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
二
三
四
总分
题号
得分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5 小题,共 15.0 分)
1. 下列实验操作中,规范的是(
)
A.
滴加液体
B.
点燃酒精灯
C.
D.
显微镜调焦
称量液体的质量
2. 如图是一定量的 B2 和 AB 在一定条件下混合以及混合结果的模型,则(
)
A. 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两种
B. 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不变
C. 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3:2
D. 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3. 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方案不可行的是(
)
选项
物质
Cu 粉
A
B
C
D
杂质
Zn 粉
方案
加入足量 CuCl2 溶液后过滤、洗涤、干燥
CO 气体
CO2 气体
通过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后干燥
NaCl 固体
Na2CO3 固体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后蒸发
BaCO3 固体
BaCl2 固体
加水溶解再通入足量的二氧化碳后蒸发
A. A
B. B
C. C
D. D
4. 如图表示用中子轰击铀-235 原子核产生氪核和钡核的模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该模型表示的是核聚变
B. 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
C. 该反应不会产生放射性物质
D. 不能用该反应获得能量的方式来发电
5. “价一类”二维图可以表示元素化合价与物质类别之间的关系,如图中的 a、b、c、d、
e 代表常见的含碳物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b 和氧气反应生成 c
B. c 和水反应生成 d
C. e 可能难溶于水
D. 由 a 得到 e 至少要经过三步反应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8.0 分)
6. 太阳是太阳系中最大的天体,是地球表层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太阳能属于______(选
填“可再生能源”或“不可再生能源”)。
7. 由我国自主研发的深海载人潜水器球壳于 2019 年建造完成并通过验收。
球壳用被称为“海洋金属”的钛合金作为制造材料。钛合金不仅强度高
而且具有弹性。如图为钛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部分信息。
(1)钛原子的质子数为______。
(2)Ti 除了表示钛元素、一个钛原子之外,还能表示______。
(3)钛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时,其对应的氧化物被认为是现今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一种
白色颜料。它的化学式为______。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3.0 分)
8. 一水硫酸四氨合铜的化学式为[Cu(NH3)4]SO4•H2O,是一种高效、安全的杀菌剂。它在
乙醇-水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随乙醇体积分数的变化曲线如图甲所示。小明在实验室以
氧化铜为主要原料合成该物质,他设计的合成路线如图乙所示:
(1)溶液 A 中一定存在的溶质为______。
(2)溶液 B 中含硫酸四氨合铜,“一系列操作”是指向溶液 B 中加入适量______、过
滤、洗涤、干燥等。
9. 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氯化钠、氢氧化钠、碳酸钠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组
成,小明称取了 9.3 克粉末,向其中加入 100 克 7.3%的稀盐酸充分反应,生成的二氧
化碳气体完全逸出(忽略其他物质逸出),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107.1 克。用 pH 试纸检
测溶液呈中性。
(1)产生二氧化碳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______。
(2)这包白色粉末的成分为______。
(3)求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结果保留一位小数)
四、探究题(本大题共 2 小题,共 13.0 分)
10. 氯气(Cl2)是一种黄绿色气体,它可溶于水,得到黄绿色的氯水。它易与氢氧化钠反
应,不与硫酸反应。
(1)小明对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所发生的变化提出了两种假设:
假设 1: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只有物理变化
假设 2: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小明向氯水中加入紫色石蕊试液,发现溶液先变红后褪色。由溶液变红可知氯水显
______性,从而知道氯气溶于水的过程中发生了化学变化。假设 2 成立。
(2)小明对褪色现象产生了兴趣,查阅资料后了解到氯水有漂白性。氯水中有氯气分
子,还有氯气与水反应得到的盐酸和次氯酸(HClO)。他对氯水的漂白性提出了 3 种
假设:
A.盐酸有漂白性 B.氯气有漂白性 C.次氯酸有漂白性
经过认真思考,小明否定了假设 A,请写出依据______。
实验室制备的氯气往往带有水蒸气和其他杂质。为了探究氯气是否具有漂白性,必须
要用纯净、干燥的氯气。图甲是小明为了干燥氯气所设计的装置图。请在图甲中将广
口瓶中的导管画完整,并在图中的 (
)处写出试剂名称。最后,将经过除杂后得
到的干燥氯气通入装有有色布条的试管中(如图乙)。布条颜色不变。得出结论:氯
气不具有漂白性。
(3)次氯酸除了有漂白性外还有不稳定性。小明设计了一套装置。收集到一试管次氯
酸见光分解后生成的气体,将带火星的木条伸入试管,发现木条复燃。说明分解产物
中含有______。
11. 小明在实验室做镁条和稀盐酸反应的实验时,发现试管中产生大量气体、试管壁发烫。
放置较长时间后,试管底部有沉淀生成。针对这一现象,小明进行了探究:
(1)小明最初认为试管底部的沉淀可能是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大量的 MgCl2 不能完全
溶于水所致。但随后小明通过实验证实了沉淀不是 MgCl2.你认为小明的实验操作是
______。
(2)小明查阅资料知道镁与水在加热的条件下能生成氢氧化镁(难溶性物质)和氢气。
于是他进行了实验验证:将去除氧化膜的镁条和水放在试管中加热,发现镁条表面有
少量气泡生成。停止加热后,却始终没有观察到沉淀。请对“没有观察到沉淀”这一
结果作出合理的解释______。
(3)镁与水反应没有观察到沉淀,而镁与稀盐酸混合却有沉淀,小明经过思考,认为
沉淀的产生与氯离子有关。后来查阅资料得知,沉淀的主要成分是一种可溶于稀硝酸,
并生成氯化镁、硝酸镁和水的碱式氯化镁[Mg(OH)Cl].请你设计实验验证沉淀中含
有氯元素______。
2020 年浙江省湖州市中考化学试卷
答案和解析
【答案】
1. A
2. D
3. D
4. B
5. D
6. 可再生能源
7. 22 钛单质 TiO2
8. 硫酸铜 乙醇
9. (1)Na2CO3+2HCl=2NaCl+H2O+CO2↑;
(2)碳酸钠、氢氧化钠;
(3)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0%=10.9%,
答:所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 10.9%。
10. 酸 盐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且不褪色 氧气
11. 取少量沉淀于试管中,加入水 镁与水在加热条件下反应生成了氢氧化镁,覆盖镁条
表面,阻止了镁与水的继续反应 取洗涤干净的后的沉淀,加入试管,加入稀硝酸溶解后,
加入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含有氯元素
【解析】
1. 解:A、向试管中滴加溶液时应将胶头滴管垂悬在试管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以防污
染试剂,操作正确;
B、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只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操作错误;
C、显微镜调焦时,头侧观察,防止物镜压碎玻片,但眼睛看物镜的角度不对,操作错误;
D、托盘天平应该左物右码,操作错误;
故选:A。
A、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分析;
B、根据酒精灯的点燃分析;
C、根据显微镜调焦操作分析;
D、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分析。
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
领,使操作规范。
2. 解:由反应的微观模型图可知,各物质反应的微粒数目关系是:
A、由物质的变化和构成可知,反应得到的生成物有一种,故 A 不正确;
B、该反应有单质参加反应,反应前后一定有元素化合价的变化,故 B 不正确;
C、由上图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为 1:2,故 C 不正确;
D、该反应由两种物质生成了一种物质,为化合反应,故 D 正确。
故选:D。
A、根据物质的构成分析生成物的种类;
B、根据有单质参加的反应一定有化合价的变化分析;
C、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参加反应的两种分子个数比;
D、根据反应的特点分析反应的类型。
本题的难度不大,会通过物质的微观构成分析物质的构成、类别等,会根据微粒的变化分
析分子、原子的变化、反应的类型等是解答本题的基础知识。
3. 解:A、Zn 粉能与足量 CuCl2 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铜,再过滤、洗涤、干燥,能
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O2 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 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能除
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Na2CO3 固体能与足量的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盐酸具有挥发性,再蒸
发除去盐酸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
正确。
D、BaCl2 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把杂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
错误。
故选:D。
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
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
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
入的试剂一般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4. 解:A、该模型表示的是核裂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该反应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C、过程中产生的氪原子具有放射性,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可以通过核裂变来发电,例如核电站是利用核裂变发电,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A、该模型表示核裂变;
B、过程中产生的中子可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形成链式反应;
C、氪原子具有放射性;
D、可以利用核裂变发电。
核裂变产生的能量是相当巨大的,例如原子弹爆炸就是利用了核裂变的原理。
5. 解:A.b、c 均为含碳的氧化物,b 中碳元素显+2 价,所以 b 点表示的是一氧化碳,c
中碳元素显+4 价,所以 c 点所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在点燃的条件下,一氧化碳与氧气反
应生成二氧化碳,选项说法正确;
B.c 点所示的物质是二氧化碳,d 点所示物质是一种酸,其中碳元素显+4 价,所以该物质
是碳酸,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选项说法正确;
C.e 点所示物质是一种盐,其中碳元素显+4 价,即是碳酸盐,碳酸盐中的碳酸钙、碳酸钡
等难溶于水,选项说法正确;
D.a 是含碳元素的单质,e 点所示物质是一种碳酸盐,从 a 到 e 两步即可实现,即碳与氧
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碱反应即可得到碳酸盐,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A.根据物质的类别、性质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类别、物质间的关系来分析;
C.根据物质的类别、物质的溶解性来分析;
D.根据物质的种类以及物质间的转化关系来分析。
本题难度不大,理解价类图的含义、单质的化合价为 0、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方法等并能灵
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 解:太阳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源,属于可再生能源。
故答案为:
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