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2022 学年北京东城区初三第一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及答
案
一、基础·运用(共 13 分)
为实地感受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的成果,班级组织了“寻找乡村印迹”系列实践活动,你所
在的小组负责布置展览和发言。
1. 展览第一版块讲述脱贫攻坚战的历史背景,同学找到下面这则材料: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一直在和贫困抗争。新中国成立前,中国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
家。在那个时期的影像中,中国百姓几乎都是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的模.样。新中国成立后,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开始向贫困宣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奉献了青春和热血,
带领中国人民在这块土地上,书写着最新最美的图画。摆脱贫困,①_________(园 圆)
梦小康,其中的艰辛不言而②_________(喻 遇)。为了这几千年的企盼,中国各族人民
③_________(孜孜以求 轻而易举),取得了今天的成就。
(1)有同学对加点字的读音有疑问,根据语境,为它们注音。
①“模样”中的“模”应读作_________。
②“前仆后继”中的“仆”应读作_________。
(2)有同学无法确认文段中三处横线应填入的词语,根据文段内容,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A. ①园梦
②不言而遇
③孜孜以求
B. ①圆梦
②不言而遇
③轻而
易举
C. ①圆梦
②不言而喻
③孜孜以求
D. ①园梦
②不言而喻
③轻而
易举
【答案】(1)
①. mú
②. pū
(2)C
【解析】
【小问 1 详解】
模样(mú yàng):人的面容或装束打扮的样子。
前仆后继(qián pū hòu jì):前边的倒下了,后边的紧跟上来。形容不怕牺牲,英勇奋战。
【小问 2 详解】
圆梦:实现梦想,把梦想变为现实。“圆”是圆满的意思;
不言而喻:用不着解释就可以明白。喻:了解,明白;
孜孜以求:不知疲倦地探求。轻而易举:形容事情容易做,不费力,省事。根据“中国人民
摆脱贫困”的艰巨性,可知应选用“孜孜以求”;
故选 C。
2. 展览第二版块表现乡村脱贫攻坚、实现小康的过程中党员干部的使命担当。下面是某同
学拟写的文字稿:
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就有对小康的憧憬。“民亦劳止,汔(qì庶几,差不多)可小康”(出
自《诗经·大雅》),意思是说老百姓太劳苦了,但求可以稍得安康。作为一种社会理想,“小
康”在中国人心中有着经久不衰的魅力。东晋诗人①__________就用“黄发垂髫,并怡然自
乐”表达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华民族同贫困作斗争的历史。
我们②__________真正了解有着广阔疆域、苦难历史的中国,③__________能真正读懂中国
反贫困斗争的艰巨。
奔向小康的路上,各级党员干部初心不渝,使命在肩,奋战在脱贫攻坚最前线。2020
年新年前后,一场新冠肺炎疫情呼啸而至。疫情之下,两支队伍逆流而上,一支是从全国各
地汇集湖北的抗击疫情的医疗队伍,一支是奔向全国各地贫困村的扶贫大军。2021 年,中
国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减贫速度之快、脱贫
规模之大、攻坚力度之强,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中国奇迹。
(1)根据语境,横线上依次填入的诗人姓名和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①陶渊明
②即使
③也
B. ①辛弃疾
②尽管
③可是
C. ①辛弃疾
②不是
③就是
D. ①陶渊明
②只有
③才
(2)为凸显这一版块,大家想贴出一幅文字内容为“小康”的书法作品。根据对这段材料
的理解,你会在下面作品中选择哪一幅?请简要说明理由。
【答案】(1)D (2)示例:选 D。这是隶书作品,既可以表现我国各级党员干部在建设
小康社会过程中的卓绝努力,也可以表现了我国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之快。
【解析】
【小问 1 详解】
①“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出自东晋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表现了桃源人的精神状态。
②分析语义,“真正了解有着广阔疆域、苦难历史的中国”是“能真正读懂中国反贫困斗争
的艰巨”必备条件,故应用“只有……才”。
故选 D。
【小问 2 详解】
考查书法作品欣赏。开放类试题,言之成理即可。
A.为毛体书法。毛体书法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开创的一种书法字体。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
的建立者和领导者,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杰出代表。选择这幅作品,可以表现我党在全面实现
小康社会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B.为楷书。这种字体字形方正,可为楷模。选择这幅作品寓意着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方法与
过程可以成为世界的楷模。
C.为篆书。篆书形成于秦朝,历史悠久。选择这幅作品可以体现人民对于小康社会的追求与
向往由来以久,体现我们为了实现小康社会所做的不懈坚持。
D.为隶书。隶书盛行于汉代,官府的公文多用隶书。选择这幅作品,可以体现我们各级党员
干部以实现小康社会为使命,攻艰克难,做出了巨大贡献与牺牲。另外,隶书脱胎于篆书,
是因为提高书法速度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字体,所以选择这幅作品,还可以表现我国减贫速
度之快。
3. 为开好总结会,很多同学都写了发言稿。下面是某位同学写的文字,请帮助完善。
在乡展览馆,我看到了 2012 年几个村子的照片。那时各村有很多残垣断壁。2013 年,
县里选配了一位基层工作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干部来担任党委书记。这位党委书记到处找年轻
人回来带领大家致富。很多人回来了,带领村民根据本村特点精准致富【甲】有经营头脑的
顾叔叔回来了,当上了一村党支部书记,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业【乙】懂旅游的陈叔叔回来了,
挑起了二村党支部书记的担子,带领村民发展旅游经济……乡里还培训村里的一些贫困群
众,让他们成为生态护林员。生态护林员守护着绿色生态,带动了更多贫困群众脱贫。就这
样,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收入越来越高,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2020 年,所有
村子都甩掉了贫困的帽子,这里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胜利。
这真是:
上联:①_______打好脱贫攻坚战
下联:想方设法绘成②_______图
横批:实干为民
(1)发言稿中【甲】【乙】两处缺标点符号,这两处依次填入正确的一项是( )
A. 【甲】冒号 【乙】分号
B. 【甲】破折号 【乙】逗号
C. 【甲】破折号 【乙】句号
D. 【甲】冒号 【乙】句号
(2)文中对联横线处所填内容还需斟酌,结合语境,选择最恰当的一组,并用正楷字抄写
在答题卡的田字格中。( )
A.①聚力同心
②绿色生态 B.①聚力同心
②精准致富
C.①持之以恒
②精准致富 D.①持之以恒
②绿色生态
【答案】(1)A
(2)A 聚力同心 绿色生态
【解析】
【分析】
【小问 1 详解】
本题考查标点符号的用法。作答此题,需明确破折号与冒号的区别。
①分说部分是总说部分的分项叙述,应用冒号;如果分说部分是对总说的部分注释,则应用
破折号。
②凡是用破折号表示注释的,可以把注释删去,句子的内容与形式仍是完整的;而用冒号的
则不行。
③冒号的提示作用必须发挥到句末,而破折号则可以只管到句中的一部分。
由选文“有经营头脑的顾叔叔回来了……懂旅游的陈叔叔回来了……”可知,此句话是在对
“很多人回来了,带领村民根据本村特点精准致富”这一现象进行举例。故甲处应使用冒号;
“有经营头脑的顾叔叔回来了……懂旅游的陈叔叔回来了……”可知,例子之间呈并列关
系,因此乙处应使用分号。
故选 A。
【小问 2 详解】
本题考查补写对联及字词书写。
由材料中“经验丰富的中青年干部、经营头脑的顾叔叔、懂旅游的陈叔叔、贫困群众”和“大
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可知,只有齐心协力,团结合作,才能打好脱贫攻坚战。因此
上联为“聚力同心打好脱贫攻坚战”;
由材料中“带领村民发展种植业”“生态护林员守护着绿色生态”可知,大力发展经济的同
时,不忘保护生态环境,因此下联为“想方设法绘成绿色生态图”;
故选 A。
第二小问要求用正楷字抄写在答题卡的田字格中。
首先要保证汉字书写绝对正确;其次要掌握好所给汉字的间架结构和各部分比例;注意辨析
字形,认清字的结构,不写连笔字,要一笔一划,横平竖直地写,谨慎用笔,不要漏写、多
写、错写。注意“聚”“绿”等字的正确书写。
二、古诗文阅读(共 17 分)
(一)默写。(共 4 分)
4. 第(1)~(3)题任选两题作答,第(4)(5)题任选一题作答。
(1)____________________,拔剑四顾心茫然。(李白《行路难》)
(2)沙鸥翔集,___________,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范仲淹《岳阳楼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里,既点明酬答之意,又包含共勉之情的一联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面对因挫折而意志消沉的朋友,你会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诗来激励他。
【答案】 ①. 停杯投箸不能食
②. 锦鳞游泳
③. 春蚕到死丝方尽
④. 今日
听君歌一曲
⑤. 暂凭杯酒长精神
⑥. 示例:长风破浪会有时
⑦. 直挂云帆济沧
海/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解析】
【分析】
【详解】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
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1)—(4)题中注意“箸、锦、
鳞、凭”等字的正确书写;
第(5)题只要是能起到激励和勉励作用的诗句都可,如:“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
寒来。”或“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二)(共 5 分)
阅读《水调歌头》《月夜忆舍弟》,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5. 《水调歌头》这首词从不同角度写了“月”的特点。“明月几时有”从时间长度写月亘
古长悬。“①___________”一句不仅从会间距离直接写月距人间甚远,也明确表现了月带
给人的身体之感。“月有阴晴圆缺”一句则从明暗、形状写月的②____________,富有哲理
意味。
6. 这两首诗词除了表达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之外,还表达了不同的情绪或思考。结合具体语
句,谈谈这两首诗词表达了哪些不同的情绪或思考。
【答案】5.
①. 高处不胜寒
②. 明暗形态变化
6. 《水调歌头》除了表达了对弟弟苏辙(字子由)的怀念之情,但并不限于此。“但愿人
长久,千里共婵娟。”苏轼在中秋之夜,还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美好祝愿。
《月夜忆舍弟》中“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达了对分居两地的亲人的思念之情。“寄
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交代了天下因战乱而离别的情况很多,表达了对饱受战乱颠沛流离
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解析】
【分析】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的分析理解。
(1)“高处”从空间上写出“恐琼楼玉宇”,“不胜寒”从人的感觉上写出了月的清冷给
人的寒冷之感。故空一:高处不胜寒。
(2)“月有阴晴圆缺”中“阴晴”写出了月的明暗变化,阴则暗,明则晴;“圆缺”写出
了月的形态变化,月初月末则缺,月中则满。故空二:明暗形态变化。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感情。
根据《水调歌头》中“中秋”“作此篇,兼怀子由”可知作者是在中秋佳节因为思念弟弟子
由才写下这首词。“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埋怨明月故意与人为难,给人增添忧愁,
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
同情。“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又由中秋的圆月联想到人间的离别,同时感念人生
的离合无常。词的最后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这是对
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祝愿。
《月夜忆舍弟》中“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
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信手挥写,若不经意,看似
与忆弟无关,其实不然。不仅望月怀乡写出“忆”,就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
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这两
句诗也概括了安史之乱中人民饱经忧患丧乱的普遍遭遇。“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进一
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老是不能送到,更何况战乱频繁还没有
停止,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表达了对饱受战乱颠沛流离之苦的百姓的同情。
(三)(共 8 分)
阅读《醉翁亭记》,完成下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
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
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
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
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
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
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
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
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
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7. 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或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醉翁之意. 出其不意. 志得意.满 称心如意.
B. 往来而不绝. 韦编三绝. 滔滔不绝. 连绵不绝.
C. 秀.而繁阴 秀.外慧中 后起之秀. 山清水秀.
D. 朝而.往 闻风而.动 满载而.归 劳而.无功
8.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翻译:远远看去,那树木繁茂、幽深秀丽的地方,是琅琊山。
理解:本句简要交代了从周围众山中判断琅琊山的依据,为引出醉翁亭作铺垫。
B.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翻译:欣赏山水的乐趣,领会在心间,寄托在饮酒上。
理解:这句话承接前一句,阐发文章的主旨,即山水游玩之乐不及宴饮之乐。
C.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翻译:树林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这是因为众宾离开了,鸟儿在欢唱啊。
理解:此句写宴罢晚归、人去山空后的禽鸟之乐,这种快乐被作者认为是“乐”的最高境界。
9. 中国古代就有“安民之道在察其疾苦”的说法,结合上文和下面两则材料,说说欧阳修、
郭永和林则徐三者身上是如何体现“安民”的。
材料一:
(郭永)调清河丞,寻知大谷县。太原帅率用重臣,每宴飨①(xiǎng)费千金,取诸县
以给,敛诸大谷②者尤亟③。永以书抵幕府曰:“非什一④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
可乎?脱⑤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耳。”府不敢迫。
(《宋史·忠义·郭永》)
材料二:
十二年,(林则徐)调江苏巡抚。吴中洊(jiàn)饥,奏免逋赋(bū fù),筹抚恤。前
在藩司任,议定赈务章程,行之有效,至是仍其法,宿弊一清。赈竣,乃筹积谷备荒。
①飨:以酒食款待。②大谷:县名,即大谷县。③亟:同“极”,至。④什一:税收的额度,
指征收百姓收获的十分之一。⑤脱:倘若,倘使。⑥投劾:递交弹劾自己、请求去职的呈文。
(《清史稿·林则徐传》)
⑦洊:再,一次又一次。⑧逋赋:未交的赋税。
【答案】7. B
8. A
9. (1)欧阳修:“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可知太守与民同乐事的
思想。百姓生活幸福,是与太守一起宴游琅琊山醉翁亭,太守为自己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而
陶醉。
(2)郭永:““非什一而取,皆民膏血也,以资觞豆之费可乎?脱不获命,令有投劾而归
耳”,可知其拒绝幕府搜刮民脂民膏,仗义执言,为百姓请命。
(3)林则徐:“吴中洊饥,奏免逋赋,筹抚恤”,可知林则徐为受灾百姓申请赋税减免,
筹措赈灾物资,为百姓着想。“赈竣,乃筹积谷备荒”,平时储备好用于灾年救济的粮食,
打算长远。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言环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
现象。
A.意:名词,意趣/动词,预料/名词,愿望/名词,心意;
B.绝:都是动词,断,断绝;
C.秀:形容词,茂盛,繁茂/形容词,秀丽/名词,特别优异的的人物/形容词,秀丽;
D.而:表修饰,不译/表承接,然后/表修饰,不译/表转折,但是;
故选 B。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翻译和内容理解。
B.理解有误:根据“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可知山水游玩之乐才是醉翁的意
图,宴饮之乐不及山水游玩之乐;
C.译句有误:正确的意思是“树林里的枝叶茂密成荫,禽鸟在高处低处鸣叫,是游人离开后
鸟儿在欢乐地跳跃。”“鸟乐”意为“鸟儿在欢乐地跳跃”。
理解有误:作者认为是“乐”的最高境界是“太守之乐其乐也”,与百姓一起宴游琅琊山醉
翁亭,为自己治下的百姓安居乐业而陶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