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安徽高考文科综合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7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8页 / 共17页
资料共17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年安徽高考文科综合真题及答案 地理 第Ⅰ卷 本卷共 33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32 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 符合题目要求的。 2013 年 12 月,安徽省人民政府颁布《安徽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主要规划目标到 2020 年),从开发内容上将全省划分为农产品主产区、城市化地区和重点生态功能区(图 7)。完 成 23-24 题。 23.图中代表重点生态功能区、城市化地区、农产品主产区的分别是 A.Ⅰ、Ⅱ、Ⅲ B.Ⅰ、Ⅲ、Ⅱ C.Ⅱ、Ⅲ、Ⅰ D.Ⅲ、Ⅰ、Ⅱ 24.三类区域中 A.区间人口迁移主要由Ⅱ区迁到Ⅰ区 B.铁路建设成本Ⅱ区一般大于Ⅲ区 C.商业网点密度Ⅲ区一般大于Ⅰ区 D.承接省外产业转移的主要是Ⅱ区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 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读图 8,完成 25-26 题。 25.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6.甲地自然环境深受海洋影响,在河流水文特征方面表现为 A.含沙量小、冰期短 B.流量稳定、水量丰富 C.水量丰富、落差小 D.液速缓慢、流量稳定 1958 年竺可桢在《中国的亚热带》一文中指出:我国亚热带北界接近 34°N,即淮河、秦 岭、白龙江一线直至 104°E;南界横贯台湾中部和雷州半岛南部……。完成 27-28 题。 27.我国亚热带在 34°N 以南、104°E 以西分布范围小,主要影响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 C.季风 D.海陆位置 28.北半球亚热带在我国分布总体偏南,是因为我国 A.冬季气温南高北低 B.地形阻挡了夏季风深人西北 C.夏季南北普遍高温 D.冬季风势力强且影响范围广 图 9 为我国科考队在北极点放置中国结时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 29-30 题。 29.该照片拍摄日期、拍摄者或中国结影子的方位是 A. 3 月 21 日、中国结影子指向正南 B. 6 月 22 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东南 C.8 月 20 日、拍摄者位于中国结正南 D. 8 月 6 日、中国结影子指向东北 30.与图示地区相比,南极点及周边相应范围内 ①1 月份冰层厚度大 ②8 月份累计昼长长 ③7 月份近地面气压高 ④9 月份平均气 温高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 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槽江。图中的沙岭沙山(°N 附近) 形成于 2 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槽相间的地形。读图 10, 完成 31-32 题。
31、受大气环流和地形分布的影响,图 10b 所示地区 A.全年以偏北风为主,冬半年风度较大 B.夏半年以西南风为主,风速较大 C.全年以偏南风为主,夏半年风速较小 D.冬半年以东北风为主,风速较小 32、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 流水堆积 、流水侵蚀 通过海面的热收支方式主要有辐射、蒸发和传导。图Ⅱ示意世界大洋海面年平均热收支 随维度的变化。读图完成 33 题。 33.图中表示海面热量总收支差额、辐射收支差额、蒸发耗热量、海—气传导差额的曲线, 依次是 A.Q4、Q1、Q3、Q2 B.Q3、Q4、Q2、Q1 C.Q3、Q1、Q2、Q4 D.Q2、Q3、Q1、Q4 第Ⅱ卷(非选择题 共 168 分) 考生注意事项: 请用毫米黒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4、(32 分)根据材料和图 1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很多中药村生长习性独特,有的喜阴,有的喜光,有的喜湿,有的耐寒,有的耐旱,有 的耐盐碱……。甘肃省地理位置独特,是全国中药材资源大省,素有“天然药库”、“千年药 乡”之称。近年来,依托中药材,甘肃省制药、药膳食品、日化用品等工业蓬勃发展。 (1)简述甘肃省地理位置的特点。(8 分) (2)分析甘肃省种植中药材的区位优势。(12 分) (3)说明依托中药材发展工业对甘肃省的积极影响。(12 分) 35.(24 分)根据材料和图 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霾是一种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得水平能见度小于 10 千米的空 气普遍浑浊现象。其形成和分布通常主要由污染源和气象条件决定。图 13 表述某地区 1961-2008 年霾的年平均日数分布。图中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 图中乙地境内多中低山,坡度多在 35°以下,森林覆盖率约为 46%,曾承办国家雪联滑 雪积分赛等赛事,目前正在积极参与 2022 年冬奥会的申办工作。
(1)描述图示地区霾的年平均日数空间分布特点,并分析甲地霾日数夏季少于冬季的原因。 (16 分) (2)简述乙地具备承办冬奥会雪上项目比赛的有利自然条件。 12、下列变法措施与结果对应,符合史实的是 2014 安徽文综历史部分 变法措施 结果
A B C D 商鞅变法:户籍什伍制,连 “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 坐法 ,奖 励耕 织和 奖励 军 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 功。 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王安石变法:市易法。 “市易之起,自为细民就困,以 抑兼并尔,于官何利焉” 戊戌变法:设立农工商总局 促进民族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明治维新:殖产兴业 没有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和 工业化 13、1912 年 4 月 22 日《申报》刊载《西装叹》:“更有西装新少年,短衣窄袖娇自怜;足踏 黄革履,鼻架金丝边。自诩开通世莫敌,爱皮西地口头禅。醉心争购舶来品,金银浪掷 轻利权。”这表明 A、国人对西方文化认识过于肤浅 B、着西装已成为当时普遍现象 C、西方生活方式已成为都市主流 D、大众传媒理性看待社会时尚 14、博物、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课程从清末开始列入中学课程,图 4 显示中学自然科学课 程比重的演变情况。据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1902 年自然科学课程的设置标志着中国教育近代化的启动 B、1922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体现了“五四”时期科学思潮兴起 C、1929—1936 年自然科学课程比重表明国民政府重视科学教育 D、自然科学课程比重的变化反映了清末民国时期轻视人文教育 15、“吾国纱厂事业,自欧战起后,获利甚厚,国人鉴于利之所在,均争相投资,设厂增锭, 大有风起云涌之概。迨欧战告终,本纱之输出杜绝,外纱纷至沓来,遂致连年市价,一 蹶不振。”据此判断,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中国棉纺织业“一蹶不振”的原因有 ①世界棉纺织业渐趋萎缩②西方列强经济侵略 ③官僚资本挤压民族企业④商人投资规模过度 A、①③ ②③ B、②④ C、①④ D、 16、图 5 是反映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重大历史事件的示意图,符合历史发展进程的时序是
A、①④③②??B、③②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②④① 17、一位农民在日记中写道:“由于单家独户经营经不起天灾人祸的袭击,有的贫农家底薄, 缺资金,仍不能大翻身,困难不少,出现了卖地卖牲口、出卖劳动力的现象,政府号召 组织起来,在搭工帮工的基础上成立互助组,我是青年团员,还是乡上的人民代表,我 能落后吗?”其描述反映的是 A、农业合作化 B、“三年经济困难”时期 C、人民公社化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8、有的学者认为,加入多边国际公约就是衡量一个国家对国际社会认可度的重要指标,图 6 中最高点(H)出现的直接原因是 A、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B、两岸关系发生历史性变化 C、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D、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 19、当代美国政治理论家罗伯特·达尔指出:“在民主国家,政治和官僚精英力量固然强大, 远胜于普通公民,但他们还不是专制君主。”这表明 A.民主国家难以避免君主专制 B.“主权在民”的观念不断强化 C.政治精英危害公民基本权利 D.政治和官僚精英权力受到制约 20.列宁指出:“在经济战线上,由于我们企图过渡到共产主义,到 1921 年春天我们就遭到 了严重的失败。”此“严重的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苏维埃政权农业税过重 B.苏俄政策严重脱离现实 C.分配领域的实物配给制 D.苏俄敌对势力十分强大 年,罗斯福总统签署田纳西领域管理局法案,实施对该流域的综合治理与全面发展计划。其 “代表现代政府中一种真正新颖而富于想象力的设计。……它将不受那些不相干的国家 界限的禁制,而且将是独立经营的、政府所有的公司”这种经营方式 A.表明国家放弃对企业干预 B.改变了田纳西和流域国有制 C.抑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D.具有私营企业的某些灵活性 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
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 共同编撰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评的眼光看待历史,不 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C.历史共识需要批评思维 D.批评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36.(28 分)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6-18 世纪,来自欧洲的传教士到达中国,他们把西方的科学知识引进了中国,又把把 中国的典籍宝藏翻译成欧洲文字,介绍 欧洲,,大大深化了欧洲人对中国的认识。 1 8 世 纪, 巴黎出版了欧洲文学的三大名着,欧洲兴起了史无前例的的“中国热”。当中国的茶叶 瓷器、书籍戏曲、儒教哲学在欧洲走俏的时候,来自欧洲的望远镜等现代仪器,摆进了康熙 皇帝的寝室。 正是在西方借助东方完成对旧制度的现实批判和对新社会的思想启蒙,为欧洲自身的破 茧成蛹准备条件的时候,欧洲人对东方的认识,悄然发生变化,由景仰的维度走向否定、批 判的维度转化,欧洲以马可波罗时代开始的连续五个世纪对中国的崇拜与美化渐行渐远了, 这一认识在 1 9 世纪达到顶峰 。 材料三 ——摘编自许平《欧洲人东方认识的拐点 》 古今中西的几大文明,各有特点,但这些特点完全不应成为互相敌视的原因,倒恰好是 彼此借鉴的理由。......任何一个文明,不论有多古老有多特色,也必定含有与其他文明共享 的一些价值理念,否认这一点,你就无法参与全球精神财富的大循环。 ——摘自《南方周末》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