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湖北省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的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题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
要改动,先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
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 1~5 题。
材料一:
词原是歌筵酒席间演唱的歌辞,然而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
意。比兴寄托有广义的解释,也有狭义的解释;有字面的解释,也有引申的解释;有就作者
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
先讲“比”“兴”二字。词天生有这一特质,容易把作者引向比兴寄托的路子,也容易
引起读者比兴寄托的联想。本来“比”“兴”二字是写诗的两种作法,如果换一种较新的说
法,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
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以《诗经》来说,“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是外在的物象,所谓“物象”是眼睛所能看见的,耳朵所能听见的,凡是感官所
能感受的统称物象。这在中国诗歌中有很久远的传统。即如《诗品·序》中就曾说:“气之
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又说:“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
冬月祁寒,斯四候之感诸诗者也。”陆机的《文赋》也曾说“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都是说你看到外界的景物后引起了你内心的感发,是由物及心的物与心的关系,这就是所谓
的“兴”。李后主《乌夜啼》:“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
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种由于看到“林花谢了春红”而引起的感发就属
于此类。
什么叫“比”呢?“比”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
来传达,因为诗歌这种美文,如果只讲抽象的概念中的情意,便不易引起读者直接的感动,
所以常要把抽象概念的情意与具体的物象联系起来,才能引起读者的感发。由心及物的例证
如《诗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逝将去女,适彼乐土。乐
土乐土,爰得我所。”是用一只吃粮食的大老鼠来比喻剥削者,这是他心中先有一个剥削者
的概念,然后用硕鼠这一形象来表现的,是先有内心的情意然后找形象来比喻,是由心及物
的心与物的关系,这就是所谓“比”。秦观的“欲见回肠,断尽金炉小篆香”(《减字木兰花·天
涯旧恨》),说你要看到我内心中那千回百转的情意,就如同像篆字般曲折的小篆香一样,寸
寸燃尽,以此形容他回肠的寸断。这也是“比”,是先有其回肠的情绪而后以小篆香来做比
喻的。
所以一般说来,比兴就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由心及物。
这是对“比兴”最简单的解释。
不过,“兴”的情况比较复杂,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
衡量和比较,所以有时是正面的感发,有时是反面的感发,而且同样的物象可以引起不同的
感发,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能够完全掌握的。相对而言,
“比”是比较有理性的。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
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但是汉儒却对“比兴”有了另一种解释,说“比”是“见今之
失,不敢斥言,取比类以言之”,而“兴”则是“见今之美,嫌于媚谀,取善事以喻劝之”
(《周礼·春官·大师》郑注)。不过,这种说法并不完全可信,因为从《诗经》的作品分析,
用兴的方法写的对象不一定都是美的,用比的方法写的对象也不一定都是恶的。总而言之,
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
美刺托喻的意思。这以后,在诗歌创作中说到“比兴”就再难只以单纯的心物交感的比兴来
衡量,而有了一种言外之意可以追寻体会的意思了。
(摘编自叶嘉莹《诗显而词隐》)
材料二:
有时候你会感觉到一种宿命,好像是注定了要让一个诗人亡一次国,然后李煜才会写出
分量那么重的几个句子出来。就是如果不是遭遇这么大的一个事件,他的生命情调不会从早
期的有点轻浮、有点淫乐转到那么深沉。就是一个亡国,忽然让这个才华横溢的人领悟到繁
华到幻灭。所以我们读到《虞美人》,读到《浪淘沙》,读到他这些后期的作品的时候,忽然
带动了一个很不同的生命经验。这种在亡国之后产生出来的创造力,其实是值得我们重视的。
五代词刚好是诗词这两种文体的连接,因为在唐诗的黄金时代之后,你要写诗超过李白
杜甫,想都不必想了。所以要另辟蹊径,另辟一条新路出来,反而走到了通俗的这个世界上
去,把通俗重新开创新经验。当时有一批傻傻的人,还在那边继续模仿唐诗的,全部都完了。
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
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
大家也许可以理解,为什么我们今天读到“林花谢了春红”这样的句子,我们会隐约感
觉跟唐诗不一样。“太匆匆”,就是一个很直接的民间感情,就是觉得好快啊。所以你会发现,
把这些东西变成歌,变成现代的流行歌曲非常容易,因为它本来就是歌。我们现在读的《虞
美人》《乌夜啼》都不是文学的名字,而是音乐的名字,等于现在我们讲的“降 G 大调”之
类的意思,升调、降调的意思。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叶嘉莹认为,词天生就有“比”“兴”的特质,作者容易运用比兴寄托,而读者也容易产
(摘编自蒋勋《为什么唐诗会变成宋词》)
生比兴寄托的联想。
B. 汉儒对“比兴”兴美比恶的解释,叶嘉莹认为并不完全可信,但其引出了一种言外之意
的美刺托喻的解释。
C. 叶嘉莹认为比兴是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兴”是由心及物,“比”则是由物及心,
也是写诗的两种作法。
D. 蒋勋认为,李煜遭遇了亡国破家的大事件,从而产生出艺术上的创造力,创作出《虞美
人》等震撼人心的作品。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
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
B. 叶嘉莹引用《减字木兰花·天涯旧恨》是为了解说“比”的概念,蒋勋引用“林花谢了
春红,太匆匆”是为了说明五代词与唐诗不同。
C. “比兴”有各种解释,在材料一中叶嘉莹选择的是最简单的、广义的和引申的解释,只
是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来分析的。
D. 唐诗达到了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继续模仿唐诗是没有出路的,而另辟蹊径将通俗的词
进行创新,反而超越了唐诗。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见物起兴”的一项是( )
A.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B.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C.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D. 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
4. 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 温庭筠《菩萨蛮》中“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
襦,双双金鹧鸪”,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画眉、簪花、照镜、穿衣,张惠言却说它有
“离骚初服”之意。请结合叶嘉莹先生“比兴寄托”理论,谈谈你对此的理解。
【答案】1. C
2. B
3. D
4. ①材料一首先提出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②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
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涵特点进行阐释;③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
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变化过程。
5. ①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此意在彼”
的美刺托喻的意思。②“离骚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保持最初的美好本质和高洁
志向。③温庭筠以女子自比,表面是写女子梳妆,求爱情而不得,实质是自比闺中怨妇,表
达男子求功名而不得的情感。二者都运用了比兴寄托。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兴’是由心及物,‘比’则是由物及心”错误。原文“我以为比兴就是指心与物相结合
的两种基本关系,‘兴’是见物起兴,是由物及心。”可知“兴”是由物及心。原文“‘比’
是以此例彼,是说你内心中有一种情意,要借助于外在的物象来传达,”可知“比”是由心
及物。
故选 C。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因为‘兴’感发的范围非常自由,其情况也比较复杂,所以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并没
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错误,因果关系颠倒。原文“因为‘兴’只是纯粹直接的感发,
并没有明显的理性的衡量和比较……所以“兴”这种感发的范围是非常自由的,不是理性所
能够完全掌握的。”
C.“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错误,原文“有就作者方面而言的说法,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
的说法。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分析这个问题。”也有“就读者方面而言的说法”。
D.“反而超越了唐诗”错误,词并没有超越唐诗。原文“反而走到流行歌曲的这批人出现了
新的东西,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五代词的变革意义,就是词根本就是流行歌曲。”词的出现,
诗词并向而行。
故选 B。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D.“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是由心及物。原文“由心及物的例证如《诗
经·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三岁贯女,莫我肯顾。”可知是由心及物的心与物的关系,
这就是所谓“比”。
故选 D。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本文是总分的论证结构,首段先总写词词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原文“后人却又往往从这种
词这种歌辞中看到了比兴寄托的深意。”后人对词的比兴寄托之意,可概括出:首先提出词
中有比兴寄托的深意的观点。
其次分写“兴”“比”的第一种含义:表达情意的两种基本方式,或者是由物及心,或者是
由心及物。原文“见物起兴是说你看到一个物象,引起你内心的一种感发。”“什么叫‘比’
呢?‘比’是以此例彼,”这两句分别为段义,作者通过大量举例,论证了“兴”“比”的含
义。可概括出:接着通过举例,分别对“兴”的“见物起兴”和“比”的“以此例彼”的内
涵特点进行阐释。
最后分写“比兴”另外的意思:言在此意在彼。原文“总之,“比”与“兴”基本上原该是
指诗歌创作中“心”与“物”相交感时的两种方式和作用”“‘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
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可知“比兴”的两层含义:心物交感,言
在此意在彼。可概括出:最后分析了“比兴”从古诗的心物交感到“言在此意在彼”的含义
变化过程。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原文“‘比兴’就开始有了另外的意思,就是“言在此意在彼”的一种美刺托喻的意思。”可
知“比兴”含义:言在此意在彼,以温诗本是写一个女子起床梳妆,却含有“离骚初服”之
意,可概括出:诗歌创作中有“比兴”手法,在中国文学批评的传统上,“比兴”有“言在
此意在彼”的美刺托喻的意思。
“离骚”含义是遭受忧愁的意思。“初服”当初的衣服,比喻原先的志向,屈原的美好的品质。
可概括出:“离骚初服之意”,是指屈原遭遇忧愁却保持最初的美好本质和高洁志向。
《菩萨蛮》即写闺中思妇独处的情怀,同时通过对女主人公心境的描写抒发一种壮志难酬、
怀才不遇的凄凉。可概括出:温庭筠以女子自比,表面是写女子梳妆,求爱情而不得,实质
是自比闺中怨妇,表达男子求功名而不得的情感。二者都运用了比兴寄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突围
衣向东
其实敌人并不知道周校长到了二中队[注]。太平洋战争爆发之前,日军急于在中国战场
上取得主动权,把“清剿”八路军的重点放在山东抗日根据地。侵华日军总司令畑俊六坐镇
济南,指派日第十二军司令官土桥一次,调集五万日伪军,采取“铁壁合围”和“蚕食”的
战术,对山东抗日根据地实行了残酷的“大扫荡”。土桥一次不久前秘密抵达日军临沂指挥
部,召开了中队长以上指挥官会议,布置了下一步行动计划,其中一项就是“剿灭”抗大一
分校。这个任务交给了号称“运动战和突袭战专家”的加藤少佐。
加藤四处寻找抗大学员的踪迹,得到密探报告,最近有不少陌生人打探去东梭庄怎么走。
加藤怀疑东梭庄一带隐藏着抗大学员,于是调集兵力对这一带展开搜查。二中队的哨兵发现
日伪军后,奋力阻击。抗大校部警卫连连长听到枪声,带领十几名警卫员前去支援,他们都
是清一色的卡宾枪,火力凶猛,击退了敌人的进攻。
此时夜色已浓,加藤并没有向东梭庄继续发起进攻。按照习惯,日军很少在夜间行动,
尤其遇到强大火力之后,加藤从枪声中就能判断出东梭庄里的八路军非同寻常,于是下令封
锁了东梭庄几个主要的出口,快速收紧包围圈。在加藤看来,东梭庄里的抗大学员已经插翅
难逃,天亮后再发起进攻,消灭他们如探囊取物一般。
学员们都打起背包,做好了突围准备。到底如何突围,大家吵得不可开交。周校长跟邱
平安等人在二中队队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门突然被推开,王天浩愣头愣脑地闯进来,把
大家吓了一跳。王天浩焦急地说:“队长,我知道怎么突围,你们跟我走!”
程克一看是王天浩,气愤地说:“王天浩,出去!一点规矩都不懂!”
周校长摆手示意程克别冲动,让王天浩把话说完。王天浩说:“东梭庄北边是悬崖峭壁,
敌人在那里的兵力肯定不多。”周校长疑惑地说:“既然是悬崖峭壁,怎么突围?”王天浩当
即蹲下,在泥地上画了一个方位图:“几十米深的悬崖怪石林立,看似无路,但距离地面十
几米的峭壁上,有一道自然形成的裂缝,直通谷底。这道石缝恰好被悬崖边的一块巨石罩住
了,而且周边杂草丛生,站在上面很难发现。从巨石上搭一根绳子滑到下面的峭壁上,就可
以顺着峭壁裂缝成功突围。”
周校长很奇怪,问道:“你是怎么知道的?”王天浩回答说:“行军打仗,安营扎寨,首
先要找好退路。我把东梭庄四周转遍了,从中队部后面的小路,可以通往悬崖边。”
颜青想起那天早晨王天浩从小路走来的情景,恍然大悟。程克不以为然:“就算北边的
日伪军力量薄弱,你也总要突破他们的防线吧?只要听到枪声,四周的日伪军就会合围上来。
上百名学员顺着绳子滑下去,来得及吗?”
“我有办法引开敌人,不费一枪一弹。”
周校长严肃地看着王天浩,说道:“你下去过吗?确定那道石缝能走人?”
王天浩自信地说:“我对天发誓。”
周校长不再犹豫,下达了突围的命令。三个区队的学员,跟随王天浩绕来绕去,最后趴
在一片草丛里,观察对面的情况。日伪军封锁了东梭庄的大小路口,在四周的山头上安营扎
寨,点起篝火,能清晰地听到他们狼一样的吼叫声。
王天浩判断得没错,通往悬崖边的小路旁,只有十几个伪军把守。
周校长和二中队的干部围在一起,听王天浩讲解他不费一枪一弹的突围计划。邱平安摇
头说:“太不靠谱了,你以为这是小孩子藏猫猫?”
周校长却笑了,说:“邱队长,我们八路军的游击战跟藏猫猫没什么两样。我觉得可以
试试。”
周校长命令抗大校部警卫连连长做好战斗准备,如果行动暴露,立即消灭那十几个伪军,
掩护学员们强行通过路口。
大家藏在草丛中,屏住呼吸,盯紧前面。王天浩在草丛里左腾右挪,慢慢接近篝火旁的
伪军,他变戏法似的从布口袋里掏出一只公鸡,公鸡的嘴和爪子都用布条缠着。他靠近那两
个巡逻的伪军,除掉公鸡爪子和喙上的布条,把公鸡抛向一侧。公鸡惊叫两声,扑棱着穿过
一片草地,钻进了旁边的小树林。篝火旁的哨兵发现后,以为是山里的野鸡,兴奋地招呼伪
军去小树林里围捕。
邱平安和程克带领学员们快速通过路口,从侧面绕过了伪军的篝火,到达悬崖边。王天
浩将早已准备好的绳子拴好,几位身强力壮的学员率先下去探路,然后其他学员抓住绳子,
一个个顺溜下去。颜青参加过不少战斗,按说胆子很大,可偏偏有恐高症,拽着绳子不敢往
下滑。大家一时慌了神,不知怎么办。王天浩二话不说,摁住颜青,把绳子系在她腰上,狠
劲儿缠了几圈。颜青明白他要干什么,死死地抱住他的腿不放。王天浩干脆把她提溜起来,
然后拽紧绳子往下滑……
(有删改)
【注】周校长,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一分校校长,此次是从校部到二中队检查工作。
后文的邱平安是抗大一分校五大队二中队队长,程克是二中队指导员,颜青是文化教员。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日军对山东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时,号称“运动战和突袭战专家”的加藤少佐调
集兵力对东梭庄一带展开搜查。
B. 抗大战士的奋力阻击击退了敌军的进攻,加上夜幕降临,日军于是封锁了东梭庄的主要
出口,准备天亮后再次发起进攻。
C. 在危急关头,王天浩提出从东梭庄北边悬崖峭壁处突围并跳出敌人包围圈的建议,有人
质疑,但周校长采纳了这个建议。
D. 王天浩用一只公鸡把伪军引开的描写生动,周校长对王天浩的相关想法最开始不看好,
并命令做好应对行动暴露的准备。
7. 关于文中王天浩闯进会场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天浩不经请示就擅闯重要会场,严重违反组织纪律,因而遭到程克的训斥。
B. 王天浩的突围建议,是他在观察、熟悉地形的基础上因为藐视敌人而得出的。
C. 周校长能让王天浩把话说完,体现了他平易近人、虚心听取不同意见的性格。
D. 程克对王天浩建议的质疑,从侧面反映出形势的严峻和“大扫荡”的残酷性。
8. 小说塑造的王天浩这一人物有哪些形象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小说内容围绕日军的“大扫荡”和抗大学员的“突围”展开。有评论认为小说的情节看
似简单,实则一波三折,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D
7. B
8. ①率性耿直。周校长等领导在紧张地研究突围方案,王天浩不经请示地硬闯进来。
②胆大心细,做事果断。平时留心观察,为部队找到了一条通往悬崖的隐秘退路;颜青恐高,
王天浩果断采取措施,帮助队伍突围。
③有勇有谋。他向领导提出突围的周密计划;他敢于只身接近伪军,并用一只公鸡就将把守
道路的十几个伪军引开了。
9. ①小说开头写日军实行残酷的“大扫荡”,包围了二中队所在的东梭庄,营造了紧张的气
氛。周校长和邱平安等人紧张地研究如何突围,王天浩给大家带来了希望。
②在突围中,日伪军的重兵把守和悬崖峭壁的阻隔。使气氛紧张起来;王天浩用一只公鸡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