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民经济学A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4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国民经济学 A 卷考研真题及 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5 分,共 25 分) 1.经济管理体制:指适应一定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的、由政府对社会经济 活动进行调控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制度。我国当前的宏观经济管理主要是依靠计划、财政、 金融等部门进行的。因此,宏观经济管理体制就是计划、财政、金融等部门管理体系和制 度结合而形成的有机整体。建立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任务在于确定宏观经济管理决策 如何产生,决策实施采用什么方式和手段,以及适应决策和调控的需要建立起一定的组织 管理体系。因此,宏观经济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相应地由三个部分所组成。这三个部分是: 宏观经济决策制度、宏观经济调控制度、宏观经济组织制度。 2.国民经济总量管理:指国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对宏观经济总量指标所 进行的规划安排和宏观调控。它与国民经济结构管理一起,构成了宏观经济管理的核心内 容。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分析中,对经济总量的分析主要是考察总量的影响因素及变动规律; 对经济结构的分析主要是考察总量构成中各组成部分的相互关系及其变动规律。经济总量 与经济结构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一方面,合理的宏观经济结构能保证宏观 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另一方面,宏观经济总量的快速增长,又有利于宏观经济结构的合 理调整。所以,控制经济总量,调整经济结构,是宏观经济管理的最根本的任务。 国民经济总量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1)控制经济发展速度,投资总额,消费总额, 居民货币收入总额,财政信贷总规模,货币供给总量,物价总水平,进出口总规模,国际 收支等总量指标,保持与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基本平衡,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地 发展。(2)制定科学的产业政策和国民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部署国家重点建设,协调社 会再生产各环节及国民经济各部门各地区之间的关系,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和现代化,实 现生产力的合理布局和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3)协调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的关系,保护 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保持人口的适度增长,维护社会经济秩序和政治稳定,促进文化教 育科技事业的发展,实现国民经济良性循环。 3.内涵型经济增长:又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指依靠生产要素质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 以及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通过技术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增加资金、设备、原材料的 利用率等来实现经济增长的方式。其实质就是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其与 外延型经济增长相对应。外延型经济增长又称为集约型经济增长,是指主要依靠增加生产 投入要素的数量而实现的经济增长。 4.产业政策:是国家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为规划产业发展目标,干预和诱 导产业的形成和发展,推进产业结构升级而制定的一种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主要包括 产业结构政策、产业组织政策、产业技术政策和产业布局政策。产业结构政策是根据经济 发展的内在联系而揭示一定时期内产业结构的变化趋势及过程,并按照产业结构的发展规 律规定各产业部门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确定产业的构成、产业的大小、产业的相 互关系、产业的发展序列及保证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政策措施。产业组织政策是国家通过经
济管理过程,调整产业内企业之间的相互关系,促进产业组织合理化,推动国民经济高效 率发展的政策措施。产业技术政策是指导主要产业技术发展的政策。产业布局政策是从产 业空间位置角度来保证产业结构目标实现的政策。 在我国的产业政策体系中,产业结构政策是核心部分,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组织政策 是主体部分。 产业政策的构成要素有政策主体、政策目标和政策手段。政策主体是指政策的制定者。 政策目标是指政策预计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手段是指为了实现经济政策的目标所采取的方 法和工具。在社会市场经济条件下,产业政策的实施必须以发挥企业的经营活力为前提, 国家不直接干预企业自身的经营决策活动,要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上,主要通过经济手段和 法制手段以及必要的行政敢于,促使资金从应该缩减的产业朝着需要大力发展的产业流动, 调动企业转产的积极性,保证国家产业政策目标的实现。 5.宏观收入分配:指收入总量的分配,即国民收入在各种生产要素之间的分配,主要体 现收入分配中的总量关系。宏观收入分配的指标主要有国民收入总额投资总额,消费总额, 社会储蓄总额,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等。与之相对的是微观收入分配,即收入个量的分配。宏 观收入分配与微观收入分配存在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一方面,微观分配要服从于宏观分配 的总格局;另一方面,宏观分配又要以微观收入分配为基础。任何一个国家的宏观收入分 配,都要受到该过的经济体制,经济增长状况以及经济政策的影响。 二、判断题(请将下列命题的题号抄到答题纸上,在你认为正确的题号后打“√”,错 误的“打 X”。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市场调节是一种事后的调节。(X) 2.在完整的经济发展战略中,战略重点是战略的灵魂。(X) 3.国民生产总值是一个收入概念,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生产概念。(X) 4.如果单位产品生产基金占用量减少了,说明生产资料效率降低,不利于经济增长。 (X) 5.产业结构既有产业间经济联系量的规定性,也有其质的规定性。(√) 6.狭义的投资是指投资主体为取得预期收益所投入的资金。(√) 7.居民年均消费水平是衡量消费水平的实物指标。(X) 8.进口商品结构的宏观调控,应以关税调节为主。(√) 9.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宏观经济管理不仅是经济总量实施管理,而且管理国有企业的经 济活动。(X)
10.集中计划型收益分配模式,在分配渠道上,国家财政作为主渠道在收益分配中居 于主导地位。(√) 三、选择题(在下列各项命题的四个答案中,可各选择 1—4 个正确的答案,选对且选 全得 3 分;选对但不全,酌情得分;选错不得分。在括号内填上标号。共 15 分) 1.宏观经济管理的可能性要成为现实,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有(①②③) ①信息条件②组织条件③物质条件④自然条件 2.可能成为战略重点的部门具有的特点是(①②④) ①战略目标体系中的关键部分②既重要又薄弱的环节 ③技术落后属于淘汰的部门④具有扩散效应的部门 3.最集中最概括地反映社会经济活动总规模的指标是(③④) ①财政收入总额②出口总额③社会总需求④社会总供给 4.产业政策具有的特点有(①②③④) ①诱导性②开放性③连贯性④预见性 5.重置投资是(②) ①固定资产扩大再生产的投资②新建固定资产的投资 ③进行固定资产扩建的投资④进行固定资产改造的投资 四、简述题(每小题 12 分,共 60 分) 1.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涵义和要求。 答:(1)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涵义。 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是指一个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部门依据反映客观实际的宏观管理要 求而预先设定的国民经济运行的理想状态。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具有 核心地位。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确定,决定着宏观经济管理的重点,内容和归宿,它贯穿 于整个宏观经济管理活动的过程之中。同时,它也是考核和评价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成效的 重要依据。没有科学正确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也难以实现对整个国民经济的科学管理。 因此,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确定得正确与否,以及目标实现的程度,反映着管理活动成效的 高低。
(2)选择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要求。 为了有效地发挥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作用,以实现其对宏观经济的调控目的,在对宏 观经济管理目标的选择上,必须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①全局性。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所涉及的是社会经济发展中事关全局和总体运行的一些 主要活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一些微观层次的生产经营活动不属于宏观经济管 理的范围,在宏观经济管理中就不必为其设定目标。 ②综合性。这是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全局性要求直接相联系的。由于宏观经济管理 目标是关系宏观经济总体运行的,因此,它必须具有综合性。这种综合性的目标,一般以 总量指标来表示,如国民收入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通货膨胀率等。 ③系统性。由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要在一定时期内通过国民经济多方面共同进步才能 达到的国民经济总体发展的预期结果,因而决定了目标的多面性和多层次性。它们之间相 互联系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④科学性。虽然目标是人们主观的产物,但作为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应当是在对宏观 经济运行进行客观分析的基础上加以选择或确定的。因此,必须克服目标确定上的主观随 意性,要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全面深入地了解客观现状,分析其发展变动趋势, 并进行科学的预测和可行性研究,使确定的目标具有现实可行性。 ⑤稳定性。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按时间长短不同可划分为长期管理目标和短期管理目标, 不同时期的目标量化指数是会不一样的,但就一定时期而言,目标指数一经确定,则应保 持相对稳定,以便于实施有效的管理,有利于目标的实现。 2.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 答:(一)影响经济增长的直接因素 直接因素是指参与生产过程,对经济增长过程直接发生作用的影响因素。它可分为生 产要素和生产效率两个方面的因素。 (1)生产要素 ①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去的劳动力数量和质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 经济增长的快慢与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和质量的提高成正比,即投入生产的劳动力人数越多, 质量越高,所推动的生产资料就越多,生产的产品就越多,经济增长就越快。 ②投入到再生产过程中去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和质量。一般来说,生产资料或生产基金 越多,则能容纳的劳动者数量就越多,因而更能加快经济的增长。提高生产资料的质量, 可以提高效率,延长其使用期限,降低单位产品物质消耗,因而也有利于提高经济的增长 速度。
(2)生产效率 ①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表明单位劳动时间生产产品数量的增多,因此, 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就越快。 ②生产资料的利用率。生产资料利用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固定资产利用状况的改善和 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的节约,也意味着能在同样的物质资源条件下,为社会提供较多的物 质产品。因此,生产资料利用率的提高,既能增加产品产量,又可降低产品成本。 ③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社会越发展,这种生产力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就越明显。科学技术的发展,可以引起生产力中人和物的因素的发展和完善,从而使之转 化为直接的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④经济管理。经济管理是社会分工和协作的客观要求,进行科学的经济管理,有利于 社会经济的协调运行,有利于发挥现代科学技术的作用,提高生产力各要素的效能,有利 于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影响经济增长的间接因素 间接因素是指虽然不直接参与生产过程,但却制约着直接因素,或者通过直接因素发 生作用而间接的影响经济增长过程的因素。间接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 (1)自然因素 ①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社会生产必要的物质条件,是经济发展的自然基础。劳动对 象直接或间接的来自于自然资源。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自然资源的优劣,综合利用 的程度,对经济发展是有一定影响的。因此,合理利用和开发本国资源,发挥本国自然条 件的优势,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②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环境是指围绕在人类周围的生存空间和各种自然地理因素, 如土地、水文、气候等。这些因素在经济增长中有着重要作用,如土地的肥力、气候条件 的差异会形成农业生产不同的报酬率,从而影响整个经济的增长速度。 (2)社会因素 ①生产关系因素。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社会生产力。但是,生产力的作用 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表现出来的,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对经济的发展 有着较大的影响。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总的来说是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的,但也存在不完 善的地方,因此,也要求对那些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及时加以调整,以有助于经 济的增长。 ②上层建筑因素。上层建筑是否适应经济基础,对经济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社会主 义上层建筑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社会主义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制定和实 施,经济管理体制的建立与调整,对人们的思想教育等来实现的。
3.怎样理解社会总供求平衡的内涵? 答:社会总供求的平衡,是指一定时期内,全社会所提供的有实际使用价值的商品和 劳务的市场供应总量及构成与全社会对商品和劳务的有货币支付能力的市场需求总量及构 成之间的平衡。具体理解如下: (1)这种平衡不是指社会总供给与社会总需求在数量上的完全相等,而是基本相等或 大致均衡。 (2)这种平衡既包括长期平衡,也包括短期平衡。宏观经济管理的根本任务是保持社 会总供求的长期平衡,但长期平衡需要通过若干阶段的短期平衡才能实现。一般来说,短 期平衡调节的重点是社会总需求,其主要调节手段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长期平衡调节 的重点是社会总供给,主要调节手段是产业政策和投资政策。 (3)这种平衡既包括总量平衡,也包括结构平衡。二者关系是:总量平衡是结构平衡 的条件,结构平衡是总量平衡的基础,也就是说,结构平衡,总量必平衡;总量平衡,结 构不一定平衡;但总量不平衡,结构肯定也不平衡。可见,社会总供求的平衡应该是总量 平衡和结构平衡的统一。 (4)这种平衡应该是动态平衡,而不只是静态平衡。由于影响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 因素有很多,这些因素的影响机制是错综复杂的,而且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社会总 供求的平衡是相对的,而不平衡是绝对的。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任务就是通过各种调控手 段控制不平衡状态,使之趋向平衡状态,也就是说,社会总供求的平衡主要是动态的平衡。 4.影响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因素有哪些? 答:投资和消费比例是全局性的、综合性的比例,它的形成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供给因素和需求因素。 首先,从供给方面看,影响的因素表现为: (1)国内生活总值的规模及其增长速度。国内生产总值总量低,增长速度慢时,投资 和消费只能保持相对稳定,变动的弹性区间比较小;国内生产总值总量高,增长速度快时, 则投资与消费变动区间就相对大一些,既可以增大投资比重,也可以增加消费总额。 (2)社会生产结构的变化。投资的实物形态主要是生产资料,消费的实物形态是生活 资料,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变动,必须以与物质资料结构相适应为基本前提。因此,社 会生产结构及其变化,从根本上制约着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及其变动方向和范围。 (3)对外贸易进出口差额及其结构的变化。外贸表现为顺差还是逆差,差额多少,必 然影响国内生产总值的资源量,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比例。同时,进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 也可以使国内生产和生活资料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影响投资和消费的比例。
(4)后备基金的动用情况。后备基金的数量及其流向可以调节社会供给的总量和结构, 从而影响投资与消费的比例。 其次,从需求方面看,包括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两大因素。 (1)投资需求。投资的需求量,可分为最低投资需求量和追加的投资需求量。最低投 资需求量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新增就业人数对生产性投资的需要;二是新增人口对 非生产性投资的需要;三是增加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储备对投资的需要。投资追加需要量 也应考虑三大因素:一是物质生产领域对增加生产性投资的需求;二是非物质生产部门对 增加非生产性投资的需要;三是增加国家储备的需要。 (2)消费需求。消费的需求量,也可分为最低消费需求量和追加的消费需求量。消费 需求的下限,应保证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的消费水平不低于前期。追加消费的需要量决定 于两大需要:一是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所需增加个人消费基金的需要;二是发展科学、文化、 教育、卫生、国防事业和维持行政管理等方面需要增加的社会集体消费基金。 投资和消费的最低需要加上追加需要,就构成投资和消费各自的全部需要量,直接形成 投资和消费的比例。 5.宏观经济监测的内容主要有哪些? 答:(1)宏观经济监测是指国家在宏观经济管理过程中,对国民经济运行状况及其结 果所进行的定量测定和定性分析,它是宏观调控的主要依据。通过宏观经济监测,能够正 确评价宏观经济运行的当前状况,准确揭示宏观经济发展的未来趋势,即使反映宏观经济 调控的实际效果。 (2)宏观经济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 ①监测宏观经济运行的总体态势。主要包括对经济总量基本运行轨迹的监测,对经济 结构状况的监测,对社会总供求平衡状况的监测,等等。 ②监测宏观经济景气的变动态势。经济景气变动又称为经济周期波动,它既是宏观经 济运行规律的反映,也是影响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因素。因此,监测宏观经济景气状况, 对加强宏观调控具有重要意义。 ③检测宏观经济系统环境的变化。宏观经济系统环境包括国内环境和国外环境。监测 宏观经济系统环境的变化,其目的在于发现机遇,减少冲突,研究对策,促进发展。 ④监测宏观经济体系的运行过程。主要包括对各职能部门履行职责和相互配合情况的 监测,对宏观管理体制变革利弊得失的监测,对宏观调控政策实施状况的监测,等等。 五、论述题:(30 分) 论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宏观管理。
答:中国要在 21 世纪初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 展,就要加快国民经济市场化进程,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为此, 继续发展消费市场就成为重要内容之一。 (1)改革开放那个以来,中国的消费市场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是,存在的问题也不能忽视。 这些问题是: ①地区封锁严重。地方政府从本地利益出发,或者不让紧缺的消费品流向外地,或者 不让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参与竞争,或者对外地产品采取歧视性措施,人为地分割市场。 ②部门垄断。特别是带有资源垄断性和市场高集中度的部门,限制竞争,实行垄断价 格的现象时有存在,从而麻痹了市场机制对提高效率的作用。 ③过度竞争相当普遍、严重。同一种商品,一拥而上,杀价竞争,致使大批企业倒闭, 资源浪费。 ④假冒伪劣产品充斥市场,不合格产品占有相当大的比例。 ⑤短斤少两,欺行霸市,滥收费,乱涨价,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无序状态,等等。 (2)中国已加入世贸组织,并向世界做出了庄严的承诺:遵守国际市场惯例,严格按 国际规则办事。为此,必须加强对消费市场的宏观管理,尽快改变当前消费市场的混乱状 态。具体做法: 第一,健全市场规则,严格依法治市。目前市场的无序状态同市场规则不健全很有关 系。市场规则最重要的是保护公开、公平的竞争。在现代市场经济中,竞争并不意味着那 种无规则、无秩序的你争我夺。公平的竞争是一种有规则、有秩序的较量和竞赛。因此, 要形成一个良好的竞争环境,政府需要创造一些必要的条件:竞争者不受垄断力量的干扰; 竞争者都有同等地位,都既要负盈,又要负亏,包括承担风险;政府除了对极少数消费品, 如自来水、煤气等产品价格实行控制外,其余的消费品价格应全部放开;政府不要干预市 场,但对地区封锁、地方保护和部门垄断的行为,要加大行政惩治力度;加强市场管理和 监督,不能政出多门,多家执法,可以考虑建立一个有权威的机构(类似于外国的市场公 正交易委员会),统一执法,对市场各种行为和活动进行监督和仲裁。 第二,发展消费市场的中介组织。市场中介组织分为两类:一是主要为商品流通提供 服务和进行沟通的市场中介,如经济商和经纪人、信息咨询等。二是对市场运行提供公证 和进行监督的市场中介,如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我国发展市场中介组织的重点 是发展会计师、审计室、律师事务所,公证和仲裁机构,即量和质量检验认证机构,价格 听证会等。由于中介组织对经济运行起着重要作用,政府又赋予了很大的权利,因而中介 组织对市场的管理特别重要,包括立法管理、行政管理、行业管理、自律管理四个方面。 中介组织的建立和运行,要依照法律通过资格认定,建立自律性运行机制,承担相应的法 律和经济责任,接受政府的管理和监督,已发挥其服务、沟通、公证、监督的作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