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四川省泸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考试时间:只完成 A 卷 120 分钟,完成 A、B 卷 150 分钟)
说明:
1.本次考试试卷分为 A、B 卷,只参加毕业考试的考生只需完成 A 卷,要参加升学考
试的考生必须加试 B 卷。
2.A 卷满分为 100 分,B 卷满分为 50 分,A、B 卷满分为 150 分。
3.A 卷 1—8 页,B 卷 9—12 页,A、B 卷共 12 页。
A 卷
第 I 卷
一、基础知识与 (每小题 2 分,共 12 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针砭(..biān)
可.汗(kè)
归省(..shéng)
B、废墟.(.xū)
吞噬.(.shì)
相.马(xiāng)
C、爵.士(jiào)
嗔.视(zhēn)
凝.结(níng)
D、枭.雄(xiāo)
哂.笑(xī)
伫.立(zhù)
2、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妇孺皆知
美不胜收
浩瀚无垠
B、锋芒不露
相辅相成
吹毛求疵
C、来势汹汹
合辙押韵
狂妄自大
D、一如既往
语无轮次
有列可援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括号中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究竟采用哪个方案更有利于抢救手在人员,他不能不(
)
(2)面对成千上万失去家园的受难同胞,我们怎能袖手(
)
(3)到北京去观看奥运会,对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
)
(4)经过这次打击,他终于(
)了:人不能游戏人生。
A、思考
凝望 盼望 领悟
B、思想
眺望 渴望 感悟
C、深思
观望 奢望 醒悟
D、沉思
远望 期望 觉悟
4、下列各句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防止疫情流行,是“5·12”汶川特大地震后灾区刻不容缓....的头等大事。
B、用心观察,你就会发现平凡的生活能为我们提供巧夺天工....的作为素材。
C、在外漂泊十多年的他见到亲人时终于忍俊不禁....,留下了辛酸的眼泪。
D、为了备战空前绝后....的北京奥运会,全国上下都在同心协力争创佳绩。
5、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有关部门最近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在中考期间严防安全不出现问题。
B、近段时间,我们班的同学认真讨论并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
C、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我们课堂教学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D、为了缓解地震灾区受伤人员血液供应不足,社会各界人士踊跃献血。
6、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社戏》和《背影》都是脍炙人口的散文
名篇,值得我们反复阅读。
B、《威尼斯商人》是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著名喜剧。剧本歌颂仁爱、友谊和爱情,反映
了资本主义早期商业资产阶级与高利贷者之间的矛盾。
C、《沁园春·雪》是一首写景抒情诗。它描写雄伟壮丽而又妖娆美好的南国雪景,纵论历
史英雄,表达了诗人伟大的抱负和鉴定的信心。
D、《五柳先生》是一篇自传性散文,文中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安贫乐道的君子情怀。五
柳先生就是作者柳宗元自己。
二、阅读(28 分)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7—10 题(14 分)
5 月 4 日,一个光荣的日子,一个青年人的节日。
89 年前的激扬呐喊犹在耳畔,我们却已进入了一个“80 后”逐渐成为我国社会青年主
体的时代。“80 后”们用一份份精彩的答卷,让人们摆脱了一度对他们的疑虑和担忧,在 5
月的鲜花再次盛开的时刻欣慰地看到了一种最美丽的传承:89 年前的那股爱国主义的热流
依旧奔涌在这些接过历史火炬的青年人的血脉中,他们用带有鲜明时代特色的方式弘扬着
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
近年来,人们常常听到对“80 后”青年的质疑声:普遍缺少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
他们有的热衷于游戏,有的沉迷于网络……“正因为‘80 后’的这些表现,曾经让人为之
担心,‘80 后’青年能否传承爱国、民主、科学等五四精神?能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道路上,引领开拓创新的时代精神?”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所长尹韵公说。
就在人们担心五四精神的历史火炬能否传承到“80 后”手中的时候,围绕着另外一把
火炬的传递发生的故事回答了这些疑问。
当奥运圣火在伦敦、巴黎的传递遭到“藏独”等反华势力的野蛮阻挠时,全世界的人
们见证了以“80 后”为主体的中国青年人的力量。
圣火所过之地,留学生们自发地组织起来为祖国加油、保卫奥运圣火,和企图捣乱的
反华势力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互联网上,他们用事实和证据批驳和揭露一些西方媒体的
谎……
和历史上许多危难时刻一样,中国“80 后”的青年一如先辈们为国挺身而出,“中国”
二字成为他们心中的最重。
“当代表着爱与和平的圣火,受到一些专门抗议者的侮辱时,我认为这侮辱不是给中国
的,而是给全世界所有热爱奥运的人民的。”
这是 4 月 19 日在法国巴黎共和国广场,出生于 1982 年的中国留法学生约 20 分钟的流
利法语演说中的一段话。这段演讲甚至在一些法国人当中引发了反响和思考。
做这篇题为《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演讲人李洹,在接受媒体采访谈到自己为什么这
样做时,很直接而简明地回答: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有责任这样做。
网友“我的中国心”说:“我们这一代有共同的心声,希望我们的国家变得越来越好,
一切外来势力妄想通过宣扬他们所谓的民主、人权来达到分裂、打压中国的目的,那是绝
对不可能的。”
出生于 1980 年的武汉大学研究生刘丽冰说:“我天天关注火炬的传递。我越来越从骨
子里觉得:祖国的强大关乎我们每个人的命运,我们有责任承担起‘爱国’这个命题所有
的内涵和外延,我们必须这样做。”
“80 后”:爱国,炽热而不失理性
“80 后”的中国青年,爱国心和爱国情是炽热的,这种炽热让世人感受到新一代中国
青年巨大的力量和一个国家无比深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同时,“80 后”的中国青年在爱
国心的强大引领下,又体现出了时代所特有的理性和理智。
“我觉得,爱国需要理智地思考。作为一名留学生,我感觉海外华人这个群体,身后
需要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我们现在还是发展中国家,看清自己的大方向,脚踏实地地做自
己的事情。我们应该把生气转化为一种动力,投入到我们以后的生活中去,抓紧每一分钟
时间,来建设一个越来越强大的祖国。”
激情演讲《不能让祖国受委屈》的李洹如是冷静地回答关于下一步如何表达爱国热情
这个问题。
“如果说‘80 后’青年的爱国到底有什么自己独特的形式和特点的话,我觉得就是‘理
性爱国’这四个字。”他说。
在一系列的举动中,我们一方面能够感受到“80 后”那么热烈地爱着自己的祖国,另
一方面我们更惊喜于他们用现代最迅捷的传播方式传播信息,用合理合法的方式表达爱国
情怀。
“1840 年,告诉了我们太多的事实!除非足够强大,否则就是尔为刀俎吾为鱼肉。所
以,稳定在这个多事之秋是压倒一切的大事。”这是一篇在网上迅速传播的一名“80 后”网
友的帖子。
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彭富春说:“凝聚在爱国主义的旗帜下,情怀炽热而行为理智,‘80 后’
的青年毫无疑问是中国充满希望的一代。”
摘自(《解读“80 后”青年爱国主义精神》浙江文明网)
注:文中“80 后“指出生于 1980—1990 年间的中国青年。
7、本文着力阐述的一个观点是什么?(2 分)
8、作者用哪些事例证明自己的主要观点?请概括回答(至少概括三个)(6 分)
9、作者认为“80 后”青年爱国的独特方式是什么?(4 分)
10、文章写了人们对“80 后”曾有的疑虑和担心,从全文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 分)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 11—14 题(14 分)
众星探月“嫦娥”殊
①嫦娥奔月的美丽传说一直牵引着中华民族的追月梦。如今,这个千年梦想,已经随
着“嫦娥一号”探月卫星于 2007 年 11 月 7 日顺利进入绕月工作轨道二变成了现实。同年
11 月 26 日,国家航天局正式公布了卫星传回的第一幅月面图像,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
工程取得圆满成功。这一壮举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够发射探月航天器的国家。通前
四者比较起来,我国探月工程虽然实施时间较晚,但技术起步比较高。
②首先,探测月球的方式比较先进。前苏联 1959 年 1 月 2 日发射的第一个探月器“月
球一号”,从距月球 6000 公路处一掠而过,仅是远距离地进行了探测;同年 9 月 12 日发射
的“月球二号”,两天后在月面硬着陆,利用撞毁前的短暂时间对月球进行了探测;直到 1966
年 3 月 31 日发射的“月球十号”才进入了绕月轨道开展探测工作。美国从 1961 年 8 月 23
日至 1965 年 3 月 24 日发射的“徘徊者”系列九个探月器,都是采用硬着陆的方式,直到
1966 年 8 月 10 号发射的“月球轨道器一号”才进入绕月轨道。而我国 2007 年 10 月 24 日
发射的首个探月器“嫦娥一号”一开始即此阿勇绕月飞行方式开展科学探测,起点就实现
了技术上的跨越。
③其次,“嫦娥一号”在众多的首个探月器中重量最大。前苏联的“月球一号”仅重 361.3
公斤。美国的首个“徘徊者”仅重 306 公斤。日本 1990 年 1 月 24 日发射的第一个探月器
“飞天号”仅重 209.2 公斤,欧空局 2003 年 9 月 27 日发射的至今唯一的探月器“智慧一
号”仅重 370 公斤。上述四个首发探月器重量之和为 1246.5 公斤,而“嫦娥一号“卫星本
身就重 2350 公斤,几近前者总量的两倍,这说明我国首个探月器能携带更多的科学仪器,
能完成更多的探测任务。事实上,”嫦娥一号“的有效载荷达 130 公斤,计有六套 25 件科
学仪器,同前四个首发探月器相比,它承担的探测任务是最繁重的。其中探明月球 14 中元
素含量和分布规律的一项任务指标就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④再次,首次发射即获圆满成功。前苏联的“月球一号”原计划是要在月面实现硬着
陆的,可惜未能击中。美国的徘徊者系列探月器,前六个都发射失败。日本发射第二个探
月器才获得成功,仅比中国早 40 天。迄今人类共向月球发射了 124 个探月器,计俄罗斯 64
个,美国 56 个,日本 2 个,欧空局 1 个,中国 1 个,其中失败 63 个,成功率还不到 50﹪,
失败的原因 60﹪缘于运载火箭故障。我国首次发射即获圆满成功,赢得了国际舆论的广发
好评。原计划“嫦娥一号”维系在地月转移轨道阶段要进行两至三次中途修正,由于飞行
路线精确,实际只做了一次,本来,为了保证卫星的飞行安全,航天专家们针对其可能出
现的 84 中故障,曾制定了 148 个相应的对策,结果直到它进入绕月工作轨道,所有 的预
案都没有实施。
11、填空题:第一段中,加点的短语“这一壮举”指的是
。
(3 分)
12、为什么说我国的探月工程技术起步较高?(3 分)
13、“嫦娥一号”的探月方式先进在什么地方?作者是怎样说明的?(4 分)
14、扼要回答,划线句中的“预案”指什么?所有预案都没有实施说明什么?(4 分)
三、作文(60 分)
请以《当
降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1、 先将题目补充完整,不错的内容可以是成功或幸福、痛苦、灾难……等等。
2、文体自选,(除诗歌外),立意自定。
3、记叙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议论有理有据,不得抄袭。
4、不少于 600 自,不用续卷纸,书写规范,卷面整洁。
5、文章不得出现真是的地名、校名、人名。
一、积累、运用(14 分)
B 卷
1、古诗文默写。请按要求在下列横线上填写相应的诗句(6 分,每句 1 分)
(1)几处早莺争暖树,
(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月下飞天镜,
(李白《渡荆门送别》)
(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
(范仲淹《渔家傲》)
(4)
,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观书有感》)
(5)《长歌行》中,
,
两句诗说明了时光易逝,
应该珍惜青春年华,否则将后悔不已。
2、2008 年 5 月 8 日上午九时,经过汉藏火炬手的联手传递,北京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穆朗
玛峰。这是人类第一次将奥运圣火送达世界之巅。请你就此写一段话。
要求:揭示事件的意义;语言简明连贯;至少用一种修辞手法;70 字以内。(4 分)
3、用一句话概括下列消息的主要内容,22 字以内(4 分)
据报道 央视举办大型赈灾晚会《爱的奉献》,来自全国宣传系统的各路人马为全国人马
奉献了一台催人泪下的晚会。灾区的感人故事,让晚会现场几乎所有的人洒下了热泪,灾
情牵动了亿万人心。晚会现场捐款 15 亿 1400 万元,为史上最大规模义演募捐,电话热线
捐款 1835 万元,这一数字也是中国慈善募捐晚会之最。
二、诗歌品读(6 分)
春 雪 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⑴在诗歌一、二两句中,哪些字眼最能表现思想感情?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
分)
⑵分析诗歌三、四两句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及其作用。(3 分)
三、文言文阅读(16 分)
阅读下列文言文,按要求答题。
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
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
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
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