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武汉大学教育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4 年湖北武汉大学教育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6 小题,每题 5 分,共 30 分) 教育:指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 基本途径。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 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 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教育是人 类特有的现象,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为社会的发展、人 的发展提供了保证,同时,社会和人的发展又不断向教育提出了更高、更新的内容。 道尔顿制:指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这是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于 20 世纪 20 年代所创建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材, 以发展其个性。道尔顿所依据的原则有下列各项:自由一实行道尔顿制的学校,教师依照 学生的能力指定作业,而不强迫学生学习相同的功课。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而 没有上课时间表的束缚。在道尔顿制学校中,学生享有下列的自由:①学生可以依据自己 的能力和需要,各自学习适当的教材,而不必学习同样的教材。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兴 趣和计划,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而没有上课时间表的限制。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力, 自己决定学习进度的快慢,而不受其他学生的牵制。没有年级的限界,把各年级的学生打 成一片,使他们彼此之间有交互合作的机会。学生要拟订学习的计划,支配学习的时间。 德育:指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对受教育者施 加思想、政治和道德影响,通过受教育者积极的认识、体验、身体力行,以形成他们的品 德和自我修养能力的教育活动。简单的说就是教师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德育是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进行德育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教育学上的 德育范围广,包括培养学生一定的思想品质、政治品质和道德品质。 教学:指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在我国, 教学是以知识的授受为基础的,通过教学,学生在教师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积极引导下, 主动地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陶冶品德、美感,形成全面发 展的个性。所以,教学是学校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教学与教育这两个概念的关系, 是一种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教育包括教学,教学知识学校进行教育的几个基本途径。另外, 教学与智育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学还与学生在教学中的自学相紧密联系。 学制:指学校教育制度,即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 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国家形成了 不同的学校教育制度。按教育程度来划分,有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 机构;按教育类型划分,有普通教育、专业教育等教育机构;按受教育的时间来划分,有 全日制、半日制、业余教育等机构;按主要教育手段和场所划分,有面授、函授、巡回、 广播、电视等教育机构;按教育对象的年龄划分,有学龄期教育、成人教育机构;按主办 单位划分、有国家办、地方办、企事业办和私人办的教育机构,组成了一个纵横交叉的学 校教育网。学制是整个教育制度的主体。学制首先取决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科学技 术发展的状况;学制的建立又受社会制度的制约,反映一个国家教育方针的要求;学制的
建立还要依据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学制的建立还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 外国学制的经验。 学校管理体制:指学校内部各种管理关系的体系和制度。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校 领导的体系和制度,规定学校由谁决策和组织实施;二是学校组织机构的体系和制度,规 定学校设置什么机构,各机构的职、责、权范围及相互关系等。我国目前主要实行的是校 长负责制。学校管理体制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设置高效能的组织机构。学校的组织机构, 包括行政组织机构和非行政组织机构两种。前者包括决策机构、咨询机构、执行机构和反 馈机构。后者则指团队、学生会、工会以及学术组织等。建立科学合理、民主的学校管理 体制是教育改革的目标。 二、下面列出了十位教育思想家(或思想流派),同时列出了十二部教育理论著作。这 些思想家(或思想流派)的教育理论代表作各是什么?请搭配(将著作前的标号填入相应作 者名称后的括号内,共 10 小题,每题 3 分,共 30 分) 1.孔子() 2.儒家思孟学派() 3.昆体良() 4.颜元() 5.夸美纽斯() 6.赫尔巴特() 7.斯宾塞() 8.杜威() 9.布卢姆() 10.布鲁纳() A.《教育过程》B.《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C.《民主主义与教育》 D.《教育论》E.《普通教育学》F.《大教学论》 G.《存学篇》H.《论演说家的培养》I.《论语》 J.《学记》K.《实验教育学》L.《教学过程最优化》 参考答案:1.I2.J3.H4.G5.F6.E7.D8.C9.B10.A
注:《教学过程最优化》是前苏联教学论专家巴班斯基的著作。德国教育学家拉伊在 1903 年出版了一本著作《实验教学论》,另一位德国教育学家梅伊曼于 1914 年出版了三卷本介 绍“实验教育学”及其心理学基础的讲演稿,他们两人倡导“实验教育学”。 三、问答题(共 5 小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为什么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 答: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 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 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 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 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 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 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 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 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段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 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 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 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而环境中缺少这样的专职教育人员, 一般地来说,不如学校这方面的条件好与教育效率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年 轻一代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年轻一代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 是学习,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成人所给予他们的教育,不象成 年人那样,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除依靠所受的教育外,更多地依靠工作的实践、 自学和自我修养。因而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对成年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 大一些。 因此,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 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社会中,很难设 想一个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的人能够参加工作和做好工作。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 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同时,还 应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对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 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 2.学科课程论的主要理论主张和特点是什么?如何看待学科课程论?
答:所谓学科课程论,就是分别从各门科学中选择部分的内容,组成各种不同的学科, 彼此分立地安排它的顺序、学习时数和期限。 (1)历史上一段时期人本主义教育家们都有一张新的课程表,其集大成者就是夸美纽 斯,其课程表就是百科全书式的,其理论基础就是“泛智论”。他的一个崇高理想和名言就 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他的理论的突出表现,就是设置百科全书式的课程,并主 张在出生到六岁的“母育学校”里就应实施。以他为突出代表的百科全书式课程理论,是 与亚里士多德为代表的基本课程理论不同的,它主张现实世界的一切知识都是有用的,是 培养“全知全能”的“智慧接班人”所需要的,所以都应该包括在课程之内。 赫尔巴特是最早以心理学为课程提供理论基础的人。他把发展人的“多方面兴趣”看 作一种基本的教育任务,保证实现他的教育总目的—培养“善良的人”即忠诚于普鲁士君 主制的人,他认为应当培养六种兴趣,响应地要设置有关的课程。 在学科课程论发展中有重要地位的一个人是斯宾塞。他从教育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说和 知识价值论,为学科课程论作出新的理论论证。他的课程论主要特点是从资产阶级个人功 利和实证主义哲学出发,批判所谓“装饰性”知识,提倡实用科学知识,实质上是反对脱 离生产和生活实际的绅士教育课程或古典文科中学课程,主张适应资产阶级新需要的实科 课程。 (2)对学科课程,特别是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关系,需要加以正确的认识。目前对 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大致形成了三种主要的观点:一是学科课程为主、活动课程 为辅的主次说;一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并重说;一是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互补说。 王策三比较早地探讨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的不同特点,探讨了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两种课程理论间的分歧。他认为,在课程问题的讨论中,我们不应该简单地把学科课程归 入所谓“传统教育”或旧的“三中心”(教师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范畴;而把活动 课程归入所谓“现代教育”或新的三中心(儿童中心、直接经验中心和活动中心)范畴。 它们各有长短,既都不全面,又都含有合理因素,都有一定的实践基础和支持它们存在的 条件,同时,它们在各自不同的条件下,其合理性和有效性又都不是一样的。搞单一化和 绝对化是行不通的。要解决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孰优孰劣之争,必须摆脱多年来影响教学 论和课程论领域的理论脱离实际和形而上学的思想方法,如实地、准确地、全面地反映实 际,不要把这两类各具特点、各有侧重的课程论搞成水火不容的两大营垒,不能像国外的 “现代派”或“进步派”把学科课程论批判得一无是处。他认为,从整体上讲,学科课程 论比较符合认识和教学规律,更能保证学生较好地认识世界,从而也能更好地完成课程论 要解决的根本任务。活动课程也不能完全否定。 一般认为,活动课程是以儿童的兴趣和动机为基础,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设计类型, 它的优点是能较好地照顾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密切与实际生活活动的联系,重视学生学习 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然而,其弱点也是显而易见的。首先,活动课程忽视了教育中关键性 的社会目标,不利于传授人类文化遗产;其次,由于内容庞杂缺乏内在连续性、系统性, 因而无法给学生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甚至还无法使学生掌握起码的读、写、算技能。 3.怎样处理好教学过程中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动性之间的关系?
答:教学过程是教师引导下学生的认识过程,因而如何处理师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关 系问题,一直是教学史上的一个主要理论和实践问题。 (1)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是学生简捷有效地学习知识、发展身心的必要条件。 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因为教师是教育者,他们受社会的委托, 代表社会的利益,执行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他们受过专门的训练,精通所教的专业知识, 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懂得如何组织和进行教学。对缺乏知识和能力的学生来说,只有借 助于教师的教导和帮助于教师的教导和帮助,才能以简捷有效的方式掌握人类创造的基本 文化科学知识,迅速提高自己的身心发展水平,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就连学生的学习主 动性、积极性的正确发挥,都有赖于教师的引导。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主要是由教师教得好 坏决定的,一般来说,只有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水平才能培养出成绩优秀的学生。在教 学过程中,教师的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 教师的主导作用是针对能否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而言的,它主要体现在,善于按照教学 任务和教学过程规律性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讲解、训练和指点上,以便使学生积极而 高效地掌握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与修养。因而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得怎样,学习的效果怎 样,又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发挥好坏的主要标志。 (2)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效地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是有能动性的人,他们不只是教学的对象,而且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固然重要, 但对学生来说毕竟是外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一般来说,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积极性越大,求知欲、自信心、刻苦性、探索性和创造性愈大,学习效果也愈好。学生的 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发挥得怎样,直接影响并最终决定着他个人的学习效果和身心发展的水 平。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教师有成效地进行教学的一个主要因素。所以,学生的学也 是教学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 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是以教学为前提的,是对教师的教的积极配合;是在教师引导下自 觉、专心、刻苦学习,善于创造性完成独立作业。背离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积极性就 会具有盲目性,使学生在学习上费力而不讨好,成效甚微。但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增 多、能力增强,他们在学习上的主动性、独立性、自主性也将日益提高,考虑到这些特点,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时,教师的主导作用的要求也应有所变化。 (3)防止忽视学生积极性和忽视教师主导作用的偏向。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派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向学生传授知识、 进行教育主要依靠教师,主张教师的极大威信,以为只要顺从教师的教导,学生就能学到 知识、养成良好的品德,至于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被认为是有害的东西。他们片面强调 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 创造才能,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日益显现其落后性。
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派,则指责传统教育以学科为教学的中心、以教师为教 学的主宰,主张进行中心转移的革命,把儿童变成教学的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围绕着学生转动。至于教师的作用、系统知识的传授,被放在很次要的 地位。他们走向另一个极端,片面强调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往往使 学生的学习陷入盲目探索,只能获得一些零星的实用知识,而学不到系统的科学知识,这 不利于造就现代化科技发展需要的专门人才,同样落后于时代的发展。 上述两派的共同特点,都是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性对立起来,强调一个而 忽视另一个。但损伤任何一方的积极作用,都将导致削弱或破坏师生双方积极合作才能具 有的整体功能,影响教育质量。 4.什么是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答:教育评价是根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可行的科学手段,对教育现象及其效果进 行价值判断,从而为教育决策提供教育依据,以改进教育服务的过程。教育评价的目的是 为教育决策提供信息和依据、为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过程、为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服务; 教育评价的依据是正确的价值观及教育目标为基准进行价值判断;教育评价的对象是各种 教育现象。广义的教育评价涉及教育的一切领域,如:教育与社会、教育与经济、教育与 政治等,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管理、课程设置等方面的 评价;狭义的教育评价是以学生为对象,包含对学生的学力、品德、体质和个性水平等评 价。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教育评价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评价的功能和用途可分为 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 (1)诊断性评价是指在教学活动进行前,为使教学计划能够指导和调整教学进程,使 教学状态及时反馈给师生所进行的评价。学期或教程开始之前的诊断性评价,主要用来确 定学生的学习准备程度并对学生进行安置。教学进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则主要用来确定妨 碍学生学习的原因,以便采取补救措施。教师可以通过特殊编制的测验,分析学生学籍档 案和对观察记录的分析,对学生进行评价。诊断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摸清条件、基础,发 现问题,诊断原因,根据评价的结果,可以修订阶段发展目标,以便提出指导发展的计划。 (2)形成性评价是指一种教学评价类型。布卢姆认为:“形成性评价,就是在课程编 制、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使用的系统性评价,以便对这三个过程中的任何一个过程加以改 进。既然形成性评价是在形成阶段中进行的,那就要尽一切努力用它来改进这一过程。”形 成性评价是掌握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思想和措施。形成性评价的宗旨主要在于为教学提供 频繁的反馈从而帮助学生改进学习,却“不带有任何要评价成绩的联想”。这是它和终结性 评价的区别所在。形成性评价的主要作用有:有助于改进学生的学习;为进一步学习制定 步调;可强化学生的学习;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 (3)终结性评价(也称为总结性评价)是一种在事物发展某一阶段之后所进行的评价, 这种评价目的是了解整体的效果,提供一个总体评价成绩的资料。总结性评价具有对后继 新阶段的诊断性评价的作用。 5.教师劳动的特点主要是什么?
答:(1)教师的劳动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统一 科学性指教师要加深对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和教材的理解,熟悉教育教学规律,针对 教育对象的不同特点和不同的教育情境,选择最能奏效的方法与途径来实现教育目的。 艺术性指对于实际教育工作来说,没有完全相同的学生,也没有完全相同的条件,教 师不仅要善于思考,还要有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有筹划和预见自己行为后果的本领, 要具有教育机智,对事物有敏锐的感觉并能保持必要的分寸,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具体 情况灵活运用教育原则。这就是所谓“教育有法,但无定法”,“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这 是一种探索,一种创造,也是一门艺术。 (2)教师的工作对象是人 教师劳动的对象是有着丰富情感和人格尊严的、可塑的、活生生的个人,是具有主观 能动性的个人。在教育劳动中不仅有教师的能动因素介入,而且还有学生的能动因素介入 其中。因此,教育的过程必重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是教师劳动的一个重要转点。 (3)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培养人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某一种行为、习惯的养成,一种缺点的克服等,都需要教 师付出长期的大量的劳动,这也正是教师劳动的艰巨之所在。教师劳动的长期性特点,意 味着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时,不仅要从当前的社会需要出发,还应当考虑到未来,要 高瞻远瞩,要有预见性,要有发展眼光,要有坚持不懈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锲而不 舍地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崇高事业。 四、论述题(共 2 小题,每题 20 分,共 40 分) 1.20 世纪初,我国思想界有人提出过“教育救国”的理论观点;20 世纪末,中国共产 党又提出了“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请根据教育与经济、政治之间的辩证关系,分析“教 育救国”与“科教兴国”有何不同?在当前,为何要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 略? 答:(1)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又称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一 定 阶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为政治和法律制度 所保护。一定的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直接的、持久的、稳定的制约性,一定的教育又积极 作用和影响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本质的、客观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形式。如果说社会生 产的发展水平和性质制约着教育的生产性的话,那么,经济基础的性质则制约着教育的社 会性。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这是因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制约 着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和社会生产管理者,经济基础却制约着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 价值观和人格品质。经济基础还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
②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影响作用。经济基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决定教育的社会 性质,决定受教育权的状况,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被经 济基础所决定的教育的这些性质,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又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一定的经济基 础被强化或被削弱。教育在社会变革时期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实现了促进社会 加速变革的作用。 (2)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教育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事物之间的本质 的联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因此是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同时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反作用。 ①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首先,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 类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 教育的领导权。其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 学校教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 都是由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最后,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的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 德的内容。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 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直接为政治制度服务。尤其在现代社会,在社会管理已经高 度专门化的条件和趋势下,培养具有专业化的政治和社会管理人才就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 日益重要的功能。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由该国的政体决定,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 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有关系。 (3)当前的“科教兴国”与近代社会的“教育救国”有不同的内涵,这是由历史条件 决定的。现在社会稳定,需要以教育基础的科学技术为政治、经济做出新的贡献。因此, 科教兴国符合当今时代的要求。 人类正在经历着一场跨越千年史册的巨大变革。在这场变革中,人类将以惊人的加速 度走出工业文明,步入信息时代。当前,一个以知识经济为特征的社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 已经诞生,并迅速向全球扩展。知识在经济增长和社会变迁中地位的突现,不仅改变着人 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式,这是对教育的严峻挑 战,也为教育的改革发展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科教兴国、教育先行等被我们党提到了 战略的高度,这符合国家利益,也符合人民的长远利益。 2.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与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各自的理论主张是什么?如何看待这 两种教育目的论? 答:两种主要的教育目的理论是指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中的个人本位 论与社会本位论的划分,主要是对不同学者在教育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上的价值选择 和思想倾向所作的抽象概括,而在实际中,就一个个学者来说,纯粹和绝对的个人本位论 者或社会本位论者事实上是不存在的。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