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 学年天津市河北区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
案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
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
合题目要求的。
一、(6 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百年戏楼,雕梁画栋,京剧在两百多年的发展中,集南北音律之( ),中国传统美学
之大成,铸就了雅俗共赏的民族艺术瑰宝,成为享誉世界的中华“国粹”。清代乾隆年间,
三庆、四喜、和春、春台,四大徽班进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融合南方剧种与京
腔之长,逐渐形成了京剧,传遍大江南北。京剧的表演行当分为生、旦、净、丑四门,略施
脂粉的是“生角”和“旦角”,重施油彩的是“净行”,鼻梁上一抹白粉的就是俗称小花脸的
“丑角”。各行当都有一套表演程式,唱、念、做、打,各具特色。传统京剧( )表现历
史题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凝聚着我国传统社会的道德
精神和价值取向。戏文演绎的家国情怀,忠孝仁义,寄托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从个人命
运到家国兴衰,京剧,在岁月( )中传递着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
1. 依次填入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 精华 擅长 更迭
B. 精华 善于 更叠
C. 精粹 擅长 更叠
D. 精粹 善于 更迭
2. 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剧目丰富,表演考究,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折子戏
B. 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折子戏,剧目丰富,表演考究
C. 表演考究,剧目丰富,既有整本的大戏,也有大量折子戏
D. 既有整本的大戏,剧目丰富,表演考究,也有大量折子戏
【答案】1. A
2. B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的能力。
精华:意思指事物之最精粹、最优秀的部分。精粹:精美纯粹。京剧集中的是南北音律中最
优秀的部分,应选“精华”。
擅长:指独具某种特长,表示在某一专业方面特别精通。善于:在某方面具有特长。语境是
说传统京剧在表现历史题材方面很精通,应选“擅长”。
更叠:一层一层不断叠加。更迭:更换;轮流。语境修饰“岁月”,表示轮换,应选“更迭”。
故选 A。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整本的大戏”“大量折子戏”是从剧情长短上对照说的,不能分开,排除 D;
应先说“既有……也有……”才能说“剧目丰富”,“表演考究”属于细节,应放到后面,排
除 AC。
故选 B。
3. 下列文学常识的表述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论语》是由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著的编年体著作,是儒家的经典著作。
B. 《孟子》是春秋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他的治国思想,是“五经”之一。
C. 《庄子》常用寓言表达深刻的思想,《庖丁解牛》《五石之瓠》均选自《庄子》。
D. 《墨子》有上中下三篇,作者墨翟是春秋战国时期思想家,是墨家学派创始人。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编年体”错,《论语》是语录体。
B.“春秋时期”错误,是战国时期;“是五经之一”错,“五经”一般指儒家典籍《诗经》《尚
书》《礼记》《周易》《春秋》的合称。
D.“作者墨翟”错,《墨子》由墨子自著和弟子记述墨子言论两部分组成。
故选 C。
二、(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知识,竟
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你是否有过这样的体验?如今,面
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②信息爆炸的时代,一种相反的体验却是“信息收缩”。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一
些人仿佛置身迷宫之中,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
“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
于是,分享同一个段子,阅读同一篇网文,转发自同一个大 V……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
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
③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然而,走捷径总是更简单。喜欢大而化之,
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对
思辨性、专业性强的内容,对复杂的哲理、深刻的思考,反而不再感兴趣。长此以往,思考
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毛。
④技术的演进对人类思维的影响,是一个引人思考的哲学命题。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
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
绝。如果说电视因其直观性、娱乐性而弱化了思考力,那么互联网信息的碎片化、芜杂化,
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波兹曼的思考,是向时代的发问:当技术在获取知识
的途径上做了一个减法,我们如何给自己的思想做一个加法?
⑤实际上,网络并没有改变人们的思维实质,只是改变了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
及的庞大信息,是迷失方向还是有效整合,取决于思考习惯的养成。满足于当复读机、传声
筒,不愿思考;满足于浅阅读、浅吸收,不会思考;满足于囫囵吞枣、一知半解,不善思考,
最终就是人云亦云、亦步亦趋。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
思维路径、认识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如果是简单化观点,更需要想想其中的逻辑
误区、认识盲点,不仅是否定肯定,而且要理解分析。
⑥在易如反掌地拥有“观点”“态度”和“感受”之时,更需防止盲目、偏见和极端挤
占了逻辑与理性的空间。不管哪个时代,也不会每个人都是思想家。然而,每个人却都可以
成为一个思考者。不是只当数据丛林中的猎人和采集者,也应该有不甘为“信息传播者”而
愿为“思想瞭望者”的志趣。叔本华说,经过自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
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
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
⑦“思考是勤奋的一部分,人最大的懒惰是思想懒惰”。身处这个时代,有太多声音萦
绕耳边。要在花繁柳茂中拨开、雨骤风狂里站定,不仅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眼
界,也需要“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思考,唯如此,“蓦然回首,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的顿悟,才能于众里寻他中浮现眼前。
摘自《不做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4. 下列对于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②段是说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不知筛选、甄别,只会“转发”“点赞”,就不会
独立思考了。
B. 第③段认为思考是一种能力,需要不断练习才能提升,但也要接受立竿见影,流于表面
的现象和一看可知的结论。
C. 第⑤段是说网络只是改变抵达思考的方式,面对触手可及的庞大信息,我们要着力于思
考习惯的养成。
D. 第⑥段是说只要人们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人类智慧就能真正保持增长,人类文明
就一定能取得进步。
5. 下列关于文章论点或论证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的题目提出否定式观点,第①段列举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引出论点。
B. 文章的第③段、第④段和第⑤段,使用的是相同的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C. 人不能甘为“信息传播者”,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证明每个人都能成为思考者。
D. 结尾引用名言,发出呼吁的目的是希望人们勤于思考,克服思想懒惰。
6. 根据文章内容,下列做法属于“独立思考”的一项是( )
A. 读到心灵鸡汤、励志美文时,不假思索立即转发。
B. 依据“点击”“点赞”的数量决定自己的阅读内容。
C. 喜欢看电视,尤其是热衷于观看娱乐性的节目。
D. 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特别注重系统性积累。
【答案】4. C
5. C
6. D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只会‘转发’‘点赞’,就不会独立思考了”错误。原文为“面对海量资讯、多元观点……
因为通道太多而束手无策,不知道该如何筛选甄别。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
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
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原文是说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并没
有说只会“转发”“点赞”,就不会独立思考了。
B.“但也要接受立竿见影,流于表面的现象和一看可知的结论”错误。原文为“喜欢大而化
之,喜欢立竿见影,喜欢流于表面的现象,喜欢一看可知的结论,这样的‘认知取向’之下……
长此以往,思考力就在简化中退化,自己的头脑变得空空如也,没了沉潜深流,徒剩一地鸡
毛”,可见作者对“立竿见影,流于表面的现象和一看可知的结论”是持否定态度的。
D.“只要人们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人类智慧就能真正保持增长,人类文明就一定能取
得进步”错误,原文为“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
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原文是必要条件关系,选项变成了充分条件关系。
故选 C。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引用叔本华的话是证明每个人都能成为思考者”说法错误,原文为“叔本华说,经过自
己思考获得的真理像自己天生的四肢——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属于我们。只有保持独立思
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不是证明每个人都
能成为思考者,而是证明只有保持独立思考和理性思辨,才能真正带来人类智慧的增长。
故选 C。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A.结合第一段“转发的热门文章,原来是炒作;欣赏的名人名言,居然是代笔;分享的养生
知识,竟是伪科学;各种心灵鸡汤、励志美文,其实似是而非……面对海量信息,该给自己
提个醒:不要让自己的头脑,成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可知读到心灵鸡汤、励志美文时,
不假思索立即转发不属于“独立思考”。
B.结合第二段“所以,‘转发’‘跟帖’的热度,成了信息选择的风向标;‘点击’‘点赞’的
数量,成了观点参考的指示牌……在信息的狂涌中,难免失去了独立思考的宁静”可知依据
“点击”“点赞”的数量决定自己的阅读内容是失去了独立思考的行为,不属于“独立思考”。
C.结合第四段“美国学者尼尔·波兹曼曾忧心,电视的流行让人越来越不愿阅读,越来越不
愿思考,甚至造成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隔绝……也可能给我们的心灵带来同样的影响”可知喜
欢看电视,尤其是热衷于观看娱乐性的节目不属于“独立思考”。
D.结合第五段“即便是碎片化阅读,也需要系统性积累,才能把握住背后的思维路径、认识
方法,从而将知识转化为智慧”可知进行碎片化阅读的时候,特别注重系统性积累属于“独
立思考”。
故选 D。
三、(1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亡妻王氏墓志铭
苏轼(宋)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赵郡苏轼之妻王氏卒于京师。六月甲午,殡于京城之西。其明年六
月壬午,葬于眉之东北彭山县安镇乡可龙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轼铭其墓曰:
君讳弗,眉之青神人,乡贡进士方之女。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有子迈。君之未嫁事父
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其始,未尝自言其知书也。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亦
不知其能通也。其后,轼有所.忘,君辄能记之。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由是始知其敏而静
也。
从轼官于.凤翔。轼有所为于外,君未尝不问知其详。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日
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
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
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将死之岁,其言多可听,类有识者。其死也,盖年二
十有七而已。始死,先君命轼曰:“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他日,汝必葬诸其姑之侧。”
未期年而先君没,轼谨以遗令葬之,铭曰:
君得从先夫人于九泉,余不能。呜呼哀哉!余永无所依怙.。君虽没,其有与为妇何伤乎。
呜呼哀哉!
7. 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生十有六年而归.于轼
B. 见轼读书,则终日不去.
C. 问其他书,则皆略.知之
D. 余永无所依怙.
归:回家
去:离开
略:大体,简略
怙:依靠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其后,轼有所.忘/则瓠落无所.容
B. 日以.先君之所以戒轼者相语也/作《师说》以.贻之
C. 由是始知其敏而.静也/蟹六跪而.二螯
D. 从轼官于.凤翔/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9.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B.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C.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D. 君之未嫁/事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皆以谨肃闻
10. 下列选项中涉及的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治平二年五月丁亥”中“治平”是皇帝年号,“丁亥”则是干支纪日法。
B. 文中的“明年”指第二年,和“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的意思一样。
C. “汝必葬诸其姑之侧”的“姑”和“便可白公姥”的“姥”含义是不同的。
D. “未期年而先君没”中的“期年”意思是“一整年”,“没”就是“殁”。
1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作者选取妻子王弗几则日常生活事件,突出了她贤敏睿智和她对生性率真的“我”的忠
告与帮助。
B. 文章用较多笔墨记述王氏“从轼官于凤翔”的往事,表现她观察生活的精细和见识的卓
然过人。
C. 苏轼提出在人际交往时要对两类人应保持警觉:一是见风使舵、投人所好的人,一是对
结交过于轻率的人。
D. 本文于记事中寄托情思,记叙简洁而感情深挚,结尾用两个“呜呼哀哉”,表达作者失去
爱妻的悲痛。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曰:“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2)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
【答案】7. A
8. B
9. D
10. C
11. C
12. (1)说:“你远离父母,做事不可以不小心。”
(2)我在外和朋友们说话的时候,她常常站在屏风后面暗中听着,等我回来她还能复述出
来我们曾经说的话。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归:回家”错误。归,女子出嫁。句意:她十六岁的时候就嫁给了我。
故选 A。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我读过的书会有忘记的地方。
所:与后面的动词结合,构成名词性结构。句意: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
B.以:介词,用、把。句意:每天都把先父用来告诫我的话讲给我听。
以:连词,表目的。句意:写《师说》来赠给他。
C.而:连词,表并列。句意;由此才知道她贤敏、沉静。
而:连词,表并列。句意: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蟹钳。
D.于:介词,在。句意:她陪同我在凤翔做官。
于:介词,在。句意:我和客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你未嫁时,侍奉你的父母,出嫁后,侍奉我的父母,都因为谨慎恭敬而闻名。
“君之未嫁”对应“既嫁”,“事父母”对应“事吾先君先夫人”所以应该“君之未嫁”“事
父母”“既嫁”“事吾先君先夫人”后分别断句。
故选 D。
【10 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两句中“明年”的意思均为“第二年”。句意分别为:第二年的六月壬午日。/第二年,秦
国割汉中之地与楚国讲和。
C.“含义是不同的”错误。含义相同,均为“婆婆”的意思。句意分别为:千万把她埋葬在
她婆婆墓旁。/你这就禀告婆婆 。
D.正确。
故选 C。
【11 题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