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 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初级中学语文学科知识真题及答
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5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45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
应题目的答案字母按要求涂黑。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 教学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教师引导学生梳理表现怀古之情的诗词,
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B.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C.许浑《咸阳城东楼》
D.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 学生围绕“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开展专题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选用的是()。
A.柳青《创业史》
B.鲁迅《伤逝》
C.老舍《龙须沟》
D.巴金《寒夜》
3. 教师安排学生梳理我国历史上以数字命名的文学家群体,下列正确的是()。
A.曹门三父子:曹操、曹冲、曹植
B.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张耒
C.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陈子昂、骆宾王
D.明初三大家:宋濂、刘基、王夫之
4. 教学契诃夫《变色龙》,教师指导学生开展讽刺小说比较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
选用的是()。
A.夏目漱石《我是猫》
B.都德《最后一课》
C.欧亨利《麦琪的礼物》
D.阿西莫夫《基地》
5. 学习《爱莲说》,学生对虚词“之”进行整理,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A.孔子云: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列子》《愚公移山》)
C.与之论辩,言和而色夷(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D.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
6. 讲解“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中“面”的用法,教师使用其他同样包含该用
法的语句进行比较,下列不适合的是()。
A.薄暮冥冥,虎啸猿啼(范仲淹《岳阳楼记》)
B.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蒲松龄《狼》)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柳宗元《小石潭记》)
D.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司马迁《陈涉世家》)
7. 教师准备结合例子为学生讲解“选择复句”的特点,下列适合选用的是()。
A.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B.这十多个少年,委实没有一个不会凫水的,而且两三个还是弄潮的好手。
C.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与其说盼望着回家,毋宁说更害怕回家。
D.他并没有“说”,但他“做”了,还做出了卓越的成绩。
8. 教学“活动•探究”新闻单元,教师根据单元提示和选文特点确定活动目标,下列
不适合的是()。
A.联系历史背景分析课文的社会价值
B.通过比较了解不同新闻体裁的特点
C.揣摩作者隐含在事件中的态度倾向
D.通过想象尝试常见新闻体裁的写作
9. 学习《湖心亭看雪》,教师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把“天与云与山与水”中的三
个“与”字去掉,与原文进行对比阅读,下列对该环节的评析正确的是()。
A.有助于学生理解叠词“与”产生的表达效果
B.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文语言简洁的特色
C.有助于学生品味天地相融浑然一体的意境
D.有助于学生加强记忆,提高古诗文背诵效率
10.学习《艾青诗选》,教师结合全书内容指导阅读方法,下列做法不适合的是()。
A.鉴赏关键意象,把握情感基调
B.结合创作背景,分析作品主题
C.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人生哲理
D.品味语言格律,归纳艺术手法
11.阅读某教师名著导读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语文教材编者将鲁迅《朝花夕拾》放在七年级上册,编写意图很明确:消除学生与经典
的隔膜。我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学生学习的起点,通过回顾课文内容和主题,逐
渐过渡到整本书的阅读。阅读过程中,我引导学生基于鲁迅“爱憎不相离”的复杂情感,梳
理鲁迅与书中各个人物的相互关系,分析他们的个性特征以及对鲁迅人生的成长的影响。我
设计了一项写作任务:任选其中一个人物,以鲁迅的口吻给他(她)写一封信,敞开心扉说
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查阅内容简介是消除学生与经典膈膜的主要方法
B.活动安排体现了以点带面、读写结合的教学思路
C.梳理人物关系是为了归纳鲁迅的儿童教育观念
D.写作任务是为了引导学生把握鲁迅的语言风格
12.阅读某教师的口语交际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为了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我结合传统节日组织了一次口语交际教学活动。在中秋
节到来之前,我安排学生搜集有关中秋节的资料,分门别类加以整理。然后,要求所有学生
结合自己搜集的资料写一段关于中秋节的短文,在课堂上朗读出来,从而让每个学生都可以
更充分地认识中秋节。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活动不利于提升学生的交际应对能力
B.朗读环节没有体现口语交际的交互性特点
C.资料整理不是开展口语交际教学的必要条件
D.教学活动没有创设联系学生生活的教学情境
13.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写景单元阅读教学结束后,我采取层层推进的写作教学策略组织了学习活动。第一节课,
我安排学生自由写作,了解他们在景物描写能力方面的现状。然后批改学生随笔,梳理出学
生的共性问题,并结合日常教学情况分析原因。第二节课,我首先呈现学生随笔写作存在的
问题,然后回顾阅读课所学的写景方法。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梳理这些方法及其作用,
并运用这些方法完成一篇写景文章。从第二次写作情况来看,学生的景物描写能力得到一定
提升。
对上述教学反思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策略体现了基于单元的整体设计理念
B.随笔存在的共性问题在第二次写作中都得到解决
C.读写结合有助于学生将写景方法迁移到写作之中
D.绘制思维导图有助于学生自主建构读写知识
14.阅读某教研组集体备课记录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师 1:自读课文设置旁批是这套语文教材的创新点之一。旁批最基本的作用是为学生
自主学习提供支点和辅助,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教师 2:在我看来,教材的旁批有多种类型。有的针对课文精彩之处进行点评,有的提
示阅读课文的方法,有的针对文章重难点提出问题。各有各的价值。
教师 3:对,我觉得旁批能够启发学生多角度阅读课文,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我们可
以通过了解学生借助旁批阅读课文的情况,更为准确地定位学情。
教师 4:咱们可以根据学生自主学习效果进一步研读文本,明确教学重难点,参考旁批
中适合选用的评点或问题,对教学进行优化整合,从而有针对性地设计学习任务,提升学生
阅读能力。
对上述备课记录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旁批属于教材编排体系中的练习系统
B.借助旁批能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C.了解旁批使用情况能够全面把握学情
D.依照旁批设计问题是备课的主要途径
15.阅读关于综合性学习教学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开展语文综合性学习,要建立相应的评价机制,教师首先要明确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确
定评价的内容和要点。其次,要关注学生参与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表现,分析活动对于学生成
长的价值。最后,还要关注学生处理问题的过程与方法。教师应把活动中的语文要素用评分
量表的形式呈现给学生,可以借用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评价表”,也可以自主设计评价量
表;采用教师评价、小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等多种方式。不论采用哪种策略,都要注重发挥
评价促进学生学习的功能,提升语文素养。对上述研究论文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教学目标是教师制定评价量表的出发点
B.定量评价是考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方式
C.评价应侧重考察学生综合性学习的结果
D.评价应当关注语文要素在活动中的体现
二、案例分析题
(材料)案例:读某教师教学《怀疑与学问》的教学实录片段,完成第 16、17 题。
师:我们一起来看文章的最后一段。
(PPT 显示)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要抱怀
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
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师:同学们,“常常”这个词能不能删去?
生:不能,不是一次怀疑,是逐步递进的。
师:“常常”不是递进,“常常”是反复地去做一件事。再来看看,“常常”后边有几个
动词?
生:“怀疑”“辩论”“评判”“修正”。师:那这四个动词之间的顺序能不能打乱?
生:不能。先怀疑,之后才能辩论、评判、修正。
师:对,四个动词之间是有逻辑关系的,都是前者是基础,慢慢到最后才有了修正的学
说。作者希望我们每个人在做学问、读书、研究别人的学问的时候,都学会怀疑,他们的文
章有没有让我们产生怀疑的地方呢?让我们看最后一段,有没有哪个词说得不严密?一起来读
读。
(PPT 显示)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
的。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前人的日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停滞,人类
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师:你也怀疑一下,这里有没有哪个词,你觉得说得太绝对了,说说看。
生:都是这样起来的。
师:“都是这样起来的”,哪个词你觉得有问题?
生:“都是”,太绝对了。
师:可以举个例子吗?有没有学说、发明,跟怀疑没关系,不是怀疑出来的?想想看,生
活中有没有?你有没有找出来?
生:我听过一个故事。鲁班有一次上山,腿被草划破了,他仔细看了一下,叶子的形状
是锯齿状,于是发明了锯子。
师:这跟怀疑没关系,跟他突然的机遇有关系。因此,只要找到一个不是这样的,就可
以把这句话给推翻。那这句话应该怎么改?
生:古今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大多是这样起来的。
师:“大多是这样起来的”,这样说就严密了。
16.请分析该教师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论证的严密性。(10 分)
17.案例分析题请评析教师让学生“举个例子”这一教学环节的作用。(10 分)
(材料)案例:阅读下面的学生习作,完成第 18—19 题。
①秋天来了。
②高远的蓝天下,赤橙黄绿,那是秋天写不尽的诗情画意啊!
③看,那是高粱红了,一片火焰般的红海,放眼望去,引人遐想:天上晚霞迷人的红是
这地上高粱渲染的吧?采一簇这绚丽的红,大笔一挥,便有了这秋的红霞。秋风拂过树梢,
银杏叶像一把把小扇子,有的深绿,有的黄绿相间,有的金黄。风过,叶子像蝴蝶一样飞舞
飘落,好看极了。
④听,那长空里雁群引颈长鸣,唱响粗犷的曲子,整整齐齐地排成一字,排成人字,时
而清远流长,时而短促有力,声声鸣叫,回荡在广袤苍穹里。听,那秋夜里草丛中蟋摔的此
起比伏的吟唱,你若摒息静听,有高音,有中音,有独唱,有合唱。秋天是属于大雁,属于
蟋的季节。
⑤风里总是带着芳香,淡淡的,忽远忽近。那是桂花的味道,橘黄的丹桂,淡黄的金桂,
米白的银桂,一树树,一簇簇,枝繁叶茂。悠悠花香飘荡在秋风里,在人们的心田荡漾、酝
酿,沁人心睥。
⑥秋天,是喜上眉梢。且不说地里绿绿的大白菜,橙黄的胡萝卜;也不说满架紫色的葡
萄,高树上橘红的柿子;单是林子里的枣树,满树的红,就给人无限喜悦。小孩儿结伴拿着
竹竿去打枣,说来可有趣,一个在打,其他几个拿着小筐在下面接,不时还拣一个塞嘴里。
鼓起的脸颊,仰着的小脑袋,亮晶晶的眼神,是那样的可爱。田野里,最显眼的莫过于水稻
了,层层叠叠的,金黄的色彩蔓延到山的那边。一串串稻穗十分饱实,它们的头都垂得很低,
望着根部,也许是在诉说着感激吧,
“稻花香里说丰年”,秋天啊,不论南方北方,都是甜美的。
⑧我喜欢秋天。
18.作文评改问题:请从④⑤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⑥段中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
(8 分)
19.作文评改问题: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12 分)
三、教学设计题
(材料)阅读文本材料和具体要求,完成第 20—22 题。
课文原文
周亚夫军细柳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
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
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
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
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
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阅读提示】
《史记》是我国的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的传记文学有深远的影响。选自《史记》
的这篇课文,主要记叙汉文帝到周亚夫的细柳营慰问军士的事。周亚夫没有迎接天子,最后
才露面,且只说了一句话。然而,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赞赏有加。这
位将军到底是怎样的人呢?阅读课文,相信你也会深深地被他折服。
【思考探究】
一、熟读课文,简要复述文中的故事,想一想汉文帝为什么称周亚夫“真将军”,与同
学交流。
二、《史记》写人时常“用两种突出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性格或两种不同的情势,抑或
两种不同的结果,作为对照”(李长之语),细读课文,说说文中哪些地方使用了对比、衬托
的写法,对刻画人物起到了什么样的作用。
三、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军中不得驱驰
2.上自劳军劳其筋骨
3.已而之细柳军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居无何居天下之广居
四、《史记》长于记人,书中记述了许多各具特点的历史人物。从廉颇、蔺相如、屈原、
项羽、张良、韩信、李广等人中任选一位,借助注释与工具书阅读相关的本纪、世家和列传,
了解其生平事迹,领略人物的风采,感受《史记》的写人艺术。
【单元介绍】
学习本单元,要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大意;还要多读熟读,积累常见
文言词语和名言警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 年版)》的相关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
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