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2024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九年级上学期历史12月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2024 学年江苏省南京市九年级上学期历史 12 月月考 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25 题,每题 1 分,共 25 分。) 1. 当 1857 年爆发反对英国统治的起义时,不仅英国军队,而且还有印度人也前去镇压。伦 敦《泰晤士报》的记者惊讶地报道了这一事实:“所有这些男人、妇女和孩子都兴高采烈地 涌向勒克瑙,去帮助欧洲人制服他们的兄弟。”据此可知( ) A. 印度民族大起义不得人心 B. 亚洲民族解放运动范围广影响深 C. 印度民族独立意识尚未真正形成 D. 泰晤士报的报道真实可信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当 1857 年爆发反对英国统治的起义时,不仅英国军队,而且还有印度 人也前去镇压”,可见,印度的起义反抗侵略者并未得到多数民众的支持,可见,印度民众 的民族意识尚未形成,故 C 符合题意;印度民族大起义不得人心,说法过于绝对,故 A 不符 合题意;在材料中未涉及亚洲的解放运动发展状况,故 B 不符合题意;根据题干信息无法判 别泰晤士报的报道的真实性,故 D 不符合题意;故选 C。 2. “他宣布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义士兵土地,并且率领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 最终带领人民获得解放。”“他” 是( ) A. 玻利瓦尔 B. 章西女王 C. 亚历山大二世 D. 林肯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在拉丁独立战争,玻利瓦尔宣布解放黑人奴隶,承诺胜利后分给起 义士兵土地,并且率领队伍打败西班牙军队,最终带领人民获得解放,A 项正确;章西女王 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亚历山大二世进行农奴制改革, 林肯打败南方的分裂势力,排除 BCD 三项。故选 A 项。 3. 青岛西海岸新区某校“大地”史学社准备主编一期美篇。同学们搜集了有关“玻利瓦 尔”、“甘地”、“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资料,这期美篇最恰当 的主题是 A. “亚洲殖民地人民的抗争 B. 动荡不安的国际局势 C.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D. 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详解】玻利瓦尔是拉美独立运动的领导者。1816 年以后的十年间,玻利瓦尔领导了起义 军队,英勇作战,横扫南美大陆的西班牙军队,解放了西班牙在南美的殖民地。南美解放运 动中的玻利瓦尔被誉为“南美的解放者”。1920 年,甘地号召印度民众开展非暴力不合作 运动。内容包括:抵制在殖民政府和法院中工作;拒绝在英国学校读书;提倡手工纺织以抵 制英国商品;拒绝纳税;等等。群众斗争掀起一波又一波的浪潮,1922 年发生了农民焚烧 警察局的事件,甘地认为这超出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的范围,决定停止运动。1990 年纳米 比亚独立,标志着所有非洲国家都摆脱了殖民主义的枷锁。20 世纪六七十年代,巴拿马人 民为从美国手中收回巴拿马运河的主权,展开不懈的斗争,70 年代后期起,逐步收回运河 区海关、邮政、司法等权力,到 1999 年底,终于收回运河的全部主权。据“玻利瓦尔”、” 甘地”、“纳米比亚独立”、“巴拿马收回运河区主权”等资料及所学知识可知,这体现了 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故题干这期美篇最恰当的主题是亚非拉的民族解放运动。 4. 关于 1861 年农奴制改革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 A. 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掠夺 B. 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 C. 是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D. 其目的是为了推动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是逆向选择题。根据所学,俄国的农奴制改革是为了维护沙皇的统治,而不是 为了发展资本主义,D 项符合题意,选择 D 项;结合所学可知,改革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结 起来对农民的双重敲诈掠夺,改革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但农奴制改革是俄国历史上的一个 重要转折点。改革废除了农奴制,促使社会的各个方面出现了新的气象,客观上推动俄国走 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排除 ABC 项。故选 D 项。 5. 1862 年,林肯说:“在我的一生中,从来没有比此刻签署这个文件时更加坚信自己是正 义的。”他签署“这个文件”的根本目的是( ) A. 争取国家独立 B. 维护国家统一 C. 解放黑人奴隶 D. 促进资 本主义发展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美国南北战争期间,林肯签署《解放黑人奴隶宣言》的根本目 的就是为了维护国家统一,B 项正确;当时美国早已独立,排除 A 项;解放黑人奴隶是《解 放黑人奴隶宣言》的内容,是维护国家统一的手段,而非目的,排除 C 项;促进资本主义发 展是美国内战这场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而非目的,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6. 下列四个历史名词中,名副其实的一项是( ) A. 倒幕运动 B. 黑三角贸易 C. 印第安人 D. 阿拉伯 数字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6 世纪开始的“黑三角贸易”即奴隶贸易,欧洲奴隶贩子从 本国出发装载盐、布匹、朗姆酒等,在非洲换成奴隶沿着所谓“中央航路”通过大西洋,在 美洲换成糖、烟草和稻米等种植园产品以及金银和工业原料返航。在欧洲西部、非洲的几内 亚湾附近、美洲西印度群岛之间,航线大致构成三角形状,由于被贩运的是黑色人种,故又 称“黑三角贸易”。名副其实,B 项正确;明治维新前,在日本,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改 革派中心在西南部经济较发达的萨摩、长州、土佐、肥前四德川幕府时期社会现状藩。他们 逐渐认识到自己国家的落后民族的危机,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实质是推翻幕府统治, 自下而上的资产阶级运动,A 项不是名不副实的事件,排除 A 项;印第安人是哥伦布对美洲 土著居民的称呼,不是名不副实的事件,排除 C 项;阿拉伯数字是古印度人发明的,不是名 不副实的事件,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7. 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人们争穿洋服,食牛肉,以为时髦;官员着礼服,佩绶带,俨然洋 人。这反映了明治维新的特点是( ) A. 立足本土文化 C. 军国主义浓厚 【答案】B 【解析】 B. 以西方为榜样 D. 改革比较彻底 【详解】由材料“日本明治维新时期,人们争穿洋服,食牛肉,以为时髦;官员着礼服,佩 绶带,俨然洋人。”可知,材料反映了明治维新的特点是以西方为榜样。十九世纪六十年代, 明治政府开始实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为榜样,全面改造日本。在社会生活上,提倡“文明
开化”,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B 项正确;立足本土文化、军国主 义浓厚不是明治维新的特点,排除 AC 项;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8. “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大致始于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一直持续到 20 世纪初。……是在 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 据此“第二阶段”的特点是( ) A. 技术发明源于生产实践 B. 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 C. 社会根本矛盾发生变化 D. 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材料“工业革命的第二阶段……是在近代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兴起和发展起 来的,因此取得了比第一阶段更多、更重要的成果。”可知,科学理论推动技术发明,B 项 正确;第一次工业革命技术发明是源于生产实践,排除 A 项;材料没有体现出社会根本矛盾 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一直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的矛盾,排除 C 项;材料 没有特别体现出技术发明英国一枝独秀,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9. 如图是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示意图,从中可以看出,资本主义工业发展速度在 1870 年后发生了显著变化。导致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资本主义世界工业发展示意图(1913 年指数为 100) A. 科技革命的推动 C. 开始使用机器生产 【答案】A 【解析】 B. 殖民扩张 D. 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 【详解】根据材料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此时正经历第二次工业革命,工业化发展迅速, 因此是科技革命的推动,A 项正确;殖民扩张是 16-18 世纪,排除 B 项;第一次工业期间开 始使用机器,排除 C 项;资本主义制度开始确立是在 17 世纪,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0. 19 世纪后 30 年,西方某国钢铁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 140 个,而工人总数却增加了近两 万人,产量增加了近 3000 万吨,投资额增长了近五倍。这一变化主要反映( ) A. 经济大危机不可避免 B.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 C. 列强之间的竞争减弱 D.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19 世纪后 30 年,”可知,处于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西方某国钢铁 企业的数量减少了近 140 个,而工人总敬数却增加了近两万,产量增加了近 3000 万吨,投 资额增长了近五倍”,结合所学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出现了生 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出现了垄断和垄断组织,工业生产进入垄断制、公司制等大企业时代, 这才出现题干中的现象,D 项正确;题干反映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与经济大危机发生 无关,排除 A 项;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始,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的原因,与题干主旨不符, 排除 B 项;题干反映的是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没有体现列强之间的竞争减弱,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11.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过渡到帝国主义是在( ) A. 工业革命时期 B.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 C.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 D.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 【答案】D 【解析】 【详解】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极大地改善了人们的生活,使欧美资本主义 国家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成为工业化强国,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出现 了垄断组织,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资本主义由自由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即垄断资本主义过 渡,D 正确,B 排除;工业革命时期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自由资本主义阶段,A 排除;第 一次世界大战是 1914-1918 年,此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过渡到帝国主义阶段,C 排除。 故选 D。 12. 狄更斯对 19 世纪 50 年代工业化的影响是这样描述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 代”以下能印证他的观点的有( ) ①大众教育开始推广 ②工业化推动了城市化的进程 ③工业化带来了环境的变化和贫富分化加剧
④工业化导致人民文化水平下降⑤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依据题干“19 世纪 50 年代”,结合所学知识当时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化教育,法国和德国最早建立起国家教育体系,1802 年,法国通过 法律开设政府资助的中等学校,故①正确;19 世纪 50 年代工业革命完成,工业化推动了城 市化的进程是工业革命的影响,②正确;环境污染与贫富分化加剧是工业化带来的严重的社 会问题,工厂排放大量的废气和废水,严重污染了大气和河流,影响着人们的身体健康,此 外资本家攫取了大部分社会财富,他们日益富裕,广大工人却相对贫困,故③正确;工业化 需要工业知识,促使人民文化水平提高,④错误;19 世纪 80 年代,德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 建立起社会保障制度的国家,故⑤错误。通过分析可知①②③正确,故选 B;ACD 不符合题 意,排除。 13. 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描述“第二次工业革命”时说:另一项重要发明是内 燃机,彻底改革了人类的运输……工业革命的核心,其实就是能源转换的革命,纵观人类历 史发展,人力一畜力一机械力的能源革命也带来社会变革”。下列观点与该论述一致的是 ( ) A.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B.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C.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D.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和材料“人力一畜力一机械力的能源革命也带来社会变革”可知,能源革 命也就是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变革也就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材料是说,生产力的提高引进生 产关系的变革,这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C 项正确;内燃机代表的是生产工具, 它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它不是经济基础、社会存在的代表,排除 AB 二项;材料没有 涉及人民群众,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4. “他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暴露了宗 教非理性的荒谬。”法国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这句话中的“他”应是( ) A. 牛顿 B. 达尔文 C. 卢梭 D. 但丁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对天地万物的寥寥数条规律的精美绝伦的概括,彰显了人的理性的伟大”并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是对牛顿赞美,所以“他”应该是牛顿,A 项正确;达尔文是第一个 对天体演化问题和地质问题采用动力学分析的科学家。与题干无关,排除 B 项;卢梭是 18 世纪法国大革命的思想先驱,启蒙运动最卓越的代表人物之一。在哲学上,卢梭主张感觉是 认识的来源,坚持“自然神论”的观点。与题干无关,排除 C 项;但丁被认为是中古时期意 大利文艺复兴中最伟大的诗人,也是西方最杰出的诗人之一,最伟大的作家之一。恩格斯评 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 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与题干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15. 下列人物与其成就搭配正确的是( ) A. 巴尔扎克——《复活》 B. 达尔文——《自然哲学的数学原 理》 C. 牛顿——《资本论》 D. 贝多芬——《英雄交响曲》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英雄交响曲》是德国作曲家贝多芬的代表作,D 项正确;巴尔扎 克是法国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现代法国小说之父,欧洲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他一 生创作甚丰,写出了 91 部小说,塑造了两千四百七十二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合称《人 间喜剧》,排除 A 项;《物种起源》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的著作,排除 B 项;英国科学家牛 顿是近代自然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在天文学数学、数学、力学等领域都有杰出的贡献,1687 年,牛顿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科学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出版,物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 学科,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场由欧洲扩大到非洲、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先后有三十多个国家卷入 战争.导致这场战争爆发的因素有( ) ①萨拉热窝事件的发生 ②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展开疯狂的扩军备战 ③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 ④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A. ①②③ C. ②③④ B.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详解】依据所学可知,萨拉热窝事件是一战的导火线;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展开疯狂的扩 军备战,加速了一战的爆发;帝国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是一战爆发的根本原因,因此导 致这场战争爆发的因素有①②④,B 项符合题意;而③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是二战爆发的原 因,排除。综上所述 ACD 三项均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B。 17. 为了抵御欧洲大陆的强国,英国先后采取了联合抗法——联法败俄——联合抑德——扶 德抑法——纵德反苏的做法。材料中的“联合抑德”包括( ) A. 组成三国同盟 C. 签署《九国公约》 【答案】B 【解析】 B. 建立三国协约 D. 建立国际联盟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进入帝国主义时代,列强实力对比发生了新的变化,经济实力高速 膨胀的德国,要同英国等老牌资本主义分享“阳光下的地盘,拥有强大陆军的德国又在大力 扩充海军,使英国对帝国的安全非常担心,英、法、俄三国在 1907 年签订互相谅解和互相 支持的协议,正式建立三国协约,联合抑德,B 项正确;三国同盟是德国、奥匈帝国、意大 利在维也纳结成的秘密同盟,排除 A 项;《九国公约》是 1921 年 11 月 12 日至 1922 年 2 月 6 日,美国、英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葡萄牙、中国九国在美国首都华 盛顿举行国际会议,公约的核心是肯定美国提出的在华实行“门户开放,机会均等”的原则, 并赋予它国际协定的性质,限制了日本独占中国的野心,实质上是在美国占优势的基础上, 帝国主义列强建立的对中国的联合统治,这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地位,排除 C 项;国际联 盟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建立的国际组织,于 1920 年 1 月成立,总部设在日内瓦 。它标榜以 “促进国际合作,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为目的,实际上为帝国主义所操纵。第二次世界大 战爆发后,联盟无形瓦解,到 1946 年正式解散。与题干无关,排除 D 项。故选 B 项。 18. 二月革命的胜利使俄国的政治制度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为俄国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 争取社会主义的斗争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下列属于其“创造的有利条件”的是( ) A. 农奴制度的废除 B. 推翻沙皇专制统治 C. 人民委员会成立 D. 社会主 义革命胜利 【答案】B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