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深圳大学2020研究生自然辩证法期末课程论文-李约瑟问题之我见.pdf

第1页 / 共5页
第2页 / 共5页
第3页 / 共5页
第4页 / 共5页
第5页 / 共5页
资料共5页,全文预览结束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0 引言
1 为什么中国的创新在明朝时期放缓
2 思想
3 制度
4 物质环境
5 结论
参考文献
深圳大学硕士课程论文 姓名、学号 陈家乐 2070276002 专 业 名 称 电子信息 学院(系、所) 计算机软件学院 任课教师姓名 刘宏 题目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深圳大学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 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作品或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 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李约瑟问题之我见 摘 要:李约瑟问题是在科学-文明史和比较文学史的研究框架下提出的,分析东西方文化的不同,以便更 好的理解中国文明体系的特质。中国没有产生近代科学与其社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这个问题往往分为 经济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在本文中将从社会学的视角,从思想、制度、和物质环境三个方面对中国明朝和 同时期的英国进行比较阐述观点 关键词:李约瑟,明朝,英国,社会学 0 引言 李约瑟本名约瑟夫·尼达姆,毕业于阿伯丁大学[1]。李约瑟在执教期间意识到,人类无论肤色、种族 在科学面前都是平等的。由此脑海中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什么现代意义的科学只在欧洲文明产生,而未在 中国产生[2]。李约瑟问题是历史谜团的其中之一,并且是庞大且复杂的问题。如何解释五百年前中国科学 创新速度放缓?除此之外,在经历了近四十年科学不太依赖自主创新的成长期且创新成为战略目标之后, 这些影响是否会浮出水面,成为中国发展的重大障碍。 对这些问题的分析往往分为两类。经济学的视角,但是由于数据本身的局限性,所得出来的观点也是 具有局限性的;社会学的视角,从社会发展以及社会行为进行讨论,所得出的结论更加广泛。本文将从社 会学的角度阐述观点。 1 为什么中国的创新在明朝时期放缓 李约瑟认为,答案在于中国无法摆脱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以及封建经济的困境,并且人民缺乏主动性, 同时由于官僚主义限制私人财富的积累防止创新技术的开发。李约瑟还指出,欧洲拥有凹凸不平,广阔且 复杂的海岸线导致了海上商业贸易的趋势,影响了整个欧洲大陆,而中国没有。 问题不是科学本身,而是在明朝时期,知识仍然在蓬勃发展,但是为什么科学并没有出现在中国?我 们的问题不是为什么科学在大西洋国家蓬勃发展,而是为什么在那之后它们成为了工业浪潮的基础?它是 如何在新的社会混合体中扮演重要的角色的?能够从中吸取对中国有帮助的东西吗?本文从思想,制度和 物质环境三个方面进行探讨。 2 思想 在明朝,大多数中国人认为生活是稳定的,是有组织的,在政府强而有力下进行的,而社会增长的概 念并没有被提出来,遵循保守主义的统治。在当时的农业生活,中国没有进行创新和实验。与同一时期额 的英国相比,那里反生了改良的发明,其中大多数是农业科学在农业的帮助所激发的。尽管在早期和其他 地方,创新可以使得个人富裕起来。但是直到十七世纪英国才出现了以物质进步和创造新知识的进步思想, 比如改革或革命。这种新的思想使得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与众不同,成为了英国进入现代社会的重要基础。 资产阶级通常是经商的人,只要他们有足够的资产,学问,理想和主动性,可以使得一个社会发生有 1
序的变化。在历史上这一类有影响力的行动者,无论他们出现在何处,以何种形式出现,都会看到他们在 构建和运行社会秩序承担责任,如开创职业和学术团体。在中国历史上来看,资产阶级的出现一直是国家 的潜在威胁,所以总是被管控。很明显,中国在历史上并不是资产阶级通过投资发明来充当创新的催化剂。 传统的中国贵族,商人和制造商都收到政府眼花缭乱的手段监督。控制和限制他们的活动。商人和制 造商在权利有很大的影响,可能会收到惩罚或因为过多的财富而收到谴责。因此,创新只能靠国家来实现。 而在欧洲他们的城市是自己负责事务和税收,并且不同的城市通过举办集会而产生联系,引进国外的思想 和技术。 3 制度 在传统的中国,皇帝是最高的权利和文化符号的象征[3],统治阶层的工作是维持现状,保留古老的智 慧,导致社会文化形态的固化[4]。可能涉及变革的科学会被视为潜在威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们对科 学研究的兴趣隐藏了在社会的角落。新思想会被认为是政治斗争的新工具,因此不受信任。因此在中国明 朝将科学研究和应用相结合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相比同时期的英国,社会最高层对科学有主动性,通过 独立的城市向全国蔓延,最大限度地激发了科技向生产力转化的潜能和创造热情[5]。 不可否认的是,中国历史上的许多发明都是在国家控制的行业内出现的,因此政府在刺激技术创新方 面的作用是积极的。但是不代表国家鼓励社会广泛的发明制造。正是因为如此,英国和中国的工业历史产 生了分支。在英国,国家鼓励社会广泛的创新,对新产品的追求和对利润的追求紧密联系。相比之下,中 国明朝的航行,虽然规模庞大和技术先进,但是却是为了建立朝贡关系,而不是为了贸易。 4 物质环境 在工业历史的早期,英国出现了大量的高技能工匠,正式因为创新者在第一次工业革命创造了大量的 技术创造力以及强大的经济动力[6]。当时科学家、工程师和发明家创造知识,有技能的工匠将科学进行应 用。中国现在利用固有的规模优势着手建立一个全球性的市场。由于权力的下放导致腐败的风险。一个社 会系统要进化和适应,需要同时结合松散和紧密的特性。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吸引了大量的外国公 司并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在 WTO 规则下的外商投资迅速发展。另一个是大量收购了广泛的外国知识产 权,随之带来的是大量的法律问题。尽管不断强调基础科学在国家计划中的重要地位,但是依然没有取得 重要进展。 5 结论 在传统中国,信任和共享价值低,个人追求自我和权力最大化。由于交易文化,一切东西都是以物易 物的方式进行的,所有交易基于成本效益的观点,寻求切实的个人利益,因此公共物品的观念薄弱。并且 对强大的国家有持续依赖。在这样的背景下,国家的基础研究难以发展,这是因为缺乏知识开放意识,与 国外的学术界联系薄弱。在解决这一问题的三十年努力中,进出之间的不平衡表明中国是一个持续的,大 规模的技术和知识进口国。与此同时,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在发生变化。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人类 自由的传播推动了进步,全球化的成为主要的催化剂。 2
参考文献 [1] 石路遥.在“李约瑟问题”之外 重观作为科学家的李约瑟[J].科学文化评论,2019,16(06):18-31. [2] 李建珊. “李约瑟问题” 的多视角解读[J]. 科学· 经济· 社会, 2018 (2018 年 03): 1-8. [3] 魏巍.李约瑟问题之浅议——从中国主体论出发的若干反思[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36(03):48-50. [4] 吕建富.中国社会文化形态的固化与李约瑟问题[J].经济研究参考,2012(04):16-22. [5] 邬晓燕.论绿色技术范式的制度建构——从李约瑟问题谈起[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7(01):105-110. [6] 宋圭武.“李约瑟问题”新探与进一步的思考[J].学习论坛,2012,28(01):75-80. 3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