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 年内蒙古包头市中考物理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
1.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声波和电磁波都能在真空中传播
B. 吹笛子时手按不同的笛孔是为了改变音调
C.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外力全部消失将做匀速圆周运动
D. 摩擦起电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是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答案】B
【解析】A. 电磁波能在真空中传播,声波的传播需要介质,不能在真空中传播,故 A 错误;
B. 吹笛子时手按不同的笛孔,空气柱的长度发生变化,振动频率变化,所以是为了改变音调,故 B 正确;
C.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如果所受外力全部消失,根据牛顿第一定律知,物体将做匀速直线运动,故 C 错误;
D. 摩擦起电过程中能量得转化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睛:注意理解 C 选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一个向心力的作用,如果所受外力全部消失,物体将做
匀速直线运动。
2. 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雾是漂浮在空气中的水蒸气
B.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固形成的小冰晶
C. 高压锅内部液面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
D. 加油时闻到刺鼻的气味,说明汽油在常温下易升华
【答案】C
【解析】A. 雾是水蒸气液化形成的小水珠,而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故 A 错误;
B. 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形成的小冰晶,故 B 错误;
C. 高压锅内部液面气压增大,液体的沸点升高,所以煮饭快,故 C 正确;
D. 加油时闻到刺鼻的气味,说明汽油在常温下易汽化,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睛:需要注意的是,我们看到的雾其实是小水珠,而不是水蒸气,水蒸气是看不到的,所以雾、露、“白
气”等都是由水蒸气液化而形成的。
3. 小宁乘坐校车时,观察到一些现象,下列解释正确的是
A. 向窗外看时感觉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是以地面为参照物
B. 看到车上窗帘往外飘,是因为车内比车外的空气流速大,压强大
C. 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前倾,是由于身体受到了惯性的作用
D. 司机转动方向盘使校车转弯,是力改变了校车的运动状态
【答案】D
【解析】A. 向窗外看时感觉到路边的树木向后退,是以自己或车为参照物,故 A 错误;
B. 看到车上窗帘往外飘,是因为车外比车内的空气流速大,而流速大压强小,所以窗外压强小,窗帘往外
飘,故 B 错误;
C. 突然刹车时身体向前倾,是由于身体具有惯性,不能说受到惯性作用,故 C 错误;
D. 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所以司机转动方向盘使校车转弯,利用了力可以改变校车运动状态的原理,
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注意对惯性的理解,惯性是物体的基本属性,与物体的运动状态无关,与质量大小有关,且惯性不
是力,不能说成:受到惯性作用,而应该描述成:具有惯性。
4. 如图所示,将焦距为 10cm 的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 50cm 刻度线处,此时在光屏中心已成烛焰清晰的像,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此时烛焰在光屏上的成像特点于投影仪成像特点相同
B. 若蜡烛移至 20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
C. 若蜡烛移至 45cm 刻度线处,移动光屏,可在光屏上呈现烛焰清晰放大的像
D. 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将光屏左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
【答案】B
【解析】A. 如图此时物距大于像距,成倒立缩小的实像,所以此成像特点与照相机成像特点相同,故 A 错
误;
B. 若蜡烛移至 20cm 刻度线处,即物距继续增大,则像距应减小,像变得更小,所以移动光屏,可在光屏
上呈现烛焰清晰缩小的像,故 B 正确;
C. 如图此时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为 17cm,且像距位于一倍到二倍焦距之间,得:
,解得:
,所以若蜡烛移至 45cm 刻度线处,此时物距小于焦距,不能成实像,
故 C 错误;
D. 在图示中的烛焰和凸透镜之间放一副近视镜,即凹透镜,此时光线会发散一些,像右移,所以将光屏右
移可再次成清晰的像,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睛: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是常考试的内容,要掌握成像时物距和像距变化的特点,当物距增大时,像
距减小,像也会变小,这里的像变小,是与之前比变小,要比较像与物体的大小,要看像距和物距的比较,
像距大于物距,像就放大。
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磁铁静止时 A 端总是指向地理北方,则 A 端是磁铁的北极
B. 图乙为动圈式话筒的结构示意图,它的工作原理是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C. 图丙为水位自动报警器,当水位上升到金属块 A 时,红灯不亮绿灯亮
D. 图丁所示的现象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过多不会使家庭电路电流过大
【答案】A
【解析】A. 图甲中磁铁静止时 A 端总是指向地理北方,则 A 端是磁铁的 N 极即北极,而 S 极指南,故 A 正
确;
B. 图乙为动圈式话筒的结构示意图,它的工作原理是电磁感应,故 B 错误;
C. 图丙为水位自动报警器,当水位上升到金属块 A 时,控制电路接通,电磁铁将衔铁吸下,动触点与红灯
接通,红灯亮,绿灯不亮,故 C 错误;
D. 图丁所示的现象中,同时工作的用电器过多,干路通过的电流会过大,导线会过热,甚至引起火灾,故
D 错误;
故选 A。
6. 下列四种情况说法正确的是
A. 图甲中,物体在 2~7s 内的平均速度为 2m/s
B. 图乙中,a、b 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1:4
C. 图丙中,物块 M 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 75%
D. 图丁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OA:AB=1:2,则 F:G=1:2
【答案】C
【解析】A. 图甲中,物体在 2~7s 内通过的路程为 4m,所以平均速度为:
,故 A 错误;
B. 图乙中,根据
得,a、b 两种物质的密度之比为:
,故 B 错误;
C. 图丙中,物块 M 向左做匀速直线运动,该装置的机械效率为:
,故 C 正确;
D. 图丁中,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OA:AB=1:2,则:
,得:
,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涉及机械效率的计算时,牢记效求率的两个思路:一是
,本题中将物重更改为摩
擦力 f,二是
。
7. 如图甲所示的电路中, 为定值电阻,R 为电阻式传感器,电源电压保持不变,当 R 阻值从 0 增大到 60Ω,
测得 R 的电功率与通过它的电流关系图像如图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R 的阻值增大,电流表与电压表的示数都变小
B. 电源电压为 12V
C. 当电流为 0.6A 时,1s 内电路消耗的电能为 21.6J
D. 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为 6V~18V
【答案】D
【解析】A. R 的阻值增大,电路总电阻增大,根据欧姆定律知,电流减小,所以电流表示数变小,R 的阻
值增大,分得电压增多,所以电压表的示数变大,故 A 错误;
B. 根据乙图知,R 的阻值为零时,电流最大为 0.6A,得电源电压为:
;
当 R 的阻值为最大 60Ω时,电流最小为 0.2A,得电源电压为:
;
联合两式解得:
,
,故 B 错误;
C. 当电流为 0.6A 时,1s 内电路消耗的电能为:
,故 C 错误;
D. 当 R 的阻值为零时,R0 两端为电源电压 18V;
当 R 的阻值为最大 60Ω时,电流最小为 0.2A,所以 R0 两端的电压为:
,即 两端的电压变化范围为 6V~18V,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睛:综合考查了欧姆定律的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有一定难度,关键是根据乙图能列出两次电源电压
的关系式,从而求出电源电压和 R0 的阻值,这种类型的题目综合性强,要多练习以求熟练解题。
二、作图与实验题
8. 在研究”不同物质的温度变化与吸热关系”实验中,取质量和初温都相同的甲乙两种液体,分别装入相
同烧杯中,用相同的加热器加热,如图 A 所示。
(1)图 B 为某时刻的温度,其示数为________℃。
(2)分析图 C 可知,吸收相同热量,_______液体升温更高;_______液体更适合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3)若甲、乙液体从图 C 所示的初温分别升高到 40℃和 35℃,吸收热量之比为 2:1,则甲、乙液体的比热容
之比为___________。
【答案】
(1). 39
(2). 乙
(3). 甲
(4). 3:2
【解析】(1)图 B 为某时刻的温度,温度计的分度值为 1℃,此时温度计的示数为 39℃。
(2)相同的加热器,可以保证加热时间相同时,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所以分析图 C 可知,吸收相同热量,
即加热相同的时间时,乙液体升温更高,甲液体升温低;
根据
知,乙的比热容小,甲的比热容大,则升高相同的温度时,甲液体吸收的热量多,散热效果好,
所以甲液体更适合作汽车发动机的冷却液。
(3)若甲、乙液体从图 C 所示的初温分别升高到 40℃和 35℃,吸收热量之比为 2:1,则甲升高的温度为:
;
乙升高的温度为:
;
甲、乙液体的比热容之比为:
。
点睛:重点是研究吸热能力的实验,注意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应用,理解相同的加热器可以保证在相同时
间内两液体吸收的热量相等;求比热容的比时,将吸收热量的比和升高温度的比分别代入公式计算可得结
果。
9. 小明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
(1)他选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实验中,把蜡烛放在距离玻璃板 30cm 处,它的像到蜡烛的距离是_________cm,当蜡烛远离玻璃板时,
它的像的大小将_________。
(3)小明走近实验楼的自动感应玻璃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则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_______(填“随”或
“不随”)门平移。
【答案】
(1).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2). 60
(3). 不变
(4). 不随
【解析】(1)他选用玻璃板实验是因为玻璃板能成像的同时,还能看到后面的蜡烛,所以琉璃板代替平面镜
进行实验的目的是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它的像的大小将不变。
(3)小明走近实验楼的自动感应玻璃门时,门自动平移打开,即镜面平移了一段距离;
因为平面镜成像时,物体和像到镜面的距离相等,且物体与像的连线与镜面垂直,即物体和像是关于镜面
对称的,镜面平移时,像的位置不变,所以可知此时他在玻璃门中的像将不随门平移。
点睛:重点是研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关键是平面镜成像特征的灵活运用,即根据像和物关于平面镜对称
的特点,可以得出镜面平移时,像的位置是不变的。
10. 在研究“物体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实验中,将钢球从某一高度由静止释放,钢球摆到竖直位置
时,撞击水平木板上的木块,将木块撞出一段距离。
(1)本实验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实验中控制了_________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________的关系。
(3)第 1 次实验时若不考虑能量损失,钢球对木块最多可做________J 的功;第 3 次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
出木板无法记录数据,需要重做第三次实验,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大的
木块,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下摆的高度,你认为应当采用________同学的建议。
(4)由上述实验数据和现象可得出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让钢球从高处摆下
(2). 速度
(3). 质量
(4). 0.06
(5). 甲
(6). 速
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解析】(1)本实验使钢球获得动能的操作方法是让钢球从高处摆下。实质是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的过程。
(2)从上表数据可以看出,钢球每次的下摆高度都相同,球的质量不同,这样当球每次接触木块时的速度都
相同,即实验中控制了速度相同,从而探究动能与质量的关系。
(3)第 1 次实验时若不考虑能量损失,球下摆时重力做功,所以钢球对木块最多可做的功为:
;
第 3 次实验时,木块被撞后滑出木板无法记录数据,需要重做第三次实验;
甲同学建议换用同样较长的木板,这样可以通过木块的移动距离比较动能的大小,是正确的;
乙同学建议换一个较大的木块,这样不符合控制变量法的思想,即木块变大后,因为质量和摩擦力都会变
化,所以不能通过比较运动距离而得出动能的大小,故乙同学建议不正确;
丙同学建议降低钢球下摆的高度,这样也不符合控制变量的思想,因为高度降低后,球碰撞木块时的速度
就不一样了,不能完成实验,故丙同学建议也不正确;
所以应当采用甲同学的建议。
(4)由上述实验数据和现象分析,速度相同时,质量越大,木块滑动的距离越远,即动能做功越多,所以可
得出结论:速度一定时,质量越大,动能越大。
点睛:注意第二问中控制的变量是速度,此空很容易填写为高度,要从影响动能大小的因素考虑,即质量
和速度影响动能的大小,所以表格中高度相同实质还是为了保证速度相同,认真体会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
应用。
11. 小聪利用如图甲所示的电路测量额定电压为 2.5v 的小灯泡的额定功率。
(1)请用笔画线代替导线,将图甲的实物图连接完整,要求滑动变阻器画片 P 向右移动时小灯泡变亮___。
(2)连接电路后,闭合开关,发现小灯泡不发光,电流表示数不为零,电压表示数为零,则故障可能是由于
小灯泡________引起的。
(3)当小灯泡正常发光时,电流表示数如图乙所示,则小灯泡的额定功率时_______W。在实际测量中,电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