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6年7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邓小平理论概论真题.doc

第1页 / 共6页
第2页 / 共6页
第3页 / 共6页
第4页 / 共6页
第5页 / 共6页
第6页 / 共6页
资料共6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6 年 7 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邓小平理论概论真题 课程代码:0000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 均无分。 1.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A.毛泽东思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 D.科学发展观 2.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的会议是党的( ) A.十五大 B.十六大 C.十六届三中全会 D.十六届四中全会 3.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在实践基础上的( ) A.制度创新 C.理论创新 B.科技创新 D.文化创新 4.“三个有利于”标准具有内在的联系性,其中最基本的是是否有利于( ) A.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 B.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C.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D.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 ) A.落后的生产力同先进的生产关系的矛盾 B.政治体制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矛盾 C.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6.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核心和主体是( ) A.经济建设 C.改革开放 B.四项基本原则 D.市场经济 7.根据邓小平的“三步走”战略,到 2000 年要( ) A.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 B.使人民生活比较富裕 C.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D.使人民生活十分富裕 8.1988 年,关于地区经济发展方面邓小平提出了( ) A.“三个有利于”标准 B.“台阶式”发展的设想 C.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思想 D.地区经济梯次推进的战略构想 9.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是指由( )
A.速度型向效益型转变 B.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C.简单再生产向扩大再生产转变 D.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 10.公有制经济包括( ) A.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B.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股份经济 C.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以及混合所有制经济 D.股份制经济和股份合作制经济 11.邓小平认为中国农业的改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其中第二个飞跃是指( ) A.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废除人民公社 B.实现农业机械化和现代化 C.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和集体经济 D.实现农业产业化和市场化 12.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和雇佣劳动为基础,以获取利润为生产经营目的的经济形式是 B.私营经济 D.混合经济 ( ) A.个体经济 C.股分合作制经济 13.计划和市场( ) A.是划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重要标志 B.分别存在于不同的社会制度中 C.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 D.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14.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是( ) A.政企职责分开 B.党政职责分开 C.处理好国家和企业的关系 D.处理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1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者购买债券和股票所得到的利息和股息收入属于( ) A.按劳分配收入 C.剥削收入 B.按生产要素分配收入 D.经营风险收入 16.我国实行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A.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B.民主集中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7.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 A.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B.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C.人民当家作主 D.党和各级政府在法律范围内活动 18.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 ) A.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 B.思想保证和政治保证 C.文化条件和教育环境 D.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19.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社会根源是( ) A.资产阶级的人权主义 B.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 C.垄断资本主义的经济政治制度 D.世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20.发展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的根本原因是( ) A.发展中国家科学技术水平落后 B.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援助不够 C.发展中国家商品经济不发达 D.国际经济旧秩序仍然没有改变 21.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我们寄希望于( ) A.国际社会 C.台湾人民 B.台湾当局 D.综合国力的增强 22.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B.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域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23.我国新时期的统一战线是一种( ) A.经济联盟 C.思想联盟 B.政治联盟 D.民间联盟 24.改革开放以来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 ) A.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力量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C.新的中产阶级 D.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者 25.胡锦涛总书记在关于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中,提出( ) A.“四荣四耻” C.“八荣八耻” B.“六荣六耻” D.“十荣十耻” 26.2006 年 2 月 24 日,国务院第四次廉政会议确定今年反腐倡廉的重点是治理( ) A.商业贿赂 C.乱收费 B.卖官买官 D.公款吃喝 27.十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于 2006 年 3 月 14 日表决通过了( ) A.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B.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C.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D.关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决议 28.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下发通知,从 2006 年 4 月 1 日起( ) A.取消农业税 C.开征遗产税 B.调整消费税 D.提高增值税 29.2006 年 1 月 10 日,不顾西方国家压力,单方面重启核计划的国家是( ) A.印度 C.朝鲜 B.以色列 D.伊朗 30.联合国大会于 2006 年 3 月 15 日通过决议,决定设立人权理事会,以取代( ) A.人权委员会 C.人权大会 B.人权大会常务委员会 D.人权董事会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少 选或未选均无分。 31.邓小平指出,建设社会主义( ) A.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本国具体实际相结合 B.要一切从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 C.没有固定的模式 D.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E.要始终遵循经典作家说过的社会主义原则 32.1992 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中阐述了一系列重要思想,主要包括( ) A.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B.社会主义本质 C.改革党和国家领导制度 D.“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 E.发展才是硬道理 33.经济规律表现为一种客观的强制力量,人们可以( ) A.认识规律 C.改造规律 E.消灭规律 B.创造规律 D.利用规律 3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 ) A.公有制企业占多数 B.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C.国有企业占多数 D.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E.所有地方、所有产业公有经济都要占优势 35.改革开放以来,外资经济和港澳台投资经济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表现在( ) A.补充了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 B.扩大了出口,增加了出口创汇能力 C.丰富了商品品种,活跃了市场 D.创造了就业机会 E.引进了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3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与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原则区别在于( ) A.经济基础不同 B.阶级实质不同 C.国家政权组织形式不同 D.主体不同 E.宗旨不同 37.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就是要培育( ) A.有理想的公民 C.有文化的公民 E.有纪律的公民 B.有道德的公民 D.有创见的公民 38.香港回归祖国具有重大意义,它标志着( ) A.中国人民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 B.中国人民洗雪了中华民族的百年国耻 C.“一国两制”构想获得巨大成功 D.资本主义制度在香港的终结 E.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和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39.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要求是( ) A.生产发展 C.乡风文明 E.管理民主 B.生活宽裕 D.村容整洁 40.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 2006 年 4 月 16 日在北京会见前来参加两岸经贸论坛的连战等人时,就推动两岸关系和 平发展提出的建议是( ) A.坚持“一国两制”,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原则 B.坚持“九二共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重要基础 C.为两岸同胞谋福祉,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根本归宿 D.深化互利双赢的交流合作,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有效途径 E.开展平等协商,是实现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6 分,共 30 分) 41.为什么说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42.明确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有什么意义? 43.我国应如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4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45.简述邓小平提出我国必须实行对外开放的主要原因。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 3 小题,请任选 2 小题作答,全部作答只按前 2 小题计分。每小题 10 分,共 20 分) 46.试述改革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必要性。 47.试述依法治国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 48.为适应新时期、新任务的需要,应如何改善党的领导?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