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8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4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8页 / 共14页
资料共14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8 年四川省眉山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中国诗词大会”正在中央电视台热播,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的瑰宝。下列诗词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 ) 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解析】A、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是说的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属于物理变化,正确; B、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包含着物质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有新物质氢氧化钙生成,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包含着蜡烛的燃烧,属于化学变化,错误。 【答案】A 2.通过一年化学的学习,我们已经认识了很多物质。下列物质的用途跟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 A.铜用作导线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D.木炭用作吸附剂 【解析】A、铜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导电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因为干冰升华时吸热,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C、生石灰用作干燥剂,是因为氧化钙能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化学性 质; D、木炭用作吸附剂,是因为木炭具有吸附性,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属于物理性质。 【答案】C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燃烧,能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刺激性气味气体的是( ) A.甲烷 B.红磷 C.铁丝 D.硫 【解析】A、甲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错误。 B、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生成一种白色固体,错误。 C、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错误。 D、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正确。 【答案】D 教学资料最新版本
4.下列生活用品所含的主要材料,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的是( ) A.纯棉 T 恤 B.不锈钢锅 C.塑料水杯 D.羊毛围巾 【解析】A、纯棉 T 恤是用棉线制成的,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B、不锈钢锅属于金属材料,错误。 C、塑料水杯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正确。 D、羊毛围巾属于天然材料,错误。 【答案】C 5.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 B.淡水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C.用肥皂水可区分硬水和软水 D.生活中通过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解析】A、水是一种常见的溶剂正确,正确; B、淡水资源不充足,并且不平衡,错误; C、区分硬水和软水的方法是用肥皂水,加入肥皂水,泡沫多的是软水,泡沫少的是硬水,正确; D、降低水的硬度的方法是在生活中是加热煮沸,在实验室中是蒸馏,正确。 【答案】B 6.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下列措施违背此理念的是( ) A.城市推广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 B.及时处理农作物秸秆,就地焚烧 C.建筑工地安装降尘装置 D.家庭生活中,提倡垃圾分类回收 【解析】A、氢能清洁无污染,使用氢燃料电池公交车可减少环境污染,正确。 B、就地焚烧农作物秸秆会产生大量的空气污染物,会严重污染空气,错误。 C、筑工地及路面及时洒水除尘,能减少空气污染,正确。 D、垃圾分类回收可以促进能源的再利用,从而减少污染,念正确。 【答案】B 7.分类学习是化学重要的学习思想。下列各组物质按氧化物、盐、有机物、混合物的顺序排列错误的是( ) A.SO3、KNO3、葡萄糖、空气 B.Na2O2、NaNO2、蛋白质、合金 C.N2O4、蓝矾、CO、冰水混合物 D.Fe3O4、碳铵、维生素 C、盐酸 教学资料最新版本2
【解析】A、SO3 属于氧化物、KNO3 属于盐、葡萄糖属于有机物、空气属于混合物,正确; B、Na2O2 属于氧化物、NaNO2 属于盐、蛋白质属于有机物、合金属于混合物,正确; C、N2O4 属于氧化物、蓝矾属于盐、CO 属于氧化物、冰水属于氧化物,错误; D、Fe3O4 属于氧化物、碳铵属于盐、维生素 C 属于有机物、盐酸属于混合物,正确。 【答案】C 8.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霉变食物蒸煮后可以食用 B.厨房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水浇灭 C.电木插座破裂后,可用加热方法修补 D.为了减少污染,应按规定合理施用农药和化肥 【解析】A、霉变食物中含有黄曲霉素,属于致癌物,不能食用,错误; B、厨房炒菜时油锅着火可以用盖上锅盖,或放上菜的方法,不能放水,错误; C、电木插座不能加热修补,错误; D、要合理的使用农药化肥,否则会污染水体,正确。 【答案】D 9.人类的进步离不开化学的贡献。下列有关化学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了氧气约占空气总质量的五分之一 B.阿伏加德罗等科学家研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C.我国化学家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 D.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最早发现使用“石蕊”酸碱指示剂 【解析】A、拉瓦锡用红磷燃烧的实验证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错误; B、阿伏伽德罗等科学家得出结论:分子中原子的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正确; C、我国著名实业家侯德榜发明了制取烧碱的“侯氏制碱法”,正确; D、英国科学家波义耳最早发现使用“石蕊”酸碱指示剂,正确。 【答案】A 10.下列涉及化学学科观点的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转化观:碳酸钙与碳酸氢钙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B.微粒观:氯化钠是由 Na+和 Cl﹣构成的 C.组成观:酸和碱组成上都含有氢元素 D.守恒观: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后得到 100mL 酒精溶液 教学资料最新版本3
【解析】A、碳酸钙能与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氢钙,碳酸氢钙受热能分解生成碳酸钙,二者在一定的 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正确; B、氯化钠是由 Na+和 Cl﹣构成的,正确; C、酸和碱组成上都含有氢元素,正确; D、50mL 酒精与 50mL 水混合后得到酒精溶液的体积小于 100mL,错误; 【答案】D 11.木炭与氧化铜、一氧化碳与氧化铜反应的实验装置分别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 A 的作用是尾气处理 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都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C.两个实验中都可以观察到红色固体变黑 D.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都属于置换反应 【解析】A、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 A 的作用是尾气处理,正确; B、木炭、一氧化碳与氧化铜的反应中,不是只有碳元素的化合价发生变化,铜元素的化合价也改变,错误; C、两个实验中都有铜生成,都可以观察到黑色固体变红,错误; D、一氧化碳发生的不是置换反应,错误。 【答案】A 12.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丙 B.t2℃时,30g 甲物质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37.5%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到 t1℃,析出晶体最多的是甲 教学资料最新版本4
D.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的方法 【解析】A、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乙>甲= 丙,正确; B、t2℃时,甲物质的溶解度是 50g,所以 30g 甲物质加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 分数为 ×100%=33.3%,错误; C、将相同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到 t1℃,甲物质的溶解度变化最大,所以析出 晶体最多的是甲,正确; D、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所以欲将丙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升高温度 的方法,正确。 【答案】B 13.除去下列各物质中含有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操作方法都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试剂 操作方法 A B C D Fe FeSO4 溶液 Fe2O3 H2SO4 稀盐酸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 Fe 加入过量的铁粉,过滤 NaOH 溶液 Ca(OH)2 Na2CO3 加入过量 Na2CO3 溶液,过滤 KNO3 溶液 K2CO3 CaCl2 加入适量 CaCl2 溶液,过滤 【解析】A、Fe 和 Fe2O3 均能与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选 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H2SO4 与过量的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 原则,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a(OH)2 能与过量 Na2CO3 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 (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K2CO3 能与 CaCl2 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钾,不符合除杂原则, 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答案】B 14.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能在 pH=13 的无色透明溶液中大量共存的是( ) A.K+、Cu2+、Cl﹣、SO4 2﹣ B.Mg2+、Na+、Cl﹣、CO3 2﹣ C.Na+、Ba2+、Cl﹣、NO3 ﹣ D.H+、NH4 +、NO3 ﹣、Cl﹣ 【解析】pH 为 13 的水溶液显碱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 OH﹣。 教学资料最新版本5
A、Cu2+、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铜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错误。 B、Mg2+、OH﹣能结合生成氢氧化镁沉淀,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错误。 C、四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选项正确。 D、H+、OH﹣能结合生成水,NH4 +、OH﹣能结合生成氨气和水,不能在碱性溶液中大量共存,选项错误。 【答案】C 15.将 10g 镁、铝的金属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硫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后,经测定溶液质量增加了 9g, 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 ) A.19g B.50g C.58g D.63g 【解析】生成氢气的质量为:10g﹣9g=1g, 则在硫酸中氢与硫酸根的关系: 2H~SO4 2 96 1g x = x=48g 所以将反应后的溶液蒸干,得到固体的质量为:48g+10g=58g。 【答案】C 16.已知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密闭容器中氢气在一定量的氧气中完全燃 烧时,常温下测得氢气的体积与剩余气体体积的关系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B 点表示的意义是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 B.氧气的起始体积为 2mL C.AB 段表示剩余气体为氧气 D.C 点表示剩余气体体积为(x﹣2)mL 【解析】同温同压下,气体的分子个数之比等于气体体积之比;氢气与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点燃 教学资料最新版本6
2H2O,则每 2 体积的氢气能与 1 体积的氧气完全反应。 A、B 点剩余气体的体积为 0,说明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说法正确。 B、氢气和氧气恰好完全反应时消耗的氢气的体积为 4mL,则氧气的起始体积为 2mL,说法正确。 C、氢气的体积为 4mL 时恰好完全反应,则氢气的体积小于 4mL 时,剩余的气体为氧气,AB 段表示剩余气体 为氧气,说法正确。 D、氢气与氧气恰好完全反应后,继续通入氢气,剩余气体为氢气,C 点表示剩余气体体积为(x﹣4)mL, 说法错误。 【答案】D 二、填空题(本大题 5 个小题,共 25 分,将正确答案直接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7.(5 分)用化学用语或数字填空。 (1)3 个铝离子 。 (2)小苏打 。 (3)Na2FeO4 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 。 (4)点燃条件下,某反应的微观过程如图所示: 图中所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解析】(1)3 个铝离子就是在铝离子的前面加上数字 3,填 3Al3+。 (2)小苏打是碳酸氢钠,填 NaHCO3。 (3)Na2FeO4 中铁元素的化合价为+6,填 Na2 O4。 (4)根据图示可以看出,该反应是硫化氢和氧气点燃生成二氧化硫和水,化学方程式为 2H2S+3O2 点燃 2SO2+2H2O。 【答案】(1)3Al3+ (2)NaHCO3 (3)Na2 O4 (4)2H2S+3O2 点燃 2SO2+2H2O 18.(4 分)目前全球正面临着能源、环境、水资源等方面的危机。因此,开发利用新能源显得格外重要。 据报道,太阳能光伏发电最关键的材料是高纯硅。如图是工业上以石英砂(SiO2)为主要原料制取纯硅的一 教学资料最新版本7
种方法。 回答下列问题: (1)太阳能的主要优点是 。(答一点即可) (2)焦炭在反应①中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 。 (3)工业上常将石英砂粉碎,其目的是 。 (4)整个制备硅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在反应③的过程中若混入 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 。 【解析】(1)太阳能的主要优点是:清洁无污染、取之不尽等; (2)焦炭在反应①中夺去了氧,是还原剂,体现出来的化学性质是还原性。 (3)工业上常将石英砂粉碎,其目的是增大与焦炭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更快。 (4)整个制备硅过程必须达到无水、无氧。在反应③的过程中若混入 O2,可能引起的后果是氢气和氧气反 应引发爆炸。 【答案】(1)清洁无污染等 (2)还原性 (3)增大与焦炭的接触面积,使反应更充分,更快 (4)氢气和氧气反应引发爆炸 19.(5 分)物质王国举行一场趣味篮球赛。某队由铁、二氧化碳、盐酸、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五名 “队员”组成,比赛中,由硫酸铜溶液“队员”发球,“队员”间传接球,最后由丁位置“队员”投篮进 球完成一次有效进攻。场上“队员”位置及传球路线如图所示,图中连线物质间能发生反应。 回答下列问题: (1)已知丁位置上投篮的“队员”是个灭火“能手”,则甲位置的“队员”代表的物质是 。(填化学 教学资料最新版本8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