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江苏省淮安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欢迎参加中考。相信你能成功!请先阅读以下几点注意事项:
1.本卷共 6 页,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 150 分钟。
2.答题时,用 0.5 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相应题号后的横线上或空格内,
写在本试卷上或超出答题卡规定区域的答案无效。
3.考试结束,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20 分)
1.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执笔青春,书写梦想。七月,带着缤 fēn 的色彩飘落在我们身边,万绿从中,荷花初绽,
一尘不染地笑着、美着,诗意了学子生命拔节的日子。盛夏的阳光,亦洒满岁月的故事。
镌刻进岁月的年轮,________(激荡 激动)起童话般的记忆。在通往成长的路上,我们
热爱生活,奋力奔跑。这,就是人间最绚烂的七月天。
①请从下面两幅字中任选一幅临写在田字格里。
热爱生活 奋力奔跑
fēn:________
②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执:________
③找出并改正文段中的一个错别字。
________改为________
④结合语境从括号内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________
【答案】①热爱生活(奋力奔跑)
②zhí 纷
③从 丛
④激荡
【解析】
①汉字的书写是语文学习最基本的能力之一,但现在的许多中小学生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
视,甚至连笔画的先后顺序都没掌握。笔划要清楚,要写成方块字,不要潦草,偏旁部首
比例要合适。此题要注意“热”“奋”“奔”的结构要安排好。
②此题考查学生对字音、字形的掌握情况,对汉字字形的正确书写能力。这就要求学生平
时的学习中注意字音的识记和积累,特别是形近字、多音字。“执”在这里是意思是“拿着”,
应该读 zhí;“缤纷”意思是繁多而错杂,“纷”是绞丝旁。
③辨析字形既要注意平时的积累,也要联系整个词语的意思。“万绿丛中”的“丛”意思是
“生长在一起的草木”,应该把“从”改为“丛”。
④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
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激荡”的意思是“冲击使动荡”,“激动”指感情因受刺
激而冲动,此处与“记忆”搭配,应该用“激荡”。
2.学校《晨光小报》准备出一期以“生活中的美”为主题的专栏,请你参加相关活动。
【发现美德】上学途中,小明将学生卡落在了公交车上,邻座的王大爷发现后冒着大雨将
学生卡送到学校。专栏的记者得知消息后,特别感动于王大爷能这么做,打算采访他,请
你设计一个问题。
【硕扬美德】专栏编辑小文同学了解到 2020 年首批“新时代淮安好人”榜发布,为歌颂他
们的高尚品质,准备发表一首小诗,邀请你共同完成,请在横线上补写一个词语。
好人颂
新时代的好人啊
你那默默奉献的身影
就是我们生活的暖阳
你那勇敢冲锋的英姿
就是时代最美的________
【传承美德】为了弘扬“新时代淮安好人”的崇高精神,编辑部组建了志愿者服务队,请
你拟一个队名,并简要阐述其内涵。
【答案】【小题一】
示例:王大爷您好,请问是什么原因让您冒着大雨也要送学生卡给这位学生呢?
【小题二】
例:风景、符号、篇章等。
【小题三】
示例:翔宇思齐队:“翔宇”是周总理的字号,“思齐”截取见贤思齐。用伟人的字号激励
我们向“好人”看齐。
【解析】
(1)本题考查根据场景设计问题。设计问题时要明确采访的目的,采访有两个目的:第一,
想知道王大爷这么做的原因,第二,想知道王大爷把学生卡交还给小明的时候的心理。由
材料中“专栏的记者得知消息后,特别感动于王大爷能这么做”一句,得出记者采访的目
的是想知道王大爷这样做的原因,问法得体有礼貌即可。如:“王大爷您好,您为什么冒着
大雨还要把学生卡送到学校呢?”
(2)本题考查结合语境补写词语。上文中“你那默默奉献的身影/就是我们生活的暖阳”,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身影”比作了“暖阳”,表达了对好人的赞美和感激之情,补
写时要与上文运用的修辞手法和主题均保持一致,“你那勇敢冲锋的英姿”中“英姿”是本
体,补写需填一个恰当的喻体,如“风景”“音符”“画卷”等。
(3)本题考查结合活动主题为志愿者服务队拟名称。因为要弘扬的是淮安好人,队名必须
具有淮安特色,要具有一定的内涵意义,并符合志愿服务队的服务宗旨,即“弘扬‘新时
代淮安好人’的崇高精神”,例如,队名可拟为“翔宇思齐队”,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周
恩来总理就是江苏淮安人,字“翔宇”,“思齐”取自《论语》中“见贤思齐焉”(看到有德
行有才能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在其中和他看齐),以此来激励大家以身边的“好人”为
榜样,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弘扬“新时代淮安好人”的崇高精神。
3.诗、文名句填空。
①会当凌绝顶,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望岳》)
②____________________,天涯若比邻。《王勃(送社少府之任蜀州》)
③____________________,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④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⑤苏轼在《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了对亲人的思念和美好祝愿的千古名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一览众山小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解析】
“览”“己”“忧”“婵娟”是此题中的易错字,作答时要注意字形。
二(70 分)
(一)(6 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3). 忽如一夜春风来
(2). 海内存知己
(5). 但愿人长久
(6). 千里共婵娟
(4).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 请体会“潮平两岸阔”一句中“阔”字的妙处。
5. 宋代洪迈《容斋随笔》中有“语少意足”之说,请结合“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
句,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4. “阔”是“宽广”的意思。传神地表现了长江水波激荡,春潮涌流,江水几与
岸平,显得广阔浩淼。营造了一种恢弘阔大的境界。
5. 作者由江上观日出起兴,引发出无限感慨。把“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
征,并用“生”和“入”突出江南春来早的特征,使海日江春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
志和情思,生动形象的描写了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时光荏苒的场景。表达
了作者见美景而思乡的感情,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描写时序
交替中的景物,蕴含了自然理趣: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
【解析】
【4 题详解】
考查诗歌炼字的赏析。解答时,先明确“阔”字的本义是“宽广”,然后分析颔联的意思: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相平,显得十分开阔,顺风行船恰好把船帆高悬。“阔”,是表现“潮
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
开阔。可见“阔”字描绘出两岸一望无际的景色,在空间上给人一种恢弘阔大的感觉。
【5 题详解】
考查诗句的赏析。可从意象、炼字、修辞、内容情感等角度分析。“海日”一联“形容景物,
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
春意。“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
在“客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
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入”
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
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
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
真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同时也给人以乐观、积极、向
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二)(18 分)
阅读【甲】【乙】两部分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甲】金陵自北门桥西行二里,得小仓山。山自清凉胚胎①,分两岭而下,尽桥而止。蜿
蜒狭长,中有清池水田,俗号千河沿。河未干时,清凉山为南唐避暑所,盛可想也。登小
仓山,诸景隆然上浮。凡江湖之大,云烟之变,非山之所有者,皆山之所有也。
康熙时,织造隋公当山之北巅构堂皇②,都人游者,翕然盛一时,号曰隋园,因其姓也。
后三十年,园倾且颓弛,禽鸟厌之,百卉芜谢。余购以月俸,茨③墙剪阖④,易檐改涂。
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夭阏⑤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
落成叹曰:“使吾官于此,则月一至焉;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遂乞病,率弟香亭、
甥湄君移书史居随园。闻之苏子曰:“君子不必仕,不必不仕。”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
兹园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夫两物之能相易者,其一物之足以胜之也。余竟以一官易
(1). 向西
(2). 处所,地方
(3). 交换
②为南唐避暑所________________
④太守之乐其乐________________
此园,园之奇,可以见矣。
己巳三月记。
(节选自袁枚《随园记》,有删改)
【注释】①胚胎:此指小仓山为清凉山余脉。②堂皇:广大的堂厦。③茨:用茅或苇盖屋
子。④阖:草帘子。⑤夭阏(è):阻塞。
【乙】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6. 请用“/”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余 购 以 月 俸
7.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
①自北门桥西行________________
③以一官易此园________________
8.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使吾居于此,则日日至焉。
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9. 阅读【甲】文,概括“随园”名称的由来。
10. 【甲】【乙】两部分文字分别体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志趣?请简要分析。
【答案】6. 余/购以月俸
7.
8. (1)让我居住在这里,那我每天都到这里来。(2)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
写文章记述这事的,是太守啊。
9. ①最初建造它的主人姓“隋”,人们称之为隋园;②三十年后作者修葺颓圯荒芜的隋园,
因势取景,取了和“隋园”同音的“随园”的名称;③表现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辞官
后憧憬在此处悠游山林,享受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
10. 甲文作者愿意花三百两银子买下颓圯荒芜的园子并修葺取名“随园”,并以辞官来换取
与园子的日日相伴,体现了作者不慕官场名利,享受自在随性,向往洒脱不羁生活的人生
志趣;乙文作者寄情于山水,享受山水之乐,且能与游人同乐,表现了作者热爱大自然,
陶醉于山水的喜悦,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志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划分句子节奏的能力。解答这类题时首先要理解句子大意,然后再可通过分
析句子的语法结构来作进一步的确定。这句话的意思是:我用官俸把它买下来。“余”是主
语,“购以月俸”是谓语,主谓间需停顿,故断句为:余/购以月俸。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
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①句意:从北门桥向西走。西:名词作状语,向西。
②句意:是南唐皇帝避暑地方。所:处所,地方。
③句意:用官职换取这个园子。易:动词,交换,换取。
④句意: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乐: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注意一词多
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本题重点词:
(4). 以……为乐
①使:动词,让,派;居:居住;于:在;则:那么;至:到。
②述:记述;……者……也:判断句式,……是……;述以文:倒装句式,翻译时调整为:
以文述。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根据“号曰隋园,因其姓也”可知,最初建造它的主人姓“隋”,
人们称之为隋园;根据“后三十年……余购以月俸,皆随其丰杀繁瘠,就势取景,而莫之
夭阏者,故仍名曰随园,同其音,易其义”可知,三十年后,作者修葺颓圯荒芜的隋园,
取了和“隋园”同音而不同义的“随园”这个名称;根据“然则余之仕与不仕,与居兹园
之久与不久,亦随之而已”可知,作者取名为“随园”,目的是表现自己洒脱放任的处世观
及对自在随性、洒脱不羁的生活的向往。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作者情感的比较分析。甲文,结合“购以月俸,茨墙剪阖,易檐改涂”“仍名曰
随园,同其音,易其义”可知,作者愿意拿出自己的薪水买下颓圯荒芜的园子并取名“随
园”;结合作者“以一官易此园”可知,作者愿意用辞官来换取与园子的日日相伴。这种买
园、命名、辞官,安享园林之乐的行为,也正是袁枚追求自由随性的人生观、仕宦观的显
露,表现了作者洒脱放任的处世观和不慕名利,向往洒脱不羁生活的人生志趣;乙文,结
合“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作者寄情于山水,享受山水之乐,表现了
作者热爱大自然,陶醉于山水的喜悦;结合“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可知,作者
还陶醉于与民同乐之中,体现了他与民同乐的志向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点睛】参考译文:
甲:金陵(今南京)从北门桥向西走二里路,有个小仓山,山从清凉山起源,分成两个山
岭向下延伸,到桥才消失。山岭蜿蜒狭长,中间有个清池、水田,俗称干河沿。河没有干
涸的时候,清凉山是南唐皇帝避暑的地方,当时的繁盛可想而知。登上小仓山,这些景物
就像漂浮起来一样。江湖这么大,云烟变幻那么快,不是山拥有的景致,都被山拥有了。
康熙年间,织造(官职名)隋大人在山的北麓,建起殿堂,城里人来游玩的,盛极一时,
给这座园林起名叫做隋园,是因为主人姓隋。三十年后,园林倾塌而且荒芜,禽鸟讨厌这
个地方不来栖息,百花荒芜,春天也不开花。我用官俸把它买下来,修补围墙修剪花草,
更换房檐改变用途。都随它的丰盛萧杀繁茂贫瘠情况而定,顺着自然形势选取景色,而不
改变山原来的形势,仍叫做随园,和隋园同音,但意思变了。
园子落成之后,感叹说:“让我在这里做官,那一个月来一次;让我居住在这里,那每天都
来。”于是托病辞官,带着弟弟袁香亭、外甥湄君搬着图书居住在随园里。听苏轼说过:“君
子不一定做官,也不一定不做官。”那么我的做官不做官,跟我住进园子的时间长久不长久
是相依赖的。两个事物能够交换,肯定其中的一个足以胜过另一个。我竟用一个官职换取
了这个园子,这个园子的奇妙,是可以想见的了。
乾隆十四年三月记。
乙:然而鸟儿只知道山林的乐趣,却不知道游人的乐趣;游人知道跟着太守游玩的乐趣,
却不知道太守以他们的快乐为快乐啊。醉了能和他们一起快乐,酒醒后能写文章记述这事
的,是太守啊。太守是谁?就是庐陵人欧阳修啊。
(三)(12 分)
阅读名著,完成各题。
选段一
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
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到警区去住两天才不算一回事!独
自拉着车,他走得很慢,他心疼自己的汗。及至走上帮儿车,要是高兴的话,他还肯跑一
气,专为把别人落在后边。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
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
(节选自《骆驼祥子》)
选段二
“别人为求一个新的职位是怎么做的呢?想来他们是去求助于亲友。我没有亲友。有许多
人也没有亲友,他们必须自己去找机会,自己帮助自己,那他们靠的是什么办法呢?”我
回答不上,我找不到现成答案。因此我强令我的脑子去找出一个答案来,而且要快……准
是有位好心的仙女,趁我不在床上的时候,把我急需的好主意放在了我的杭头上。因为我
刚一躺下,它就自然而然地悄悄来到了我的脑子里:——“凡是求职的人总是登广告,你
一定要到《╳╳郡先驱报》上去登个广告。”
(节选自《简·爱》)
11. 选段一中的“祥子”已经变成了一个怎样的人?
12. 选段二中的“简·爱”想登广告求一个什么新的职位?
13. 联系两部作品,简要分析“祥子”和“简·爱”对待命运的态度有何不同。
【答案】11. 祥子最终变成好占便宜,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12. 家庭教师
13. 面对命运的压迫,祥子最后屈服了,投降了,他不再有梦想,不再
认真拉车,变成了一个好占便宜,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面对命运的压
迫简·爱从没有屈服,无论是舅母的欺侮、孤儿院人的冷酷对待,还是罗切斯特已婚的打
击,她都自立自强,自尊自重,一直坚持自己的原则,勇敢面对,勇于奋斗。
【解析】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结合“拉上买卖,稍微有点甜头,他就中途倒出去。坐车的不答应,
他会瞪眼,打起架来”可知,祥子此时不再真诚、正直,而是变得非常狡猾、好占便宜;
结合“他的车也不讲究了,什么新车旧车的,只要车份儿小就好”可知,此时祥子不再有
追求了,只是求温饱而已,变得麻木潦倒;结合“在这种时候,他也很会掏坏,什么横切
别的车,什么故意拐硬弯,什么别扭着后面的车,什么抽冷子搡前面的车一把,他都会”
可知,此时的祥子还会故意的给别人使坏,他失去了美好的品德。祥子最终变成好占便宜,
麻木潦倒,狡猾,自暴自弃的行尸走肉。
【1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名著常识。简·爱,在洛伍德寄宿学校当了六年的学生,留校当了两年的教师。
然后,为了去更远的地方看看,她选择登广告,找一份家庭女教师的工作。
【13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1)祥子。祥子身处一个非常黑暗的社会,最开始时他对生活充满了
希望和设想,想要靠自己的努力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车,过上美好的生活。但是人生的三
起三落最终打垮了祥子,他失去了新车,失去了妻子,失去了小福子,最终他失去了理想,
失去了原来的美好的品德,他堕落了,变得潦倒、没有追求、狡猾、好占便宜、吃喝嫖赌、
麻木,成为行尸走肉,在社会的打压下,祥子最终屈服了。(2)简·爱。简·爱从小失去
父母,在舅母的虐待下成长,但是她一直没有屈服于舅母的欺侮,正是因为这个,她被送
到了孤儿院,这里也是一个冷酷的地方,但是她依然努力学习,她面对生活的苦难,一直
都是自立自强;后来遇到罗切斯特,相爱,却发现对方已经结婚,她坚守了自己的原则,
离开了罗切斯特,她是自尊自重的,获得了遗产后,回到罗切斯特的庄园,发现对方的妻
子死去,对方失去了财富,变成残疾,因为依然爱着罗切斯特,她毅然嫁给了他,看出她
对爱的坚守。在整个命运中,简·爱在生活、情感中都遭受了许多的磨难,但是她从未屈
服,一直自立自强,一直坚守原则,一直坚守着爱,和命运抗争着,从未屈服。
14.下列对相关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昆虫记》是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就的十卷本科普巨著,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
典范,无愧于“昆虫的史诗”之美誉。
B. 1936 年,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冒着生命危险,穿越重重封锁,深入延安。后来,他根
据采访和考察得来的第一手资料,写成了《红星照耀中国》。
C. 沙僧是《西游记》中深受人们喜爱的角色,他本是天上的天篷元帅,因触犯天规,被贬
下凡。错投猪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呆头呆脑的样子。
D. 《儒林外史》这部小说不仅具有深邃的主旨,在艺术上也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将讽刺的
锋芒隐藏在含而不露,耐人寻味的叙述中。
【答案】C
【解析】
C.猪八戒本是天上的天篷元帅,因触犯天规,被贬下凡。错投猪胎,长成一副长嘴大耳、
呆头呆脑的样子。不是“沙僧”,故选 C。
(四)(16 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吴燕京
①有人统计过,人在不自知的情况下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
次,而且这个习惯动作很难避免。那么,人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呢?
②早期的人类语言与我们现在使用的语言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学家认为,在人类语言起源
初期,人用于交流的方式和动物的交流方式比较类似,两者都包舍了大量的肢体动作,这
是因为早期的人类语言只包含很简单的几个音节,无法满足复杂的交流需求,因此需要借
助肢体动作来丰富语言交流的形态和内容。
③在人类语言形成的早期,触摸面部、额头、下巴和脖子是早期人类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
分。有人类学家甚至研究了这些动作的具体意义,比如,用手掌触摸额头代表臣服于族群
的首领,用手握住脖子则是向同伴发出“有危险”的警告,触摸面部和下巴可能用于家庭
成员之间的情感交流。看来,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
④随着语言的发展,特别是语音变化的丰富,人类已经可以通过说话表达十分复杂的思想
和感情,几乎满足了所有的交流愿望。肢体动作逐步失去了其在交流中的主导作用,退化
成语言的辅助机制。
⑤相对于语言学家的解释,心理学家则认为人类触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
理压力。
⑥英国杜伦大学芮斯兰德教授利用超声波扫描技术研究了怀孕 24-36 周的准妈妈,研究发
现,触摸面部和调节情绪有关,心理压力较大的孕妇其体内胎儿会更多地呈现触摸自己面
部的姿势。美国迈阿密大学的神经学家指出,由于脸部生有大量的神经末梢,触摸面部皮
肤会刺激神经活动,从而导致人体激素水平的变化,进而降低压力和焦虑带来的负面情绪。
由此可见,人们之所以会在不经意间摸自己的脸,实际上是在调节情绪,使自己保持一个
健康的心理状态。
⑦人与动物的一个显著差异就是人类拥有强烈的自我意识。每个人都知道自己是一个独立
的个体,既独立于周边的环境,也独立于他人。研究发现,部分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定
的自我意识,大象,猩猩、狮子等动物在照镜子时可以区分镜子中的自己和镜子中的其他
同类个体。有学者认为,人类触摸自己面部的表现正是源于这种自我意识的反应。
⑧人类有一套心理机制保护自我意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触摸自己的身体是最简单、直
接的提升自我意识的方法。有研究发现,人在群体中比独处的时候会更多地触摸自己的脸、
胳膊和头部,这固然是因为人们更在意社交场合下自己的仪容,但群体也是影响和降低自
我意识的一个关键因素,因此,在群体中人会下意识地触碰自己的身体。这种行为可以产
生心理暗示作用,提升自我意识,不容易在茫茫人海中迷失自我。
⑨当我们下一次出门注意到自己或他人触摸面部的这个动作时,体会或许会更多吧。
(选自《百科知识》2020.05A,有删改)
15. 文章开头从人们习惯于摸自己的脸这种生活现象谈起,有何用意?
16. 第③段画线句子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17. 第⑦段加点字“部分”能否删去,什么?
18. 请依据文章内容解释下列材料中的实验现象。
德国莱比锡大学的古安伍德教授让 14 名成年人参与到一个有关工作记忆的任务中。每一个
参与者必须在 5 分钟内记住若干个光点在一个平面中的位置。在实验过程中,参与者会随
机受到高频噪声的干扰。实验结果发现,当出现噪声时,参与者触摸面部的动作比不出现
噪声时显著增多。
【答案】15. 开头列举人们总是在不自知的情况下习惯性摸脸的现象,引出说明对象:人
为什么要摸自己的脸;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爱摸自己的脸的原因做铺垫;设置悬
念,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16. 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直观地说明了用手掌触摸面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作用,
进一步说明了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说明了人为什么爱摸自己的脸。
17. 不能。“部分”是整体中的局部,表示范围,说明并不是所有的高级哺乳动物也拥有一
定的自我意识,而只是一部分,如果删去则表示全部,太过绝对,与事实不符。体现说明
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18. 文章中针对人类为什么习惯于摸自己的脸部,主要说明了两种原因。第一种是语言学
家的解释: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第二种原因是,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爱
摸面部的现实意义是调节情绪,减少心理压力。材料中写了在参与工作记忆的任务中受到
噪音干扰后,参与者摸自己的面都动作增多,说明了人会运用触摸面部来调节情绪,减少
心理压力。所以参与者在受到干扰时,为了调节情绪和减少心理压力而增加触摸次数。
【解析】
【15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开头段落的作用。开头段落的作用往往是引出说明内容,领起下文;如果
开头还有有关的故事等,就可以使文章更加生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注意结合具体说
明内容进行分析解答。从内容上分析,本文是事理说明文,说明的是人爱摸自己的脸的原
因,文章一开头列举“每小时会触摸脸部二三十次,平均两三分钟就会模一次”这些具体
的数字及现象,主要是引出本文要说明的事理;并且运用设问,设置悬念,启发读者思考,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从结构上分析,开头提出的问题与标题照应,为下文具体说明人为
什么爱摸自己的脸做铺垫。
【1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作用。说明文中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
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用引用。各种说明方法的目的都是为了说明事物
的特征。划线句根据“比如”可知,运用的是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结合本段中心句“摸脸
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可知,作者通过列举用手触摸不同的部位有不同
的具体意义,目的是说明“摸脸在人类早期是我们‘说话’的一种方式”,从而也解释了本
文要说明的事理。
【17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在说明文中,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主要有两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