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8页
第2页 / 共18页
第3页 / 共18页
第4页 / 共18页
第5页 / 共18页
第6页 / 共18页
第7页 / 共18页
第8页 / 共18页
资料共18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年四川成都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语文 A 卷(共 100 分) 第 I 卷(选择题,共 24 分) 一、基础知识(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1. 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丘壑.(hè) 呢喃.(nán) B. 喷薄.(bó) 薪.金(xīn) C. 悄.然(qiāo) 抖擞.( sǒu) D. 主宰.( zǎi) 空旷.(kuàng) 【答案】C 【解析】 目不窥.园(kuī) 草长.莺飞(zhǎng) 刨.根问底( páo) 语无伦.次(lún) 【详解】C.悄.然(qiāo)——qiǎo; 故选 C。 2. 下列语句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便于就地取才,这也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B. 手扒在这儿,脚踩在那儿,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 C. 规划职业生涯,使事业和人生呈现相得益彰的局面,是精神小屋坚固优雅的要诀。 D. 大雁低低地在沼泽和草地上空曲折地穿行,向每个刚刚熔化的水洼和池塘问好。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就地取才——就地取材; B.砰砰——怦怦; D.熔化——融化; 故选 C。 3. 下面语段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2022 年 5 月 4 日次展,中国科考队向着珠峰峰顶提进。科考设备沉重,天气瞬息万变...., 高海拔造成缺氧……困难络绎不绝....。但是科考队员们胸有成竹....,不惧困难,最终在人迹罕至.... 的峰顶圆满完成了综合科考任务。 A. 瞬息万变 B. 络绎不绝 C. 胸有成竹 D. 人迹罕 至 【答案】B 【解析】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详解】A.瞬息万变:在极短的时间内发生了千变万化。形容变化很快、很多。本句用来形 容天气变化极快,使用正确; B.络绎不绝:形容行人车马来来往往,接连不断。本句用来形容困难多,对象误用,使用不 正确; C.胸有成竹:指画竹前竹子的完美形象已在胸中;比喻处理事情之前已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本句用来形容科考队员们信心十足,使用正确; D.人迹罕至:人很少到的地方。指偏僻荒凉的地方很少有人来过。本句用来形容峰顶少有人 至,使用正确; 故选 B。 4. 下列语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成都武侯祠博物馆推出线上游览活动,让无法亲临现场的人也能“走进”武侯祠。 B. 随着返回舱 4 月 16 日成功着陆,意味着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C. 北京 2022 年冬奥会的冰雪比赛项目,有滑雪、冰球等 7 个大项 109 个小项组成。 D. 劳动课能够让学生感受到劳动的快乐,有利于提升他们的劳动技能和劳动习惯。 【答案】A 【解析】 【详解】B.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去掉“随着”或者“意味着”; C.句式杂糅,去掉“组成”或者把“有”改成“由”; D.搭配不当,在“劳动习惯”前面加“培养他们的”; 故选 A。 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 3 分,共 12 分)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 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 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 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素:不加装饰的 A. 可以调素.琴 B. 无案牍之劳形. 形:形体、躯体 C. 百里奚举于市. 市:集市 衡:平衡 D. 衡.于虑 6. 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 有仙则.名 B. 何陋之.有 C. 舜发于.畎亩之中 D.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思而不学则.殆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所恶有甚于.死者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A. (通过这些)来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曾增加他的才干。 B. 因此,感动(他的)内心,容忍(他的)性格,增加他的才干。 C. 因此,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曾增加他的才干。 D. (通过这些)来使(他的)内心受到晨撼,使(他的)性格坚忍,增加他的才干。 8.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两文均明确表达中心。甲文明确提出“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主旨,乙文结尾点明中心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B. 两文均涉及人生处境。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乙文谈到了将担大任 者须经受艰难处境的磨炼。 C. 两文均有举例。甲文举“诸葛庐"“子云亭”类比“陋室”,乙文用六个历史人物的事例 证明人才造就于艰苦环境。 D. 两文语言特色鲜明。甲文以骈句为主,句式整齐,节奏分明,音韵和谐;乙文使用不少 排比句,气势充沛,雄辩有力。 【答案】5. D 6. A 7. D 8. B 【解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 D.“衡:平衡”解释错误,句子意思是:思虑阻塞。“衡”是通假字,同“横”,意思是“梗 塞,指不顺”。故选 D。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的能力。 A.副词,都是“就,便”之意; B.助词,提宾标志,不译/结构助词,的;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C.介词,从/介词,比; D.连词,表并列,无意义/连词,表转折,却;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翻译能力。 “动心忍性”在此处应为“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据此排除 AB; “曾益”是一个词,“曾”通“增”,增加。据此排除 C。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甲文写作者虽然身居陋室,但是不甘贫贱”说法错误,甲文作者通过描写自己的“陋室” 表明的是自己高洁傲岸的节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故选 B。 【点睛】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 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 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平时可以弹奏 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 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舜从田野耕作之中被起用,傅说从筑墙的劳作之中被起用,胶鬲从贩鱼卖盐中被起用, 管夷吾被从狱官手里救出来并受到任用,孙叔敖从海滨隐居的地方被起用,百里奚被从奴隶 市场里赎买回来并被起用。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某人的身上,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 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的每一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 心志,使他性情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 一个人,常常发生错误,这样以后才能改正,在内心里困惑,思虑阻塞,然后才能知道有所 作为;别人愤怒表现在脸色上,怨恨吐发在言语中,然后才能被人所知晓。一个国家,如果 在国内没有坚守法度的大臣和足以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没有实力相当、足以抗衡的国家 和来自国外的祸患,这样的国家就常常会走向灭亡。这样以后才知道忧虑祸患能使人(或国 家)生存发展,而安逸享乐会使人(或国家)走向灭亡的道理了。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 76 分) 三、默写(共 6 分) 9. 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 (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 ①山川之美,___________。(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②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③小园几许,___________。(秦观《行香子(树绕村庄)》)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赵师秀的《约客》中任选一首,在答题 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全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古来共谈 ②. 海内存知己 ③. 收尽春光 ④. 《闻王昌龄左迁 龙标遇有此寄》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约客》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解析】 【详解】第(1)小题要注意“谈、己、收”等字的正确书写;第(2)小题要注意先写诗作 的题目,然后再默写全诗,注意“杨、与、郎、蛙、落”等字的正确书写。 四、现代文阅读(共 10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甲 传统节日知多少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欢快民 谣,唱的是习俗丰富的端午。 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清明节、重 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元宵节吃汤圆,猜灯谜,赏花灯。清明节祭先祖, 放风筝,荡秋千。二月十二花朝节,民间有“贯红”之俗,文人雅士会相聚饮酒,赋诗唱和。 三月三上巳节,人们以香草沐浴,与亲友携游……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 共同的期盼。 ③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厚的文化内 涵,如灼灼夺目的明珠,闪耀着迷人的光彩。除夕烹鱼,寓意年年有余。上巳沐浴,祈愿身 体安康。重阳登高,怀想亲朋故交。中秋赏月,更是构筑了文人墨客的精神家园,“明月几 时有,把酒问青天”“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传统节日体现了先民对天地自然 的认识和敬畏,是千百年来人们哀乐祈愿等情感的仪式化表达。 (摘自《中国风俗大辞典》,有删改) 乙 小议传统节日的“打开”方式 ①“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插艾, 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 ②2021 年河南卫视的晚会《端午奇妙游》,以“网剧+网综”的形式,串联《祈》《龙舟 祭》等节目,将端午祈福、赛龙舟等习俗鲜活地呈现在人们面前。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 有了新的“打开”方式,如春节集五福、中秋新诗会。值得一提的是,因“天问一号”着陆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火星,回答了 2000 多年前屈原的“天问”,一些地方还举办了端午航天展。新的过节方式提 高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人们纷纷感慨:“传统节日有魅力,过节这么有意思!爱了, 爱了!” ③然而,仅仅是形式新就够了吗?理解节日内涵、弘扬节日文化才是根本。如此,才有 助于深度融入传统节日,深刻理解民族文化,从而更有效地建立文化自信。《端午奇妙游》 做了好的尝试,它的开场舞《祈》,舞者拂袖起舞,拨裙回转,使人仿佛回到了古人端午祈 福的场景,感受那些美好的向往。《龙舟祭》则再现了端午祭祀盛景,让人们在此情境中追 思先哲,体悟爱国为民的伟大精神。 ④吃吃粽子,穿穿汉服,只是形式。传统节日的“打开”,如不追根潮源,理解传统节 日文化内涵,“情不知所起”,自然也就谈不上“一往而深”。 (摘自人民网等,有删改) 10. 传统节日受到喜爱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两文内容,分点概括。 11. 甲乙两文开头都引用端午民谣,作用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2. 下面这句话作为结尾段,更适合放入甲乙两文中的哪一篇?请作出判断并根据文章简要 分析。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 【答案】10. 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1. 同:点出端午的几种习俗;以有趣的民谣作为开头,增强可读性。 异:甲文中,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说明传统节日习俗丰富;乙文中, 引发对传统节日“打开”方式的论述。 12. 甲文。甲文围绕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介绍其习俗、文化内涵,表现其魅 力。这句话写传统节日有魅力,与甲文更匹配。 【解析】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 根据甲文第②段“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很多,除了端午节,还有元宵节、花朝节、上巳节、 清明节、重阳节——这些传统节日的习俗也很丰富”,可知原因之一是:传统节目习俗丰富; 根据甲文第③段“作为祭祀、天文、术数、历法等人文与自然文化的载体,传统节日有着丰 厚的文化内涵”,可知原因之二是: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厚; 根据乙文第②段中“近年来,不少传统节日都有了新的‘打开’方式”“新的过节方式提高 了参与度,增强了体验感”,可知原因之三是:增加了人们喜欢的新的过节方式。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段作用的分析。 甲乙两文,都引用了端午的民谣,“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列举了端午的几中习俗,生动有趣,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不同之处在于:甲文是说明文,用端午民谣引出说明对象“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第②段), 也说明了第②段中“丰富的习俗让传统节日成为古往今来人们共同的期盼”;乙文是议论文, 引用端午的民谣,引出“插艾,吃粽,赛龙舟,这些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端午活动。如今它 们正以新的方式进入人们的生活”,进而引出论题“传统节目的‘打开’方式”。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 “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漫漫历史长河里,散发着永恒的魅力”,是对中国传统节日意义的 说明。甲文说明了“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的习俗、文化内涵,说明了传统节日具有永恒的魅 力,因此这句话起到了总结全文的作用,放在甲文结尾最合适。 五、作文(60 分) 13. 一个句子,使用不同的标点符号或者语气助词,往往表达不同的意思和情感。它们可能 会引发你不同的感受,让你回想起不同的经历。比如: ①你来了。 ②你来吗? ③你来啦! 请在上面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为文章开头,独立成段,并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自拟题目, 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要有真情实感;②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 600 字;④不得抄 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答案】范文: 你来了。 你终于来了 你终于来了,带着我们长久不能谋面将要褪色的友谊,带着融化冰雪的感动。 记得去年寒假,和我住一个小镇的好哥们儿去了四川。突然间少了兄弟,有些孤独、失 落,每天都发短信问他何时回来,而他的回答都是事情没忙完。终于在那天早上,他打电话 来,说已经上火车了,估计明天就到宜昌。我心中要时燃起了希望,只要他回家了,见面就 不远了。 第二天我很早就起了床,打扫庭院,购买水果,准备迎接好哥们驾到。等待着那蜗牛般 的时钟缓缓走到 12 点时,我终于按捺不住拿起手机,拨通了他的电话, “伙计,到家了没有?”“刚到一会儿。”“那你什么时候来我家呀?”“过几天吧,父母 有安排,先要给亲戚拜年,其实我也想早点见你,可是……”“那好吧,来时要提前给我打 电话。”“嗯。”我失望地放下电话走出门去,刺骨的寒风肆无忌惮地迎面刮来。天上乌云密 布,没有一丝阳光,我那燃起的希望早已熄灭了大半。 此后几天的等待,让我倍受煎熬,时常在窗前凝望,看有没有好哥们熟悉的身影。 那天清早,急促的手机铃声响起,我立马接了电话:“小飞,我今天下午就来,准备迎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接我啊!”寒暄几句后,我挂了电话,软绵绵的身体顿时充满了能量。把屋子里里外外打扫 了一遍,还让父母准备好饭菜,相聚的期盼如烈火般熊熊燃烧。 等待的时间总是感觉漫长,我呆呆望着时钟,总感觉这钟坏了,走得太慢。终于到了下 午,可这天公不作美,竟下起了鹅毛大雪,地上一不久就铺上了层银毯。想着他到我家有一 段山路,积雪了看不见路,容易摔倒,我只好发短息给他:“天冷,雪大,路险,算了,别 来了。”放下手机,失落地望着窗外那好像盖在我心头的雪,相聚的希望算是彻底被雪水浇 灭了。 到了傍晚,大雪还在纷纷扬扬地下着,火炉旁的我依然觉到冷。我又给他发了短信:“天 冷了,多穿点。别出门,小心在外面感冒了。”我刚放下手机,就收到回信:“你要是知道关 心我,就快来给我开门,外面好冷啊!”我半信半疑地去开门,天呀,那久违的人影出现了! 我冲出门,把他扯进了屋。走到火炉旁,无限感慨地说:“你来了,你终于来了!”拍拍 他身上的积雪,也拍掉了郁积在心头的积雪。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情景作文的写作。 第一,审题立意。结合题目进行分析,题干中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标点符合和语气词,表 达了不同的意思和情感,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感受回想自身经历进行写作。对比三个句子, 句中有一个关键词“你”,“你”的内涵理解是比较丰富的,既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景、 情、理等。写作时可以关注社会发展、时事热点、身边人事的变化以及自己的成长所获,进 而对“你”的指代对象和意义内涵进行挖掘。另一个关键词是三句中的“来” 可理解为“到 来”,写作时要写出有意义的“到来”,值得书写的“到来”,如初中课本中经典的“到来”: 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改变了海伦·凯勒的一生,紫藤萝瀑布的到来激励了宗璞的前进的脚步, 迅哥儿的到来,双喜、阿发欢呼雀跃……如此多经典的“到来”,写作时都可以参考以作为 自己创作的启发。 第二,选材构思。明确可以创作的内容后要注意三个情境的区别,是“了”“吗”“啦” 三个字,更是“。”“?”“!”三个标点符号。助词和标点符号背后提示了文章开头的三种不 同的情绪。“你来了。”是陈述语气,平淡中可含蓄委婉的深情;“你来吗?”是疑问语气, 可以是关心期待;“你来啦!”情绪高昂,惊喜之情溢于言表。在选材时要充分调动自己的回 忆,选取能与其情感吻合的素材进行写作。选取素材后要注意在写作时需要交代清楚是什么 人、事、物等触发了这样的情感,这样的情感又让自己有怎样的感触,进而升华主旨。 一、诗歌鉴赏(共 4 分)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B 卷(共 50 分) 菩萨蛮 黄庭坚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