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2页
第2页 / 共22页
第3页 / 共22页
第4页 / 共22页
第5页 / 共22页
第6页 / 共22页
第7页 / 共22页
第8页 / 共22页
资料共2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9 年四川省雅安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1.下列各项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埋.(mán)怨 殷.(yān)红 怏(yàng)快不乐 叱咤.(chà)风云 B. 执拗.(nìu) 炽.(chì)热 锲(qiè)而不舍 瞠.(chēng)目结舌 C. 伫.(zhù)立 褴褛.(1ǒu) 挑.(tiǎo)拨离间 强.(qiáng)词夺理 D. 嗔.(chēn)怪 恪.(kè)守 怒不可遏.(è) 鲜.(xiǎn)为人知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字音。 A.“叱咤风云”中“咤”应读“zhà”; B.“执拗”中“拗”应读“niù”; C.“褴褛”中“褛”应读“lǚ”,“强词夺理”中“强”应读“qiǎng”。 故选 D。 2.下列各项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迁徙 端详 怨天尤人 纷至沓来 B. 暇疵 喧哗 销声匿迹 名副其实 C. 诓骗 亵渎 一愁莫展 自出心裁 D. 秘诀 娴熟 汗流浃背 人才倍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汉字的字形。注意形近字、易错字。 B.暇疵—瑕疵; C.一愁莫展—一筹莫展;
D.人才倍出—人才辈出。 故选 A。 3.下列填入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经过传统民俗文化和民间艺术的______,我们精神上才有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印记。 ②长期以来,人们对图书馆崇敬有加,把图书馆当成“知识宝库”,当成“知识殿堂”。 但普通百姓往往_______,一些人更是从不进图书馆,这恐怕同这种认识不无关系。 ③无论哪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激励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我们期盼“崇尚英 雄”______,光荣永远传承,英雄永不独行。 ④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都好,就是从不拖欠;______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 粉板上,_____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已的名字。 A. 熏染 望而生畏 蔚为大观 即使……也…… B. 熏陶 敬而远之 蔚然成风 虽然……但…… C. 熏染 望而生畏 蔚然成风 即使……也…… D. 熏陶 敬而远之 蔚为大观 虽然……但……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要从词语意思、感情色彩、修饰对象、使用 范围等角度考虑,同时结合语境,从语意关系、搭配关系等方面加以筛选。熏陶:长期接触 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思想行为、品行学问等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好的)。熏染: 长期接触的人或事物对人的生活习惯逐渐产生某种影响(多指坏的)。依据“我们精神上才 有了华夏儿女的文化印记”来看,应是指“好的影响”,故选“熏陶”,排除 A、C 两项。 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成为盛大的景象(多指文物等)。蔚然成风:形容一种事物逐渐发展、 盛行,形成风气。“崇尚英雄”是一种社会风气,故选“蔚然成风”。排除 D 项。另,望而 生畏:看见了就害怕。敬而远之:表示尊敬,但不愿接近。故选 B。 4.下列各项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随着第三方支付等数字金融新业务的普及,隐私问题愈发引人关注,通过加强立法来保
护个人隐私无疑是解决问题的不二法门....。 B. 2019 年 5 月 23 日晚上,宝塔山下灯红酒绿....,歌声嘹亮,人潮涌动。一幅经典传唱的瑰 丽画卷在此缓缓铺呈。 C. 庆祝“六一”的晚会上,俩小朋友模仿的小品让我们都忍俊不禁....地开怀大笑。 D. 我们都是些十五六岁的中学生,正值豆蔻年华....,定要努力学习,不负青春岁月。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成语)。 A.不二法门:佛教用语,意思是说观察事物的道理,要离开相对的两个极端而用“处中” 的看法,才能得其实在。后指独一无二的门径。 B.灯红酒绿:形容寻欢作乐的腐化生活,也形容都市或娱乐场所夜晚的繁华景象。此处与 语境不符。 C.忍俊不禁:忍不住要笑。与“开怀大笑”语意重复。 D.豆蔻年华:指女子十三四岁。与“十五六岁的中学生”不符。 故选 A。 【点睛】运用成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注意理解成语的整体意义,不能望文生义;2、注 意把握成语的结构特征,不能肢解其含义;3、注意成语语义的大小、适用范围,不要界限 不清;4、注意把握成语的感情色彩,不要褒贬失当;5、注意把握成语的一词多义现象,不 要“一概而论”。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实践证明,一个人知识的多寡,成就的大小,关键在于勤。 B. 睡眠有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 C. 作为一种新媒介,微博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广阔的交流平台。 D. “协和万邦”和而不同”“天下大同”,璀璨辉煌的中华文明始终践行和坚持的是人类 和谐发展的价值理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 A.两面对一面,可在“勤”前加上“是否”; B.否定不当,应删去三个“不可”; D.语序不当,“践行”和“坚持”应互换位置。 故选 C。 6.下列句子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时候,什么苍松啊、翠柏啊、碧梧啊、修竹啊……都挽不住游人。 B.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C. 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D. “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妈妈使劲敲着我的房门,“人家来电话催好几趟了,你 倒是给人家一个回话呀!”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在平时的学习中要用心体会标点符号的用法,书写过 程中要做到正确地使用标点符号。另外,对于一些标点符号的特殊用法要加以积累。 A.并列词语若带有叹词,不用顿号,要用逗号。 B.“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与“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创意思”为同一层面的并 列关系。中间的句号应为分号。 D.倒装问句,全句末尾用问句,句中停顿用逗号。改为“到底去不去呀,我的小祖宗?”。 故选 C。 7.结合语境,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语文学习,就是一段精彩的旅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是一道道视觉美味,也是一道道精神大餐。 ②你将与安东尼奥交流,领悟戏剧中的人生,人生中的戏剧。 ③你将与孔乙己对话,体味生命的本质,引发对人人生的思考。 ④所以,爱语文,就是爱生活,爱人生! ⑤在这些美味大餐中,我们感受生活的酸甜苦辣,体味人生的千安百态。 ⑥在旅行中,你将走进小说天地,登上戏剧舞台。 A. ①⑥⑤③②④ B. ④①⑤⑥②③ C. ⑥①⑤②③④ D. ⑥③② ①⑤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阅读语段可知,⑥句中的“在旅行中”与所给语段中的“旅行” 相衔接,所以⑥句应排在最前;③句是对⑥句中的“走进小说天地”的解说,②句是对⑥句 中的“登上戏剧舞台”的解说,所以③②两句应依次在排⑥句后;⑤句中的“在这些美味大 餐中”与①句中的“视觉美味”“精神大餐”相衔接,所以①句应排在⑤句的前面;通过“所 以”看出④句是总结句,应排在最后。故选 D。 8.下列对作家作品的解说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俄国作家契诃夫的《变色龙》主要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描述了奥楚蔑洛夫因小狗主人 的身份不同而引起的态度前后多次变化,把一个媚上欺下、见风使舵、趋炎附势的小人形象 刻画得淋漓尽致。 B. 我国现代文学家鲁迅在作品中塑造了很多典型的人物形象,其中藤野先生、闰土、孔乙 已都是其小说集《呐喊》中的人物。 C.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 三部分。 D. 《范进中举》选自清代小说家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故事抨击了对读书人进行精神迫 害的封建科举制度,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世态的炎凉。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藤野先生”是鲁迅散文集《朝花夕拾》中《藤野先生》里的 人物。故选 B。 9.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回答问题 ①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漫嗟吁。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 ②耗国因家木,刀兵点水工;纵横三十六,播乱在山东。 ③(甲)笑道:“我已安排定了圈套,只看他来的光景;力则力取,智则智取。我有一 条计策,不知中你们意否?如此如此。”(乙)听了大喜,颠着脚,道:“好妙计!……果然 赛过诸葛亮!好计策!” 材料①②都涉及到《水许传》中的一位英雄,他就是(1)_______,此“驰名大孝”,为人 “仗义疏财”。 材料③中的(甲)是《水浒传》中的另一位英雄,他是(2)______,此人“胸中藏战将, 腹内隐雄兵”,足智多谋。 在(水浒传)中,这两位英雄第一次见面是在晁盖的庄上,他们这次见面主要是因为(3) _____。 【答案】(1)宋江 (2)吴用 (3)宋公明私放晁天王(或:宋江从郓城县衙偷偷来到晁盖庄上,告诉晁盖官府要捉拿他 们的消息)。(意对即可) 【解析】 【详解】考查名著阅读。材料①中的诗歌内容源于小说《水浒传》第三十九回“浔阳楼宋江 吟反诗,梁山泊戴宗传假信”,及时雨宋江杀死阎婆惜之后,被发配到了江州,在江州浔阳 楼酒店酒醉后题写下了《西江月·自幼曾攻经史》一词。之后,觉得意犹未尽,就又写下这 首诗作。材料②中的“家木”是“宋”,“刀兵点水工”是“江”,合起来就是宋江。且“三 十六”指“三十六个天罡星(梁山泊前 36 名)”,最后一句则是在山东造反的意思。因此 结合①②两则材料可知(1)是“宋江”。将材料③与题干“胸中藏战将,腹内隐雄兵”结 合起来,可以推知(2)为“吴用”。(3)处可根据《水浒传》第十七回“宋公明私放晁天 王”概括得出。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小题。 端午的阳光 公元前 278 年的五月初五,被流放至汨罗江畔的屈原,得知秦国军队已攻破楚国郢都, 顿时感到支撑生命的最后一点亮光熄灭了。 当他把“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诗句吟诵给江边渔父的时候,就已经决 定,要将自己的清澈与江水的澄明合二为一了。我知道,这是屈子为保留个体的纯净作出的 最无奈又高尚的选择。 最终,他坐在了汨罗江边,坐在了五月初五的阳光里,怀抱沉重的巨石,把最后的生路 溺死水中。可以说,屈原是抱着自己冰凉的心,走进激流之中的。而那些“长太息以掩涕兮, 哀民生之多艰”“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诗句,留在了岸上,留给了端午。 一条江因为成了一个诗人心灵最后的归属地,而永远被世人铭记。一个普通的节日,因为收 留了伟大诗人的高尚魂魄,而成为了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 端午,承载着代代后辈对伟人的缅怀和敬仰。 节日的寿命当然要比人的寿命长久许多,所以,屈原把自己的傲骨托付给了这个日子。 在结束自己生命肉体的同时,也放射出了精神的光芒。被江水灌洗的灵魂,犹如江面的粼粼 波光,刺痛了后人的视线和思想。一个背负着深重苦难,行走了两千多年的节日,其实是在 为自己的存在寻找一个答案。 所以,端午节带给我们的,应该是溯流而上的文化追源,恰如诗人余光中所说:“蓝墨 水的上游,是汨罗江。”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用一个诗人的陨落,唤醒了一种文化的崛起,就像屈大夫生未 能拯救楚国,却用死成就了《离骚》一样,忽然觉得,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它把所有的内容和精髓,密密细细地包藏起来,让我们极具耐心地一层层打开,最后领略到 事物的真相。熟透之时,苇叶汲取了糯米的黏质,糯米渗透着苇叶的清香,似如端午与屈原 之间的浸染,节与人的统一。 我对端午节的最初认知,完全来自于粽子,那时候的小学课本,还没有涉及到“楚辞” 或者《离骚》的片言碎语,文化不高的母亲也无法给我们讲述端午节的由来,好在粽子并不 因为我们的无知而改变所蕴含的味道,我总会把端午节和甜香黏软的糯米联系起来。这使得 整个贫乏的生活,还能透射出星星点点的光亮。 现在看来,那些夹杂在一年日历中为数不多的能激发我们饮食向往的节日,早已成为精
神上抵挡艰难生活的盾牌。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为拥有这些值得回味的生活而向屈原 叩谢。对童年而言,这是一个多么充满人情关怀的节日啊! 后来知道了屈原和楚怀王,知道了《国殇》和汨罗江,知道了每年这一天,人们蜂拥江 岸,插艾蒿、挂菖蒲、吃粽子、竞龙舟,把一种悲情的怀念渲染成了欢悦的行为,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 事情往往是这样,在分享一种传统时,我们更多的时候只在关注它所带来的结果,而其 中蕴含的真谛,却很少探究了。因为时空的距离,让来源变得愈加缥缈和混沌。好在历史给 了我们最好的解决方式,它让时间淡化了一个国家的破碎的同时,却强化了一种品质的高贵。 这时候的端午,或许更像是一缕阳光,从汨罗江的源头流淌过来,映照着江边每一位过客的 内心。 我知道,有些品格是无法超越的,它更像一面古镜,端放在我们必经的路口,让人们从 历史影像中,找到现实的映像。 (选自《人民日报》,原文有删改) 10.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端午”为线索组织材料,回顾了对端午节的认知过程,对自己最初只喜欢端午 节粽子的浅薄而感到惭愧,对世人将悲情渲染成欢悦而感到不满。 B. 文章通过写,汨罗江因屈原而被人铭记,来证明名家名作对于名胜的重要意义,正如欧 阳修之于醉翁亭、范仲淹之于岳阳楼,表现了名胜与文化的血肉关联。 C. 文章诗一般的语言,意蕴深厚,所引用的余光中“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一句,指 出了屈原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开创性作用。 D. 文章最后一段赞颂了屈原无人能企及的伟大品格,说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的不 足,促使我们反思并不断提升自己,从而强化了屈原精神在现实中的意义。 11.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表达有特色,内涵很丰富,请赏析。 端午节其实更像是包裹粽子的苇叶了。 12. 请从内容和结构上说说文章前三个自然段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13. 题目“端午的阳光”,除了指公元前 278 年五月初五的阳光,是照着屈原投江的阳光,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