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4年贵州安顺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4 年贵州安顺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1.(2 分)(2014•安顺)下列生活事例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 把西瓜榨成汁 C. 把铁丝弯曲成衣架 B. 铁锅生锈 D. 给自行车瘪胎打气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 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 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 解:A、西瓜榨成汁的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锅生锈过程生成了铁锈等物质,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把铁丝弯成衣架只是形状的改变,没有生成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D、给自行车瘪胎打气过程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生成了新物质就属于化学变化. 2.(2 分)(2014•安顺)正确的化学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非常重要.下图中的实验操 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闻气体气味 取用块状固体 滴加液体 稀释浓硫酸 考点: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实验操作型. 分析:A、闻气体的气味时,不能直接用鼻子闻,一些气体有毒或刺激性; B、取用块状固体时,不能直接如图放入,将会砸裂试管底部;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 D、稀释浓硫酸时,沿烧杯内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边加边搅拌. 解答:解:A、闻气体的气味时,防止气体有毒,应用手扇动,不能直接用鼻子闻.操作错误,故 A 错误; B、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图 中操作错误,故 B 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 的位置是否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内 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故 C 正确; D、稀释浓硫酸时,图中操作错误,没有沿烧杯内壁将浓硫酸缓缓加入水中,会溅出伤人,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掌握稀释浓硫酸的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固体药品的取用、闻气体的气味的方法,掌握胶头 滴管的使用方法. 3.(2 分)(2014•安顺)保护环境,提高环保意识是每个公民的义务和责任.为了改善我们的生存 环境,下列几项措施你认为切实可行的是( ①推广使用标有 CNG(压缩天然气)的公交客车 ②将废旧电池深埋地下 ③控制烟花爆竹的燃放 ④ 垃圾分类回收 ⑤控制生活污水和工业 废水的任意排放. ) A.只有①②④ B.只有①③④⑤ C.只有①③⑤ D.只有②③④⑤ 考点:常见污染物的来源、危害及治理. 专题:生产、生活、环保类简答题. 分析:环境污染主要有水污染、空气污染、土壤污染三大主要污染,只要有利于环境的措施都是可 取的.可从污染的来源、危害以及污染治理的合理性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①推广使用标有 CNG(压缩天然气)的公交客车,可以减少对空气的污染,正确. ②将废旧电池深埋地下,重金属会污染地下水源,不能根本解决污染,所以错误. ③烟花爆竹的燃放,会产生大量的有毒气体和粉尘,对大气污染严重,所以要控制,正确. ④对垃圾进行分类回收,可以减少污染,节约能源.正确. ⑤控制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的任意排放,可以保护水源和土壤,所以正确. 故选 B 点评:治理环境污染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保护环境是每个公民的责任和义务,这也是中考的考点之 一. 4.(2 分)(2014•安顺)20 世纪 60 年代,就有人预言可能存在由 4 个氧原子构成的氧分子(O4), 但一直没有得到证实.最近,意大利的科学家使用普通氧分子和带正电的氧离子制造出了这种新型 氧分子,并用质谱仪探测到了它的存在.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A.O4 是一种新型的化合物 C.O4 和 O2 的性质完全相同 B.一个 O4 分子中含有 2 个 O2 分子 D.O4 和 O2 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 ) 考点:氧元素组成的单质;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O4 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而不是化合物; B、一个 O4 分子是不可能还含有其它分子的; C、O4 和 O2 为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的性质是不同的; D、O4 和 O2 混合是不同的分子相互混合,所以为混合物. 解答:解:A、O4 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单质,而不是化合物,故错误. B、一个 O4 分子是不可能还含有其它分子的,则“一个 O4 分子中含有 2 个 O2 分子”说法错误, 故错误; C、O4 和 O2 为不同的物质,其分子的性质是不同的,则“O4 和 O2 的性质完全相同”说法错误, 故错误; D、O4 和 O2 为不同的两种物质,混合后形成的是混合物,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 法及其技巧;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了解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5.(2 分)(2014•安顺)人体吸入的 O2 有 2%转化为活性氧,它加速人体衰老,被称为“夺命杀手”.我 国科学家尝试用 Na2SeO3 清除人体内的活性氧,Na2SeO3 中的 Se(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D.﹣2 ) B.+4 C.+6 考点: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化学式的计算. 分析: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 计算. 解答:解:由于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Na2SeO3 中的 Se 的化合价为 0﹣(+1)×2﹣(﹣ 2)×3=+4. 故选 B. 点评:化学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应用广泛,是考查的重点和热点,对化合价的计算,明确 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代数和为 0,是解题的关键. 6.(2 分)(2014•安顺)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 A.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 C.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 考点:证明碳酸盐;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中和反应及其应用;燃烧、爆炸、缓慢氧化与自燃. 专题:实验方案评价题. 分析:对于推论的正确与否的分析,最简洁的方式是通过相应的反例来证明正确与否,只要能够找 到一个反应印证其错误就说明是该结论不成立. 解答:解:A、碳酸盐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所以与盐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碳酸盐.活泼金 属能够与盐酸反应得到氢气气体,而本身却不是碳酸盐.错误. B、酸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所以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酸与碱的反应.氧化铜与盐酸反应 也能生成盐和水.错误. C、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就是燃烧.电灯照明过程中也发光、 放热.错误. D、碱性溶液能使石蕊试液变蓝,所以能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呈碱性.这个结论不是说使石 蕊变蓝就是碱,而是说碱性.正确. 故选 D. 点评:对于推论的正确与否一定要注意题目中明确的信息要素,如 D 选项中使石蕊试液变蓝的溶液 显碱性,而不是碱,这个差别很大的结论.通过举反例的形式来验证结论. 二、填空简答题(共 5 小题,共 28 分) 7.(4 分)(2014•安顺)A、B 是初中化学学过的两种物质,已知 A 是硝酸盐,A、B 两物质于熟石灰 混合研磨都有刺鼻性气味产生,B 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请你写 出相应的化学式并计算其相对分子质量: (1)A 物质的化学式 NH4NO3 、相对分子质量 80 (2)B 物质的化学式 NH4Cl 、相对分子质量 53.5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 专题:常见物质的推断题.
分析:根据题干中的 A 是硝酸盐,A、B 两物质于熟石灰混合研磨都有刺鼻性气味产生,说明 A、B 都是铵盐,且 A 是硝酸铵;B 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不溶于 稀硝酸的白色 沉淀产生,因此 B 是氯化铵,而后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式计算即可. 解答:解:A 是硝酸盐,A、B 两物质于熟石灰混合研磨都有刺鼻性气味产生,说明 A、B 都是铵盐, 且 A 是硝酸铵;B 溶液与硝酸银溶液反应有不溶于稀硝酸的白色沉淀产生,因此 B 是氯化铵, 依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各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和,所以 NH4NO3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4×2+1×4+16×3=80; NH4Cl 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4+1×4+35.5=53.5; 故答案为:NH4NO3;80;NH4Cl;53.5. 点评:本题的推断为由一种物质而引发的连续反应,且反应都是比较常见的反应,较易得到物质的 情况,而后依据化学式的计算解答即可. 8.(6 分)(2014•安顺)下列物质或用品均为生活中常见物质: ①碳酸钙 ②金刚石 ③活性炭 ④生石灰 ⑤食盐 ⑥水 ⑦熟石灰 请用序号回答下列问题: (1)为防止骨质疏松,人体可以摄入的物质是 ① 常用于干燥剂的是 ④ (2)常用作调味品的是 ⑤ ,能除去冰箱内异味的是 ③ . (3)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是 ⑥ .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是 ② . 考点:常用盐的用途;生石灰的性质与用途;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物质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①碳酸钙含有钙元素; ②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 ③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④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以用作干燥剂; ⑤食盐具有咸味,是常 用的调味品; ⑥水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 ⑦熟石灰具有碱性,据此解答. 解答:解:(1)碳酸钙含有钙元素,食用可以防止骨质疏松;生石灰能与水反应,可以用作干燥剂, 故填:①,④; (2)食盐具有咸味,是常用的调味品,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除去冰箱内异味,故填:⑤, ③; (3)水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故填:⑥,②.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物质的性质进行. 9.(6 分)(2014•安顺)节假日双休日,去野炊实为一大快事.然而,在野炊的情趣中,如果遇到 下面一些问题,你该如何处理? (1)对野炊有经验的人会告诉你,餐具最好是导热性好,不易破碎的材料制的,如果你准备去野炊, 你选择 A 材料制成的餐具呢;(填字母) A.金属;B.陶瓷;C.无所谓 若不小心被蚊虫叮咬(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可用下列物质之一涂抹以减轻疼痛,该物质是 C ; (填字母) A.食醋(pH<7)B.食盐水(pH=7)C.肥皂水(pH>7) (2)野餐食谱如下:主食:馒头 配菜:红烧肉、豆腐汤、牛肉干.主食和配菜中主要含蛋白质、 糖类 、油脂、无机盐和水等营养素,从营养角度来看,你认为食谱还应添加 C ;(填字母) A.炒鸡蛋 B.牛奶 C.黄瓜 D.烤野兔肉 (3)在引燃细枯枝后,如果迅速往“灶”里塞满枯枝,结果反而燃烧不旺,并产生很多浓烟,说明 物质充分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
考点:金属材料及其应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均衡营养与健康.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餐具具备的特点进行分析解答,从导热性好,不易破碎方面考虑选择材料;酸碱能 发生中和反应; (2)根据食物所含的营养素进行分析解答,所给食品中缺少维生素; (3)产生很多浓烟说明燃烧不充分,进入的空气(氧气)少造成的; 解答:解:(1)金属既具有良好的导热性,又具有不易破碎的性质,所以适合野炊餐具用;故答案 为:A; 蚊虫能分泌出蚁酸,则所用的物质应该是碱性的;A.食醋(pH<7),呈酸性,错误;B.食 盐水(pH=7),呈中性,错误 C.肥皂水(pH>7),呈碱性,故填:C; (2)馒头中含有淀粉即糖类,红烧肉、豆腐汤、牛肉干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无机盐、 水,唯独缺少维生素,水果、蔬菜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故答案为:糖类,C; (3)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有两个: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增大氧气浓度,迅速往 “灶”里塞满枯枝,进入的空气少,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小了,燃烧会不充分;故答案 为:使可燃物与空气(或氧气)充分接触. 点评:野炊餐具最好用金属制的,导热性好并且不易破碎;加热时一般用外焰加热;要均衡膳食; 燃烧时要使可燃物燃烧充分. 10.(6 分 )(2014•安顺)如图甲是 A、B、C 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图. (1)甲图中,t2℃时,A、B、C 三种物质中,溶解度最大的是 A ,P 点所表示的含义为 t1℃时, B、C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 (2)①将 t2℃时 A、B、C 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时三种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 序是 B>A>C ; ②如乙 图所示,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 X 的饱和溶液的烧杯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 入 5mL 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浑浊,则 X 可能为 A、B、C 三种固体物质中 的哪一种? C (3)t℃时,将 B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 降低温度 、 加入 B 物 质 (写两种方法)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 性和溶解度的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 三种物质中 A 物质的溶解度最大以及 P 点所表 示的含义为 t1℃时,B、C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进行解答; (2)根据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以及稀盐酸和金属镁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进行 解答;
(3)根据 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进行解答. 解答:解:(1)由溶解度曲线可知,t2℃时,A、B、C 三种物质中 A 物质的溶解度最;及 P 点所表示 的含义为 t1℃时,B、C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故填:A;t1℃时,B、C 两物质的溶解度相同; (2)①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A 和 B 降温后,溶解度都变小,仍然饱和, 因为降温后 B 的溶解度大于 A 的溶解度,所以降温后 B 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 A 物质的溶 质质量分数,C 物质降温后溶解度变大,由饱和变为不饱和,所以溶质质量分数不变,由于 t2℃时 C 物质的溶解度大于 t1℃时 A 的溶解度,小于于 t1℃时 B 物质的溶解度,所以将 t2℃ 时 A、B、C 三种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时,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B>A>C; 故填:B>A>C; ②稀盐酸和金属镁反应放出热量,温度升高,20℃时,把试管放入盛有 X 的饱和溶液的烧杯 中,在试管中加入几小段镁条,再加入 5mL 稀盐酸,立即产生大量的气泡,同时烧杯中出现 浑浊,说明该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由图可知该物质为 C 物质;故填:C; (3)B 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 t℃时,将 B 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转变成饱和 溶液可采取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加入 B 物质或恒温蒸发溶剂.故填:降低温度;加入 B 物质. 点评: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比较同一温度下物质的溶解度大小,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 情况,并确定分离物质的方法,判断物质的溶质质量分数大小等,要依据相关知识结合题意 细心分析解答. 11.(6 分)(2014•安顺)A~H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已知 A 为黑色固体单质,G 为紫红色固体单 质,B 为红棕色粉末,F 为黑色粉末,它们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请回答: (1)B 的化学式为 Fe2O3 ,F 的化学式为 CuO . (2)A、C、E 三种物质中,具有还原性的是 C 、 CO (填化学式) (3) 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3C+2Fe2O3 3CO2↑+4Fe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 分析:A 为黑色固体单质,而 B 为红棕色粉末,所以可以判断 A 为碳单质,而 B 为氧化铁粉末,它 们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而 C 可以和 A 在高温下反应,所以可以判断 C 为 二氧化碳,D 为铁,那么 E 为一氧化碳,G 为紫红色物质,所以可以知道 G 为铜,而 F 为氧化 铜,D 可以和 H 反应生成 G,所以可以判断 H 为铜盐的溶液,例如硫酸铜,至此各物质均已鉴 定完毕,带入验证,符合题意,可以据此解答. 解答:解:(1)A 为黑色固体单质,而 B 为红棕色粉末,所以可以判断 A 为碳单质,而 B 为氧化铁 粉末,它们在高温的条件下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而 C 可以和 A 在高温下反应,所以可以 判断 C 为二氧化碳,D 为铁,那么 E 为一氧化碳,G 为紫红色固体单质,所以可以知道 G 为铜, 而 F 为氧化铜,D 可以和 H 反应生成 G,所以可以判断 H 为铜盐的溶液,例如硫酸铜; (2)根据(1)的判断可以知道 A 为碳,C 为二氧化碳,E 为一氧化碳,所以具有还原性的为 A 和 E,即碳和一氧化碳; (3)根据(1)的解答可以知道反应①为碳和氧化铁的反应,它们反应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
根据(1)的判断可以知道 G 为铁,而 H 为铜盐溶液,所以可以以硫酸铜为例写出该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4)根据(1)的解答可以知道,反应①为氧化铁和碳的反应生成铁盒二氧化碳,反应的方 程式为:3C+2Fe2O3 3CO2↑+4Fe; 故答案为:(1)Fe2O3;CuO; (2)C、CO; (3)3C+2Fe2O3 3CO2↑+4Fe. 点评:此题为框图式物质推断题,完成此类题目,关键是找准解题突破口,直接得出结论,然后利 用顺向或逆向或两边向中间推,逐一导出其他结论. 三、实验及探究题(共 2 小题,共 14 分) 12.(6 分)(2014•安顺)通过一年的化学学习,你已经掌握了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有关知识,请结合 如图装置图,回答问题: (1)写出有标号的仪器名称:① 酒精灯 ;② 长颈漏斗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 O4+MnO2+O2↑ . (3)若用 C 装置收集氧气,收集完氧气后的正确操作步骤是 先把导管移出水槽,熄灭酒精灯 . 考点: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 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从仪器的图和用途去分析解答;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去分 析解答; (3)从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 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 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去分析解答; 解答:解:(1)由仪器的图和用途可知①为酒精灯,②为长颈漏斗;故答案为:酒精灯 长 颈漏 斗; (2)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氧气,在生成氧气的同时,还有锰酸钾和二氧化锰生成,所 以化学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3)若用 C 装置收集氧气,收集完氧气后,先熄灭酒精灯,停止加热,再把导管移出水槽.这 样随着试管的温度越来越低,试管内的气体体积就越来越小,内部大气压变小,在外部大气 压的作用下,水槽内的水就会被顺着导管压到试管内,可能使试管由于受热不均从而炸裂;
故答案为:先把导管移出水槽,熄灭酒精灯. 点评:重在考查氧气的实验室制法,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各注意事项. 13.(8 分)(2014•安顺)一次实验课上,细心的小红,小敏同学同时发现盛有 NaOH 溶液的试剂瓶 塞外有少量白色粉末. 【提出问题】白色粉末是什么呢? 【猜想与假设】①白色粉末是 NaOH 固体 ②白色粉末是 Na2CO3 固体 ③白色粉末是 NaOH 和 Na2CO3 的固体混合物 【实验探究】为了探究上述猜想,小红小敏取白色粉末置于烧杯中,加入水配制成溶液. (1)小红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该实验说明猜想 ① 不成立. (2)能否向溶液中滴加酚酞试液来证明上述猜想 不能 (填能或不能),你的理由是 NaOH 的水 溶液和 Na2CO3 的水溶液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为了探究另外两个猜想哪个成立,小敏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 CaCl2 溶液后溶液变浑 浊,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Na2CO3+Ca(OH)2 ═CaCO3↓+2NaOH .过滤,在滤液中滴加酚酞试液 变红,表明猜想③成立. (4)用化学方程式解释 NaOH 变质的原因 2NaOH+CO2 =Na2CO3+H2O ,该事实说明 NaOH 溶液或固体 都必须密封保存. 考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 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物质在存放时要防止变质,变质的原因可能与空气中的某种成分发生化学反应,比如氢氧化 钠等碱性物质能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而导致化学试剂失效. (1)小红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白色粉末中含有 Na2CO3 固体; (2)由于 NaOH 的水溶液和 Na2CO3 的水溶液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不能向溶液中滴加 酚酞试液来证明上述猜想; (3)小敏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 CaCl2 溶液后溶液变浑浊,说明溶液中含有 Na2CO3, 注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4)NaOH 遇二氧化碳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注意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 解答:解: (1)小红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说明白色粉末中含有 Na2CO3 固体; 该实验说明猜想①不成立; (2) 由于 NaOH 的水溶液和 Na2CO3 的水溶液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所以不能向溶液中滴加 酚酞试液来证明上述猜想;答案应填:不能;NaOH 的水溶液和 Na2CO3 的水溶液均能使酚酞试 液变红色; (3)小敏取溶液少量于试管中,加入过量 CaCl2 溶液后溶液变浑浊,说明溶液中含有 Na2CO3,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Na2CO3+Ca(OH)2 ═CaCO3↓+2NaOH; (4)NaOH 遇二氧化碳会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 =Na2CO3+H2O; 故本题答案为:(1)①; (2)不能;NaOH 的水溶液和 Na2CO3 的水溶液均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3)Na2CO3+Ca(OH)2 ═CaCO3↓+2NaOH; (4)2NaOH+CO2 =Na2CO3+H2O.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