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广东省汕尾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0页
第2页 / 共10页
第3页 / 共10页
第4页 / 共10页
第5页 / 共10页
第6页 / 共10页
第7页 / 共10页
第8页 / 共10页
资料共10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年广东省汕尾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1.生活中有太多的变化,下列“变”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 A. 树根“变”根雕 B. 葡萄“变”美酒 C. 玉石“变”印章 D. 玩具机器人“变”形 解析:A、树根“变”根雕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变”美酒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玉石“变”印章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玩具机器人“变”形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2.空气的成分中,体积分数约占 21%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解析:A、氮气约占 78%,故选项错误; B、氧气约占 21%,故选项正确; C、二氧化碳约占 0.03%,故选项错误; D、稀有气体约占 0.94%,故选项错误; 故选 B 3.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食盐不是盐 B.干冰不是冰 C.纯碱不是碱 D.金刚石不是金 解析:A、食盐即氯化钠,其组成特点符合盐类物质的组成特点,因此食盐属于盐;故不正 确; B、干冰为固体二氧化碳,冰则固体水,两种物质组成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故正确; C、纯碱为碳酸钠,是由金属钠元素与碳酸根组成的盐类物质,不符合金属与氢氧根组成碱 类物质的特点,碳酸钠不是碱;故正确; D、金刚石是碳的单质,金是一种金属,因此金刚石不是金;故正确. 故选 A 4.水是人类必不可缺少的宝贵资源.下列是节水标识的是( ) A. B. C. D. 解析:A 是循环利用标志,故 A 错; B 是禁止吸烟标志,故 B 错; D 是循环利用标志, C 是一种节约用水的标志,故 C 正确; D 是易燃物标志,故 D 错. 故选 C 5.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为( )
A. 分子在不断运动 B. 分子之间有间隔 C. 分子的体积很小 D. 分子的质量很小 解析:由题意可知,吸烟有害健康,非吸烟者往往会因吸烟者吸烟而造成被动吸烟,这是因 为分子在不断运动. 故选 A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未经清洗的滴管再吸取其他试剂 B 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 C 给试管内液体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 D 称量任何固体药品时,均要在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的纸片 解析: A、未经清洗的滴管中还残留有一定的药品,再吸取其他试剂就会使污染后来的溶 液;故 A 错误; B、在稀释浓硫酸时应将水直接倒入浓硫酸中,由于水的密度比浓硫酸的小,水浮在上面, 产生的热量散发不出去,造成液滴飞溅;故 B 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试管口不要对着自己或他人,防止喷出的液体溅出伤人;故 C 正确; D、称量固体药品时,要在天平的左右托盘上各放一张相同的纸片,但是如果是有腐蚀性或 易潮解的药品,应把它放在玻璃器皿里;故 D 错误; 故答案为 C 7.下列物质的性质与所对应的用途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 A 石墨能导电﹣可作电极 B 干冰升华吸热﹣用于人工降雨 C 稀有气体的性质稳定﹣可作保护气 D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用于急救病人 解析:A、石墨具有优良的导电性,可用作电极,故有直接关系; B、固体二氧化碳(干冰)升华时能吸收大量的热,可使空气中的水蒸气凝结成小液滴,形 成雨水下降,故有直接关系; C、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很不活泼,可以用稀有气体来隔绝空气,用作保护气,故有直接关 系; D、氧气能供给呼吸,决定了氧气能用于急救病人,故没有直接关系. 故选 D 8.从防火、灭火、自救等安全知识判断,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 室内着火时不急于打开门窗 B 炒菜时油锅着火用锅盖盖灭 C 用明火检验燃气是否泄漏 D 发生火灾逃生时用湿毛巾捂住口鼻 解析:A、室内着火,打开门窗相当于增加了氧气,燃烧更旺,正确; B、炒菜时油锅着火盖上锅盖隔绝了氧气,起到灭火的作用,正确; C、燃气混有空气,遇明火会发生爆炸,错误; D、用湿毛巾捂住鼻子和嘴,可以避免呼吸到烟尘和有毒的气体,正确; 故选 C 9.酸雨是绿色植物的“刽子手”.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是( ) A. 甲烷和氧气 B. 氮气和氧气 C. 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 D. 二氧化硫和二氧化氮
解析:A、氧气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会形成酸雨;大气中甲烷的含量增多,会造成 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B、氮气和氧气均是空气的主要成分之一,不会形成酸雨,故选项错误. C、一氧化碳有毒,CO 大量排入大气中,会使人中毒,不会形成酸雨;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 增多,会造成温室效应;故选项错误. D、大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含量增多,经过复杂的大气化学反应,被雨水吸收会造成酸 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是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故选项正确. 故选 D 10.归纳法是一种非常好的学习方法.下列归纳的结论错误的是( ) A 浓硫酸不一定是饱和溶液 B 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 C 可燃性气体点燃前不一定都要验纯 D 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 解析:A、一定温度下的浓溶液不一定是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也不一定是浓溶液,故本选 项说法正确; B、由“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且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可知,氧化物一定含氧 元素,但含氧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氧化物,例如,氧气含有氧元素,属于单质不属于氧化物, 故本选项说法正确; C、可燃性气体在点燃前一定要验纯,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D、只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纯净物,利用 O2 和 O3 均由氧元素组成,二者混合属于混合 物,故本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C 11.下列是“家庭小实验”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 将铅笔芯粉末放入锁芯,使开锁更灵活 B 向洗净的碎鸡蛋壳中加入食盐水可制二氧化碳 C 用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等作家庭净水器 D 用柠檬酸、果汁、白糖、水、小苏打等制汽水 解析:A、石墨具有良好的润滑性,所以可用将铅笔芯粉末放入锁芯,使开锁更灵活,故 A 正确; B、鸡蛋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它可以和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是不能和食盐水反应, 故 B 错误; C、小卵石和石英砂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而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的杂质、异味及色素,而 膨松棉可以阻挡活性炭进入水中,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故 C 正确; D、制作汽水,主要就是要求所得溶液中要溶液大量的二氧化碳,而柠檬酸和小苏打能够反 应生成二氧化碳,所以能用柠檬酸、果汁、白糖、水、小苏打等制汽水,故 D 正确. 故选 B 12.下列有关人体生理活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胃液中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 B 香烟烟气中的 CO 会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 C 无机盐和水虽不能提供能量,却是人体必需的 D 油脂使人肥胖,进食时要避免摄入脂肪 解析:A、胃液中少量的盐酸可以帮助消化,故 A 正确.
B、一氧化碳比氧气与血红蛋白结合的能力强.烟气中的 CO 会使血红蛋白携氧能力降低,故 B 正确. C、无机盐和水虽不能提供能量,却是人体必需的,故 C 正确. D、脂肪是人体必需的营养素,所以进食时要摄入一定量的脂肪,故 D 错误. 故选 D 13.交警对涉嫌酒驾的司机进行检测时,可作用如下化学反应原理 C2H5OH+4CrO3(橙红色)+6H2SO4═2X(绿色)+2CO2↑+9H2O,则物质 X 的化学式为( ) A.Cr2(SO4)3 B.CrSO4 C.Cr2O3 D.CrSO3 解析: 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C2H5OH+4CrO3+6H2SO4═2X+2CO2↑+9H2O,反应物中碳、氢、氧 (原子团之外的)、铬、硫酸根的个数分别为 2、18、13、4、6,反应后的生成物中碳、氢、 氧、铬、硫酸根原子的个数分别为 2、18、13、0、0,根据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则 2X 中含有 4 个铬原子、6 个硫酸根,则每个 X 分子由 2 个铬原子和 3 个硫酸根构成,则 物质 X 的化学式为 Cr2(SO4)3. 故选 A 14.2013 年 12 月 1 日起,汕尾市推广使用粤Ⅳ车用汽油.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汽油属于可再生能源 B 粤Ⅳ车用汽油是纯净物 C 粤Ⅳ车用汽油只含碳和氢两种元素 D 推广使用粤Ⅳ车用汽油有利于减少机动车尾气污染物的排放 解析:A.石油是化石燃料,因此汽油不是可再生的,故 A 错误; B.将原油通过分馏可获得汽油,汽油是混合物,故 B 错误; C.气油中除了含有 C、H 元素外还含有 O 等其它元素,故 C 错误; D.用粤Ⅳ车用汽油中含硫量低,能有效降低汽车尾气带来的严重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 故 D 正确,答案 D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 5 小题,共 20 分.请把各题的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15.根据下列粒子结构示意图,回答问题. (1)上图 A、B、C、D 四种粒子共表示 _________ 种元素. (2)D 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 _________ (填“得到”或“失去”)电子. (3)由 B 元素和 D 元素组成的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_________ . (4)E 粒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则 X= _________ . 解析:(1)核内质子数一共是四种,故表示的是四种元素,故填:四; (2)D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是 7,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得到一个电子,故填:得到; (3)B 元素是镁元素,最外层电子数是 2,形成的化合价是+2,D 元素是氯元素,最外层电 子数是 7,形成的化合价是﹣1,故形成的化合物是氯化镁,故填:MgCl2; (4)E 粒子带 1 个单位正电荷,则 X=2+8+1=11,故填:11 16.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防毒面具中使用活性炭,这是利用了活性炭的 _________ 作用.
(2)用井水洗衣服时,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该井水是 _________ (填“硬水” 或“软水”). (3)为了防止水龙头生锈,其表面常镀一层铬,其防锈的原理是 _________ . (4)庄稼出现了倒伏情况,据此判断应该给庄稼补充的营养元素是 _________ (填元素 符号). 解析:(1)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色素和异味,防毒面具中使用活性炭,这是利用了 活性炭的吸附作用,故填:吸附; (2)肥皂水与硬水混合产生大量的浮渣,用井水洗衣服时,肥皂不易起泡沫且产生浮渣, 说明该井水是硬水,故填:硬水; (3)防止水龙头生锈,其表面常镀一层铬,可以使铁与水和氧气隔绝,故填:与水和氧气 隔绝; (4)庄稼缺钾易倒伏,应该给庄稼补充的营养元素是钾元素,故填:K 17.铝、铜、铁是生活中常见的金属. (1)用金属铜制电线主要是利用铜具有良好的 _________ . (2)铝、铜、铁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_________ . (3)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原因是 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解析:(1)铜用作导线,是因为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 (2)铝、铜、铁三种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铝>铁>铜; (3)铝能够被空气中的氧气氧化,从而在铝表面形成一层保护膜,因此铝具有很好的抗腐 蚀性能,化学方程式为:4Al+3O2=2Al2O3 故答案为:(1)导电性; (2)铝>铁>铜; (3)4Al+3O2=2Al2O3. 18.如图为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图中“ ”表示氧原子,“ ”表示氢原子.请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其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___ . (2)这三种物质中,氧元素的化合价 _________ (填“相同”或“不相同”). 解析: (1)由分析知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H2O2 2H2O+O2↑,是由一种物质生 成两种或两中以上物质的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2)由反应可知,在 H2O2 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1,在水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在单 质氧气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0 价,化学反应前后,氧元素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答案: (1)2H2O2 2H2O+O2↑ 分解反应 (2)不相同 19.下表是固体 A 和固体 B 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溶解度/g 0 固体 A 固体 B 20 35.7 13.3 40 36.0 31.6 60 36.6 63.9 80 37.3 110 38.4 169 ②蒸发结晶 g. (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固体 A 和固体 B 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 _________ (填“增大” 或“减小”). (2)20℃时,把 50g 固体 A 放入 10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质量为 _________ (3)40℃时,A、B 两种物质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_________ . (4)若 B 饱和溶液中有少量的 A,可用下列 _________ 法提纯 B(填序号). ①趁热过滤 解析:(1)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固体 A 的溶解度由 35.7g~38.4g,固体 B 的溶解度由 13.3g~ 169g,二者的溶解度都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故答案为:增大; (2)由表中可以看出在 20℃时,固体 A 的溶解度为 36.0g,其含义为:在 20℃时,100 水 是最多可溶解固体 A 的质量为 36.0;20℃时,把 50g 固体 A 放入 100g 水中,固体 A 有剩余, 剩余的质量为:50g﹣36.0g=14.0g,所以溶液的质量为:100g+36.0g=136.0g;故答案为: 136.0; ③冷却热饱和溶液. (3)由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里:溶质量质量分数= ×100%= ×100% 可知.溶解度越大,质量分数越大;由于 40℃时,A 的溶解度为 36.6g 小于 B 物质的溶解度: 63.9g,所以此时溶质质量分数较大的是 B;故答案为:B; (4)由于 A、B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冷却 B 的热饱和溶液,有 B 晶体析出, 由于含有少量的 A,此时的 A 还是不饱和溶液,所以不会有 A 析出,然后过滤,可获得 B; 故答案为:③ 三、(本大题包括 2 小题,共 16 分) 20.A、B、C 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它们之间有如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产物略去): (1)A 物质的化学式是 _________ ,B 物质的俗称是 _________ . (2)B 的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其实验现象是 _________ . (3)饼干中常添加 C 物质,其作用是 _________ . (4)写出 B 物质与 NaCO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 . 解析:
解:(1)A、B、C 是三种常见的含钙化合物,A 和水反应会生成 B,B 和二氧化碳会生 成 C,C 在高温的条件下会生成 A,所以 A 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会生成氢氧化钙,所 以 B 是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所以 C 是碳酸钙,氧 化钙和水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二氧化碳会生成碳酸钙沉淀,氢氧化钙和碳酸钠 会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碳酸钙高温会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推出的各种物 质均满足题意,推导合理,所以 A 物质的化学式是:CaO,B 物质的俗称是:熟石灰; (2)通过推导可知 B 是氢氧化钙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和二氧化碳反应会生成碳酸钙沉 淀和水,所以 B 的澄清溶液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其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 (3)通过推导可知 C 是碳酸钙,碳酸钙和胃酸反应会生成可溶性的钙盐,所以饼干中 常添加 C 物质,其作用是:补钙; (4)氢氧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所以 B 物质与 NaCO3 反应的 化学方程式为:Ca(OH)2+Na2CO3=2NaOH+CaCO3↓. 故答案为:(1)CaO,熟石灰;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3)补钙; (4)Ca(OH)2+Na2CO3=2NaOH+CaCO3↓. 21.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后的混合粉末中含有铜、氧化铜、木炭粉,某化学实验小组设计回 收铜的方案如下: (1)过滤操作中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 _________ ,其中玻璃棒的作用 是 _________ . (2)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 (3)滤液Ⅱ中的溶质为 _________ . (4)试剂 A 最好选用下列 _________ 溶液(填序号). ①H2SO4 (5)为了完善实验方案,可对滤渣Ⅰ中的 _________ 进行回收. ②CuSO4 ③MgSO4 解析:(1)根据过滤时所用仪器可知,必须用到的玻璃仪器有烧杯、玻璃棒和漏斗,其中 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2)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铜、木炭与硫酸不反应,化学方程式为:H2SO4+CuO ═CuSO4+H2O; (3)反应①后,滤液 1 中的溶质是硫酸和硫酸铜,过滤后的滤液中加入过量铁粉,硫酸铜 和铁粉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铜,化学方程式为:Fe+CuSO4═FeSO4+Cu,H2SO4+Fe═FeSO4+H2↑; 滤液Ⅱ中的溶质为硫酸亚铁; (4)滤渣Ⅱ中含有剩余的铁粉,因此可加入硫酸除去; (5)开始混合粉末中的铜没有和酸反应,进入滤渣Ⅰ中,为了回收更多的铜,可将滤渣Ⅰ 中的铜也回收. 答案:
(1)漏斗 引流 (2)H2SO4+CuO═CuSO4+H2O (3)硫酸亚铁 (4)① (5)Cu 四、(本大题包括 2 小题,共 21 分) 22.请根据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回答问题. (1)B 装置中仪器①的名称为 _________ ,收集某气体采用 D 装置,由此推测该气体具 有的性质是 _________ . (2)实验室用 B 装置制取 O2 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 . (3)若收集一瓶氧气,供硫粉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使用,最好选择 C 装置收集,理由是 集气瓶底部要留少量的 _________ .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_________ ,在加试剂之前应检查装置的 _________ .将纯净的二氧化碳气体通入 F 装置一段时间后,测得该装置中溶液的 pH _________ 解析:(1)酒精灯常用的加热仪器,收集某气体采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由此推测该气体具 有的性质是: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故答案为:酒精灯;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小; (2)如果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制氧气就需要加热,氯酸钾在二氧化锰做催化剂和加热的条 件下生成氯化钾和氧气,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要注意配平;故 7(填“>”或“<”或“=”),因为 _________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答案为:2KClO3 2KCl+3O2↑或 2KMnO4 K2MnO4+MnO2+O2↑;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会污染空气,因此收集氧气,最好选择 C 装 置收集,理由是集气瓶底部要留少量的水,是为了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答案为: 水,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4)在加试剂之前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实验室制取 CO2,是在常温下,用碳酸钙和盐酸 互相交换成分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因此不需要加热.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密度比空 气的密度大,因此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先酸性, 因此测得该装置中溶液的 pH<7;故答案为:A;气密性;<;CO2+H2O=H2CO3; 23.某化学兴趣小组围绕“酸和碱的中和反应”的学习,进行了如下实验: 实验一:取 5mL 氢氧化钠溶液于烧杯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可观察到现象为 _________ ,然后加入稀盐酸,用玻璃棒搅拌,溶液褪为无色,有关的反应方程式为 _________ . 实验二:对实验一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猜想一:只有 NaCl 猜想二:有 NaCl 和 NaOH 猜想三:有 NaCl 和 HCl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