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3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5页
第2页 / 共15页
第3页 / 共15页
第4页 / 共15页
第5页 / 共15页
第6页 / 共15页
第7页 / 共15页
第8页 / 共15页
资料共15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3 年辽宁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第 Ⅰ 卷 阅 读 题 甲 必 考 题 一 、 现 代 文 阅 读 ( 9 分 。 每 小 题 3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1~题 。 任何民族的饮食乃至由饮食折射出的文化特质都体现了这个民族独一无二的文化风范。中华 文化的核心理念体现在“和”字上,“和”有“中和”“融合”之意。中华饮食的发展鲜明地体现 了“和”文化的思想精髓。 中华饮食起源于农耕文明,大量食物来自土地。随着民族文化的交融,汉族逐渐接受了游牧 民族的“肉食”饮食方式,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饮食结构。汉唐以后,中亚及东南亚等地的 食物品种大量引进,增补了中华饮食品种。近世以来,西方饮食理念与方式得到认同,具有现代 特征的中华饮食形态逐渐形成,翻开中国食谱,到底哪种是地道的中国食物或外来食物,人们恐 怕已经模糊。大量外来食物品种能够进入中国并转化为饮食的有机部分,不仅在于地理条件与自 然气候为其提供了生长发展的基本环境,更重要的还在于中国人将其放在“和”文化的平台上加 以吸纳。 在外来食物或饮食方式的同化过程中,中华饮食突显出“本土化”的内在机制与运作模式, 而本土性是始终坚持的首要原则。中国南方多水田,北方多旱地。米和面成为中国人的主食,水 、 旱地中生长的瓜果蔬菜成为与主食相伴的食物,家畜、水产品及野猪等动物大多成为改善人们生 活的佳肴。尽管这种饮食结构及生活方式在物质极大丰富后发生了巨大变化,但中华饮食最根本 的本土性特质却仍以不同形式存在,且构成中华饮食文化体系最为坚实的基础。在世界上任何一 个提供“中式餐饮”的餐馆与酒店中,中国本土化饮食要素不可或缺。只有中国本土性的饮食原 料与中国厨艺有机结合,人们才能真正品尝到中华美食的滋味。 中华饮食引进外来食物的过程中,一是接受,二是消融。引进接受是前提,消融改造是目的。 经过消融改造的食物同时被赋予新的含义,融入到传统的中华饮食中。如原产非洲的油料作物“芝 麻”,在中华饮食长期实践与探索中还被广泛地用为调味品,与本土饮食有机结合,被加入到许多 甜馅、糕点、饼类食品中。中华饮食文化历久弥新,还在于不断汲取周边各民族及域外的有益文 化元素,进而推动中华饮食文化的变革。如中餐“合餐制”的形成。自先秦两汉至唐代,进食采 用“分餐”方式。南北朝时期,胡人用的被称作“胡床”和“貊盘”的器具开始逐步向中原地区 流传。“胡床”即现在的马扎,“貊盘”是一种较大的餐桌,它们便于餐者起坐取食。这些饮食器
具的大范围推广以及对其进一步的改造创新,打破了跪坐而食的局限,形成了围坐合食的进餐形 式。而对“合餐制”的全面接受与文化认同,事实上也建构在“和”文化的理念之上。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的功能必然超越物质层面进入精神范畴,并被赋 予新的文化内涵。作为人类饮食文化的一种存在样态,中华饮食文化不仅在物质层面上体现了人 对世界和自然的深刻认知与利用,更在精神层面上表达了人对美好事物不懈追求的愿望。在全球 化时代,中华饮食文化并不会失去自我,而将在人类普遍的文化价值认同之下进一步为世界各国 所认同。 1.下 列 关 于 中 华 饮 食 的 表 述 , 不 能 体 现 “ 和 ” 文 化 思 想 的 一 项 是 (摘编自肖向东《论全球化视野中的中国饮食》) A.在 接 受 了 游 牧 民 族 的“ 肉 食 ”饮 食 方 式 之 后 ,汉 族 的 食 物 来 源 更 加 多 样 ,饮 食 结 构 发 生 了 变 化 。 B.在 民 族 文 化 的 交 融 过 程 中 ,中 华 饮 食 逐 渐 接 受 了 亚 洲 其 他 地 区 的 食 物 品 种 ,进 一 步 扩 大 了 饮 食 范 围 。 C.任 何 一 个 厨 师 ,想 要 制 作 出 真 正 的 中 华 美 食 ,就 必 须 将 中 国 本 土 性 饮 食 原 料 与 中 国 厨 艺 有 机 结 合 起 来 。 D.芝 麻 引 入 中 国 后 ,首 先 作 为 新 的 油 料 作 物 被 接 受 ,后 来 有 了 新 的 含 义 ,被 广 泛 地 应 用 为 调 味 品 。 2.下 列 理 解 , 不 符 合 原 文 意 思 的 一 项 是 A.今 天 我 们 翻 开 中 国 食 谱 ,大 多 数 人 已 经 不 易 准 确 地 辨 认 出 哪 种 食 物 是 地 道 的 中 国 食 物 。 B.在 自 然 环 境 的 影 响 下 , 中 华 饮 食 形 成 了 米 面 为 主 食 、 蔬 菜 鱼 肉 为 副 食 的 饮 食 结 构 , 具 有 鲜 明 的 本 土 性 。 C.世 界 上 任 何 一 个 地 方 的 餐 馆 ,只 要 是 提 供“ 中 式 餐 饮 ”的 ,就 离 不 开 中 国 本 土 化 的 饮 食 要 素 。 D.“ 胡 床 ”“ 貊 盘 ” 带 来 了 很 多 便 利 , 南 北 朝 时 期 在 中 原 大 范 围 推 广 后 , 推 动 了 中 华 饮 食 进 餐 形 式 的 发 展 。 3.根 据 原 文 内 容 , 下 列 理 解 和 分 析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各 民 族 的 饮 食 都 体 现 了 本 民 族 的 文 化 风 范 ,同 样 ,中 华 饮 食 也 彰 显 了 中 华 民 族 鲜 明 的 文 化 个 性 。 B.中 华 饮 食 不 断 引 进 外 来 饮 食 元 素 ,这 一 方 面 丰 富 了 传 统 饮 食 文 化 内 涵 ,另 一 方 面 促
进 了 自 身 的 革 新 。 C.饮 食 的 功 能 可 以 分 为 物 质 与 精 神 两 个 层 面 ,并 与 人 类 的 生 产 力 发 展 水 平 和 生 活 水 平 紧 密 相 关 。 D.在 全 球 化 时 代 ,中 华 饮 食 文 化 将 更 多 地 体 现 出 人 类 普 遍 的 文 化 价 值 特 征 ,从 而 被 世 界 各 国 认 可 。 二 、 古 代 诗 文 阅 读 ( 36 分 ) ( 一 ) 文 言 文 阅 读 ( 19 分 ) 阅 读 下 面 的 文 言 文 , 完 成 4~7 题 。 公讳尧臣,字伯庸。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 贤院,知光州。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 请以减死论。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方后废时, 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 虚实,以释.天下之疑。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 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 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 不宜以小故置之,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 行。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 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 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 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 众。有文集五十卷。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天子愍然,临其丧, 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A. 其后遂以著.令 B.以释.天下之疑 C. 多格.不行 D. 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著:显著。 释:消除。 格:搁置。 阴:暗中。 5.以 下 各 组 句 子 中 , 全 都 表 明 王 尧 臣 为 人 正 直 的 一 组 是 ①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 ② ④ C.② ③ ⑥ B.① ③ ⑤ D.④ ⑤ ⑥ 6.下 列 对 原 文 内 容 的 概 括 和 分 析 , 不 正 确 的 一 项 是 A.王 尧 臣 军 事 才 能 杰 出 。 西 北 边 境 因 元 昊 作 乱 发 生 战 争 时 , 王 尧 臣 通 过 实 地 考 察 , 对 兵 力 部 署 、 要 塞 防 卫 等 提 出 了 独 到 的 见 解 。 B.王 尧 臣 在 陕 西 体 量 安 抚 使 任 上 , 当 现 今 的 韩 丞 相 因 好 水 之 战 指 挥 失 当 致 使 任 福 等 人 战 死 而 被 贬 官 时 , 敢 于 仗 义 执 言 。 C.王 尧 臣 居 官 任 职 期 间 , 处 理 政 务 遇 到 意 见 不 一 致 时 , 一 定 与 大 家 反 复 讨 论 , 直 到 取 得 共 识 为 止 , 从 不 固 执 己 见 。 D.王 尧 臣 一 生 历 任 多 职 , 为 国 为 民 , 临 终 仍 挂 念 国 事 。 皇 帝 亲 自 参 加 他 的 丧 礼 , 并 且 停 止 朝 政 一 天 以 表 达 哀 思 。 7.把 文 中 画 横 线 的 句 子 翻 译 成 现 代 汉 语 。( 10 分 ) ( 1) 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乃请以减死论。 ( 2)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 二 ) 古 代 诗 歌 阅 读 ( 11 分 ) 阅 读 下 面 这 首 宋 诗 , 完 成 8~9 题 。 竹轩诗兴 张镃 柴门风卷却吹开,狭径初成竹旋栽。 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来。 暑天倦卧星穿过,冬昼闲吟雪压摧。 预想此时应更好,莫移墙下一株梅。
[注]篆烟:盘香的烟缕。 8.本 诗 第 二 联 描 写 精 妙 , 请 简 要 分 析 。( 5 分 ) 9.请 结 合 全 诗 , 简 要 分 析 诗 人 的 形 象 。( 6 分 ) ( 三 ) 名 篇 名 句 默 写 ( 6 分 ) 10.补 写 出 下 列 名 篇 名 句 中 的 空 缺 部 分 。( 6 分 ) ( 1) 总 角 之 宴 , 。 , 不 思 其 反 。(《 诗 经 · 氓 》) ( 2) 秦 人 不 暇 自 哀 , 而 后 人 哀 之 ; , 。 ( 3) 浊 酒 一 杯 家 万 里 , 。 , 人 不 寐 , 将 军 白 发 征 夫 泪 。 ( 杜 牧 《 阿 房 宫 赋 》) ( 范 仲 淹 《 渔 家 傲 》) 三 、 文 学 类 文 本 阅 读 ( 25 分 ) 11.阅 读 下 面 的 文 字 , 完 成 ( 1) ~( 4) 题 。( 25 分 ) 圣诞夜的歌声 【匈牙利】约卡伊·莫尔 城里住着一个叫亚诺什的穷靴匠。 他每天拼命赚钱,却一直没能过上富裕的生活,因为家中隔年就有新生命呱呱坠地。第三个 孩子出生后,他的妻子不幸离开人世,撇下他孤零零地给孩子喂饭、穿衣。分面包时,一次得切 成三片!给孩子们做鞋时,一下就要做三双!养家糊口难啊,靴匠常常叹息。 圣诞节那天,披着飘飘洒洒的雪花,靴匠去给客户送靴子。奔忙了一天的他,,很晚才走在 回家的路上。看到路旁店铺里的玩具和花花绿绿的糖果,他禁不住想:过节了,得给孩子们买些 礼物。买三份,花销太大;只买一份,又不公平。想来想去,他决定送给孩子们一件特别的圣诞 礼物! “孩子们,都到这儿来!”亚诺什到家后招呼道。孩子们一个搂住他的脖子,一个扑到他怀 里,他又把最小的一个抱在膝上。 “知道吗?今天是圣诞节!今晚不干活了,我们好好乐一乐!我来教你们一支歌,非常好听的 歌,这是父亲为你们准备的圣诞礼物。” 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得几乎要把家里闹翻天了!
“静一静!现在跟着我唱。”亚诺什清了清嗓子,缓缓唱起那首优美而古老的圣歌。歌声轻 盈,调子欢快,孩子们瞬间就被吸引住了。在这个温馨的夜晚 .....,小天使们美妙的歌声,从婉转到 高亢,一遍又一遍…… 然而,这歌声却惹恼了楼上住着的人,一位富有的老爷。他一个人住着九个房间,第一个房 间用来闲坐,第二个睡觉,第三个用餐……其余的又派什么用场呢? 此刻他正在第八个房间 里抽烟,琢磨着自己怎么在圣诞夜也提不起兴致呢。楼下传来的声音越来越响,当亚诺什们唱到 不知第几遍时,他再也无法忍受,循声找到靴匠家。 “你就是亚诺什,那个靴匠吗?” “是的,老爷,您有什么吩咐?” 富人本来是要发火的,可他瞬间改了主意,说:“你有这么多的孩子!” “是的,老爷,唱歌,嘴多声音大。” “吃起饭来,恐怕嘴更多吧。听着,亚诺什,我给你带来了好运——把你的孩子送给我一个, 我来养,将来他会成为有钱的老爷。” 亚诺什惊讶地睁大了双眼,谁还能不动心呢?他孩子将成为老爷!这些乖巧可爱的孩子,该过 上好日子啊!给!为什么拒绝呢?可选谁呢?他喃喃自语:“老大,听话懂事,长大会有出息的; 老二是个女孩,送给老爷不好;老小,是妻子豁命生下的,怎能送人?” 可怜的亚诺什嘴唇直哆嗦,几乎哭着说:“谁想离开这儿,坐漂亮的马车?吃好吃的东西?谁 想去,就站出来吧……” 面对这样的诱惑,孩子们却都怯生生地缩到父亲背后,扯住父亲的手、裤腿和皮围裙,谁也 不吱声,好像要远远地躲开这位富有的老爷。 “不行,老爷。不行啊!我不能把任何一个孩子送给您,我们得在一起……” 富人无奈,只好要他们别再唱歌了。作为补偿,他给靴匠 1000 本戈。随后回到楼上去继续他 的无聊时光。 亚诺什小心翼翼地将钱锁进箱子,藏好钥匙,内心五味杂陈。孩子们噘着嘴,不说话。屋里 笼罩着冰冷而令人窒息的气氛。
亚诺什坐下,又习惯性地做起靴子来。拿着皮料,他裁着,削着,不知不觉又哼起那首歌。 似乎有微弱的声音在应和?抬头一看,孩子们闪着亮晶晶的眼睛,正围着他小声哼唱。他一脚踢 开椅子,打开木箱,翻出那 1000 本戈,三步两步跑到楼上。 “老爷,请收回您的钱,让我们唱吧!我们高兴,这比 1000 本戈重要啊……” 没等富人反应过来,,亚诺什就将钞票放到桌上,转身跑回了家。他挨个亲吻孩子,屋里重 新响起了优美而纯净的歌声…… 唱着唱着,望着简陋的厨房,想起锅里的白水煮土豆,亚诺什又为把钱送还感到一丝歉疚。 圣诞节,除了歌声,孩子们是不是也得有点儿奶酪和香肠呢?孩子们的歌声很快淹没了他的不安。 富有的老爷在第九个房间里来回踱步,思忖着,诧异着,在这个世界上,别人究竟寻到了什 么快乐?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 小说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圣诞夜里的故事,语言质朴,表现手法多样,情节张弛有度,主题 耐人寻味。 B.“温馨的夜晚”之所以温馨,是因为整日为生计操劳的父亲“今晚不干活了”,更是因为孩 子们收到了礼物。 C. 文中对孩子们面对诱惑时“怯生生”的神态描写,体现出他们对富人的提议既憧憬又恐惧 的心理。 D. 作者写亚诺什还钱时,连续使用了“踢”“打”“翻”“跑”等动词来表现他动作的迅速 与决心的坚定。 E. 作者为我们描述了穷人和富人的日常生活状态:穷人疲于奔命,但很快乐;富人衣食充裕, 但并不快乐。 (2)结合文中内容,分析富人与亚诺什一家交涉的心理变化。(6 分) (3)文中画线部分都提到“歌声”,概括说明其不同的含义及重复出现的作用。(6 分) (4)小说结尾写道亚诺什心存歉疚。他是否应该还钱?请结合作品加以解说,并谈谈给你的启示。 (8 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 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 分)
吴良镛:筑梦人生 ①1922 年的春深时节,吴良镛出生于南京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年少的他,目睹了收账人无情 揭走自家的屋瓦,凄风苦雨中一家人被迫告别祖居。1937 年南京沦陷前,他先后到武汉、重庆求 学;1940 年在重庆合川参加大学招生考试时,他亲历了日军战机对大半座城市的轰炸。流离失所、 国破家亡的血泪,促使青年吴良镛默默许下宏愿,在内心树立起“谋万人居”理想。 ②1950 年,吴良镛结束在美国的研读深造,投身于新中国建设,协助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 建筑系。此后,风雨数十载,以解决中国实际问题为导向,从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到教书育人, 他不知疲倦地奔忙着,孜孜探求着中国特色的城市规划建设之路。他指出,西方建筑史是“石头 的历史”,而中国古代建筑史是“土木的历史”,因此,北京旧城这个世界城市史上无与伦比之 杰作的保护工作尤为不易。随着一批批新建筑、一座座新城市的拔地而起,吴良镛的心头却日益 萦绕着浓密的困惑。他认为,旧城的改造不仅要满足现代生活的舒适要求,还要与原有的历史环 境密切结合。 ③“自古太守多诗人。”在吴良镛看来,作为城市规划者的市长,不仅要具备革命家的情操, 还应具有诗人的情怀、史学家的渊博。“衣服破了一定要扔掉吗?是不是想想办法,例如打个漂 亮补丁或绣上图案。”相对于大拆大建,吴良镛提出了“有机更新”理论和建造“类四合院”住 房体系的构想。他的这一理论,被成功应用于北京菊儿胡同四合院改造工程。菊儿胡同居民曾一 直被危房、积水等问题困扰着。由于许多改造方案与旧城风貌保护冲突,改造项目一直停滞在规 划层面。吴良镛说:“民惟邦本,普通人的居住问题是建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他不辞辛 劳,反复修改施工方案,每天拖着装满资料的小车到建筑馆工作,或奔波于尘土飞扬的工地。改 造后的菊儿小区白墙黛瓦,与周边的老房子浑然一体。在这样一座“类四合院”里,邻里进出打 招呼,有了困难互相帮,北京城原有的历史环境和生活情境得以延续。 ④创造与自然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能诗情画意般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吴良镛一生不变的 梦想。提到这个梦想时,他的脸上总是带着欣慰的笑容。辛勤耕耘在教育第一线的他,言传身教, 桃李芬芳。他常常对学生说:“建筑师与社会的发展是分不开的,而每个时代对建筑师的要求又 有所不同,但不管怎样改变,一定要牢记对人的关切,同时建筑业需要赴汤蹈火的热情和无限的 忠诚。” ⑤针对日益加快的城市化进程,吴良镛提出了以城市规划、建筑与园林为核心,整合工程、 社会、地理、生态等相关学科的发展模式。融贯多学科研究成果,他创建了“广义建筑学”理论, 并出版了同名专著,将建筑从单纯的“房子”概念拓展为“聚落”的概念。在 1999 年国际建协第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