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四川绵阳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每个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
目要求)
21.据《礼记·礼运》记载:夏朝建立后,“天下为家……是谓小康”。材料中“小康”社
会的政治制度是
A.禅让制 B.世袭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
22.食物名字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与下列食物得名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23.“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是历史学习的重要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逻辑正确的是
24.元朝在驿道上隔一段距离就设有“急递铺”。铺卒在接到紧急公文后,骑快马日夜兼程
传到下一个急递铺,直到送达收地。当时规定一昼夜要传递 400 里。这反映了元朝
A.疆域辽阔统一 B.中央集权衰落
C.重视科技创新 D.海外贸易发达
25.下列著作的共同特点是
C.农业技术推广普及 D.古代科技经验总结
26.立场往往影响到作者对历史的叙述。1840 年,英国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为了掩
盖侵略战争的目的,英国把这场战争称为
A.鸦片战争 B.通商战争 C.夷匪犯境 D.争霸战争
27.1908 年,绵阳市江油人凌阗秘密散发讨清檄文,号召“驱逐满虏,勘定中原”。并于
1911 年 11 月 19 日,在江油两河口组织武装起义。这次起义发生的背景是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D.五四运动
28.下列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A.国民革命运动 B.工农武装割据
C.开辟敌后战场 D.解放战争胜利
29.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从 1950 年到 1971 年,华盛顿送上月球的人比派往中国
的还多。”这主要是因为
A.美国忙于世界大战 B.美国对中国的敌视
C.美国实行贸易保护 D.中国推行闭关政策
30.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农村流行一副对联:“三十年前分田地,耕者有其田;三十年后
又分地,耕者有其责。”对联中两个土地政策的共同点是
①发生在三大改造时期②彻底摧毁封建土地制度
③极大地解放了生产力④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31.日本文字在创制过程中借用了汉字的草书和楷书,形成了“平假名”和“片假名”。据
此可以推知,日文形成于
A.大化改新时期 B.幕府统治时期
C.倒幕运动时期 D.明治维新时期
32.15 世纪末 16 世纪初,欧洲开辟了通往亚洲、美洲的新航路。促成这一活动的中国
因素是
A.造纸术 B.地圆学说
C.指南针 D.造船技术
33.西方某法律文件规定:国王不经议会许可,不能随意废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执
行,不得征收捐税。这份文件是
A.英国《权利法案》B.美国 1787 年宪法
C.法国《人权宣言》D.《拿破仑法典》
34.气象学中的“蝴蝶效应”,是指最初的一个事件引起连续的一系列变化。在工业革命
中,成为最初那只蝴蝶并引发一系列发明的是
A.珍妮机的发明 B.工厂制的确立
C.内燃机的使用 D.电的广泛运用
35.《物种起源》打破了千百年来“上帝创造万物”的神创论,在生物科学领域掀起了一场
伟大革命。这里叙述了该著作的
A.背景 B.内容 C.性质 D.影响
36.19 世纪的最后三十年,就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充满了“青年时代所具有的活力,
处于高速发展时期”。这一时期最具活力的地区是
A.亚洲 B.欧美 C.非洲 D.拉丁美洲
37.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不久,一位法国统帅针对某事曾预言:“这不是和平,这是二十年
的休战。”他针对的是
A.三国同盟 B.十月革命
C.《凡尔赛条约》D.《开罗宣言》
38.右图是马歇尔计划实施后的一幅漫画———《黄鼠狼给鸡拜年》。
该漫画最可能出自
A.美国 B.英国
C.法国 D.中国
39.下表为 20 世纪 40-80 年代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A.互联网在全球普及 B.美苏冷战的结束
C.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D.联合国职能扩大
40.2016 年,英国公民投票,大部分赞同脱离欧盟;近年来,美国总统特朗普也提出要退
出世界贸易组织、世界卫生组织。这表明
A.英美两国利益一致 B.欧洲一体化进程加快
C.国际组织失去效力 D.经济全球化出现波折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12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第 41 小题 30 分,第 42 小题 30 分,第 43 小题 39 分,
第 44 小题 21 分,共 120 分)
41.(30 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对我们的新要求。阅读材料,回
答问题。
【东方文明 初露锋芒】
材料一
【制度竞争 显示力量】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联模式的积极影响。(6 分)面对美国社会的
疑问,罗斯福上台后做了什么调整?(3 分)
【传承创新 闪耀光芒】
材料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取得上述成绩的原因。(9 分)结合上述材
料,谈谈你对人类政治制度的认识。(3 分)
42.(30 分)中共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阅读材料,回答问
题。
材料一 二战期间,西欧经济深受重创,战后工人运动高涨。随着生产力提高,发达国
家纷纷调整政策,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1948 年,英国宣布建成“福利国家”。不久,法国
和联邦德国也宣布建成“福利国家”。福利国家的出现基本保障了低收入者生活,缓解了社
会矛盾,但是也扩大了财政支出,降低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
———摘编自《历史》岳麓版必修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方社会保障制度建立的背景。(6 分)并对其
进行简要评价。(6 分)
材料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民富国强”的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小论
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语言通畅,200 字以内。18 分)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40 个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80 分)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 4 个小题,第 41 小题 30 分,第 42 小题 30 分,第 43 小题 39 分,
第 44 小题 21 分,共 120 分)
41.(1)长城:防范游牧民族南侵,保护内地经济发展;大运河:加强了南北地区政
治、经济和文化的交流。(6 分)
共同原因:国家统一,中央集权制度的作用。(3 分)
(2)积极影响:促进了苏联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为苏联军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发
挥了重要作用。(6 分)
调整:实施新政,国家干预经济。(3 分)
(3)原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改革开放的实施;
人民群众的努力奋斗。(9 分)
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人类政治制度在实践中不断发
展。(3 分)
42.(1)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生产力提高;工人阶级的斗争。(6 分)
评价:一定程度改善了民众生活,缓解社会矛盾;扩大财政支出,降低了人
们工作积极性;不能解决资本主义制度基本矛盾。(6 分)
(2)示例:民富国强是中华民族的共同愿望
自古以来,中华民族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前赴后继,努力奋斗。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发动辛亥革命,建立了中
华民国,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
放四十年的奋斗,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不断跃上新台阶。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定能实现。(18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