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年四川省达州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注意事项:
1.本试卷题卷合一,答题时请用蓝黑墨水笔将答案直接写在试题作答处。
2.全卷共 12 页,分为“基础·阅读部分”(1—8 页)和“作文部分”(9—12 页)。答
题前请将第 1 页和第 9 页“密封线”内各项目填写清楚。
3.全卷满分 100 分,考试时间 120 分钟。
基础·阅读部分
得分 评卷人
一、积累·运用(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公元 2008 年 5 月 12 日 14 时 28 分——人类将永远铭记这个时刻。
一场特大地震,突袭了四川,震动了全国,震惊了世界。
从那一刻起,一些陌生的地名反复出现在我们眼前:汶川、北川、映秀……从此,这
些地方就揪紧了你我的心。网络上每一条惊人的短讯,电视里每一句动情的话语,断壁残
垣下每一束渴求的目光,无不震撼着你我的灵魂,无不令人潸然泪下!
从那一刻起,一切都有了再认识。从第一时间亲临现场指挥救灾的总理,到第一支翻
山越岭突进汶川的军队;从一支支空降灾区的伞兵,到一批批赶赴救援的自愿者;从一笔
笔饱含真情的捐助,到一场场撼人心魄的义演……大灾面前,我们民族的大善大爱、大情
大义、大智大勇瞬间得以集合;国家的意义,子弟兵的内涵,同胞手足的概念,一次次在
你我心中刷新!
2008 年 5 月 19 日,国殇祭奠日。这一天,警笛长鸣,国旗半降,行人驻足,举国同悲
——所有中国人都为遇难同胞做起了“头七”。我们明白,越是危难时刻,越需要镇定、
勇气与爱心;越是危难时刻,越凸显中华民族的团结、坚强和伟大!
“汶川加油!四川加油!中国加油!”生生不息的顽强和不屈,穿透内心的阴霾,划过
震后的废墟,向未来传递出无限的希望!
1﹒给下列加点字写上正确的拼音。(2 分)
铭.(
)记
陌.(
)生
断壁残垣.(
)
潸.(
)然泪下
2﹒下面是一副“抗震救灾”对联的上联,请对出下联(宽对即可)。(2 分)
上联:
下联:
手 拉 手 众 志 成 城 抗 震 救 灾
3﹒请给下面一则新闻加上标题(不超出 12 个字)。(2 分)
“5·12”汶川大地震中幸存下来的孩子是灾区未来的希望,他们还有几十年的人生路
要走。然而,痛失亲人的哀痛,噩梦般的经历,不可能不在孩子们的心里留下难忘的阴影。
因此,如何帮助灾区的孩子走出震后梦魇,成了一项急迫的工作。5 月 22 日,数十名心理
专家从不同地方飞抵灾区,在儿童节来临之际与孩子们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为他们幼
小的心灵“减震”。
4﹒请根据提示和上下文用诗文原句填空 。(6 分)
(1)地震发生时,不少人为救他人英勇赴死,感动天地,正如孟子所说:“生,亦我所
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2)大灾之后,有的亲朋离散,至今仍无音讯,让我们用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中的名句“
”来为他们祝福吧。
,
,
。”
(3)只要团结一致,坚定信心,就能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再建美好家园,陆游《游山西
村》中的名句“
,
”就说明了这个道理。
5﹒汶川大地震牵动着所有华夏儿女的心,爱心接力在神州大地迅速展开。振兴中学九
年级一班拟开展“爱心家园”主题活动,假如你是这个班的一员,请完成以下任务:
(1)为帮助灾区同学消除地震带来的阴霾,让他们重展笑颜,请你在寄给他们的“爱心
卡”上写一句你最想说的话。(2 分)
(2)为了突出活动主题,大家一致同意用下面这幅题为《中国结》的画作为活动标志。
请你简要说明画面内容和寓意。(3 分)
(3)下面是同学们收集到的两则材料:
材料一:地震发生时,谭千秋老师本来有逃生的机会,但他却在危急时刻,张开双臂,
趴在桌上,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保护了身下的四个学生。
材料二:地震发生后,三岁的郎铮被救援人员从废墟中救出时,虽然满脸是血,却微
笑着艰难地举起还能动弹的右手,向武警官兵们敬了一个标准的队礼。
假定 2008 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要面向社会征集颁奖词,请你参阅下面的
示例,在两则材料中任选一个写一段颁奖词应征。(提示:注意文采和感情,不超过 60 个
字)(3 分)
〔示例〕
材料: 2007 年 11 月 30 日,28 岁的军官孟祥斌为救一名轻生女青年,从 10 米高的桥
上跳下;他用尽最后一丝力气将女青年托出水面,自己却沉入了水中。
颁奖词:他用一次辉煌的陨落,挽回了另一个生命。别去问值还是不值,生命的价值
从来不是用交换体现。他在冰冷的河水中睡去,给我们一个温暖的启示。
二、阅读·感悟(40 分)
得分 评卷人
(一) 阅读《地下森林断想》(有删改) ,完成 6~10 题。(14 分)
①森林是雄伟壮丽的,遮天蔽日,浩翰无垠。风来似一片绿色的海,夜静如一堵坚固
的墙。那就是森林,地球尚未造就人类,却已经造就了它——植物世界骄傲的代表。
②可是你,为什么长在这里?长在这阴森森、黑黝黝的幽深的峡谷。你这个世上罕见
的地下森林。你从哪里飞来?你究竟遭受了什么不幸,以致使你沉入这黑暗的深渊,熬过
那漫长的岁月?
③那一定是遥远的年代了。突然一次巨大的火山爆发,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
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④火山制造了峡谷、深渊,却没有留下生命。山是光秃秃的,谷是光秃秃的。太阳依
然高悬,可是山没有颜色,谷没有颜色……
⑤几千年过去了,大自然的生命无处不在。也许鸟儿掠过山崖,衔叼的草茎曾落下过
草籽儿,但是草籽儿却没有发芽;也许山泉流过谷底,携带过几粒花种,但是小花儿却没
有长大。都说阳光是公平的,在这里却不,不!它吝啬地在崖口徘徊,装模作样地点头。
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即使夏日的正午偶有几束光线向谷底
窥测,也是斜视着,没有一丝暖意。
⑥阳光不喜欢峡谷,峡谷莫非不知道?
⑦阳光是公平的吗?峡谷莫非不明白?
⑧不幸的峡谷,悄然无声地躺在这断壁底下,并不急于到世上去眩耀自己;它隐姓埋
名,安于这荒僻的大山之间,总好像在期待着什么,希望着什么。
⑨大风经过这里把石块碾成的粉末变成了泥土。山顶的鱼鳞松时时顾盼着它。它敬仰
峡谷深沉的品格,钦佩峡谷坚忍的毅力,它为阳光的偏爱愤懑,为深渊的遭遇不平。秋天,
它的种子毅然跳进了峡谷的怀抱,献身于那没有阳光的“地下”。
⑩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⑾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
⑿终于有一天,人们在昔日的死火山口发现了一个生命史上的奇迹——幽暗的峡谷里
竟然整整齐齐、密密麻麻地耸立着一片尉为壮观的森林。只因它长在井底般的深谷之中,
又黑森森不见阳光,有人便为它起了一个恰如其分的名字,叫做地下森林。
⒀如果它早已变成漂亮的小湖,奇丽的深潭,也许早就免除了这“地下”的一切艰辛。
时间是公正的,为此它宁可付出几万年的代价。在黑暗中苦苦挣扎向上,爱生命竟爱得那
样热烈真挚。尽管阳光千万次对它背过脸去,它却终于把粗壮的双臂伸向了光明的天顶,
把伟岸的成材无私奉献给人们,得到了自己期待已久的荣光。
⒁啊,我听见了,听见了那莽莽群峰和高高天庭上反复震荡的回声:我是森林!
⒂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强的生命不
会屈服,绝不屈服啊!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
⒃我景仰那些曾在黑暗中追寻光明的地下“种子”。愿你们创造更多的奇迹!
6.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山崩地裂
狂风呼啸
悄然无声
尉为壮观
A﹒眩耀
B﹒崛起
C﹒衔叼
D﹒愤懑
启迪
吝啬
携带
荒僻
)(2 分)
遮天蔽日
浩翰无垠
隐姓埋名
恰如其分
7.品读选文,回答以下问题:(2 分)
(1)“几千年过去了,几万年过去了。”在文中反复出现,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答:
(2)第⑤段“它从没有留意过这陷落的大坑,而早已将它遗忘了”一句中的两个“它”
各指代什么?
答:
8.从选文看,地下森林遭遇了哪些不幸?它是怎样对待这些不幸的?(4 分)
答:
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作者用丰富的想像、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地下森林的生长过程,赞颂了地下森林
顽强不屈的生命力,表达了对孕育地下森林的峡谷的景仰之情。
B﹒选文第⑥⑦段使用了三个问句,与第②段中的三个问句不同的是,这里的三个问
句是无疑而问,其作用是强化对阳光不公平的怨恨情绪。
C﹒作者有时用“它”,有时用“你”来称呼地下森林,说明表达的情感强弱有所不同,
用“你”表达的情感要弱一些,显得更含蓄,更亲切。
D﹒选文运用拟人手法,凸显了峡谷的深沉与坚忍,阳光的无情与偏私,地下森林对
生命的挚爱与顽强,使它们无不具有人的品格或禀性。
10.作者说:“大自然每一次剧烈的运动,总要破坏和毁灭一些什么,但也总有一些顽
强的生命不会屈服,绝不屈服啊!”面对重大自然灾难,人类总会以顽强的抗争求得生存,
创造出生命的奇迹。请结合地下森林的生长过程谈谈你对“生命”的感悟。(4 分)
答:
得分 评卷人
(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 11~15 题。(12 分)
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
等等。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
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
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
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
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
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久而久之,便带
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
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
张移向另一张。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
服当垃圾收跑了!”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
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
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
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这个
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
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
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选自《小品文选刊》,作者杨进,有改动)
1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2 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答:
1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
案”。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我”找到了什么“答案”?(3 分)
答:
1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
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作者为什么这样写?(2 分)
答:
1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
地站着”。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2 分)
答:
1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
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
的理解。(3 分)
答:
〔链接〕
材料一:报道称: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
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
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得分 评卷人
(三)阅读《愚公移山》,完成 16~20 题。(14 分)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
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
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
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
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
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
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2 分)
16﹒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且:将近)
B.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惩:苦于)
C.冀之南、汉之阴.(阴:〈汉水的〉北岸)
D.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
17﹒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指通豫南,达于.汉阴
B﹒而.山不加增
C﹒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D﹒以.残年余力
)(2 分)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送东阳马生序》)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而城居者未之.知也(《满井游记》)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2 分)
(2)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3 分)
19﹒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 分)
A﹒文章赞扬了以愚公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宏伟抱负,批
判了智叟那种不求进取,知难而退,故步自封的消极思想。
B﹒作者除用智叟这个人物与愚公进行对比外,还用遗男“相助”、山神“求告”、天
帝“感动”等情节来衬托愚公,从而使愚公形象更加丰满、高大。
C﹒智叟从静止的观点出发,认为人在自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所以反对移山;而愚公
从发展的观点出发,认为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所以坚持移山。
D﹒文章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虽然增强了艺术效果,但也宣传了
生死轮回、因果报应等封建迷信思想,这是应该批判的。
20﹒阅读下面的小诗,回答后面的问题。(3 分)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宋·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空喜欢;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这首诗和《愚公移山》都以山为喻,蕴含了对困难的认识和态度。试结合诗、文寓意,
说说应该怎样认识和对待人生道路上的困难。
答:
作文部分
友情提示:作文部分单独成卷,答题前请将“密封线”内各项目填写清楚。
得分 评卷人
三、表达·交流(40 分)
21.请从下面题目中任选一个作文。
(1)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汶川大地震发生十天后的 5 月 22 日,温家宝总理再赴灾区指导抗震救灾。在看望异地
复课的北川中学师生时,有一段铿锵的话语:“我希望大家要面向光明的未来,昂起倔犟
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燃起那颗炽热的心,向前,向光明的未来前进!”
“昂起倔犟的头颅,挺起不屈的脊梁”就是要“站起来”!
一个有勇气从灾难中站起来的民族,是不可小觑的。 一个有决心从废墟上站起来的城
市,是不可低估的。 一个有志气从屈辱里站起来的人,是不可等闲视之的。
站起来,是一种超然的境界,凛然的气概,昂然的精神,嫣然的美丽。
要求:请以“站起来”为话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自定文体,写一篇不少于 600
字的文章(诗歌不少于 20 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2)生活中,我们总是用自己的目光去观察感受身边的世界,或信任,或怀疑;或宽容,
或挑剔……同时,我们又总是生活在别人的目光里,那束束不同意味的目光,有的充满真
诚,有的透着冷漠;有的让人怦然心动,有的叫人心有余悸……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目光是心灵的折射。我们总能从不同的目光中读出些什么,读懂
些什么。
请以“难忘你那
的目光”或者“别用
的目光看
”为题,写
一篇文章。
要求:①根据所写内容,在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词语,使题目完整。
②不少于 600 字(诗歌不少于 20 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参考答案及评分意见
(基础·阅读部分)
一、积累·运用(20 分)
1.(2 分)依次为:míng
mò
yuán
shān(写对两个给 1 分,声韵调全对才给分)
2.(2 分)(内容相关,宽对即可)〔示例〕心连心团结互助共建家园
3. (2 分) (只要扣住主要事件,符合新闻标题的要求即可)
〔示例〕①为灾区孩子心灵“减震”;②对灾区孩子进行心理疏导。
4.(6 分)(填正确一处 1 分,有错漏添字该处不给分)
⑴ 二者不可得兼,舍身而取义者也。
⑵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⑶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5.(8 分)
⑴(2 分)(只要符合要求,用语得体,饱含真情即可给分)
⑵(3 分)(“画面内容”2 分,“寓意”1 分。只要扣住画的主题,语言简明通顺,即可
视情况给分)
〔示例〕画面内容:一个站立着的人,头部和下肢刻着“抗震救灾”“众志成城”八个
大字,胸前八只紧紧相握的手构成了“中国结”图案。
寓
意:①中华民族是一个顽强不屈、团结奋进、坚不可摧的民族。
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团结一心,共渡难关。
⑶(3 分)(扣住人物事迹和精神,有文采,有感情,字数符合要求即可给分)
〔示例〕谭千秋:你用天使的翅膀延展了无疆大爱,用生命的代价诠释了老师的责任
与神圣。我们将永远记住你的名字:仁爱,千秋!
郎 铮:你那纤弱的右手,敬献的不只是队礼,还有庄严的誓言;你用最简单
的方式,阐释了最可贵的品质——感恩。
二、阅读·感悟(40 分)
(一)(14 分)
6.(2 分)C(A 项“眩”应为“炫”,B 项“翰”应为“瀚”,D 项“尉”应为“蔚”)
7. (1)强调了地下森林成长的艰辛和漫长,突出了生命的坚忍与顽强。(1 分)
(2)前一个“它”指代“阳光”,后一个“它”指代“峡谷”。(1 分)
8. (4 分)前一问:火山爆发的灭顶之灾,阳光的不公正对待,使地下森林处于黑暗
的深渊,经历了漫长岁月的煎熬。(2 分)后一问:地下森林凭着对生命的挚爱,坚忍不屈,
顽强抗争,终于创造了生命的奇迹。(2 分)(表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
即可视情况给分)
9.(2 分)C(用“你”表达的情感更强烈,更直接,更亲切)
10.(4 分)(开放性题,无标准答案,意在引导学生在读了作品后,结合社会现实和自
身实际作一点理性思考。只要言之成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
(二)(12 分)
11.(2 分)
(1) (1 分) “消瘦”原指身体瘦弱,这里指感情淡漠(或真情逐步丧失)。
(2)(1 分) 因为老人是把帮助他人当作自己应尽的一份责任,而不是所谓的“义务”。
(表述可以不同,只要意思对即可给分)
12.(3 分)
前一问:“我”被人生有无价值、人间有无真情等问题所困扰。(1 分)
后一问:从拾垃圾老人的举动中,“我”认识到人间真情仍在,只要我们自己的心不“冷”,
世界就会充满爱,人生也会焕发出光彩。(2 分)(只要文本有据,言之成理,表达简明通顺
即可给分)
13.(2 分)这样写是为了突出“爱从来不卑微”的文章主题,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行
文也显得有波澜。
14.(2 分)(开放性题,无标准答案,只要符合语境和情理,即可视情况给分)
15﹒(3 分)从文章和链接材料可以看出,爱心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无论是“富贵”如
明星大款,还是“贫贱”如拾垃圾者或乞丐,只要真诚地帮助、关爱他人,都是高尚的。(表
述可以不同,只要言之有理,语言简明通顺,即可视情况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