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年湖北武汉大学心理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共 7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5 分)
1.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有意识记是有目的的并需作一定努力的识记,无意识记是并无
预定目的也无需作任何努力的识记。一般地说,有意识记的效果显然优于无意识记的效果。
学生掌握各门学科的知识都要经过有意识记才能使之系统化并巩固持久;无意识记只能积
累零星片断的知识经验,而且不易巩固持久。但无意识记在教学教育中的作用也是不容忽
视的。人的很多知识经验常常是“不知不觉”地通过无意识记获得的;家庭、学校、社会
的各种影响在学生身上所以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就是通过无意识记实现的。在各科
教学中,增强教材的直观性、形象性、生动性,运用生动的、儿童化的、富有感染力的教
学语言,都能借助无意识记的作用,帮助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记忆。
2.再认与回忆:指记忆的第三环节,识记材料、保持材料都是为了在必要时能再认或回
忆材料。对事物的再认有不同的速度和准确程度,这主要取决于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取决
于对原有事物或材料识记的巩固程度。如果原有事物或材料很清晰、准确地被保持,当再
次出现时,就容易再认,表现为速度快,准确率高;如果保持不巩固或出现泛化现象,再
认就困难,表现为速度慢,准确性差。二是取决于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同过去识记过的
事物或材料相类似的程度。如果当前呈现的事物或材料与过去识记过的事物或材料变化不
大,就容易再认;如果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难以再认。再认有时是一种很复杂的心理过
程,它包括回忆、比较、推理等活动。回忆是刺激物不在眼前而要求再现出来,其难度大
于再认。
3.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指遗忘中的两种抑制现象。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的材料的识
记和回忆起干扰作用称为前摄抑制。在一个实验中,让被试识记四个无意义音节表,然后
分析对每个字表的遗忘情况。结果是对第一个字表(即首先识记的)遗忘最少,第二个字表次
之,第三个字表又次之,对第四个字表遗忘最多。这一结果表明,在对无意义材料的识记
中,前摄抑制是造成遗忘的重要原因之一。至于对有意义的材料的识记,由于联系较多,
较易分化,受前摄抑制的影响可能较少。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的材料的保持和回忆起干
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倒摄抑制受前后两种学习材料的类似程度、难度、时间的安排以及
识记的巩固程度等种种条件的制约。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一般是在学习两种不同但又彼此
类似的材料时产生的。但是,在学习一种材料的过程中也可能出现这两种抑制现象。
4.技能与能力:能力是一种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技能则
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能力是掌握技能的必要前
提,能力又是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形成的。两者又有区别:(1)技能是在活动中由于练习
而巩固、并在活动中应用的基本动作方式;而能力则是人的个性心理特征。(2)技能赖以
获得的神经机制,是形成暂时神经联系和动力定型,而能力的神经基础是中枢神经系统在
暂时神经联系形成和巩固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某些特性。(3)技能是在行为方式的练习巩固
过程中对相应行为方式的概括化结果,而能力则是调节行为、活动的相应心理过程的概括
化结果。(4)技能的迁移范围比较狭窄,只能在类似的活动、行为或情境中发生迁移;能
力则有相当广的迁移范围,可以在很多场合间(即使它们并不很相似)发生作用。(5)技能的
掌握和能力的发展不是同步的。较之能力的发展,技能的掌握更快一些。
5.创造性思维:指以新颖独创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创造性思维是人类思维的最
高表现。创造性思维是一种心理过程,人借助思维反映现实的对象和现实的本质特征,并
提示现象与事实之中及它们之间的各种联系。智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而思维能力的核心
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与常规思维相对而言。创造性思维具有多向性、变通性,批判
性和直觉性,具有发散思维的能力,取得的思维成果具有创造性,往往以“奇”、“异”制
胜。
6.动机:指引起和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动机这一概念包
含以下内容:(1)动机是一种内部刺激,是个人行为的直接原因;(2)动机为个人的行为提出
目标;(3)动机为个人行为提供力量以达到体内平衡;(4)动机使个人明确其行为的意义。
7.练习曲线:指在连续多次的练习期间所发生的动作效应变化的图解。这种曲线用来表
示技能形成的过程,表现练习期间动作学习效率的变化。一般练习曲线有三种形式:一种
是用来表示练习次数与完成动作所需要的时间的关系;一种是表示次数与单位时间内完成
工作量之间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的工作量是逐渐上升的;一种是表示练习
次数与错误量之间的关系,随着练习次数的增加,完成动作的错误量逐渐下降。
二、简述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75 分)
1.简述非意识过程、潜意识过程和无意识过程。
答:(1)人的意识是由人的认知、情绪、情感、欲望等构成的一种丰富而稳定的内在
世界,是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内部资源。这是人的意识的第一个特点。人的
活动具有明确的目的,能够预先计划达到目的的方法和手段,这是人类意识的另一个特征。
(2)人的心理除了意识外,还有无意识现象。这是人们在正常情况下觉察不到,也不
能知觉调节和控制的心理现象。比如人在梦境中产生的心理现象就是在无意识的情况下出
现的。无意识现象也是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3)非意识过程是指意识领域以外现象,包括一些生理本能活动等。非意识过程常常
和意识过程、潜意识过程相联系。
(4)精神分析假设,精神过程可以从质的方面加以区分,有些是意识的,其它是潜意
识的。按照精神分析的假设,潜意识过程有两类:一类很容易成为意识,另一类则是压抑
的对象。前者是“描述潜意识”,或者叫“前意识”;后者是“动力潜意识”。
2.简述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答:(1)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这时,注意的引起
与维持不是依靠意志的努力,而是取决于刺激物本身的性质。不随意注意也可理解为一种
被动的注意。在这种注意活动中,人的积极性的水平较低。影响不随意注意的因素有:
①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都可能引起不随意注意。
其中刺激物的新异性是引起不随意注意最重要的原因。
②人本身的状态。不随意注意还和人自身的状态、需要、情感、兴趣、过去经验等有
着密切的关系。
不随意注意具有积极的和消极的两方面的作用。它既可帮助人们对新异事物进行定向,
使人们获得对事物的清晰认识,也能使人们从当前进行的活动上被动地离开,干扰他们正
在进行的活动。
(2)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积
极、主动的形式。如果说动物也有不随意注意,那么只有人才有随意注意。因此,在种系
发展上,随意注意出现得较晚。
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有: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对兴趣的依从性;对活动
组织的依从性;对过去经验的依从性;对人格的依从性。
(3)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意志努力的注意。从
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随意后注意既服从于当前的活
动目的与任务,又能节省意志的努力,因而对完成长期、持续的任务特别有利。
3.比较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与认知学习理论的异同点。
答:(1)1913—1930 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在巴甫洛夫条件
反射学说的基础上创立的,他主张心理学应该摈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
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1930 年起出现了新行为主义理论,以托尔
曼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者修正了华生的极端观点。他们指出在个体所受刺激与行为反应之
间存在着中间变量,这个中间变量是指个体当时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它们是行为的实际决
定因子,它们包括需求变量和认知变量。在新行为主义中另有一种激进的行为主义分支,
它以斯金纳为代表,斯金纳(B.Skinner)在刺激与反应的联接中更强调“强化”的作用。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在实际的教学和教育工作中有着非常广泛的应用。这些应用中影响
最大的就是程序教学。程序教学是 20 世纪第一个具有全球影响的教学改革运动,深刻地影
响到当时美国及世界其它国家地教学改革运动。
(2)从本世纪 50 年代中期之后,随着布鲁纳、奥苏伯尔等一批认知心理学家的大量
创造性的工作,使学习理论的研究自桑代克之后又进入了一个辉煌时期,他们认为,学习
就是面对当前的问题情境,在内心经过积极的组织,从而形成和发展认知结构的过程,强
调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系是以意识为中介的,强调认知过程的重要性。因此,使认知主义的
学习论在学习理论的研究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学习者内部的过程。例如奥苏贝尔有意义学习理论(又
称同化理论)的核心是:学生能否获得新信息,主要取决于他们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观
念;意义学习是通过新信息与学生认知结构中已有的有关概念的相互作用才得以发生的;
由于这种相互作用的结果,导致了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
(3)因此,两种理论相同之处在于对学习过程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形成了一定的体
系,指导到一定时期的教学。但是,它们对学习认识的角度不同导致理论上的差异。行为
主义学习理论注重外在表现,而认知学习理论重视学习者内在的变化。
4.简述素质与能力的关系。
答:能力是一种心理特性,是顺利完成活动的一种必备的心理条件。素质是指由先天
的遗传条件及后天的经验所决定和产生的身心倾向的总称。
能力与素质紧密联系,素质是能力形成的基础。两者又有区别。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
方面:
(1)能力是在进行某项实际活动中表现出来,而素质是在认识事物、实际活动、为人
处世的各方面表现出来,表现为人内在的身心品质。
(2)能力与人的先天生理基础、知识、技能、智力水平和实际经验有关;必须通过实
践活动才能形成和发展,而素质与人的先天生理基础和后天所处的环境、所受教育有关;
必须通过人自身的认识与社会实践才能形成和发展。
(3)能力是素质的重要体现,但远没有素质影响深远,素质不单是人当前智力和能力
水平的基础,而且是人今后发展的重要基础。
(4)能力以所表现的身心力量为核心,素质以人的内在身心品质(包括思想、情感、
智慧、意志、心态、体质等)为核心。
(5)能力形式上是外显的,素质形式上是内在的和整体的。
5.如何理解奥苏伯尔“为迁移而教”这句话的含义?
答:(1)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是一种有创见的分类。这种分类指明了意义学习与机
械学习、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的划分与区别,揭示了学生的学习是以有意义接受学习为主
的规律。对发展学生智能,培养创造力,实现“为迁移而教”。
奥苏伯尔认为,“为迁移而教”的实质是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可以从教学技术、
教材内容及教材呈现这三个方面,确保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以利于迁移。
(2)知识具有严密的系统性,其突出地反映在新旧知识的内在联系上。奥苏伯尔认为:
“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活动是否有效,主要看新的学习内容能否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
的恰当的知识系统建立实质性的联系”。
但如果学生已具备原有知识,而且原有知识处于激活状态,则教师在上新课前复习旧
知识就显得多余。如果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已经知觉了新学习的信息,则教师单纯提供信
息的讲课也成了多余的事。如果知识是作为办事的规则学习的,教师仅要求学生熟记规则,
而不知如何设计变式练习,使知识转化为技能,则违背了知识分类学习的思想,教学必然
失败。
而学习的实质就在于学生能把已经获得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各种新的情境中,促成学
生原有的认知结构与新学习内容之间发生认知冲突,进入相互作用,进而形成新的良好的
认知结构。
因此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组织学生理清新旧知识的关系,使新知识被旧知识同化或顺
应,同时应由易到难、由浅入深设计变式练习,使学习的概念和规则能在新的情境中运用
和迁移;同时试图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建立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机制,变被动接受为主动
探索。即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看成学习的主人,教学活动的主体,从学生的认知心理和
情感体验出发去研究学生的学习,不剥夺学生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的愿望,尽
可能地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问答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根据遗忘发展的规律,试述怎样复习才能达到巩固识记材料的最好效果?
答:(1)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表明了遗忘发展的一条规律:遗忘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
记的最初遗忘很快,以后逐渐缓慢,到了相当的时间,几乎就不再遗忘了,也就是遗忘的
发展是“先快后慢”。遗忘的进程不仅受时间因素的制约,也受其他因素的制约。学生最先
遗忘的是没有重要意义的、不感兴趣、不需要的材料。不熟悉的比熟悉的遗忘的要早。另
外,过度学习可以使学习的材料保持得好。
(2)遗忘的重要原因在于识记后缺乏复习,为了和遗忘做斗争,就要根据遗忘发展的
规律,正确的安排复习时间。
为了避免或减少遗忘,提高记忆的效果,必须经常进行复习。根据人的心理活动的规
律,要想有效地组织复习,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①及时复习。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先快后慢的。为了避免在大量
遗忘后难于补救,做到及时复习是很重要的。
②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根据复习在时间上分配的不同,可以分两种复习方式:集中
复习和分布复习。大量的实验都证明了分布复习的效果比集中复习好得多。但是分布复习
的间隔时间并不是越长越好。
③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阅读与重现材料交替进行,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重
现能提高学习者的积极性,看到成绩,增强信心,发现问题和错误,有利于及时纠正,抓
住材料的重点和难点,使复习更有目的性。
④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注意材料的序列位置效应,对材料的中间部分要加
强复习。要注意材料的首因和近因效应。
⑤利用外部记忆手段。如上课时记笔记、读书时做卡片等。外部的记忆手段可以帮助
人们更好地记忆。
⑥注意脑的健康和用脑卫生
人脑的健康状况直接影响记忆的好坏,严重营养不良,特别是缺乏蛋白质,将使记忆
力下降。另外,吸毒、酒精中毒及脑外伤等,都会给记忆带来不良的影响。
(3)记忆规律可以具体到我们每个人,因为我们的生理特点、生活经历不同,可能导
致我们有不同的记忆习惯、记忆方式、记忆特点。规律对于自然人改造世界的行为,只能
起一个催化的作用,如果与每个人的记忆特点相吻合,那么就如顺水扬帆,一日千里;如
果与个人记忆特点相悖,记忆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因此,我们要根据每个人的不同特点,
寻找到属于自己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
2.试述如何转变学生的不良品德?
答:转变学生的不良品德首先要深入分析形成不良品德的原因和考虑个体差异。转变
学生的不良品德可以从以下一些方面入手。
(1)消除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使他们相信教师的真心善意、相信党的教育政策。犯
有严重过错的学生由于担心受到或曾经受到人们的严厉指责与嘲笑,往往比较“心虚”、“敏
感”、“有戒心”、“有敌意”,常常主观地认为教师也是轻视自己、厌弃自己,甚至于会“迫
害”自己,误认为党的政策对他们是“不管的”、“抛弃的”,甚至误认为是“监管”他们的,
以至对真正关心他们的教师也不愿接近,采取回避、沉默,甚至对抗的态度。在这种情况
下,教育者的教诲多半成为耳边风,当这种教诲被他们所曲解时,还会使师生关系进一步
恶化。
(2)培养与利用学生的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学生的自尊心是一种个人要求受到社会、
集体尊重的感情。它促使学生珍视自己在集体中的合理地位,保持自己在集体中的声誉,
它是学生积极向上,努力克服缺点的内部动力之一。个人自尊心的片面发展也有可能产生
光顾个人荣誉而不考虑集体利益或拒绝别人意见的情况。为此,必须使学生在个人自尊心
的基础上培养起集体荣誉感。
(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是非观念与是非感的欠缺,
辨别是非能力差,是一些学生常犯错误的原因之一,同时也是品德不良的学生的一种心理
特点。所谓是非观念就是知道行动的好坏、善恶以及行动对于社会主义社会的影响。是非
感则是对于自己或别人的行动在情感上所作的善恶判断。缺乏是非观念与是非感的学生不
能在出现错误举止的企图时,及时加以辨别和制止,在行动之后也不可能产生忏悔与改正
的意向,因而,错了不知其非,不知其丑,一错再错,逐渐变成品德不良的学生。形成是
非观念与是非感是使学生自愿改正错误行动与坚持正确行动的重要心理因素。
(4)奖赏,给人带来精神上的满足,感情上的愉快;惩罚,使人们精神受震动,感情
上产生自疚。一般说来,得到大多数人鼓励的事情,人们愿意继续去发扬,而且也总是把
它当作正确的;而受到众人谴责的事情,人们就会设法回避它,而且也往往把它当作错误
的。赏罚分明不仅使人明辨是非、善恶,而且也是帮助学生形成是非感的一种有效手段。
锻炼与诱因作斗争的意志力,巩固新的行动习惯。错误行动一方面受到内部错误的观
念因素的支持,另一方面也总是由一定的外部诱因所引起的。为了改变这种联系,一方面
必须注意内部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也应该控制诱因的影响以及培养和诱因作斗争的能力。
此外,错误行动的矫正往往是通过新的良好行动的习惯形成与加强来实现的。
(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智。学生的错误行动与不良品德由于年龄、个
性以及事情的性质与严重程度不同,其行动的表现方式是不相同的。为了有效地解决具体
对象的具体问题,应该采取多样而灵活的教育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