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6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16 年湖北省武汉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一、(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书写或注意有误的一组是( 驰骋 A.浩瀚 轮廓 B.显赫 C.殉职 秀颀 D.斟酌 禁锢 2.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间难觅。粉丝,是为成名 虬(qiú)枝 濡(rú)染 骁(xiāo)勇 冗(rǒng)杂 磕绊(pàn) 拮据(jū) 自艾(yì) 无垠(yín) ) ) ;知音,是为寂寞 。知音 ,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 ,敢畅言所见。 慧眼独具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胆识过人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之可贵,不但在于 A.雪中送炭 B.锦上添花 C.锦上添花 D.雪中送炭 3.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A.武大、华科大效仿牛津、剑桥两校划般比赛的做法,在东湖举行“同城双星”龙舟赛。 B.家庭和学校对孩子安全问题的过度关注,反而会降低孩子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 C.我们要像节食减肥一样,减少使用数码产品的时间,借以缓解对数码产品的心理依赖。 D.“组队读书”能改变阅读浅层化、碎片化的现状,让人们学会深度阅读和系统阅读。 4.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A.如果说鸟类是大地上的标点,那麻雀便是最朴实、最常见的“逗号”:机灵、随意、无处不在。 B.对于汉语的子民来说,寄居他乡,母语便是故乡的方言土语;置身异国,母语便是方块的中文汉字。 C.郑板桥的字是有设计感的,熔楷、隶、行、草于一炉;同时兑入画竹、画兰的笔意,奇崛崤拔如“乱 胆识过人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慧眼独具 ) ) 石铺街”。 D.如果把“信仰”二字拆开,就会发现“信”与“仰”的关系竟那么紧密——信者,仰也;仰者,信 也。 【参考答案】一、(共 12 分,每小题 3 分) 1.A 2.B 3.B 4.C 二、(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在的短文,完成 5-7 题。 错误管理理论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在现实场景下的决定,无论是感知、判断、推理还是行为,不犯错误最好、这毫 无疑义,但现实场景往往带有不确定性,因而人的理解跟世界的真实状态之间经常不一致、面对复杂情况, 错误难以避免。 有两个故事。第一个故事叫杯弓蛇影:有人请朋友到家中喝洒,结果这朋友喝酒时,看到酒杯里有一 条蛇,疑心自己喝了蛇,回家后忧心而病。这人告知原委,蛇原来是墙上弓的倒影,朋友的病也不治而愈。 第二个故事叫鸿门宴:项羽听人说刘邦有称帝野心,于是请他赴鸿门宴。刘邦赴晏,趁机为自己解释,项 羽轻信,最终垓下被转,乌江自刎。这两个故事中都有误:朋友把弓当成蛇,这是一类错误;项羽认为素 有大志的刘邦没野心,这也是一类错误。这两类错误导致的结果不一样,一是虚惊一场,一是身死国灭。 错误管理理论认为,错误有两类。一类是把某个没有的东西当成有,叫错误肯定;一类是把某个有的 东西当成没有,叫错误否定。这两类错误通常给人带来的代价不同: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不存在贻 误病情的问题;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就会错失治疗良机,把草绳看成蛇往往是一场虚惊,把蛇看成 草绳却会要了人的命。在人类长达数百万年的进化史上,能活下来的人通常具有一种倾向:即在不确定决 策场景下,他们容易犯代价较小的那类错误。原因很简单,喜欢犯另一类错误的人都死翘翘了,他们在自
然选择的残酷竞争下被淘汰了。 诸多研究案例支持了错误管理理论,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这是因为, 音量增大常意味着某一物体正在趋近自己。来者不善,善者不来,对于这种冲赂自己的物体,人高估它的 速度就能为自己争取更多反应时间,谁知道它是不是一头剑齿虎呢?类似的,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 下看时会高估其高度。这种倾向会让人在危险的山崖上移动时更小心翼翼,以免失足。 人更容易把没病的人看成有病的人,而非相反,比如,一个脸上斑斑点点的人坐在公园长椅上,你要 没别的选择也只能跟他坐一起时,不自觉就会离他很远,因为你自动就会把这个脸上的斑点,当成是他有 病的迹象,哪怕这种判断是错的。毕竟,这种倾向的代价通常很小,但如果把有病的人当成没病的人,你 可能被传染,在缺医少药的石器时代,还可能会死。类似的,人们更容易把陌生人看成坏人。陌生人不一 定是坏人,但问题是通常无法在有限的时间时准确判断对方的好坏。人们可能把好当成坏人,也可能把坏 人当成好人,这两种错误的代价不一样:前是一场误会,后者则会遭受伤害。 我们并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更不提倡犯错误。这里提出错误管理理论,是想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 现象进行剖析,让读者对错误能有更深入的了解,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 (选自《2015 中国科普文学精选》,有删改) B.鸿门宴中的错误属于错误否定。 D.把没病的人当成有病的人属于错误否定。 5.下列对“错误肯定”和“错误否定”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杯弓蛇影中的错误属于错误肯定。 C.把草绳看成蛇属于错误肯定。 6.对下列现象的分,不符合“错误管理理论”的一项是( A.音量增大意味着物体正在趋近自己,所以同样的音量变化,当音量增大时人会高估变化幅度。 B.距离增大意味着掉下去时损伤更大,所以同样一段垂直距离,从上往下看时,人会高估其高度。 C.与病人接触,意味着传染疾病的可能性更大,所以人们会与有疾病的人保持一定的距离。 D.与陌生人接触,意味着接触坏人的机会更大,所以人们会更容易把陌生人当作坏人。 7.下列对“错误管理理论”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错语管理理论”之所以很有研究的必要,是因为人犯错误难以避免。 B.“错误管理理论”可能解释数百万年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某些现象。 C.“错误管理理论”不认为错误是好东西,但可以让我们认识到错误是有研究价值的。 D.“错误管理理论”对不确定场景下的错误现象进行剖析研究,可以让人们不犯错误。 【参考答案】二、(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5.D 6.C 7.D ) ) ) 三、(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 8-10 题。 萧颖士风节 萧颖士为唐名人,后之学者但称其才华而已,予反复考之,盖有风节识量之士也。为集贤校理,宰相 李林甫欲见之,颖士不诣,林甫怒其不下己。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安禄山宠恣, 颖士阴语柳并曰:“胡人负宠而骄,乱不久矣。东京其先陷乎!”即托疾去。禄山反,往见郭纳,言御守 计,纳不用。叹曰:“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闻封常清陈兵东京,往观之,不宿而还,身走山 南,节度使源洧欲退保江陵,颖士说曰:“襄阳乃天下喉襟,一日不守,则大事去矣。公何遽轻土地,取 天下笑乎?”洧乃按甲不出。洧卒,往客金陵,永王璘召之,不见。李太白,天下士也,特以堕永王乱中, 为终身累。颖士,永王召而不见,则过之焉。 (选自《客斋随笔》,有删改)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颖士阴语柳并曰 C.往客金陵 9.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阴:暗中 客:旅居 ) B.胡人负宠而骄 D.则过之焉 ) 负:依仗 过:责备
A.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B.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C.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D.后召诣史馆/又不屈愈见/疾至免官/更调河南参军 10.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萧颖士对宰相李林甫、永王李璘的召见均辞而不去。 B.萧颖士预言了安禄山即将叛乱且东京将会陷落。 C.郭纳、封常清没有采纳萧颖士的守城计策。 D.节度使源洧听从萧颖士坚守襄阳的劝说。 【参考答案】三、(共 9 分,每小题 3 分) 8.D ) 9.8 10.C 四、(14 分) 11.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 分) 肉食者以儿戏御剧贼,难矣哉! 12.填空。(10 分,每空 2 分) ① 。(张九龄《望月怀远》) ②海上生明月, ③ ,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④曹操《龟虽寿》一诗中,“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中的“老骥”意指 ,镜中衰鬓已先斑。(出游《书愤》) 这一诗句表现了待人 的精神。 【参考答案】四、(14 分) 11.当官的以儿童游戏的方式来抵御厉害的叛军,(想取胜)太难了! 共 4 分。“肉食者”、“御”、“删”各 1 分,其余句意正确 1 分。 【参考译文】 , 萧颖士是唐代的名人,后代学者只称赞他才华出众,我反复考证后发现,他还是一位高风亮节有胆识 有度量的人。在他担任集贤校理时,当时的宰相李林甫想召见他,他却辞而不去,李林甫对他不屈从于自 己很恼火。后采,李林甫又让他到史馆任职,他仍然不屈服,为此他更遭李林甫所忌恨,以至被免除史官 职务外调到河南府任参军,当时,安禄山依仗玄宗的宠信,恣意妄为,萧颖士暗中对柳并说:“胡人(指 安禄山)依仗皇上的宠信骄横跋扈,反叛朝廷的时间不会太久了。东都洛阳到时会首先陷落的!”不久, 他便托病离开了洛阳。安禄山反叛以后,萧颖士去见郭纳,向他进献抵御叛军的策略,郭纳没有采用。萧 颖士感叹道:“那些身居高位要职的人抵御厉害的叛军如同儿戏,(想抵挡住也)太难了啊!”他听说大将 封常清陈兵东都洛阳,就去观察了一番,(结果很失望,)连夜返回。南逃到山南东道(今湖北襄阳)避乱, 当地节度使源洧想放弃襄阳,退保江陵,萧颖士劝说道:“襄阳是天下的咽喉要冲,兵家必争之地,一天 不坚守,则大势即去。你何必匆忙放弃这个战略要地,让天下人取笑你呢?”源洧听从了他的建议,就按 兵不出。源洧死后,萧颖士又去金陵,并客后于此。肃宗的弟弟永王李璘要召见他,他坚辞不去。李白, 是天下闻名的大诗人,只因身陷永王李璘的叛军之中,而终身受到连累,萧颖士对永王李璘的召见辞而不 见,可见他的胆识远远超过李白。 12.①塞上长城空自许 天涯共此时 长风破浪会有时 ④老马(老人,年纪大了仍有抱负的人等);老当益壮、积极进取。 共 10 分。①~③空共 6 分,每题 2 分,错一字则该空不得分,第④题共 4 分,每空 2 分,意思对即可。 五、(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6 题。 老去的舌尖 ①有一部很红的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片子拍得虽然好,但是逻辑弄反了,并不是那些美味的食物 消逝了,而是我们的舌尖不行了。 ②品酒大师的舌头,可以尝出几千种酒的细微差别,说明舌头的品味本领可以潜力无限。然而我们的
舌头却伴随着平日的粗糙、咸辣、重口味饮食,一天天地迟钝了,正所谓什么样的食客能造就什么样的厨 师,什么样的饭菜也造就了什么样的舌尖。 ③野夫的《看不见的江湖》中描述了一个细节:野夫和黎爷比做拍黄瓜,两盘菜不分名姓,大家盲吃, 结果都说其中一盘好吃,翻开盘底一看,果然写的是黎爷的名号。细探究竟,黎爷显然比野夫更用心,野 夫用的是铁刀,黄瓜上有铁腥味,黎爷用的是木片,黄瓜的清爽皆还留着。 ④在中台湾的大山里,我吃到过一种烧制的阿东翁仔鸡,皮焦脆,又不干柴,有一股淡淡的焦香,,这 些鸡在地锅里经过几道工序烤制时,用的是一种叫龙眼木的木材生的火,猛火时要猛,文火时要文,而且 要把木材的香通过火的熏烤,一点点传到鸡肉里去,热炉膛,红火光,燃烧着对美味的热情,这样烤出来 的鸡肉皮脆肉多汁,且有异香。 ⑤其实我不大喜欢厨师做的菜,并不是说厨师做的不好吃,相反,厨师做出来的菜精工细雕,花样绵 密而繁复,太有“手艺”了。跟厨师菜相比,我更爱吃的,是外婆和奶奶做的菜,她们因为不是厨师,不 会觉得是在“做”给别人吃,所以不会去讲究“手艺”,而是融入亲情,做出家常却入味入心的饭菜,那 样的饭菜印着她们手掌的粗糙和温情。 ⑥这些老去的味道,慢慢消散在山野之中,炊烟带着她们的精魂越飘越高,越飘越淡,终于“此曲只 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我们也只能借着回忆和怀念过一把空瘾、唏嘘感慨一下而已。事实上,长 年累月的现代饮食吃下来,我们的舌头已经迟钝而麻木了,今天,我们舌尖的退化,似乎是一种必然。 ⑦舌尖退化的一个表现,就是我们吃什么都觉得淡,都觉得没有味道,所以会去嗜辣、嗜咸,地无分 南北,人无论东西,重口味已经成了我们舌尖上的普遍口味。湖南的辣、四川的辣已经北伐南下、东征西 突,麻辣火锅成了时下的最流行。 ⑧随着生活的节奏工作节奏的变化,我们的舌尖也建立起了一种节奏,追求快和饱,一桌人吃饭,基 本上都是在舌头赛跑,没见到谁还能细细品味。生物学上有一个现象,叫“用进废退”,是说一个人要是 不常活动五官四肢或其他部位,这个部位的功能就会渐渐减弱。在我们,舌头不是不用,而是没有细致地 用,你可以检讨一下自己,是不是吃东西咀嚼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吃到嘴里还会不会深入品尝食物?恐怕 你会大吃一惊,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⑨令人担忧的,不只是舌尖的退化,而是舌头背后心头的退化。李安的电影《饮食男女》中,圆山大 饭店的大厨师老朱,每天给三个女儿做尽好吃的,然而三个女儿却感受不到他的心思和举止,面对一桌子 丰盛的美味,她们的舌头忙着数落自己的生活困境和矛盾,何尝有闲暇品味他做的美食?人家邀他再出山, 老朱说:“人心粗了,吃又能吃出什么滋味来呢?”确然,当心头被纷繁的欲念占据了,舌头又能品出什 么滋味呢? ⑩这就是舌头和心头的通感,人心粗粝了,心头最初的单纯和从容便不复存在,即使吃得再精致,听 13.本文的标题“老去的舌尖”,第⑥段又写到“老去的味道”,说说这两处“老去”在文中的含义。 (4 分) 14.本文③~⑤段中,作者认为能做出美味食物的秘密是什么?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这一秘密。(4 分) 15.请用直白的语言表达出下在语句在文中的意思。(4 分) 不知从何时开始,我们自己已经成了吃人参果的猪八戒。 得再高雅,住得再舒适,五官再发达,失去了心头的敏锐,又有什么用呢? ⑪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 (文/蓝染,有删改)
16.我们“怎样才能重新拥有那个娇嫩的、朴素的舌尖呢”?请结合作者的写作意图简要回答。(6 分) 【参考答案】五、(18 分) 13.(1)老去的舌尖:老去——退化(迟钝、麻木) (2)老去的味道:老去——消逝。 共 4 分,每处 2 分,语意正确即可。 14.用心用情,才能做出美味的食物。 共 4 分,核心语意:用心(2 分),用情(2 分)。 15.不知不觉中,我们已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了。 共 4 分,核心语意:不会细致地品尝食物的味道。(或嚼得少,吞得快,没尝到味道。) 16.放慢生活节奏,清除心中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 共 6 分。核心语意:清除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6 分) 根据学生答案的语意可作如下评价: (1)清除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6 分) (2)清除欲念,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5 分) (3)清除欲念。(或:清除欲念,找回心头的敏锐。)(4 分) (4)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或:保持心头的单纯和从容,找回心头的敏锐。)(3 分) (5)找回心头的敏锐。(2 分) (6)放慢节奏,慢慢体会生活。(1 分) 六、(8 分) 根据要求完成 17、18 题。 为了引导同学们由“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学校准备开展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综合 性学习活动。 17.在活动过程中,需要你从多方面对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作分析。请用简明的语言分条表述, 三条即可。(4 分) 18.在以“学会主动学习”为主题的班会上,需要你谈谈主动学习的意义。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 语言写下你要说的话。(100-200 字)(4 分) 【参考答案】六、(8 分) 17.共 4 分。评分标准:要求围绕“中学生被动学习的原因”来表述,三条原因不要重复,还应有明确的 逻辑关系。答出一条 1 分,答出两条 2 分,答出三条 4 分。 18.共 4 分。评价标准;内容针对“主动学习的意义”表述得 2 分。语言简明、连贯、得体得 2 分。内容 没有针对问题作答不得分。 七、作文(50 分) 19.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50 分) 人生如登山,或许因为太在意登上山顶,我们往往没有慎重选择路径就匆匆出发,于是,有人踏上大 道,有人走进小路,有人奔向捷径,有人闯入险途。有的路,平坦而通畅,带给你的是安稳或者平庸;有 的路,崎岖而险峻,带给你的是精彩或者伤害,选择的路合适,你会顺利登上山顶;选择的路不合适,即 使登上山顶,也会遍体鳞伤,决定人生状态的不是山顶,而是你选择的通向山顶的那条路。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 600 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 化名代替。 七、作文(50 分) 【评分标准】 作文从“内容”和“表达”两个方面来评分。 “内容”含两个方面:题意的表述和材料的支撑。题意应源自作文题目的整体语意,题意应鲜明,但表述 上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材料的价值在于能恰当而完美地支撑题意。题意表述分为“正确”和“错误” 两个层次,材料支撑分为“恰当”“缺陷”“错误”三个层次。依据题意和材料两个指标的不同层次,本 次作文评分可分为六类文。 一类文:题意正确,材料支撑恰当。 二类文:题意正确,材料支撑有缺陷。 三类文:题意错误(但与材料相关),材料对该文主旨的支撑恰当。 四类文:题意错误(但与材料相关),材料对该文主旨的支撑有缺陷。 五类文:题意正确,材料不能支撑题意。 六类文:题意错误(但与材料相关),材料不能支撑该文主旨。 “表达”分为三个层次:优秀、合格、不合格。 【优秀】结构完整,文脉畅通,语言通顺(允许有极少错别字或病句),字迹清晰。 【合格】结构较完整,思路基本清晰(个别语句有游离现象),语言较通顺(允许有少量错别字或病句), 字迹较清晰。 【不合格】结构不清,思路混乱,语言不通(有大量错别字和病句),严重影响语意的表达。 评价共设七个类别。一至六类文又分设上下两档。作文的“类别”以“内容”为依据来确定。“类别” 的档次以“表达”为依据来确定。评卷时,先依据“内容”来确定不同的类别,再依据“表达”来确定上 下档次。第七类只需从“表达”方面来评价,文章“表达”被评为“不合格”的则为第七类文。 类别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档次 上档 下档 上档 下档 上档 下档 上档 下档 上档 下档 上档 下档 作文评分量表 题意表达 材料支撑 语言表达 得分区间 正确 恰当 正确 缺陷 错误(与材料相 关) 错误(与材料相 关) 正确 错误(与材料相 关) 恰当 缺陷 错误 错误 优秀 合格 优秀 合格 优秀 合格 优秀 合格 优秀 合格 优秀 合格 不合格 50 49-46 45-42 41-38 37-34 33-30 29-26 25-22 21-18 17-14 13-10 9-6 5-0
对本题题意表达的界定: 对本题题意的表达界定: 题意表达应鲜明,但表达形式可以直白,也可以含蓄。 题意正确:本题提供的材料谈论的是在登上山顶之前,应慎重选择登山的路,因为选择什么样的登山 之路,既决定了你是否能登上山顶,又决定了你的人生状态。文章的题意应在材料的整体语意范围内。本 题的题意可以表述为:选择的道路决定人生的状态。 以下表述视为正确题意的同义语:“人生状态是由你选择的人生道路决定的。”“选择什么样的道路, 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即人生。”“道路即人生。”“要想实现目标,先要选好通向目标的路。” “道路的选择决定目标的达成。” 题意错误:题意不在材料的整体语意范围内。如“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对材料支撑的界定: 恰当:记叙性文章的事件或议论性文章的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观点、思考等)有着内在逻辑的一致 性,支撑的内容能让人信服自己表达的观点和思考。事件或材科能够具体表述选择的路的特点,并且能够 表述清楚具有这些特点的路,是怎样决定人生状态的。即能够明确表达所选择的路与人生状态之间的关系。 缺陷:事件或材料与所表达的题意有相关性,但文中的事件或材料只是空洞地贴上题意的标签,没有 具体表述选择的路的特点,也未能清楚地表述路是怎样决定人生状态的。表面上写了路与人生的关系,但 并没有揭示二者之间的事理逻辑关系。 错误:事件或材料貌似与题意相关(需要读者从自己个人经验中提取事件或材料的要素后才能与话题 相关联),但其表述的具体内容和内在逻辑无法支撑本题题意,其表达的意图与本题题意无关。如:只是 表述选择的重要性,或选择的过程,未能表述出选择的路对人生状态的决定作用,或未能表达出所选道路 与实现目标之间的关系。 特殊情况评分说明: 1.有以下情况之一者视作七类文: (1)有大量错别字和病句,严重影响语意的表达。 (2)内容与题目(材料)毫无关系,或抄写试卷上现成的文字材料。 (3)只写了开头,字数严重不足(100 字以内)。 2.字数不足 600 字没有完篇的评分要求: (1)在文意表达基本完整的前提下,字数不足,每差一行扣 1 分。 (2)在文意表达不完整的前提下,字数不足,每差一行扣 2 分。 3.字数超过 600 字却没有完篇的评分要求: (1)文意表达完整,在此文所属类别中给低档分数。 (2)文意表达不完整,在此文所属档次基础上降档给分。 4.缺少标题扣 2 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