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江苏省镇江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本试卷共 6 页,21 题,总分 12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 0.5 毫米黑色水笔将自己的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卷上相应位置,并用 2B 铅笔将对
应考号的信息点涂黑。
2.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
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3.考生务必保持答题卷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卷一并交回。
一、积累运用
1.阅读语段,在下面的方格内依次填写拼音所表示的汉字和加点字的拼音。
每当夜间疲倦,正想偷 lǎn(
)时,仰面在灯光中瞥.(
)见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说出抑
扬顿 cuò(
)的话来,便使我忽又良心发现,而且增加勇气了,于是点上一支烟,再继续写些为“正
人君子”之流所深恶.(
)痛疾的文字。
(摘自鲁迅《藤野先生》)
【答案】懒 piē 挫 wù
【解析】
【详解】本题作答时,要注意易错音的积累,掌握汉语拼写规则,规范拼音书写,不要写成英语字母;根
据拼音写汉字,除了根据具体的语境,还要注意同音字、形似字的辨析,避免混淆。本题中,“偷懒”的
“懒”偏旁为竖心旁;“抑扬顿挫”的“挫”偏旁为提手旁;“瞥见”的“瞥”声调极易标错;“恶”是
多音字,在“深恶痛疾”中应读 wù。
2.默写。
①___________,飞鸟相与还。(陶渊明《饮酒》)
②___________,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
③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白居易《买糖翁》)
④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⑤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_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⑥俗子胸襟谁识我?___________。(秋瑾《满江红》)
⑦是故___________,教然后知困。(《礼记》)
⑧子曰:“___________,小人同而不和。”(《论语》)
【答案】
(1). ①山气日夕佳
(2). ②感时花溅泪
(3). ③心忧炭贱愿天寒
(4). ④柳暗花
明又一村
(5). ⑤不尽长江滚滚来
(6). ⑥英雄末路当磨折
(7). ⑦学然后知不足
(8). ⑧
君子和而不同
【解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
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本题中的“日夕、溅泪、贱、柳暗、磨折”等字词容
易写错。
3.名著阅读。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我有充分的证据认为小王子来自一颗小行星,这颗小行星是一位土耳其天文学家发现的,比一幢房子大
不了多少。
B.想到没儿子继续自己的事业,又不愿家业被祥子占有,得知多数祝寿礼金数目很小,刘四爷开始咒骂,
并与虎妞吵起来。
C.格列佛醒来发现自己被利立浦特人缚在草地上,后来,士兵们让他吃肉喝酒,他再次陷入昏睡,被抬上
机器捆紧送往京城。
D.蒋一轮带学生捡麦穗,在返回学校的途中被大河阻挡,桑桑跳入河中,游到对岸,请来了毛鸭的船,载
着大家过了河。
(2)阅读《西游记》选段,在横线上写出一个四字成语。
那老君到兜率宫,将大圣解去绳索,放了穿琵琶骨之器,推入八卦炉中,命看炉的道人,架火的童子,
将火扇起锻炼。原来那炉是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他即将身钻在“異宫”位下。異乃风
也,有风则无火。只是风搅得烟来,把一双眼煼(chǎo,熏的意思)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______”。
(3)阅读(水浒传》选段,回答问题。
林冲就伏在庙听时,是三个人脚步声,且奔庙里来。用手推门,却被林冲靠住了,推也推不开。三人
在庙檐下立地看火,数内一个道:“这条计好么?”
①林冲为什么来庙里安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简要概括画线句中“这条计”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D
(2). (2)火眼金睛
(3). (3)①林冲居住的草厅被雪压倒了,只好来
庙里安身。(意思对即可)
(4). ②派林冲看管草料场,火烧草料场,置林冲于死地。(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1)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小王子》《骆驼祥子》《格列夫游记》《草房子》有关内容的能力。D
项,出自《草房子》,“桑桑跳入河中,游到对岸,请来了毛鸭的船”表述有误,应该是杜小康用黑板上的
欠账,逼迫毛鸭用渡船渡同学们过河,桑桑跳河请求毛鸭没起作用。故选 D。
(2)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西游记》有关孙悟空火眼金睛来历的能力。孙悟空大闹天宫被擒,被放入太
上老君的八卦炉中烧炼,进入炉中,他即将身钻在巽宫位下。七七四十九天后,因为巽乃风也,有风则无
火,把一双眼刍红了,弄做个老害病眼,故唤作“火眼金睛”。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来历。据此可作答。
(3)此题考查识记文学名著《水浒传》第 10 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相关内容的能
力。“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候火烧草料场”讲的是:陆虞候再次设计(派林冲看管草料场,火烧草料
场,置林冲于死地)陷害林冲,管营派林冲管草料场,但林冲居住的草厅被雪压倒了,只好来庙里安身,
管营欲烧死林冲。曾被林冲救过命的店主人李小二向林冲报告了消息,林冲怒寻陆谦不遇,最终林冲杀死
了差拨、富安和陆谦。据此可概括作答。
4.下面语段中标序号的句子都有语病,请加以改正。
①地势升高,空气层变薄,空气密度变小,在 5000 米的高度,1 升干燥空气的质量大约 0.7 克左右。
②由于空气的密度和压力适宜,使低海拔的平原地区成为人口密集的地方。③在极高海拔地区,空气十分
稀薄,气压非常低,人类难以生存,也感到不适。④比如说,登山运动员攀登海拔 8848.43 米高的珠穆朗
玛峰,在到达一定高度后,吸入携带的氧气,补充氧气奇缺带来的不适,正是这个道理。
(1)第①处语意重复,应把________删去。
(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把________删去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互换位置。
(4)第④处搭配不当,应将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1)“大约”或“左右”
(2). (2)“由于”或“使”
(3). (3)“难以生
存” “感到不适”
(4). (4)“补充” “缓解”(或“减少”“清除”等)
【解析】
【详解】本题考病句的辨析与修改。
(1)第①处“大约”和“左右”语意重复,应把“大约”或“左右”删去;
(2)第②处缺少主语,介词“由于”和“使”淹没了主语,应把“由于”或“使”删去;
(3)第③处语序不当,应将“难以生存”“感到不适”互换位置;
(4)第④处“补充不适”搭配不当,应将“补充” 改为“缓解”(或“减少”“清除”等)。
5.根据下列三则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一】4 月 15 日傍晚,巴黎圣母院的塔尖在一场突发大火中轰然倒塌。16 日,法国消防部门宣布,
巴黎圣母院大火已经全部扑灭,目前进入调查和损失评估阶段。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最具代表性的文物古迹
和世界遗产之一,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
(摘自 2019 年 4 月 17 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文化不应该这样毁灭,更不应该人为践踏。……每件文物都是
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衷心祈愿文物都能够远离灾难,代代传承。
【材料三】在世界的某个角落,有一个世界奇迹。这个奇迹叫圆明园。……为了创建圆明园,曾经耗
费了两代人的长期劳动。这座大得犹如一座城市的建筑物是世世代代的结晶,为谁而建?为了各国人民。
(摘自 2019 年 4 月 16 日圆明园遗址公园官方微博)
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
(摘自雨果《给巴特勒的信》)
(1)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了怎样的反响?
(2)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说说为什么要保护文物古迹。
【答案】(1)法国人悲痛;中国人为之惋惜;敲响文物保护的警钟。(意思对即可) (2)英法联军火烧
(或“洗劫”)圆明园。(意思对即可) (3)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文物古迹是人类(或“各国人
民”“全世界”)共同的财富(或“宝贵遗产”“瑰宝”“结晶”)。(意思对即可)
【解析】
【详解】第(1)题“巴黎圣母院大火引发的反响”,由材料一中“这场大火在令法国陷入悲痛的同时,再
次为全世界敲响了文物保护的警钟”和材料二中“可惜圣母院,可惜圆明园”提取概括作答。
第(2)题被雨果称为“世界奇迹”的圆明园遭到“人为践踏”,具体指:英法联军火烧(或“洗劫”)圆
明园的历史史实。
第(3)题可根据材料二中“每件文物都是文化的象征,每座博物馆都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和材料三中“谁
而建?为了各国人民。因为,岁月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民的”的句子概括分析作答。
二、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过李处士山居
姚合①
闲居昼掩扉,门柳荫蔬畦。
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
少逢人到户,时有燕衔泥。
萧洒②身无事,名高孰与齐。
【注】①姚合:唐代诗人,元和十一年进士,初授武功主簿,世称“姚武功”。②萧洒:同“潇洒”。
6. 诗人拜访李处士是在什么季节?
7. 结合前三联内容分析李处士的形象特点。
8. 尾联蕴含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答案】6. 春季(春天)。
7. ①从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可以看出李处士热爱田园生活;②从白天关门、少有人来可以看出李处士
不喜与人往来(或:从有病在身边不得已才接受别人馈赠的药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③从愿与僧
人交往,可以看出李处士超脱(或“厌倦”)尘世的特点。(意思对即可)
8. 蕴含了诗人对李处士潇洒生活的羡慕之情(或“诗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对归隐生活的向往之
情”),以及对李处士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6 题详解】
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诗中虽然未点明季节,但从首联“门柳荫蔬畦”和颈联“时有
燕衔泥”可以看出诗人拜访李处士的时间是在春季。
【7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评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要结合写作背景、全诗内容和诗歌的主旨来考虑。诗人姚合,元和
进士,授武功主簿,官秘书少监,世称姚武功,其诗派也称“武功体”,其所作诗篇多写个人日常生活和
自然景色。诗人诗歌的主旨是表达对诗人田园生活的热爱、对世俗的厌倦。从首联“闲居昼掩扉,门柳荫
蔬畦”所描绘的门前柳树成荫、菜畦成行的景物描写中,可以看出李处士热爱田园生活;从“少逢人到户,
时有燕衔泥”可以看出李处士不喜与人往来;从“因病方收药,寻僧始度溪”的他愿与僧人交往,可以看
出李处士对尘世厌倦的特点。据此理解概括作答。
【8 题详解】
此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的能力。尾联“萧洒身无事,名高孰与齐”中的“潇洒”
一词赞美李处士生活潇洒,“名高孰与齐”的反问句,强调的是李处士声誉的高洁。据此,尾联蕴含了诗
人对李处士潇洒生活的羡慕以及对李处士高洁声誉的赞美之情。据此分析作答。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余东园有小山,环山为池,畜①鱼苗二千,比年②视之, 头可一斤许,明年可二斤,又明年有三斤者。
仅取数头, 即池无遗育矣。但见残鳞朽骨,零落山隈③。伺之,见一獭④于沟中,捕之不能得,余谓獭食吾
鱼数千斤矣。
余别畜鱼一千八百于塘桥池,池可二亩,一年有二斤者。明年六月暴雨后,死而浮者三,各四斤许,
明日浮者十七,又明日浮者二十四,急取粪清数桶入池中,乃止。至冬则二年矣,举网捕之,余谓当得鱼
数千斤,时有西乡人在旁曰:“可得三百斤耳。”网之,果得三百斤。余问其故,曰:“鱼多则水色带赤,
此水色白,故知之。”问鱼苗几何?余谓一千八百石。西乡人曰:“多矣!”此池止可畜二百石,入草六
七担,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矣。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
脂,一年即大者五斤,小者四斤,一无所损。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
西乡人盖养鱼为生者,故知之甚悉。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亦畜多消谢耳。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
若非西乡人言,獭亦冤哉。
【注】①畜(xù):蓄养。②比年:到了一年。③隈(wēi):山或水弯曲的地方。④獭(tǎ):水獭。
(选自明·冯汝弼《佑山杂说》,有改动)
9.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①头可一斤许.
②网.之,果得三百斤
③问鱼苗几何..
④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
10.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两个句子的意思。
①余谓獭食吾鱼数千斤矣。
②獭固食鱼,岂至数千斤?
11. “我”两次养鱼犯了同样的错误,这个错误是什么?
12. 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述西乡人的养鱼经验。
【答案】9. ①表示约数 ②用网捕 ③多少 ④从前
10. ①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②水獭固然(或“本来”“确实”)吃鱼,怎么(或“哪里”“难
道”)能吃掉几千斤鱼?
11. 养的鱼太多。(答“畜多消谢”或“畜多”“鱼苗太多”也可,意思对即可)
12. 从水色可以知道池塘中鱼的多少;能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放养鱼的数量;能根据放养鱼的数量确定投放
草料的数量;知晓暑月大雨后不能给鱼喂食;知晓一年四季鱼的生长规律(或“状况”)。
【解析】
【9 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一
词多义、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注意第(1)题“许”属于一词多义,表示约数;第(2)
题“网”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用网捕;第(3)题“几何”属于古今异义,多少;第(4)题“向”古今
异义,从前。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
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
必须翻译到位。翻译时要做到“信、达、雅”。
(1)是定语后置的倒装句,句中的“余(我)、谓(认为)、食(吃)”几个词是赋分点;
(2)句中的“固(本来,确实)、岂(哪里,难道)”几个词是赋分点。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我”两次养鱼所犯的错误,可用尾段“余始悟向者园池之鱼,盖
亦畜多消谢耳”提取重要信息“畜多消谢”来回答,也可用自己的语言概括为:养的鱼太多。
【12 题详解】
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梳理与概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准确审读题干,明确解题方向;要理
清文章层次,认真分条回答。本题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可依据文章第 2 段的西乡人的回答的语
句分条概括:①“鱼多则水色带赤,此水色白,故知之”——从水色可以知道池塘中鱼的多少;②“此池
止可畜二百石”——能根据池塘大小确定放养鱼的数量;③“若畜多即渐消谢,鱼亦不复长矣”——能根
据放养鱼的数量确定投放草料的数量;④“暑月大雨后,勿入草,草入鱼腹即胀,不能堪,头插泥中死
矣”——知晓暑月大雨后不能给鱼喂食;⑤“夏热,鱼不甚长,春秋长驱,冬长脂”——知晓一年四季鱼
的生长规律。
【点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
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
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参考译文:
我家东园有一座小山,小山四面是池塘,(我)在里面畜养了两千石鱼苗。到了一年的时候查看,每条
鱼一斤左右,第二年两斤左右,第三年就有三斤的鱼了。(可我)只获得了几条鱼,池塘里就没有剩余的鱼
了。只看见残缺的鱼身和腐烂的鱼骨散落在山弯曲的地方。我仔细探察,发现一只水獭藏在水沟中,(却)
无法捕获它。我认为是水獭吃掉了我的几千斤鱼。
我又在塘桥池畜养了一千八百石鱼苗,池塘大约两亩,第一年就有了两斤的鱼。第二年六月的一场暴
雨过后,有三条死鱼浮在水面,每条约四斤,第二天又浮起来十七条鱼,第三天浮起来二十四条鱼,我急
忙取来几桶粪汁倒入池塘中,这种情况才停止。到这年冬天,塘中的鱼就养了两年了,张网捕鱼,我认为
应当捕到几千斤鱼,当时有一个西乡人在旁边说:“大约能捕到三百斤鱼。”捕上来后,果然只有三百斤
鱼。我问其中原因,他说:“鱼多水的颜色就会发红,这里的水色发白,所以知道。”他问我放了多少鱼
苗,我说一千八百石。西乡人说:“多啦!”这个池塘只可以畜养两百石鱼,投放六七担草。夏天大雨之
后,不能再投放草料,鱼吃了草,肚子就发胀,受不了就会把头插在淤泥中死去。夏天炎热,鱼不怎么生
长,春秋季长身体,冬天长脂肪,一年下来大鱼五斤,小鱼四斤,一条都不会减少。如果畜养太多,鱼就
会渐渐死亡,(存活的)鱼也不再生长。
西乡人因为是以养鱼为生的,所以知道得非常详尽。我这才明白以前东园池塘里的鱼,原来也是因为
畜养太多而死亡的。水獭固然吃鱼,怎么能吃掉几千斤鱼?如果没有西乡人的话,水獭也要蒙冤了啊。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训练语感(节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