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年福建厦门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6 年福建厦门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 一、选择题(共 10 小题,1-5 题各 2 分,第 6-10 题各 3 分,每题仅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在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是( A.OB.SiC.AlD.Fe 【分析】利用识记知识,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的比例进行判断解决即可. 【解答】解: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 故选 A 【点评】此题是对地壳中元素含量的考查,只要能记住元素含量的排列顺序即可顺利解题. ) 2.端午节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闽南特色粽子的主要原料为大米、肉、海蛎干、食盐, 主要原料中富含糖类物质的是( A.肉 B.大米 C.食盐 D.海蛎干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 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肉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B、大米中富含淀粉,淀粉属于糖类,故选项正确. C、食盐中主要含有氯化钠,氯化钠属于无机盐,不是糖类物质,故选项错误. D、海蛎干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下列各图所表示的化学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闻气体气味 C. 塞进橡皮塞 D. 量筒读数 【分析】A、根据酒精灯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闻气体气味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在试管口塞橡皮塞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酒精灯点燃, 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把橡皮塞慢慢转动着塞进试管口,切不可把试管放在桌上在使劲塞进塞子,以免压破试 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4.“●”和“○”分别代表不同元素的原子,下列各图所表示的物质属于化合物的是 ( ) A. B. C. D. 【分析】根据化合物的概念结合图示进行分析解答,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据 此解答. 【解答】解:A、该物质表示的是化合物; B、该物质表示的是混合物; C、该物质表示的是单质; D、该物质表示的是单质;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物质的类别,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概念结合图示进行. 5.亚硒酸钠(Na2SeO3)可用于提升人体免疫力,硒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及原子 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Na2SeO3 中 Se 的化合价为+3B.Se 是一种金属元素 C.n 的值为 6D.Se 相对原子质量为 78.96g 【分析】A.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亚硒酸钠的化学式进行解答即可; B.硒元素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信息分析. 【解答】解:A.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 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3=0,则 x=+4 价.错误; B.硒元素带“石”字旁,属于固态非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当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则硒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中 n=34﹣2﹣8﹣18=6,故选项 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硒元素的相对原子 质量为 78.96,单位不是克;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计算指 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此类题 ) 6.早期治疗疟疾的原料是奎宁碱(化学式为 C20H24N2O2),现在普遍使用的是我国科学家发现 的青蒿素(化学式为 C15H22O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一个奎宁碱分子含有一个氧分子 B.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是 15:22:5 C.奎宁碱和青蒿素都是氧化物 D.奎宁碱和青蒿素分别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产物不同 【分析】A.根据分子构成来分析; B.根 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 念来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B.青蒿素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 故错误; C.氧化物中只含两种元素,奎宁碱和青蒿素不是氧化物,故错误; D.奎宁碱(化学式为 C20H24N2O2)含有四种元素,青蒿素含有三种元素,故完全燃烧的产物 不同,故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 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7.用红磷燃烧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实验过程中,下列做法会使实验 结果产生明显误差的是( ) A.使用过量的红磷 B.把红磷改为蜡烛 C.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 D.不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点燃红磷 【分析】本题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我们常用燃烧红磷或白磷的方法,因为磷燃烧生成 白色固体五氧化二磷,几乎不占空间,使得内外产生气压差,从而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 选择可燃物时,必须考虑到:燃烧的条件;生成物的状态;不与空气中其他物质发生反应. 【解答】解: A、使用红磷的量必须足量,才能将密封空气中的氧气全部消耗掉,故选项正确; B、蜡烛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是气体,不可以代替红磷,故选项错误; C、实验没有等到装置冷却至室温就打开止水夹,由于瓶内气体温度偏高,气压偏大,会导 致测量结果小.应恢复到实验开始前的温度才进行测量,故选项正确; D、用放大镜聚焦太阳光可以达到红磷的着火点,所以不用打开橡胶塞,用放大镜聚焦太阳 光点燃红磷,故选项正确.
答案:B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 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 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 8.建立微观和宏观之间的联系是一种科学的思维方式,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温度升高使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 B.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因为构成它们的分子不同 C.当一铜块的所有原子都被移出之后,该铜块的质量只减少一部分 D.NaOH 和 KOH 都具有碱性,其原因是在水中均能解离出 OH﹣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 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温度升高,原子之间的间隔变大,因此夏天钢轨之间的缝隙变小,故选项 说法正确. B、冰和干冰的化学性质存在差异,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化学性质不 同,故选项说法正确. C、铜是由铜原子构成的,当一铜块的所有原子都被移出之后,该铜块的质量减少至为 0, 故选项说法错误. D、NaOH 和 KOH 都具有碱性,其原因是在水中均能解离出 OH﹣,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 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9.为达到下列实验目的,相应的实验方案合理的是( )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B C D 除去铁制品表明少量的铁锈 用过量的硫酸长时间浸泡 除去硫酸钠溶液中少量的碳酸钠 加入稍过量的稀盐酸 鉴别氢气和甲烷 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 从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后的固体中回收 二氧化锰 溶解固体,过滤后对滤渣进行洗涤、 烘干 A.AB.BC.CD.D 【分析】A、根据铁锈、铁能与硫酸反应,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B、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C、根据氢气和甲烷燃烧均有水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后的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锈、铁均能与硫酸反应,不能用过量的硫酸长时间浸泡,故选项相应的 实验方案不合理. B、碳酸钠与稍过量的稀盐酸反应生 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 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相应的实验方案不合理. C、氢气和甲烷燃烧均有水生成,分别点燃,在火焰上方罩干冷烧杯,不能鉴别氢气和甲烷, 故选项相应的实验方案不合理.
D、氯酸钾与二氧化锰制氧后的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氯化钾易溶于水,二氧 化锰难溶于水,溶解固体后,过滤后对滤渣进行洗涤、烘干,故选项相应的实验方案合理.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 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 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10.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中发生反应,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反应中 CaO 为催化剂 B.该反应是复分解反应 C.反应后容器中固体质量减少 D.反应后容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增大 【分析】由三种物质在密闭容器这个反应前后质量比例的变化,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进而进而可以确定反应类型. 【解答】解:反应后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质量都增加了,是生成物,碳酸钙的质量减小了, 是反应物,该反应是碳酸钙高温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氧化钙的反应; A、氧化钙在反应中不是催化剂,是生成物,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反应中反应物为一种,生成物为两种,符合分解反应的定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反应是一种固体反应物生成一种固体和一种气体的反应,故反应后固体质量减少,该 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和质量不变可知,反应后容器中的氧元素质量 分数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图中质量比例的 变化,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二、非选择题(共 8 小题,75 分) 11.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了丰富的化学知识. (1)我国是最早生产钢铁的国家这一,“百炼成钢”是指将生铁转化为钢,其主要原理是降 低生铁中 C (填符号)元素的含量; (2)黑火药是我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爆炸时发生的主要反应如下,请完成配平(在方 框内配上计量数,计量数“1”也要写):□KNO3+□S+□C □K2S+□N2↑+□CO2↑. (3)我国是最早采用湿法冶铜的国家,文献记载“胆铜法”:用铁与“胆水”(含 CuSO4)反 应获得铜,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 (4)古诗“投泥泼水愈光明”:在高温条件下,炭与水蒸气反应得到两种可燃性气体,写出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H2O CO+H2 . 【分析】根据生铁和钢的差异、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百炼成钢”是指降低生铁中的含碳量,故填:C;
(2)黑火药爆炸的化学方程式为:2KNO3+S+3C K2S+N2↑+3CO2↑,故填:2,1,3,1, 1,3; (3)铁能与硫酸铜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故填:Fe+CuSO4=FeSO4+Cu (4)碳与水蒸气高温反应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故填:C+H2O CO+H2.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2.如图是燃料在使用过程做的碳循环示意图: (1)除了燃料燃烧释放大量 CO2 外,常见释放 CO2 的途径还有 动植物呼吸 ,空气中的 CO2 含量增多导致的后果是 引起温室效应 ; (2)利用海水进行碳储存,可以缓解空气中 CO2 过多的问题,写出水吸收 CO2 发生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CO2+H2O=H2CO3 ;CO2 可较长时间存在于深海,其原因是 深海压强大,CO2 的 溶解度较大 ; (3)科学家采取“组合转化”技术,将 CO2 转化为化工原料,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6X C2H4+4H2O,则 X 的化学式为 H2 ; (4)生物燃料(如酒精)可来源于植物体,写出酒精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3O2 2CO2+3H2O ;结合如图信息,从碳循环角度说出生物燃料的优点有 节约 石油,减少空气污染 . 【分析】(1)根据图片信息中箭头的方向确定二氧化碳的来源途径,进行分析解答.根据温 室效应对人类的不利影响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解答;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分析物质的化学式. (4)根据酒精燃烧能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使用乙醇作燃料,能节约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 排放,据此解答. 【解答】解: (1)根据自然界碳的循环示意图信息,自然界产生 CO2 的来源途径有化石(或矿物)燃料 燃烧和动植物呼吸等.空气中的 CO2 含量增多导致的后果是引起温室效应;温室效应增强将 对人类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土地沙漠化加剧、海平面上升、气候反常等. (2)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了碳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H2O=H2CO3.现有空气中的 CO2 压缩后贮藏于冰冷的深海,是因为深海压强大,CO2 的溶解度较大;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总共有 2 个碳原子,4 个氧原子和 0 个氢原子,而生成 物中总共有 2 个碳原子,4 个氧原子和 12 个氢原子, 因此 X 的化学式为 H2. (4)乙醇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C2H5OH+3O2 2CO2+3H2O;使用 乙醇作燃料,能节约能源,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故填:节约石油,减少空气污染. 答案:
(1)动植物呼吸;引起温室效应; (2)CO2+H2O=H2CO3.深海压强大,CO2 的溶解度较大; (3)H2; (4)C2H5OH+3O2 2CO2+3H2O;节约石油,减少空气污染.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自然界碳循环、温室效应、“低碳”生活方式等是正确解答本 题的关键.在极端天气肆虐的今天,低碳生活理念已成为现代入的共识,温室效应的危害、 节能减排的措施和观念培养便成为化学考查的热点,在学习中要求学生要认真观察生活,体 验生活,用低碳生活理念指导自己的活动,把节能减排的措施运用到生产、生活中去,在实 践中掌握知识,运用知识. 13.水者,万物之本. (1)水的组成:电解水实验装置如图 1 所示,可用 带火星的木条 检验与正极相连的玻 璃管内产生的气体,写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 2H2O 2H2↑+O2↑ ; g;KNO3 在水中解离出的阳离子为 K+ (填符号); (2)水的用途:水是常用的溶剂. ①农业生产中,用质量分数 7.1%的 KNO3 溶液作为无土栽培的营养液,欲配制 200g 该营养液, 需水 185.8 ②KCl 和 KNO3 溶解度曲线如图 2 所示,30℃时,两物质各取 25g,分别用 100g 水充分溶解, 再把两溶液降温到 10℃,析出的物质是 硝酸钾 ,其析出的质量为 5 (3)水的保护:在日常生活中,软化硬水常用的方法是 煮沸 ,防止水污染,人人有责, 举一例生活中防止水污染的措施 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 g. 【分析】(1)根据氧气的性质以及反应原理来分析; (2)根据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公式来分析;根据硝酸钾的结构来分析;根据溶解度曲线来 分析; (3)根据硬水软化的方法和区分方法解答.常见的水污染的原因有工业废水未处理就排放、 生活污水未处理就排放. 【解答】解:(1)与正极相连的玻璃管内产生的是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电解水生成了氢 气和氧气;故填:带火星的木条;2H2O 2H 2↑+O2↑; (2)①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200g×7.1%=14.2g,水的质量为 200g﹣ 14.2g=185.8g;硝酸钾是由钾离子和硝酸根离子构成的,其中的阳离子是钾离子;故填: 185.8;K+; ②由溶解度曲线可知,30℃时,两物质各取 25g,分别用 100g 水充分溶解,再把两溶液降 温到 10℃,析出的物质是硝酸钾,析出晶体的质量为 25g﹣20g=5g;故填:硝酸钾;5; (3)生活中使硬水软化的一种常用方法是煮沸.水污染的途径是: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 任意排放,农业上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所以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合理
使用农药、化肥,都可以减少水的污染.故填:煮沸;生活污水处理达标后排放(答案合理 即可). 【点评】本考点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还结合了新课标中的一个新的 考点硬水与软水的区分,一定要加强记忆,综合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选择题中. 14.可用带柄 V 形玻璃管完成以下实验: (1)如图 1 所示,往 A 处注入 H2O2 溶液,在 B 处下方加热使硫粉燃烧,产生的气体通入 C 处后排放的目的是 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写出 A 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O2↑ ; (2)如图 2 所示,A 处盛浓氨水,B 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 ,若另取一相同 V 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 A 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上述现象,请从微观角度解释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 的越快 . 【分析】(1)根据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解答;过 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了氧气解答; (2)根据分子是运动的,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分析回答; 【解答】解; (1)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有毒,可以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故产生的气体通入 C 处后排放的目的是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作用下分解生成了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 (2)由于分子是运动的,氨气的水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A 处盛浓氨水,B 处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氨水挥发的氨气分子,运动到滴有酚酞溶液的滤纸中形 成氨水,氨水显碱性,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所以,此实验说明分子的性质是: 分子不断地运动. 若另取一相同 V 形玻璃管(含相同的实验用品),在 A 处稍加热,在更短的时间内可观察到 上述现象,说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答案: (1)防止二氧化硫污染空气;2H2O2 2H2O+O2↑; (2)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长滤纸条变红;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越快.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分子的性质和化学方程式的写法,有一定的难度.掌握固定变量法 探究物质性质的思路和方法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