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7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2页
第2页 / 共12页
第3页 / 共12页
第4页 / 共12页
第5页 / 共12页
第6页 / 共12页
第7页 / 共12页
第8页 / 共12页
资料共12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7 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0 小题,共 20 分) 1.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如: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从这些成语中 能反映出春秋战国时期的哪一时代特点( A.奴隶制开始形成 C.生产力飞速发展 ) B.封建制开始确立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 【考点】2A:战国七雄与著名战役;28:春秋五霸. 【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知道春秋战国时期的时代特点是诸侯兼并争霸不 断. 【解答】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退避三舍、卧薪尝胆、围魏救赵、纸上谈兵等都是春秋战国时期 争霸中留下的成语,因而集中体现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兼并争霸不断的社会特点. 故选 D. 2.“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西汉贾谊《过秦论》).秦朝由不 可一世到土崩瓦解,两千多年来留给后人无尽的思考。秦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不包括( A.推行郡县制 C.沉重的赋税 B.繁重的徭役 D.严酷的刑法 ) 【考点】32: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 【分析】本题以《过秦论》的材料为依托,考查的是秦朝巩固统一措施的知识. 【解答】材料“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反映的是秦末农民战争 的历史.选项 BCD 都是秦末农民战争爆发的原因.B、秦朝建立后,为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在地方上实行郡县制. 故选 A. 3.位于我省海东市乐都城南 21 公里处的瞿昙寺,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寺距今已有 625 个春秋,因其宏伟方正、中轴对称的建筑风格和完整的前中后三进建筑群落而被誉为“乐 都小故宫”(如图).据此判断,瞿昙寺应建于( ) A.唐代 B.元代 C.明代 D.清代 【考点】PC:历史文化常识. 【分析】本题考查了瞿昙寺. 【解答】根据题干材料中的“625 个春秋”2017﹣625=1392 年,当时处于明朝,瞿昙寺应建于 明代.1368 年初,明太祖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644 年,李自成攻入北京, 明朝末帝崇祯在绝望中自缢,统治长达 276 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瞿昙寺始建于 明洪二十五年,三罗喇嘛三丹罗追在其驻地官隆洞兴建了一座小佛堂,佛堂内供奉持金刚,并 派人赴南京请求明朝朝廷护持.
故选 C. 4.2017 年 4 月 1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河北设立雄安新区,这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 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是我国从沿海向内地推进开放的又一大手笔。回 顾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秦汉魏晋经隋唐宋元,呈现出一个怎样的转移方向?( A.从东南向华北 B.从西南向西北 C.从东北向西南 D.从西北向东南 ) 【考点】69: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过程和原因.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我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过程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 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从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战乱较少,许多中原人南迁,带去了先进的技术, 增加了那里的劳动人手;再加上自然条件的变化,江南地区的农业发展较快,逐渐超过北方, 南宋开始,标志着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东南地区,全国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则, 中国已稳定地形成了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经济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 经济重心,所以我国古代经济重心从秦汉魏晋经隋唐宋元,呈现出一个从西北向东南的转移方 向. 故选 D. 5.我国首部禁毒法于 2008 年 6 月 1 日起开始实施;历史上国际联盟曾把虎门销烟开始的 6 月 3 日定为“国际禁毒日”;1987 年联合国把虎门销烟完成的第二天 6 月 26 日定为“国际 禁毒曰”,这是为了纪念“全球禁毒第一人”( A.林则徐 B.关天培 C.左宗棠 D.邓世昌 ) 【考点】81:林则徐虎门销烟.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虎门销烟领导人这一知识点,要求考生熟练掌握虎门销烟相关历史问题. 【解答】从题干中的“国际禁烟日”“国际禁毒日”,看出虎门销烟在当时及以后都有重要的国 际意义,虎门销烟的国际影响非常深远,它是人类禁烟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壮举,作为领导该斗 争的林则徐也不愧为“全球禁毒第一人”,而关天培是鸦片战争期间的民族英雄,左宗棠收复 了新疆是洋务运动领导人之一,邓世昌牺牲于甲午中日战争中的黄海大战.要注意熟练掌握、 区分四位人物的主要事迹. 故选 A. 6.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 95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反响巨大。中国 共产党诞生以来,党员人数从一大时的 50 多发展到十八大时的 8200 多万。这一数据以及我 党 90 多年的奋斗和建设历程表明,中国共产党不忘的“初心”是( ①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 ②追求“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目标 ③代表中华民族利 益的赤胆忠心 ④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 ⑤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梦想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③④⑤ D.②③⑤ ) 【考点】9D: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识的基础上,对问 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本题考查了共产党的性质和作用.依据课本知识可知,中国共产党不忘的“初心”包 括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代表中华民族利益的赤胆忠心,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
宗旨,所以①③④是正确的选项;②选项“三民主义”的资产阶级革命目标是孙中山的初心; ⑤选项建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梦想,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初心,排除. 故选 B. 7.90 年前的某一天,在中国某地打 响了中国共产党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枪,这一事件是中 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开始,也是( A.党创建人民军队的开端 C.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的序曲 ) B.党在国共合作下誓师北伐的宣言 D.党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序幕 【考点】9K:八一南昌起义. 【分析】本题考查南昌起义.1927 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解答】1927 年的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 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 故选 A. 8.2017 年 5 月 5 日,中国成功试飞 C919 国产大飞机,实现了民用飞机 100 多项关键技术的 集群式突破,充分体现了中国制造的水平和中国“智造”的能力,为几代中国人“实业救国” 梦想增光添彩。近代中国提出并努力践行“实业救国”口号的是( A.严复 C.詹天佑 B.魏源 ) D.张謇 【考点】B1:张謇兴办实业. 【分析】本题以“实业救国”梦想为切入点,考查了状元实业家张謇的救国主张. 【解答】通过题干材料中“实业救国”等可知他是张謇.《马关条约》签订后,帝国主义在中 国开矿设厂,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直接剥削中国人民.张謇深感要挽回中国的利益, 必须发展本国的工商业,于是他提出了“实业救国”的口号,主动放弃高官厚禄,回乡创办大 生纱厂等一系列企业. 故选 D. 9.小超暑期随父母去湖北旅游,想去看看万里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武 汉长江大桥,便借助手机地图査找到了这座桥的位置。该桥修建于( A.民国时期 C.文革时期 B.一五计划期间 D.改革开放新时期 ) 【考点】C9:一五计划.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一五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识记武汉长江大桥建成一五计划期间. 【解答】第一个五年计划从 1953 年开始执行到 1957 年底完成,1957 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 它是连接长江南北交通的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桥. 故选 B. 10.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转折意义的会议,“转折”体现在( )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挽救了党,挽救了中国革命
【考点】D1:十一届三中全会及其重要意义.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意义的认识.识记十一届三中全会中的党和国家 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解答】1978 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会议的主要议题是以经 济建设为中心,实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这表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原来的以阶级斗争为主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 设上来,实现了工作重心的转移.这是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故选 C. 11.据报道:上任仅一年的台湾当局领导人蔡英文由于拒不承认“九二共识”而不得人心,民 意支持率已不足百分之三十。这一事实说明( A.谋求武力统一已迫在眉睫 C.美国干涉阻碍了两岸关系 ) B.“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基础 D.“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 【考点】E4:祖国统一大业. 【分析】该题考查祖国统一问题;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的政治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中国 是两岸同胞的共同家园,两岸同胞理应携手维护好、建设好我们的共同家园. 【解答】依据课本内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中国政府坚决 捍卫一个中国的原则,反对任何形式的“两个中国”“一中一台”“台湾独立”的企图.题干材 料充分说明“一个中国”是两岸关系的基础. 故选 B. 12.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这两大文明成果均诞生于下列哪一地区?( ) D. B. C. A. 【考点】F5:《汉谟拉比法典》和古巴比伦文明. 【分析】本题以楔形文字与《汉谟拉比法典》为切入点,考查两河流域相关知识. 【解答】楔形文字和汉谟拉比法典诞生于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古代巴比 伦.约公元前 3200 年左右,楔形文字由两河流域苏美尔人发明.公元前 18 世纪,古代巴比伦 国王汉谟拉比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汉谟拉比在位期间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公元前 18 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奴隶制国家.为了维护 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 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故选 D. 13.如果开展一次以“古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为主题的研究性学习,下列可纳入 的重要史实有( ①马可•波罗来华 ②鉴真东渡 ) ③玄奘西游 ④亚历山大大帝东征。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④ D.①③④ 【考点】5G: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GB:马可·波罗东行与《马可·波罗游记》.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古代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交流的有关内容,要在掌握课本相关知 识的基础上,对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从而得出结论. 【解答】马可波罗来华,所著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 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是研 究我国元朝历史和地理的重要史籍,显示了中外的友好交流;鉴真东渡日本,讲授佛学理论, 传播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促进了日本佛学、医学、建筑和雕塑水平的提高,促进了中日友好 往来;玄奘历时 17 年,到印度取真经,其足迹遍布印度,影响远至日本、韩国以至全世界, 其思想与精神如今已是中国、亚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财富;公元前 4 世纪,希腊北部的马其 顿国强大起来,控制了希腊,不久,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史称亚历山大大帝.他出兵东征亚洲, 扫荡了小亚细亚,攻入埃及,然后回师占领两河流域,灭掉波斯帝国,足迹远达印度,建立起 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定都巴比伦.其东征的目的是从亚洲掠夺财富.故排除④ 故选 A. 14.如图反映了哪国的历史进程?( ) A.英国 B.美国 C.日本 D.俄国 【考点】H8:美国独立战争;J6:美国南北战争的爆发;LD: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特点与影响; M4 :太平洋战争. 【分析】该题考查美国的历史进程;识记美国发生的独立战争、美国内战以及经济大危机等相 关史实. 【解答】据所学可知,1775﹣1783 年,美国发生独立战争;1861﹣﹣1865 年,美国发生内战; 1929﹣﹣1933 年,美国爆发经济大危机;1941﹣1945 年,美国参加二战,进行反法西斯战争; 结合图示可知,该图反映了美国的历史进程. 故选 B. 15.明确“人生来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而确立其历史地位的法律文献是( ) A.《权利法案》 B.《独立宣言》 C.《人权宣言》 D.《共产党宣言》 【考点】HE:《人权宣言》.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法国大革命的知识点,应把握《人权宣言》的有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人生来自由平等”“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结合所学知识:法国大 革命爆发后,资产阶级掌握政权,颁布了《人权宣言》,宣称人们生来自由,权利平等,私有 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故选 C. 16.以关爱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价值为基本蕴含的人文情怀,是国
家教育部规定的我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要点之一。以下集中体现了人文情怀的是 ( ) A.瓦特改良蒸汽机、爱迪生研制白炽灯、魏源编著《海国图志》 B.罗马帝国扩张、美国出兵轰炸南联盟、极端组织发动恐怖袭击 C.达尔文提出优胜劣汰、爱因斯坦创立相对论、牛顿发现三大定律 D.墨子提出兼爱非攻、莎士比亚赞扬人性高贵、我国坚持人民至上 【考点】2P:百家争鸣;H1:文艺复兴运动. 【分析】本题以人文情怀为依托,考查的是百家争鸣、文艺复兴和我国法制建设的知识. 【解答】战国时期,墨家的创始人墨子主张“兼爱”、“非攻”,反对非正义的战争.文艺复兴 时期的著名代表莎士比亚宣扬人文主义的思想,赞扬人性的高贵.新中国建立后,我国始终奉 行坚持人民至上的理念.这些都体现了以关爱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尊重、维护人的尊严和 价值为基本蕴含的人文情怀. 故选 D. 17.以下关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的调整 B.新政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调整和巩固 C.新政消除了美国再次发生危机的可能 D.新政避免了美国走上法西斯道路 【考点】LE:罗斯福新政. 【分析】本题考查罗斯福新政.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度过了 经济危机. 【解答】依据所学可知,罗斯福新政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使美国度过了经济危 机.但是经济危机的根源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造成的,所以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 义经济危机. 故选 C. 18.每年九月末到十月初的德国慕尼黑啤酒节是世界上最富盛名的啤酒节,然而 1938 年 9 月 欧洲各国的目光聚焦在此则是因为德意英法四国签订的《慕尼黑协定》,这一事件标志着 ( ) A.欧洲战争策源地形成 B.绥靖政策达到顶峰 C.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 D.第二次世界大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考点】M1:绥靖政策和慕尼黑会议. 【分析】本题以慕尼黑啤酒节为切入点,考查《慕尼黑协定》的相关知识. 【解答】依据题干信息“《慕尼黑协定》”,结合所学知识:1938 年 9 月,英、法、德、意四国 首脑签署了《慕尼黑协定》,规定捷克斯洛伐克必须在 10 天以内把苏台德区等地割让给德国.这 就是慕尼黑阴谋.慕尼黑阴谋把绥靖政策推向了顶峰. 故选 B.
19.1991 年苏联解体,冷战时代宣告结束。然而现时一些西方大国仍然以冷战思维和冷战手 段面对中国的崛起,这需要我们汲取历史教训而提高警惕。历史上冷战时代开始的标志是 ) ( A.杜鲁门主义的出台 C.北约组织建立 B.欧盟建立 D.推行“马歇尔计划” 【考点】O4:美国的冷战政策及措施. 【分析】本题考查冷战开始的标志.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被称为 “杜鲁门主义”,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 【解答】据所学可知,1947 年 3 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国会发表演说,把“遏制共产主义” 作为美国政治意识形态和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这些政策和纲领后来被称为“杜鲁门主义”, 它的出台标志着美苏“冷战”的开始.邱吉尔的“铁幕演说”是美苏“冷战”的最初信号,马 歇尔计划、北约和华约的建立是冷战在经济和军事方面的表现. 故选 A. 20.从表中可以看出,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 ) 三次科技革命 重要发明成果 主要发明国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手摇纺紗机、水力纺纱机、联动式蒸汽机、汽船、 蒸汽机车 英国、美国 发电机、内燃机、电灯、汽车、飞机、电报、电 话 德国、美国 火箭、导弹、海底光缆、深海探测器、激光武器、 卫星、飞行器、空间实验室、高铁、新能源汽车、 电子计算机、光量子计算机、互联网、人工智能、 手机智能终端 美国、欧洲国家、 中 国、曰本、韩国、印度 等 A.后起国家对老牌强国的超越 B.交通工具的发明和应用 C.能源利用及动力、应用技术的革新 D.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加快 【考点】I1:第一次工业革命;K1:第二次工业革命;P1:第三次科技革命. 【分析】本题考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理解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是能源利用及动力、应用 技术的革新. 【解答】据所学可知,1785 年以后瓦特改进的蒸汽机开始用于工业生产,标志着人类进入了 蒸汽时代.1870 年以后由于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广泛使用,使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20 世纪四 五十年代以来第三次科技革命从美国兴起,并迅速在全球发展起来,其核心是电子计算机的广 泛应用,把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依据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标志结合表格内容可知,能源 利用及动力革命是第一、二、三次工业革命的核心,每一种动力的发明会广泛应用于交通、通 讯等各个领域,出现新的发明成果(如表格所示),从而促进经济的发展,故应用技术的革新 也成为三次科技革命的核心. 故选 C. 二、材料分析与综合探究题(4 大题,共 40 分)
21.“海洋”与“海权”是世界历史绕不开的话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 祥于克里特岛,后来文明中心 又转移到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晚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但早于欧洲其他 任何古文明,是迄今发现的欧洲最古老的文明。 材料二 迪亚士沿大西洋南下到达非洲西南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大陆,达•伽马 越过大西洋和印度洋到达印度,麦哲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后,葡萄 牙、西班牙、英国、法国沿着新航路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尤其是英国,相继打败 海上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后,到 18 世纪后半期,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疽民地,成为世 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 材料三 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西北边疆危机引发了清政府内部“海防”和“塞防”孰 轻孰重的争论。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 愈棘”。陕甘总督左宗裳则认为,“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 并重”。 (三则材料均组编于教材、教参内容) 材料四 “必须突破重陆轻海的传统思维,高度重视经略海洋、维护海权”,中国海军将“逐 步实现从近海防御型向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型结合转变”。 (1)据材料一,指出“爱琴文明”产生的独特自然地理条件。 (2)紧扣材料二,指出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主要实现途径。 (3)据材料三,概括李鸿章、左宗棠的主张,举出清政府当时加强海权的主要史实。 (4)19 世纪中后期,中国被哪几个海权强国所欺凌?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当前我国强化海 权的关键是什么? 【考点】F8: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82: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87:第二次鸦片战 争;8A:甲午中日战争;I7:日不落帝国的建立;PD:历史开放性问题. 【分析】本题以“海洋”与“海权”为主线综合考查了“爱琴文明”产生的独特自然地理条件、 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主要实现途径、李鸿章和左宗棠的主张、清政府当时加强海权的主 要史实、欺凌中国的海权强国及当前我国强化海权的关键等. 【解答】(1)据材料一“公元前 2000 年左右,希腊早期文明﹣﹣爱琴文明发祥于克里特岛, 后来文明中心又转移到希腊半岛,出现迈锡尼文明.爱琴文明晚于苏美尔和古埃及文明,但早 于欧洲其他任何古文明,是迄今发现的欧洲最古老的文明.”可知“爱琴文明”产生的独特自 然地理条件是海洋和海岛或东临爱琴海,气候温和,海岛星罗棋布,土地肥沃. (2)据材料二“迪亚士沿大西洋南下到达非洲西南端,哥伦布横渡大西洋发现美 洲大陆,达 •伽马越过大西洋和印度洋到达印度,麦哲伦穿越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完成环球航行后, 葡萄牙、西班牙、英国、法国沿着新航路走上了殖民扩张和掠夺的道路.尤其是英国,相继打 败海上强国西班牙、荷兰和法国后,到 18 世纪后半期,在世界各大洲建立了疽民地,成为世 界上最强大的殖民国家﹣﹣‘日不落帝国’”可知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的主要实现途径是 海上殖民扩张. (3)据材料三“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西北边疆危机引发了清政府内部‘海防’和‘塞防’ 孰轻孰重的争论.直隶总督李鸿章认为‘新疆不复,于肢体元气无伤;海疆不防,则腹心大患 愈棘’.陕甘总督左宗裳则认为,‘时事之宜筹,谟谋之宜定者,东则海防,西则塞防,二者并 重’”可知李鸿章的主张是加强东南海防,放弃西北塞防;左宗棠的主张是东南海防与西北塞 防并重.清政府当时加强海权的主要史实有筹建南洋、北洋、福建三支海军.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