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原理A卷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4页
第2页 / 共4页
第3页 / 共4页
第4页 / 共4页
资料共4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原理 A 卷考研真题及答 案 一、简答题 1.答:(1)收入是指企业在销售商品、提供劳务及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等日常活动中所 形成的经济利益的总流入。收入不包括为第三方或客户代收的款项。 (2)销售商品的收入,应在下列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认:①企业已将商品所有权上 的主要风险和报酬转移给购货方;②企业既没有保留通常与所有权相联系的继续管理权, 也没有对已售出的商品实施控制;③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④相关的收入 和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3)提供劳务的收入确定如下:①在同一会计年度内开始并完成的劳务,应在完成劳 务时确认收入;②如劳务的开始和完成分属不同的会计年度,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能够 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在资产负债表日按完工百分比法确认相关的劳务收入;③当以 下条件均能满足时,交易的结果能够可靠地估计:第一,劳务总收入和总成本能够可靠地 计量;第二,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第三,劳务的完成程度能够可靠地确 定。 (4)他人使用本企业资产而发生的收入包括利息收和使用费收入。利息和使用费收入, 应在以下条件均能满足时予以确定:①与交易相关的经济利益能够流入企业;②收入的金 额能够可靠地计量。 2.答:(1)实质重于形式是指经济实质重于具体表现形式(包括法律形式)。这里所讲的 “形式”,是指包括法律形式在内的具体表现形式。“实质”是指经济实质。它是对衡量会 计信息质量的一般原则和确认计量的一般原则的补充,是起修正性质的一般原则。我国会 计信息严重失真,就是这一原则出台的背景。根据职业判断,注重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 能够保证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如果企业的会计核算仅仅按照交易或事项的法律形式或人为 形式进行,而其法律形式又没有反映其经济实质和经济现实,那么,其最终结果将导致会 计信息失真,不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 (2)下面就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企业存在关联方关系中的应用举例说明。在判断各方 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时,不能简单地理解关联方关系的判断标准,而应当遵循实质重于形 式原则。在处理与企业的交易时,看是否存在着有碍公平交易的因素,交易结果是否影响 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等,而不仅仅是法律形式。判断是否存在关联方关系应掌握以下两 点:1 判断关联方关系是否存在的标准,包括横向和纵向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的主要形式。 例如一家母公司同时控制两家子公司,则不仅母公司与这两家子公司之间存在关联方关系, 而且受同一母公司控制的这两家子公司之间也存在关联方关系。2 关联方关系的存在是以控 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为前提条件的。例如,两个企业有一位共同的董事,该董事能同 时对两个企业施加重大影响。虽然它们之间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也应当将这两个企业 视为关联方。另外,与企业仅发生日常往来而不存在其他关联方关系的资金提供者、公用
事业部门、政府部门和机构,以及仅仅由于与企业发生大量交易而存在经济依存性的单个 购买者、供应商或代理商,通常不视为存在关联方关系。 3.答:企业的资本公积金是指归左右者所共有的、非收益转化而形成的资本,主要包括 所有者实际投入的资产大于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差额、资产重估增值以及受赠资产 价值等。资本公积金的形成来源有:①资本(或股本)溢价,是指企业投资者投入的资金超过 其在注册资本中所占份额的部分;②接受非现金资产捐赠准备,是指企业因接受非现金资 产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③接受现金捐赠,是指企业因接受现金捐赠而增加的资本公积; ④股权投资准备,是指企业对被投资单位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权益法核算时,因被投资单 位接受捐赠等原因增加的资本公积,企业按其持股比例计算而增加的资本公积;⑤拨款转 入,是指企业收到国家拨入的专门用于技术改造、技术研究等的拨款项目完成后,按规定 转入资本公积的部分。企业应按转入金额入账;⑥外币资本折算差额,是指企业接受外币 投资因所采用的汇率不同而产生的资本折算差额;⑦其他资本公积,是指除上述各项资本 公积以外所形成的资本公积,以及从资本公积各准备项目转入的金额。债权人豁免的债务 也在本项目核算。应该注意的是,资本公积各准备项目不能转增资本(或股本)。 二、计算分析与分录题 1.如果发行费用小于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的利息收入,按发行期间冻结资金所产生 的利息收入减去发行费用后的差额,视同发行债券的溢价收入,在债券存续期间于计提利 息时摊销。 债券溢价总额=1019-1000+11=30(万元) 各年摊销额=30÷3=10(万元) 2.每年应计债券利息 1000×5%=50(万元) 每年应摊销溢价金额 10 万元 每年所计提利息中应予资本化的金额为 40 万元(50-10) 3.各年所提利息中应计入当期损益的金额为 10 万元 4.该生产线的原价计算如下: 该生产线的原价=936+4+20+3.4+36.6=1000(万元) 5.该生产线出售前的累计折旧计算如下: 年折旧率=2/5 2003 年度计提折旧 1000×2/5=400
2004 年度计提折旧(1000-400)×2/5=240 2005 年度应提折旧(1000-400-240)×2/5=144 2005 年度 1~3 月份计提折旧 144×3/12=36 至 2005 年 3 月 1 日,该生产线的累计折旧为 676 万元(400+240+36) 6.该生产线出售净损益=230-3-(1000-676)=-97(万元) 即该生产线出售净损失 97 万元 7.2005 年度现金流量表正表“处置固定资产而收回的现金净额”期末余额为 227 万元 补充资料“处置固定资产的损失”期末余额为 97 万元 8.(1)债券发行时 借:银行存款 1030 贷:应付债券—债券面值 1000 债券溢价 30 (2)每年债券计息 借:固定资产 40 应付债券—债券溢价 10 贷:应付债券—应计利息 50 9.(1)生产线购入时 借:固定资产 940 贷:银行存款 940 (2)生产线安装时 借:固定资产 60 贷:原材料 20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 3.4 应付工资 36.6 (3)生产线投入使用后,各年提折旧: 2003 年 12 月 31 日 借:管理费用 400 贷:累计折旧 400 2004 年 12 月 31 日 借:管理费用 240 贷:累计折旧 240 2005 年 3 月 借:管理费用 36 贷:累计折旧 36 (4)生产线出售时 借:累计折旧 676 营业外损失 97 银行存款 227 贷:固定资产 1000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