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四川自贡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本试卷满分 150 分,考试时间为 150 分钟。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
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必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
本试题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试结束后,将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选择题必须使
用 2B 铅笔将答案标号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
一、语言知识与运用(20 分)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虐.(nüè)待
侦缉.(jī)
胚.(pī)芽
哄.(hōng)笑
骂骂咧.(liē)咧
冠.(guān)冕堂皇
唠唠叨.(dāo)叨
如坐针毡.(zān)
A. 飞窜.(cuàn)
B. 娉.(pīn)婷
C. 曲.(qǔ)解
D. 纤.(qiàn)绳
【答案】A
【解析】
【详解】B.娉.(pīn)婷 ——pīng;
C.曲.(qǔ)解——qū,胚.(pī)芽 ——pēi;
D.如坐针毡.(zān)—— zhān;
故选 A。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狡點
憋闷
驾驭
荣膺
不言而喻
无原无故
消声匿迹
不求甚解
轻描淡写
与日具增
妙手回春
望眼欲穿
A. 旗帜
B. 熏陶
C. 摩蹭
D. 惆怅
【答案】D
【解析】
【详解】A.狡點.——狡黠.,无原.无故——无缘.无故;
B.消.声匿迹——销.声匿迹;
C.摩.蹭——磨.蹭,与日具.增——与日俱.增;
故选 D。
3.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我们只有..细读、精读剧本,领悟其精髓,才能为表演打下良好的基础。
B. 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凡是所学,皆是性格。
C. 多数人对吃已经提不起兴致,面对丰盛的美味,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
D. 谷爱凌似乎对自己的成绩胸有成竹....,她跳完后对着镜头竖起了大拇指。
【答案】C
【解析】
【详解】A.只有:表示必要的条件关系(常跟“才”呼应);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周密:周到而细密。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味同嚼蜡:味道像嚼蜡烛一样。形容文章、语言等枯燥无味。此处用于形容丰盛的美味,
望文生义,使用错误;
D.胸有成竹:画竹子之前心中要先有竹子的形象。比喻在做事之前心中要有完整的谋划打算。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故选 C。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海燕》是一篇散文诗,是无产阶级文学的开山之作,是具有永久生命力的辉煌诗篇。
B.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让大量信息通过手机、电脑、电子阅读器的屏幕进入人们的视线。
C. 宋濂少年时的求学经历告诉我们,一个人是否学有所成,关键在于自己学习勤奋刻苦。
D. 沱江发源于九顶山,经简阳、自贡等地,至泸州市汇入长江,全长约 712 公里左右。
【答案】A
【解析】
【详解】B.成分残缺,删去“随着”或“让”;
C.一面对两面,删去“是否”或在“学习”前加上“是否”;
D.语义重复,删去“约”或“左右”;
故选 A。
5. “青年文摘”微信公众号在“五四”青年节到来之际,拟举行一次有关“青春”话题的
征集活动。请阅读以下材料,根据要求参与活动。
青春是什么?
两千多年前,《楚辞》云:“青春受谢,白日昭只。春
气奋发,万物遽只。”一百多年前,李大钊说,青春是
“进前而勿顾后,背黑暗而向光明,为世界进文明,
为人类造幸福”。四十多年前,席慕蓉说,青春是“古
老的不再回来的夏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
青春是你,是我,是他。青春是草木葱茏中,奋发而
上的枝丫;是风起云涌中,推起惊澜的后浪……
一、#留言征集# 你眼中的青春是怎样的?
二、#视频征集# 录制一段不超过 30 秒的短视频,讲
述你眼中的青春模样,投稿给我们。发送视频至“青
年文摘”公众号后台会话页面(参与方式见图 1、图 2),
带话题#我眼中的青春#。
(1)仿照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另写一个句子,参加#留言征集#活动。
(2)请根据上面的“参与方式图”,用一段文字说明如何上传视频。要求:①信息准确;②
语言简明、连贯;③不超过 120 字。
【答案】(1)你如何用生动的比喻描绘青春?
(2)首先,在公众号搜索到“青年文摘”公众号页面,找到其右上角“发消息”按钮,点
击进入;其次,等后台会话页面出现后,先点击进入“切换对话窗口”;第三,在“对话框
输入”一栏输入“我眼中的青春”;最后,在“添加你的视频”上传已录制好的视频。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仿写。
根据“青春是草木葱茏中,奋发而上的枝丫;是风起云涌中,推起惊澜的后浪……”是用比
喻的方式描绘什么是青春的内容,参照“#留言征集# 你眼中的青春是怎样的?”是疑问句
的形式,可仿写为:你如何用生动的比喻描绘青春?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图文转换。
根据“图 1:公众号页面”中的“①点击进入会话页”及箭头所指,可知,第一步应是找到
(或搜索到)“青年文摘”公众号页面,找到其右上角“发消息”按钮,点击进入;根据“图
2:后台会话页面”中的“②切换对话窗口”,可知,第二步应是等后台会话页面出现后,先
点击进入“切换对话窗口”;根据“图 2:后台会话页面”中的“③对话框输入”,可知,第
三步应是在“对话框输入”一栏输入“我眼中的青春”;根据“图 2:后台会话页面”中的
“④添加你的视频”,可知,第四步应是在“添加你的视频”上传已录制好的视频。
二、现代文阅读(37 分)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缅怀”环节一开始,80 个圣洁姑娘款款走上地屏,脚下拖带出一枝枝柳条,同时在
屏幕上画出古画般的垂柳图,微风吹过,柳絮纷飞,飞到屏幕四周,此时,365 个男女老少
出现了,他们手里捧着发光的柳条,从四周向中间缓缓行走,一直到地屏的正中央。同时,
105 束光冲天而起,形成“光的丰碑”,也让中国人不由想起给逝去亲人扫墓的情景。黄辉
补充道:“设定 365 个人,意在 365 个日日月月年年的思念,日日月月年年的更迭,强调中
国人生生不息的生命观。”
在时长 3 分 02 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在对逝者的思念就
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一万多平方米地屏
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
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
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
——(摘编自路艳霞《中国式诗意表达“缅怀”环节》《北京晚报》2022 年 2 月 21 日)
材料二:
当地时间 20 日,美国国家广播公司 NBC 在一篇题为《奥运会闭幕式上的柳枝象征着什
么?》的报道中,揭秘了闭幕式以“折柳”作为“缅怀”主题的深刻寓意及主创团队的独具
匠心。文章认为,“折柳”作为“缅怀”的主题颇具中国特色。在汉语中,“柳”字与“留”
字同音,意思是请即将告别的人留下。因此它象征着离别的悲伤。在中国古代,当两个朋友
分开时,离别的一方总会收到一根柳枝作为礼物。运动员们经历了成功、失望和历史性的回
忆,现在到了离别的时刻。因此,将“柳枝”融入闭幕式中再合适不过了。
英国体育网站 Insidethegames 在报道中,特别强调了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对团结与和
平的呼吁,该文阐释了折柳的惜别寓意,还引申到了对后疫情时代的希望。文章称,“柳枝
寄情”是闭幕式缅怀时刻的重点,代表着两个好朋友的离别和面对疫情所做的努力。正值春
回大地之时,寓意一切向前发展,积极面对后疫情时代。
——(摘编自《外媒:“折柳”“留”人冬奥会闭幕式的中国式“细怀”》,《中国日报网》
2022 年 2 月 21 日)
材料三:
2015 年 2 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
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以此表
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
国际奥委会宣布这一决定后一年,便是 2016 年的里约奥运会。在 2016 年 8 月下旬举办
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
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
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从 2016 年里约奥运会开始,闭幕式的“追思时
刻”环节就被固定了下来。2018 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 年举办
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本的“物哀文化”。
“追思时刻”环节从里约首创,到平昌的发散,再到东京的隐喻,这三个先例都为即将
开始的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提供了直观的样本。
——(摘编自《回顾近三届奥运会闭幕式,展望北京冬奥会闭幕式“追思时刻”》,腾讯网
2022 年 2 月 18 日)
6. 下列关于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缅怀”环节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对参赛运动员的惜别之意。
B. “光的丰碑”能让人想起给亲人扫墓的情景,这正是“缅怀”环节设置的初衷。
C. 它用蔓延开来的绿色,表现冬去春来、春回大地,并以此表现中国人的生死观。
D. 它以“折柳”表达“缅怀”主题的创意,寓意深刻,受到了外媒的关注和认可。
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5 年 2 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为逝去的亲朋默哀。这是 2022 年北京冬奥
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
B. 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追思时刻”是 2016 年里约奥运会。此后,“追思时刻”作为闭
幕式的规定动作延续至今。
C. 里约、平昌、东京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为 2022 年北京冬奥会用“折柳”演
绎“追思时刻”提供了样本。
D. 奥运会闭幕式上的“追思时刻”呈现出来的形式多种多样,体现了奥运会举办城市各自
不同的文化特色,都值得尊重。
8. 与前三届相比,2022 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有哪些新意?请结合材料内容简
要概括。
【答案】6. A
7. A
8. 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只是单纯地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2022 年北京冬
奥会闭幕式“缅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
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解析】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A.根据材料一“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
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
克格言的升华”可知:缅怀环节始于“折柳送别”情境的生动表演,表达了中国人的生死观;
故选 A。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理解。
A.根据材料三第①段中“2015 年 2 月,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在里约热内卢宣布,里约奥运
村将首次设立默哀区,让运动员为逝去的亲人和朋友默哀。同时,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
‘追思时刻’,以此表明国际奥委会将会永远记得那些在奥运会上去世的人们”,可知 2022
年北京冬奥会设计“缅怀环节”的原因是“奥运闭幕式还会专门设立‘追思时刻’”,与 2015
年 2 月里约奥运村专门设立了默哀区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因此本项说法错误;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材料内容的概括。
根据材料三第②段中“在 2016 年 8 月下旬举办的里约奥运会闭幕式上,奥运历史上第一个
“追思时刻”出现了。这个环节被放在文艺表演开始之初,由男声朗诵巴西传统的葡萄牙语
诗歌《思念》,体育场内的投影则随着朗读声的韵律演绎着代表‘思念’的葡萄牙语文字”
“2018 年的平昌冬奥会选择用类似葬礼的形式展示,2021 年举办的东京奥运会则展现了日
本的‘物哀文化’”,可知前三届奥运会闭幕式“缅怀”环节都只是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之情;
根据材料一第②段中“在时长 3 分 02 秒的‘缅怀’环节中,主创人员更认为,不能只停留
在对逝者的思念就结束了,于是在音乐的最高潮处出现了反转,‘光的丰碑’变成了绿色,
一万多平方米地屏从正中央到四周,蔓延成一大片绿色。冬去春来,春回大地,中国人的生
死观得以呈现,逝者安息,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而这也是中国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
概念的诠释,也是对‘更团结’的奥林匹克格言的升华”,可见 2022 年北京冬奥会闭幕式“缅
怀”环节不仅表达了对逝者的思念,还表达对生者要好好活下去,诠释了“人类命运共同体”
的概念,升华了“更团结”的奥林匹克精神。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信息和情感不可混淆
徐默凡
①人类的语言具有两大功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表情达意:“表情”就是表达
情感,“达意”就是传递信息。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
了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
②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兴、悲伤、哀愁,后者
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
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达自己的即时感情。
③中国人受传统文化习惯影响,表达情感更加隐晦,直抒胸臆的手段比较少见,往往把
情感混杂在概念信息中来“曲径通幽”。比如在概念意义之外加入褒义或者贬义的情感色彩,
同样是“协同合作”的意思,好人就是“团结”,坏人则是“勾结”。称呼别人时,尊敬的用
法是“一位”和“您”,不尊敬则是“一个”和“你”。还有些词语字面上不是情感词,却纯
粹用于情绪表达。比如詈骂语“垃圾”“人渣”,骂人者和被骂者都不会认为人会变成“垃圾”
或者“渣滓”,只是表达极端的蔑视情绪而已。而祝福语、祝贺语等礼貌表达则情感功能大
于概念功能,“天天快乐”“永远幸福”在事实层面都是不太可能成立的,只是表达了一些美
好的情感。
④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
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在公共社交网络上,很多骂战
就是因为这种混淆而引发的。比如这样一则评论:“现在还有人有这种脱离时代的想法,是
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前半句是一个信息描述,后半句的“没脑子还是脑子里进了水”
却超出了信息推断的限度,带上了侮辱性的情感表达。由此带来的后续回应就不会是理性的
讨论,可能也是谩骂式的,如“你才是脱离时代的脑残”,如此,交流双方就会陷入一场毫
无价值的情绪对抗中。
⑤.除了..上述明显的混滑,还有一些....隐蔽的情况。有些语言用法混合了信息传递和情绪表
达,即使信息传递没有问题,因为情感表达不当也容易引发争论。突出的如语气语调,在书
面交流中表现为标点符号。最常见的就是叹号,一个陈述性的事实加上了叹号,就附加了强
烈的情绪。再如表现反问语气的问号,反问句在语义上等于否定性的陈述句,但反问不仅是
命题上的否定,还带上了质疑、批驳、讽刺等情感。因此,叹号和反问句都不可滥用,否则
情感就会凌驾于事实之上,语气就会变得咄咄逼人,甚至触目惊心。比如:“情况就是这样
了!特向大家报告!如有建议,请务必今晚反馈!”明明是请求建议,用了太多叹号,居然
带上胁迫的口吻,令人相当不快。网络交流中,经常见到滥用感叹号和反问句的情形,这也
是造成情绪对抗的重要原因。
⑥让信息的归信息,情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
(有删改)
9. 下列对文章观点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语言表达需要区分“表情”和“达意”两种不同功能。
B. 使用语言,既要重视信息交流,更要重视情感的沟通。
C. 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二者不能混淆,也不能相互替代。
D. 信息传递应该处理好情感因素,避免不当的情绪表达。
10. 下列对文章论证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从语言的功能角度入手,逐层深入展开论证,结尾自然得出结论,结构严谨。
B. 文章第三段论证中国人运用语言表达情感的特点,从三个方面,具体进行了论证。
C. 第四段举一则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侮辱性的表达不会带来理性讨论这一观点。
D. 文章中“除了”“还有一些”等等词语的使用,表述严谨,增添了论证的严密性。
1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语都是暗含感情。
B. 汉语词语对情感的表达是多样的,有的包含褒贬,有的情感功能大于概念功能。
C. 有效的人际交流需处理好信息传递与情感表达的关系,而这需要恰当选择语言。
D. 标点符号在语言表达中具有特殊的情感功能,用好了增色,用不好会适得其反。
【答案】9. B
10. C
11. A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B.理解不正确。根据第①段“但在语言使用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重视信息交流,而忽略了
情感沟通,这和语言中情感表达的特殊性是有很大关系的”和第⑥段“让信息的归信息,情
感的归情感,人际交流会更有效”可知,文章并没有提要更重视信息交流还是更重视情感的
沟通;故选 B。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的分析。
C.分析不正确。根据第④段分论点“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就容易产生一个语言使用
的误区:混淆信息和情感,把情绪当作信息来进行交流,甚至用情感宣泄来代替理性思考”
可知,举网络评论的例子,论证了“信息传递和情感表达的纠缠容易产生语言使用的误区”
这一观点;故选 C。
【1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A.理解不正确。根据第②段“情感表达最直接的手段就是情感形容词和心理动词,前者如高
兴、悲伤、哀愁,后者如羡慕、嫉妒、怨恨。这些表达虽直接明确,但其实主要用于事后对
感情的外在描述,并不经常用于感情的直接抒发——很少见到有人把这些词语挂在嘴边来表
达自己的即时感情”可知,“汉语中只有少部分词语是直接用于抒发感情的,其余大部分词
语都是暗含感情”说法错误;故选 A。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写字的老人
邓建华
①广场地面的砖很周正,拼在一起,像一幅巨大的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