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甘肃省兰州市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 全卷共 15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2 考生必须将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等个人信息填(涂)写在答题卡上。
3 考生务必将答案直接填(涂)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一、 语言积累与运用(30 分)
一、语言积累与运用(30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
A. 孕 育 (y ùn)
B. 冗 杂 (r ǒng)
C. 招 徕 (l ái)
D. 慵 隐 (cè)
【答案】D
【解析】:A 项应是叱咤(zhà)风云 B 项应是锃(zèng)亮 C 项应是相形见绌(chù)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 分 )
A.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
B.曹文轩的许多作品都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一些小巧玲珑的生活细节上 。
C.他们两人的爱好、处事方法迥然不同。谁也没法了解谁,谁也没法改变谁 。
D.传说中开天辟地的盘古,只是众神之一,影响不大,从未享受过顶礼膜拜的待遇 。
【答案】B
【解析】:B 项"小巧玲珑"的"小巧"意为小而灵巧,"玲珑"意为精巧细致。"小巧玲珑"形容东西小而细致。
句中用来形容细节,对象不符。
3.下面两个语段都出自杨绛的散文《老王》,根据语境,在 (甲) ,(乙) ,两处填写标
点符号,正确的一项是(3 分)
语段一: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的小胡 同,看见一个婆婆落落的
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甲)老王蹬着他那辆三轮车进大院去。( 画线语的大院,
里面几间败小屋句是对"我们夫妇"在"荒僻的小胡同"看到的两个场景的描述。)
语段二:我谢了他的好香曲,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 :" 我
不 是 要 钱 · "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乙)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 画线语句 是从说一我, 知道老王不要钱" 转换到说"老王来了,我就不用捎钱 了 " 。)
A.(甲) 破 折 号
(乙) 破 折 号
B. (甲) 分 号 (乙) 句 号
C.(甲) 破 折 号
(乙 ) 句 号
D. (甲) 分号
(乙) 破 折 号
【答案】B
【解析】【甲】处句意完结,下一句和上一句无环境、动作的明显衔接,且并未有明显的解释说明或者引出
之意,所以用分号不用引号。
【乙】处句意完整且完结,下一句和上一句无句意衔接,且并未有明显的解释说明或者引出之意,所以用句
号不用引号。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 分)
A. 能否顺利开展大课间活动,也是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重要保障条件 。
B. 记者探访多家药店发现,部分药品价格上调 ,大多数药品价 格保持稳定 。
C. 敦煌市承办首届丝路文賻会的各个展馆都在改善建设及改造的进度。
D. 吉利公司推出的首款电动车"知豆 DI"初步定价大约在 4 至 6 万元左右。
【答案】B
【解析】A 项是两面对一面的错误,能否开展活动包含"能开展"和"不能开展"两方面内容,只有"能开
展活动"才"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条件","不能开展活动"不能"是提高身体素质的条件"。应去掉"否"或在
"提高"前加"能否"。
C 项是谓宾搭配不当的错误,无法"改善""进度"。可将"改善"改为"加快"。
D 项是语意重复的错误,"大约"与"左右"意思重复,应删去任意一个。
5.结合《童年》一书的阅读,回答问题。(3 分)
我又撤到外祖父那里.
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迎面对我说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齐你吧!"
"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
"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我和她完全各过
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
文中的"我"是谁?"我"为什么"叉搬到外祖父那里"了?外祖父是一个怎样的人?
【答案】阿廖沙
因为父亲病死暴躁
乖戾 贪婪 自私
6.综台性学习(8 分)
某班开展"走近兰州太平鼓"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与并完成以下任务。
(1)请阅读为专题板报准备的三则材料,概括材料的主要信息 3 分)
【材料一】相传,明朝大将徐达西征,九攻兰州城不下,使制造了 3 尺长鼓,内藏兵器,趁正月十
五闹元宵之际,让军士扮作"社火"队员入城内,一举破城,赢得太平。从此,百姓年年擂鼓闹喜,祈求太
平,并把所擂之鼓称为"太平鼓"。
【材料二】兰州太平鼓舞是群舞,表演时,众多鼓手前纵后跃,左旋右转,时而跳打、 时而举打,起
落有序,配合默契,犹如万马奔腾。鼓、钹、锣齐响,如春雷滚滚,声声震天。
【材料三】在兰州本地的社火活动中,人们常常看到,太平鼓的鼓手走到哪里,鼓声和 掌声就跟到哪
里."打得好""真带劲"的赞扬声和"再来一次"的呐喊声此起被伏。更有外地来的游客感慨:"这场面,这气
势,太震撼了,相机拍不出来,下次带家人一起来看!"
【答案】(1)兰州太平鼓意在擂鼓闹春,祈求太平,其表演形式多样,鼓声震天,获当地人和外地游
客高度赞扬。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文字性材料的分析概括能力,三则材料分别讲了兰州太平鼓 的由来和意义,
兰州太平鼓的表演形式和鼓声,以及人们对兰州太平鼓的褒赞。需学生提炼大意,组织成句。
(2)下面是"兰州太平鼓"问卷调查表的内容,请用一句话表述你读到的信息。(2 分)
年龄段
12~29 岁(100 人)
30~45 岁(100 人) 45 岁以上(100 人)
了解太平鼓的人数比
23%
49%
81%
【答案】人们对于兰州太平鼓的了解随年纪增长而加大比重。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图表的提取概括能力,需充分关注横纵轴的项目及趋势组织答案。
(3)学校将组织学生到北山广场观看兰州太平鼓表演。请根据下面的示意图写一段话
告诉同学们怎样从学校前往目的地。(3 分)
【答案】(3)先从学校出发沿着南湖路向正西方向走至与和平街的交叉路口, 再向北转向沿着和平
路朝正北方向走至与北山路交叉路口,接着向西北方向转向沿着北山路继续走,北山广场就在道路北侧。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图画的表述概括能力,要求考生不仅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还要做到方向明
确,语句衔接自然。
7.默写(7 分)
(1)何当共剪西窗烛,
(2)
?(李商隐 《夜雨寄北》)
?满眼风光北固。(辛弃疾《南乡子》)
(3)山河破碎风飘絮,
。(文天祥 《过零丁洋》 )
(4)其乡人曰: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
。
(《曹刿论战》)
(5)《 木 兰 诗 》 中 概 括 战 争 旷 日 持 久 , 战 斗 激 烈 悲 壮 的 句 子
是:
,
。
【答案】(1)却话巴山夜雨时(2)何处神州(3)身世浮沉雨打萍(4)肉食者鄙, 未能远谋。(5)
将军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解析】:此题考查名句名篇默写,题目相对简单。
二、古诗文阅读(23 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 8~9 题。(4 分)
望江南 李煜
闲梦远,南国正芳春。船上管弦江面渌,满城飞絮辊①轻尘。忙杀看花人!
[注]①辊:(gǔn),翻滚,滚动,转动。
8.词中体现"芳春"的景物有
【答案】江面绿、柳絮
、
。(2 分)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常见意象。江面绿:指春天里江水明彻而泛绿色。飞絮:飞扬的柳絮。
9.请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忙杀看花人"所表现的景象。(2 分)
【答案】南国正是春光明媚的时候,百花盛开,游人如织,群花美丽动人,争相斗艳,使看花人目不暇
接。一个"忙杀",则百花之美,看花人兴致之高,人之多,场面之大,尽在其中。
【解析】此题考查诗歌画面描述,根据情境,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出春季百花争艳,看花人目不暇接的状
态即可。
(二)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 10~12 题。(10 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
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
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
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 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
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
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
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
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挟天子以令诸侯 .
(2)利尽南海.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答案】(1)挟:挟持,控制。(2)利:物资。(3)是:这样。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中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答案】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翻译。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做到"信、达、雅"。惟:仅仅。
天时:时机。人谋:人的谋划。
12.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答案】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他的主人却没有能力
守住它。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 自然条件优越,刘璋昏
庸懦弱,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诸葛亮建议刘备用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根据原文"。荆州北据汉、沔智能之士思 得明君。"可概
括作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3~15 题。(9 分)
郢人有遗①燕相国书②者,夜书,火不明,因谓持烛者曰: " 举烛。" 云而过③书" 举烛。"
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
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3.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2 分)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 学说。③劝说,
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答案】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说"一词多义的用法及文言文翻译。根据语境,判断"说"意思为"高兴
"。
14.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夜晚灯光昏暗 B.一边说一边写 C.曲解了原意 D.有意讨好燕王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文中郢人因对持烛者说"举烛",在书写时不小心写了"举烛"二字。
可判断为 B。
15."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答】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
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
判。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学生要学会由此及彼。难度适中。
三、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16~19 题。(20 分)
守桥 葛俊康
学校坐落在山脚下的大坝上,从学校大门出来走百多米就有一条小河,小河上的一座石桥年久失修,
局部已经开始了垮塌,老葛每天都要到石桥上走走,看看,修一修,补一补。老葛以前是学校的老师,退休
后和老伴一起把家搬到了石桥的旁边。
由于前几天连续的暴雨,山洪暴发,河水开始猛涨。这天早晨,天刚亮,老葛一来到桥头就被惊呆
了。只见那汹涌的洪水,怒吼着从山上冲下来,挟带着大量的泥沙、石块、树枝,咆哮如雷的奔腾着,冲到
桥洞口,顺着桥洞,吼一声,冲出去,往下游狂奔。老葛站在桥头,感到石桥仿佛在颤抖,在呻吟。老葛的
心,也紧跟着抖动了一下。这时,一颗大桃树,如一只下山的猛虎,从上游冲了下来。冲到桥洞口,横在那
里,不走了。洪水轰轰隆隆地响着。大树拦在那里,不一会儿上面就挂满了各种漂浮物。老葛看着大树,心
里轰的一声大响,大叫一声:"坏了。"说完,就往石桥下冲。妻子听到喊声,也从屋里冲了出来。
老葛冲到桥洞口,用手不停地拉扯着大桃树。大桃树卡在那里,死死地,动都不动。洪水咆哮着,不
停地狂涌着往桥上扑。妻子忙上前帮着老葛。两人拉扯了一会儿,大桃树还是死死地卡着。树上的漂浮物越
聚越多,越堆越厚。
④老葛站在桥上,望着桥上汹涌而来的洪水,和惊马般横冲直撞的树枝、竹木、乱草, 双腿开始了颤
抖,一种毛骨悚然、不寒而栗的感觉瞬间就贯遍了全身。老葛剁了几下脚。看了一眼妻子,说:"还站着干啥?
快回家去拿锯子。"
⑤此时,洪水越来越大,眼看就要漫到桥面上了。老葛的心更慌了。老葛知道,再不想 办法,这桥肯
定是不保了。桥垮了,孩子们上学咋办?老葛扒掉上衣,脱掉长裤,裸着身子站在桥上,用手撕扯着挂在大
树上的一些树枝、乱草。
⑥妻子拿来锯子、绳子。老葛把绳子一头栓在身上,另一头紧紧地拴在了桥头的一棵大 树上。老葛拿
着锯子,毫不犹豫地跳到河里。妻子用手拉着绳子。老葛一手拿锯子,一手抓 住大树,往树上爬。爬上大
树,老葛抹了一把脸上的泥水,横坐在上面,开始锯树。妻子站 在桥上,双手紧紧地抓住绳子,满脸的担
心,说:"慢点,慢点,不要慌!千万不要让洪水 把你冲下去了。"老葛没回答,坐在树上,双腿死死地夹
住树干,用力地锯着那根最长的最粗的树枝。
⑦不一会儿,有学生来上课了,走到桥头,吓傻了,站在那里不知所措。老葛忙让他们 站在桥头,不
要上桥。学生们乖乖站在那里,看着老葛。学校的老师也赶过来了。村长也来 了。跟在村长身后的,还有
几位年轻人,村长一看,太危险了,忙跑上前让人把老葛拉了上 来。村长把绳子拴在树枝上,然后让几位
年轻人奋力地往旁边拉。经过几番折腾,树枝终于被拉开了。漂浮物随着洪水,轰的一声冲出桥洞,往下游
狂奔而去。
⑧水位下去了。桥面完全露了出来。老葛站在桥上,看着滚滚而去的洪水,再看看正慢慢过桥的几位
学生,眉头深深地皱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