时代不断取得新辉煌的巨大动力。
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千百年来,
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
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中国梦,勇于追梦、敢
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
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是人类进步的不竭
动力。一项项关键技术的突破,一道道科学难题的破解,无不是中国航天精神的生动体现。
嫦娥三号落月后,作为备用的嫦娥四号,没有重复嫦娥三号的任务,而是勇闯科学探测无人
区,实现了多个世界首次,率先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正是这样的精神,激励着航天事业
稳步向前,为人类探索宇宙的伟大事业作出卓越的中国贡献。
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探月工程和北斗工程的成功,是中国特
色社会主义制度新型举国体制优势的生动展现。亿万双手,托举“嫦娥”;亿万颗心,牵挂
“北斗”,数十万科技人员凝心聚力,合力攻关,共同谱写了“举国上下一盘棋,千军万马
大会战”的动人篇章。
星空浩瀚,探索永无止境。服务全球、造福人类,中国北斗走向世界;登陆月球、飞向
火星,行星探测迈向深空。中国向航天强国迈进的足音铿锵,不论走多远,我们的初心永远
不会改变。新时代航天精神必将激励我们继续迎难而上、奋勇攀登新的高峰。
(摘编自冯华《弘扬探月精神建设航天强国》、余建斌《弘扬新时代北斗精神服务全球
造福人类》等,《人民日报》2021 年 12 月)
1. 根据材料一,下列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一项是(
)
A. 平潭大桥管理处全天候监测桥梁形变情况。
B. 厦门交管部门实时监控马拉松比赛期间城市路况。
C. 青海牧民在羊身上安装定位芯片。
D. 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
2. 复兴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月球探秘”项目组拟安排一些学习活动。根据材料二,下列
不合理的一项是(
)
A. 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
B. 检索与“月背着陆”和“中继通信”有关的科普文章。
C. 观看嫦娥五号采集的月壤样品展览的视频。
D. 撰写对嫦娥五号航天器设计师的访谈提纲。
3. 下列对材料三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全文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层次分明,条理清晰。
B. 第三段先提出观点并加以阐述,再举例论证,最后揭示意义。
C. 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
D. 末段表达对中国航天事业进一步发展的期待,点明论证目的。
4. 根据材料三,简要概括新时代“航天精神”的内涵。
5. “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意蕴深远,请结合材料二、材料三简要分析。
【答案】1. D
2. A
3. C
4. ①动力源泉:追求梦想,不懈奋斗
②关键核心:勇于探索,自主创新
③根本支点:协同攻坚,合作共赢
5. ①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②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 绍兴市某社区组织居民进行核酸检测不需要卫星导航,不涉及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A.中学开展研究性学习,邀请嫦娥一号设计师来校做“再入返回”科普讲座,不够现实。
故选 A。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增强了论证的逻辑性”错,文中引用了古诗、古文、神话传说等,丰富了文章内容,使
文章更富有文学色彩,为航天探月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吸引读者阅读的兴趣。
故选 C。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三原文第二段可知,追求梦想,不懈奋斗,是航天精神的动力源泉。
由材料三原文第三段可知,勇于探索,自主创新,是航天精神的关键核心。
由材料三原文第四段可知,协同攻坚,合作共赢,是航天精神的根本支点。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二[注]“嫦娥,神话中由人间飞到月亮上去的仙女。《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
之药于西王母,袁娥窃以奔月。’恒又作姮。为避汉文帝刘恒的名讳,改‘恒娥’为‘嫦娥’”
可知,“嫦娥”系列航天器的命名灵感来源于“嫦娥奔月”的中国神话故事,具有深厚的历
史底蕴和人文情怀。
由材料三“千百年来,从‘嫦娥奔月’到‘万户飞天’,从‘灯塔’卫星导航到北斗全球圆
梦,华夏民族不断抒发对宇宙的浪漫想象和努力探索的激情。探月梦、北斗梦连着航天梦、
中国梦,勇于追梦、敢于逐梦的航天精神,照亮了几代人的跋涉与跨越”可知,“嫦娥”系
列航天器的命名是新时代航天精神的生动诠释,传承了传统精神,丰富了鲜明的时代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奔马图
陈继明
身为这座城市的一个居民,我常有义务带外地来的朋友去看桥。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大湾区越来越热闹。
关于大桥我不想说太多了。我真正要说的,其实是一匹马。大桥边的一匹马。假如是一
个我认为可以不必凑热闹的人,我会谨慎地向对方建议,去看一匹马。或者说,去一个有马
的地点看桥。我觉得那才是看桥的最佳位置。
那是一匹退役的军马。至于马的品种——奥登堡马,我是很晚才知道的。一开始我们只
认为它是一匹过于长寿的军马,至少有六十岁了。
那个中午好晴美,在一个小海湾,看见一匹马,正背对着大海和大桥,在吃草。显然不
是普通的马,身形伟岸,线条流畅,全身放松又暗含警觉,鬃毛和尾巴是黑色的,前腿的两
个膝盖也是黑色的,其余部位全是白色的,令整个小海湾变得有些凉爽了。臀部左侧烫着一
个代号:Z23。
此刻越野车压出的两条车辙还在,老马冲着边缘地带的这一条车辙,打算一路吃进去,
听见我的脚步声,静静抬起头,尖了尖耳朵。
奇怪的是,只见马,不见人。
我走向巨石筑起的长堤边,看见一个老人坐在较低处。
“是军马吧?”我大声问。
戴着黑色渔夫帽的老人回头看看我,没出声。我走下去,想和他聊几句。在南方,在一
座管理系统很完善的海滨城市,遇见一匹马并不容易,又是一匹军马。我相信这个老人和这
匹马一定来历不凡,后面一定藏着故事。
“您当过兵吧?”我又问。
他还是不说话,不过,他摇了摇头,长长的白胡子一抖一抖。
我问:“您老今年有没有七十?”
他狠着声说:“八十了!”
“马呢?马也八十了?”
他说:“差不多,在我家就五十年了。”
我很难相信,马能活这么久。
他猜出我不相信,说:“我家在火车站旁边,1978 年夏天,我们生产队买了两车皮马,
都是军马,多一半带着伤,瘸腿的,瞎眼的,缺耳朵的……”
他笑了笑,说:“隔了一年,就分产到户了,地分了,牲口也分了,瞎马没人要,我家
要了。”
这时瞎马恰好嘶鸣一声,高昂,英烈,只是声音的边沿明显有残破感。
之后我和他就一同上岸了。
又隔了一天,又是因为晚上有事,我提前在中午跑步。果然,在小海湾又碰见了老人和
他的瞎马。这一次还有老人的孙子,中学生小可。小可在淇澳岛上一所贵族学校读书,午休
时间偷偷溜出来和爷爷见面,顺便骑骑马。
小可留着中分的头,小圆脸,厚嘴唇,脸色偏黑,眼神里有稚气,也有老成。他首先告
诉我。他是如何从学校溜出来的:先从校园里爬上一棵荔枝树,再跳到校园外的一棵芒果树
上,然后骑着共享单车越过淇澳大桥,来到小海湾。他还主动讲了他的爸爸和妈妈。
他说:“我五岁那年,爸爸和妈妈吵了一架,妈妈跑了,再也没回来。”
他又说:“我爸爸是做假发的,生意特别好,产品远销欧美。爸爸后来再婚了,生的是
女儿。我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据小可说,他发现爷爷后来得了抑郁症。回到珠海后,小可把爷爷得抑郁症的情况给爸
爸说了。爸爸特别孝顺父母,听了小可的话,马上就坐立不安,泪流满面,当时就买了回家
的机票,回去没几天,父子二人同乘一趟飞机回来了。万万想不到,又隔了几天,瞎马也来
了。爸爸花了几万元,雇了一辆东风车,把瞎马从祖国的西北端运到祖国的东南端,整个车
厢里,只有一匹马和一堆草,爸爸还紧急在淇澳岛租了几亩地和几间农房,让爷爷专门养马、
种菜。爷爷种菜,还是不用任何化肥和农药的。爷爷种的菜,看上去没别人家的菜好看,但
吃起来味道大不一样。家里人吃不完就随便送给路人。
再一次见到瞎马,是从微信朋友圈和一些直播平台上,少年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在车
流滚滚的大街上高速奔跑。看得出,方向很明确,直冲市中心而去。不知是小可故意,还是
瞎马受惊了,反正那种姿态是极为任性接近失控的模样。在若干险急的弯道处,小可和瞎马
的身姿看上去令人揪心,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或踩踏人群的可能,可是,每一次都化险为
夷,继续前行。飞离地面的瞬间,壁画般静在空中,一动不动,小可和瞎马经过之处,交通
相继陷入瘫痪,司机们全都任性地按着喇叭。从沥青路面上弹起的马蹄声好听极了,秒杀了
种种闹市的噪音,包括尖锐的喇叭声,在一座现代化域市里出现了一匹马,可以想象,惊叹
之余,人们如何纷纷举起手机拍照,再迅速用自媒体发布出去,瞎马和少年小可瞬间成了网
红。
成为网红后,有人认出了瞎马的血统,奥登堡马,产自欧洲,温血马,十分名责。瞎马
刚好具备奥登堡马的两大特点,一是高大,二是长寿,但能活到三四十岁已经很不容易,瞎
马六十岁了还活得好好的,实属罕见。六十岁的马,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这样的一匹马,
肯定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于是有人愿意收购它,出价三十万,甚至还可以再商量。如
果是壮年的奥登堡马,至少值一百万,不过,无论如何老人是不可能动心的。老人想和瞎马
一起做大湾区发展的见证者。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的“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交代了故事发
生的地点,也点明了小说的时代背景。
B. 小说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叙述故事,显得真实亲切,容易拉近作品和读者之间的距离,
便于抒发感情,但内容局限于“我”的所见所闻。
C. 小说采用插叙方式,通过小可的讲述交代有关内容:老人患了抑郁症,小可的爸爸得知
后就买了回家的机票,还把瞎马也运到了大湾区。
D. 小说中的马是一匹瞎了眼的军马,它已经六十岁了,相当于人的一百八十岁,又一举成
了网红,这使得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它。
7. 关于文中小可在闹市区扬鞭策马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可为了成为网红,偷偷溜出校园,不顾自己和行人的安全在闹市区纵马狂奔。
B. 小可老练地骑着瞎马,直奔市中心而去,那是一种极为任性而接近失控的状态。
C. 在骑行途中,小可和瞎马多次有跌进大海、撞向楼房等危险,最后都化险为夷。
D. 小可骑马狂奔,瞎马壮美的英姿,甚至弹起的马蹄声,都令司机和路人惊叹。
8. “一匹马(瞎马)”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有评论认为“小说构思巧妙,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又让读者常常感受到他
的存在”,你是如何理解这一评论的?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答案】6. D
7. A
8. ①一匹马(瞎马)串起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老人与瞎马有传奇般
的经历,小可的“表演”离不开瞎马,瞎马也是小可爸爸孝心的载体。
②一匹马(瞎马)是军马,有传奇的经历、高贵的血统和良好的素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
趣。
③一匹马(瞎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引人遐想,有助于表达主题。瞎马来自
“1978 年”,从部队“退役”,让读者联想到改革开放;瞎马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
边的一匹马,让人联想到大湾区的发展。
9. ①小可的爸爸是联系小可和他爷爷的重要人物,但他始终没有出场,这样处理留下了悬
念,小说的“留白”引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②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却让读者常常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读者可通过小可
爷爷和小可的经历推测小可爸爸的为人及其创业的艰辛与成功,推测他在时代巨变中的个人
命运的变化。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又一举成了网红,这使得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它”错误。“有人愿意出高价来购买它”
的原因不是瞎马“成了网红”,而是瞎马是“奥登堡马,产自欧洲,温血马,十分名贵”,再
加上它的寿命长,“能申报吉尼斯世界纪录了”。
故选 D。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A.“小可为了成为网红”错误。小可成为网红是“最终的结果”,而不是“目的”。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小说物象作用的能力。
一匹马(瞎马)串起了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我家在火车站旁边,1978
年夏天,我们生产队买了两车皮马,都是军马,多一半带着伤,痛腿的,瞎眼的,缺耳朵的……”
“隔了一年,就分产到户了,地分了,牲口也分了,瞎马没人要,我家要了”,老人与瞎马
有传奇般的经历;“小可和瞎马的身姿看上去令人揪心……可是,每一次都化险为夷,继续
前行,飞离地面的瞬间,壁画般静在空中,一动不动”,小可的“表演”离不开瞎马;“爸爸
花了几万元,雇了一辆东风车,把瞎马从祖国的西北端运到祖国的东南端。整个车厢里,只
有一匹马和一堆草”,瞎马也是小可爸爸孝心的载体。
“那是一匹退役的军马”,一匹马(瞎马)是军马,“在南方,在一座管理系统很完善的海滨
城市,遇见一匹马并不容易,又是一匹军马。我相信这个老人和这匹马一定来历不凡,后面
一定藏着故事”“有人认出了瞎马的血统,奥登堡马,产自欧洲,温血马、十分名贵”,有传
奇的经历、高贵的血统和良好的素养,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我家在火车站旁边,1978 年夏天,我们生产队买了两车皮马,都是军马,多一半带着伤,
痛腿的,瞎眼的,缺耳朵的……”,瞎马来自“1978 年”,从部队“退役”,让读者联想到改
革开放;“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连接香港、澳门、珠海三地,大湾区越来越热闹”“去一
个有马的地点看桥。我觉得那才是看桥的最佳位置”,瞎马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边
的一匹马,让人联想到大湾区的发展。一匹马(瞎马)见证了时代的变迁和国家的发展,引
人遐想,有助于表达主题。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爸爸特别孝顺父母,听了小可的话,马上就坐立不安,泪流满面,当时就买了回家的机票。
回去没几天,父子二人同乘一趟飞机回来了。万万想不到,又隔了几天,瞎马也来了”,小
可的爸爸是联系小可和他爷爷的重要人物,如果爸爸不把爷爷接过来同住,就没有后面的故
事了,但他始终没有出场,使小说出现了“空白”,这是“留白”的艺术,留下了悬念,引
人入胜,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增强了小说的可读性。
小可的爸爸始终没有出场,但小说却让读者常常感受到这个人物的存在,“爸爸特别孝顺父
母,听了小可的话,马上就坐立不安,泪流满面,当时就买了回家的机票。回去没几天,父
子二人同乘一趟飞机回来了。万万想不到,又隔了几天,瞎马也来了”,通过小可的讲述我
们知道小可的爸爸非常孝顺,而且做事考虑周到。“我五岁那年,爸爸和妈妈吵了一架,妈
妈跑了,再也没回来”“爸爸花了几万元,雇了一辆东风车,把瞎马从祖国的西北端运到祖
国的东南端。整个车厢里,只有一匹马和一堆草。爸爸还紧急在洪澳岛租了几亩地和几间农
房,让爷爷专门养马、种菜”“我爸爸是做假发的,生意特别好,产品远销欧美”,也可以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