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湖北武汉大学教育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湖北武汉大学教育基本理论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概念辨析(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1.教育规律:指教育内部诸因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 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比如,在人类历史上,各个阶段的教育都有所不同,但各个阶 段的教育都受当时的生产力和经济政治制度以及社会的文化生活所制约,则是一个具有普 遍性的规律。从微观上说,教与学,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智育与德育,小学、中学、大 学各个教育阶段之间,都存在着内在的本质性的联系,即存在着规律。教育学的任务就是 依照这些教育的逻辑层次,去揭示教育的各种规律,并在揭示教育规律的基础上,阐明教 育工作的原则、方法和组织形式等问题,为教育工作者提供理论上和方法上的依据。 2.义务教育:指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 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应具备以下几个特点:义务教育是适龄儿童、少年必须接受的教 育;义务教育是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教育;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义务教育 是受法律约束的教育。义务教育需要符合三个原则:首先是社会公平原则。当前我国的九 年义务教育,是人人必须接受的义务教育,是法定的免费教育;同时也是人人应享受的权 利,是国家对公民应尽的义务,是全民的平等教育;其次是社会经济效益原则。这是指社 会宏观经济效益;最后是社会政治稳定原则。义务教育从政治上看是全民公民教育,即全 民政治教育、全民道德教育和全民法制教育。 3.教育结构:指教育系统内各个组成部分的构成状态和相互关系。1949 年新中国成立 以来,虽然我国已初步建立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形成了学前教育至高等教 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课堂教学与远程教育等多层次、类别 和形式的教育格局,并正向终身教育的方向发展。但是,由于历史的、体制的和观念上的 原因,我国现行教育结构体系还不适应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需要;不能满足人民不断提 高的对受教育机会的多种选择和要求;教育内部各级各类教育特别是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 之间,尚未建立起相互沟通和相互衔接的关系;社会各行业各部门在职人员的岗位培训、 转岗培训和学校后的继续教育比较薄弱;适应社会成员多种需求的非学历非正规教育还未 受到应有的重视度等等。不断调整改善教育体系和教育结构,一直是教育发展追求的目标 和教育发展战略研究的重点领域。建立适应学习型社会需要的终身教育体系,成为世界教 育改革与发展的大势所趋。 4.美育:指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 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美育是全面发展教育必要的组成部分。美育的功能在于引 导受教育者的审美活动,满足他们的审美需要,促进他们的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形 体美,增进他们的审美意识、审美能力,使他们为维护和创造美好的事物而作出不懈的努 力。美育的基本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点,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 发展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审美教育已经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族素质提高 的迫切需要。 5.道尔顿制:指一种彻底的适应个性的教学方法。这是美国柏克赫斯特女士于 20 世纪 20 年代所创建的教学法。这种方法是要废除班级授课制,指导每个学生各自学习不同的教
材,以发展其个性。道尔顿所依据的原则有下列各项:自由一实行道尔顿制的学校,教师 依照学生的能力指定作业,而不强迫学生学习相同的功课。学生可以自由支配学习的时间, 而没有上课时间表的束缚。在道尔顿制学校中,学生享有下列的自由:①学生可以依据自 己的能力和需要,各自学习适当的教材,而不必学习同样的教材。②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 兴趣和计划,自己支配学习的时间,而没有上课时间表的限制。③学生可以依据自己的能 力,自己决定学习进度的快慢,而不受其他学生的牵制。没有年级的限界,把各年级的学 生打成一片,使他们彼此之间有交互合作的机会。学生要拟订学习的计划,支配学习的时 间。 6.教育评估:指根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目标,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通过系统 地收集信息、资料,分析、整理,对教育活动、教育过程和教育结果进行价值判断,从而 为不断完善自我和教育决策提供可靠信息的过程。教育评价在教育的改革和发展中发挥了 许多积极作用,比如:诊断功能、改进与形成性功能、激励与导向功能等。但是,我们也 应认识到,评价是“双刃的剑”,它既是发挥积极的作用,也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效应。特别 是评价标准本身有缺陷时更是如此,而评价标准完全没有缺陷时乃是很难的。因而,评价 者和教育工作者也应关注评价可能产生的各种消极效应,研究如何预防、减弱或化解这些 消极作用。 二、简答题(每小题 15 分,共 60 分) 1.科学而又明确的教学目标应有什么样的结构? 答:(1)科学、合理地确定课堂教学目标是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必须正确处理的首要 问题。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教学活动的指向或预期的学习者行为改变的结果。这里所说的行 为改变,包括知识、智力、情感、身体素质等各个方面。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之一是对教 学目标理解的片面化,教师提出的唯一目标就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其它目标则被忽 视。课堂教学设计在目标的选定上应确立综合发展的观念,要考虑德、智、体、美、劳诸 方面的要求。确定教学目标时既要有学生在认知领域应达成的项目,也要有从观察、学会、 熟练应用等方面设计的学生在操作领域应达成的目标,还要有在情感领域体现学生的道德 素质的目标。 (2)选定教学目标是设计与实施教学的首要工作,而如何表述教学目标使之发生最大 的效能也是一项很重要的工作。由于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不同,学生的年龄阶段不同,因 而教学目标的具体阐述各不相同,但其基本要求是:应明确教学对象;应说明通过教学后, 学生应能做什么,即行为;应说明学生操作的对象,这一般是对所学课题内容的描述;应 说明学生的行为在什么条件下产生;应规定评定学生行为的标准。当然,在实际运用中, 并不需要机械地按照这样五个部分组成的形式编写教学目标。按照上述方法表述的教学目 标具有具体、明确、可观察和可测量的性质,有利于评价教学结果,但它本身也有缺点。 在实际教学中,有许多作为目标的心理过程难于采用表示外显动作的术语来描绘,如情感 领域内的行为目标很难表述,因为学生在这方面的行为变化难于观测,常常是内隐的,要 具体描述情感目标,只有通过一些事实来说明。我们可以先用描述内部心理过程的术语来 陈述概括的教学目标,然后用可观察的行为作为例子使这个目标具体化。 (3)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还应以单元或课时的教学内容为依据。首先要深入钻研
本门课程的教学大纲,理解和掌握国家对本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在此基础上具体分析某单 元某课时的教学内容,注意从整体上分析把握。其次,用概括性术语列出单元或课时的综 合性目标,然后用能引起具体行为的术语,列出一系列能反映具体学习结果的教学目标来 解释每个综合性目标。 2.简述学生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力。 答:(1)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只是学生身心发展的内因,根据唯物辩证法的原理,“外因 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同样的环境和教育条件下, 每个学生发展的特点和成就,主要取决于他自身的态度,决定于他在学习、劳动和科研活 动中所付出的精力。因此,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动力。 (2)客观环境不断向人们提出新的要求(任务、问题和困难等),当这些客观要求为 人所接受,就引起了人们的需求。这种需求分为生物方面的需求和精神方面的需求。需求 与人的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构成了人的心理发展的内部矛盾,这种内部矛盾的活动,就是 推动人们心理向前发展的内因或动力。 (3)人的主观能动性是通过人的活动表现出来的。离开人的活动,遗传因素、环境和 教育所赋予的一切发展条件,都不可能成为人的发展的现实。人的活动包括:生命活动、 心理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因此,从个体发展的各种可能变为现实这一意义上来说,个体 的活动是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当然,影响人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它们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 构成了人持续发展的动力。 3.简评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答:(1)教育的本质属性就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需要所进行的培养人的活动,或者说是 培养人的过程。人们在表明教育的本质属性时,基本上是从两个侧面来表述其内涵的:一 是从教育者培养人的过程来谈,如教育是培养人、造就人、训练人的过程。一是从受教育 者身心发展变化来谈,如教育是发展,是生长,是对生活的适应,是经验的积累与重新组 合,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总之,对教育的普遍的本质的概括,都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活 动的统一,都是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过程。 (2)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教育是新生一代身心发展的工具,教育对人的发展细 分起来,应有三层涵义: 第一,人是人,人不是动物,人生下来就带来了人在进化、在历史进程中沉淀下来的 历史的烙印。年老一代为了维持和延续人们的社会生活,使新生一代更好地从事生产劳动 和适应现存的社会生活,就把积累起来的生产斗争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传授给新生一代。 因此,教育是新生一代的成长和社会生活延续与发展所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一切 社会所必需。 第二,人的本质不仅是它的自然实体,人还是社会的实体。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
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既要体现社会的要求,又要促进人的身心发展,它是一个统一的活 动过程。 第三,人在其现实性上,又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教育这一社会现象,它与其他社会现 象的区别,就在于它是培养人的活动,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受教育者个体与社会之间 的矛盾,这个转化的过程就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着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 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 性。 4.简述现代教育评价的特点。 答:现代教育评价在发展过程中呈现以下一些特点和趋势。 (1)评价的指导思想从筛选转向多样化。现代教育评价是适应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需 要,适应教育平等和民主的需要,以及终身教育的需要,目的在于全面地最大可能促进每 个学生的发展,力求帮助发现、选择和形成一切可能的有效的教育方式,创造好的教育环 境,形成一种适合于每个学生的教育。 (2)评价的对象和范围突破了学习结果评定的单一范畴,扩大到整个教育领域。当代 教育评价已经突破课堂,扩展到教育的全领域。评价对象有学生的学习和发展的成就, 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校长的领导水平,还有学校的管理与办学水平、课程教材、教学计 划、教育发展战略、教育科研成果等。 (3)在方法和技术上从单纯的定量分析发展到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人们现在非常 重视从实际出发,对不同的评价对象分别采用不同的定量或定性的方法,或定量与定性相 结合的方法,以便更恰当地反映评价对象。在现代教育评价中,问卷调查、观察、交谈等 定性分析的方法与测量、统计分析等定量方法更多地被结合起来使用。 (4)教育评价日益重视被评价者及其自我评价的地位和作用。现代教育评价已不把被 评价者作为被动接受检查的客体,而是把他们看作评价的主体,采取各种途径和方法,使 之积极参与评价过程。在许多评价中,自我评价都成了重要的组成部分。 (5)教育评价将更加重视对评价的再评价。处于对评价活动科学性、可靠性的思考, 人们逐渐加强了对再评价的重视。国外研究者在近几十年提出了许多再评价的标准。再评 价有利于各种评价方案和制度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有助于提高评价的质量水平和价值。 三、论述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试析构成学生品德的因素的特点及其培养。 答:品德是一定的道德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特点和倾向,
是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等构成的综合体。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而 学生的品德又由道德的知、情、意、行等四个因素构成,所以德育过程也就是培养学生知、 情、意、行的过程。 (1)知,即道德认识,是指人们对一定社会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 包括人们通过认识形成的各种道德观。这是人们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人的品 德的形成离不开认识,一定的品德总是以一定的道德认识为必要条件。德育过程常常从提 高学生的道德认识开始。要有计划地传授给学生以基本的道德知识、理论和各种道德规范, 逐步提高他们识别是非、善恶、美丑、公私、荣辱的能力,形成正确的道德观。这对调节 他们的行为,加深情感的体验,增强意志和信念都有极大作用。 (2)情,即道德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它一般在认识基础上形 成,是运用一定的道德观评价自己与他人的品行或某种事物而产生的一种内心体验和主观 态度。如对善良的歌颂,对正义的崇敬,对党和祖国的热爱,对工作的责任感等等。在德 育过程中,应当重视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要善于激发他们对道德行为的敬佩、爱慕之情, 要引导他们去体验进行道德活动所获得的愉快和满足,感到道德的价值和需要,以发展他 们的深厚道德情感。 (3)意,即道德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道德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常表 现为意志行动,即为了实现个人确定的道德目的而严格约束自己、压抑不随意冲动和克服 种种困难的行为。道德意志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 的道德行为顽强地坚持下去。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 有顽强的毅力。这有助于学生坚持道德认识,深化道德情感,调节道德行为,以形成他们 的信念。 (4)行,即道德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或道德情感支配下采取的行动。道 德行为是人的品德的一个重要的外部表现。一个人的道德只有通过道德行为才能表明,因 而道德行为是衡量人们道德修养水平的重要标志。道德行为在人们的品德发展中具有极为 重要的作用,只有在履行道德规范的活动中,人们才能深化道德认识和情感,锻炼道德意 志和增强道德观念,从而使自己的品德得到发展、道德能力得到提高。在德育过程中要特 别注重学生的道德行为的培养,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学校的规章制度 和社会的道德规范,长期坚持下去,以形成良好的习惯和作风。 2.试析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答:决定和影响教育存在和发展的主要因素有:经济基础、政治制度和社会文化。 (1)教育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经济基础又称社会经济制度,是指人类历史发展一定阶 段上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它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意识形态的基础,为政治和法律制度所保护。 一定的经济制度对教育具有直接的、持久的、稳定的制约性,一定的教育又积极作用和影 响经济制度的巩固和发展。它们之间的联系是本质的、客观的。 ①经济基础决定着教育的性质。经济基础制约教育的社会性质和形式。如果说社会生 产的发展水平和性质制约着教育的生产性的话,那么,经济基础的性质则制约着教育的社
会性。经济基础部分地制约着教育目的。这是因为,社会生产的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制约 着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劳动者和社会生产管理者,经济基础却制约着教育在培养什么样的 价值观和人格品质。经济基础还部分地制约教育内容。 ②教育对经济基础具有影响作用。经济基础对教育的制约作用表现为决定教育的社会 性质,决定受教育权的状况,决定人才培养的规格要求以及与之相适应的教育内容。被经 济基础所决定的教育的这些性质,反过来对经济基础又产生重大影响,使得一定的经济基 础被强化或被削弱。教育在社会变革时期通过传播先进思想和进步理论,实现了促进社会 加速变革的作用。 (2)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教育与政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是事物之间的本质 的联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因此是为经济基础服务。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同时 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也有反作用。 ①教育为社会政治制度所制约和决定。首先,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在人类 社会中,谁掌握了生产资料、谁掌握了政权,谁就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掌握着教育的 领导权。其次,政治制度决定着受教育者的权利。谁有受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学校教 育的权利,以及谁有受什么样的学校教育的权利,谁无受什么样学校教育的权利,都是由 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的。最后,政治制度制约和决定着的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思想道德的内 容。 ②教育对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教育为政治培养所需要的人才,特别是 培养大批的领导和管理人才,直接为政治制度服务。尤其在现代社会,在社会管理已经高 度专门化的条件和趋势下,培养具有专业化的政治和社会管理人才就成为现代教育的一个 日益重要的功能。一个国家的政治是否民主,这由该国的政体决定,但与人民的文化水平, 教育事业发展的程度也有关系。 (3)教育与社会文化的关系。一定的教育思想同一定的政治思想、法权思想、道德、 文艺、科学、宗教等社会思想的总和,构成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意识 的内容是由社会存在、社会历史条件决定的。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之间的关系,是本质间 的关系。文化本身具有巨大的教育功能,它可以直接影响课程内容。而通过教育,可以传 递保存文化,并且实现传播和更新新文化等功能。 3.试析教育与时俱进的主要表现形式。 答:与时俱进的“时”是指不依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进” 就是一切思想、观念和行为都要随着发展变化着的客观实际而共同进步,不断前进,才能 保持其生命力。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浓缩着宏阔辩证的哲学内涵。 (1)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使全党 保持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不断开拓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境界,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 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这是江泽民同志向全党提出的一个带有根本性和战略性的要 求,他深刻地告诉我们,在进入新世纪的伟大征程中,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 践中,中国共产党和整个中华民族,必须保持一种崭新的精神面貌,那就是与时俱进的精
神状态。 (2)面对新世纪的新形势、新任务、新情况和新要求,我们的各项工作能否实践“三 个代表”的要求,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键一点就是看我们以一种怎样的精 神状态来面对我们所从事的各项工作。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形势在发展,时代在变化,我 们必须紧跟世界发展的潮流,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与 创新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联系教育工作实际,我们深深体会到,坚 持与时俱进,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创新和发展新世纪的中国教育具有重要 的指导意义。正如十六大报告中指出的: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 化建设中具有先导性全面性作用,必须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3)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坚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与时俱进的核心是发展,“进” 就是前进,就是发展,没有发展就不能称之为与时俱进。近些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得到 前所未有的发展,为各行各业输送了大批建设者和接班人。只要我们坚持发展这个硬道理, 坚持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面对这些问题,坚持全面的发展观,我们就会不断解决面临的 困难和矛盾,始终保持教育健康顺利的发展,才能为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 学文化素质作贡献,为现代化建设提供足够的人力资源和智力支持。 (4)坚持与时俱进,就是要进一步深化教育改革。与时俱进的本质是先进,“时”就 是时代,没有先进性就无法代表时代。时代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时代的车轮更是滚滚向 前的,不先进就会落后于时代,要保持先进就必须不断改革创新。我国近几年的教育改革, 如教育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布局结构调整改革,高校后勤改革,以及其他各项教育教学改 革等,之所以成效显著,有的取得了历史性突破,关键就在于这些改革的思路和措施符合 时代要求,顺应社会发展,具有创新和进步因素,事实告诉我们,只要用与时俱进、开拓 进取的思想和精神对待我们的实际工作,对待我们的现在和未来,我们就能继往开来、推 陈出新,永葆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生机与活力。 (5)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重视教育。与时俱进的根基在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的唯 物史观告诉我们,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归根到底是人类文明的进步。人民群众是历 史前进的火车头,是社会实践的主体,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者,是构成社会先进 生产力的决定因素。在当今时代,教育作为培养造就先进生产力的知识群体和核心竞争人 才的领域,在培养数以亿计的素质优良的劳动者与数以千万计的高级专门人才方面,具有 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坚持与时俱进,就必须重视教育,振兴教育;就必须脚踏 实地的落实科教兴国战略。这是在本世纪前 20 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建 设的第二步宏伟目标,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所必须采取的战略 决策,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任务。这就要求我们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对现 实,面向未来,认清形势,认清责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用与时俱进的精神状态和开 拓进取的精神面貌,认真学习贯彻十六大精神,为进一步振兴新世纪的中国教育,为新世 纪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