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3年广东中山大学政治科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3 年广东中山大学政治科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简述题(在下列 8 个题目中,任选 6 题回答:每题 15 分,共 90 分) 1.政府是如何获得合法性的? 答:政府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获得合法性: (1)政权的存在时间,一般说政权的存在时间越长,政府的合法性就越强。已经建立 很久的政府通常受到公民的尊重,而新生政府的合法性往往不够稳定,许多老百姓不能确 定自己是否要尊重它。 (2)从来良好的政绩中获得合法性。保证经济的增长和充分就业,提供安全保障以抵 御外敌入侵和内部骚乱,公平对待所有的人,这些都有助于政府提高其合法性。 (3)从政府的组成结构中获得合法性。如果人们感到政府是公平地代表它们,而且在 选人官员是又发言权,他们就愿意服从。这也就是为什么立法机关要由人民选举的原因。 (4)通过操纵国家象征来来支持合法性。国旗、历史纪念别、爱国游行、有力的演说 等等都是让人们相信政府是合法的,是应当服从的。不过,合法性的其他要素减弱时,操 纵国家象征就变得没有作用了。 2.简要说明国家的基本要素。 答:国家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领土、人口、独立和政府,下面来一一说明: (1)领土。每个国家大体上都自己明确的地理区域,很难想象一个没有领土的国家。 一国人民的生活生产必须以一定的地域为基础,领土也是一国获得自然资源的保证,所以 历史上各国之间为了获得领土而不断的发生战争。没有领土的国家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人口。国家管理的实现是以一定的人口为主体和对象的,生产劳动的开展、社会 财富的积累是以一定的人口为基础的,没有人口则国家没有存在和建立的一必要。 (3)独立。国家应该是独立的,这意味着它能够作为一个主权实体来管理本国内的事 务和参与国际事务,若国家没有独立性、依附于其他国家,那么这个国家就不能成为一个 完整的国家。 (4)政府。一个国家必须明确拥有一些针对民众的有组织的力量,这主要指政府,没 有政府的管理,国家就如同一盘散沙,没有秩序和稳定可言。同时没有政府国家也不能很 好的荣辱国际社会。 3.简述民族国家建设可能面临的基本危机。
答:民族国家建构中面对的基本危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认同性危机。认同危机是建立国家时遇到的第一个障碍。原先认同于部落、地区 或其他亚国家团体的人必须认识到它们是这个国家的第一批公民。这并不会轻易、快速或 自动的发生。 (2)合法性危机。合法性也不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一个政府必须培养公民对它的尊重 和自愿服从,要让公民广泛认识到政权的统治时合法的。出现合法性危机的国家容易被颠 覆,没有合法性就意味着没有国家。 (3)渗透性危机。这主要是指国家实际上必须让所有的人服从政府的法令,即使是在 偏远的或文化迥异的地方。缺乏合法性意味着一个政府的法律职能停留在表面。 (4)参与性危机。但人们充分认识到自己被统治时,他们就要求能在政府例说得上话。 参与的愿望遍及社会各个领域。政府常常害怕扩大选举权,这就使得没有选举权的人反对 政府,造成政府合法性受到侵蚀。 (5)分配性危机。分配主要涉及“谁得到什么”的问题。一旦答中参与到选举中来, 他们就会感到对国家经济收入的分配是不公平的,他们就要按照自己的喜好来改变国家收 入的分配。这就出现了分配性危机。 4.权威主义政权的特征是什么? 答:权威主义国家是指那些既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也没有完全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 政治制度的发展中国家。20 世纪 60 年代、70 年代,一些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相继进人发达 资本主义行列,这种现象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把这些国家的发展模式称为权威主义。权 威主义国家的主要特征是: 第一,与权威主义的字面意义相反,政治威权较弱,因此鼓吹中央集权。传统权威已 经崩溃,现代程序权威还没有牢固确立。由于缺乏权威,统治者较多地运用强制性权力和 操纵性权力。权力更替往往带来动荡。 第二,政治权力集中于个人或少数精英集团,而不是政党手中;政党常常是统治者个 人的工具。政治反对派受到压制。 第三,社会受到国家的有限控制,实行较开放的民间经济活动,有的国家和地区因此 而进入发达国家行列。 第四,在意识形态上,往往以民族主义来动员社会支持;当民族主义号召力下降时, 有时会假借西方民主或社会主义进行政治动员。意识形态的先天不足使得威权主义政治缺 乏认同,所以,权威主义国家往往是赤裸裸的权力统治。 5.请列举当今典型的君主立宪国家并简要说明其共同特征
答:(1)典型的君主立宪国家有:英国、日本、尼泊尔等。 (2))君主立宪政体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之一,它通常存在于资产阶级在进行 政治革命时力量并不十分强大,革命以资产阶级于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妥协而告终的国家。 立宪君主政体本身就是这种妥协的产物。由于各资本主义国家的实际情况不一样,因而君 主的地位和实际权限也不一样,按照这种差别,君主立宪政体可以进一步分为二元君主制 和议会君主制。 (3)二元君主制形式上存在君主和议会两个权力中心,君主权力受到议会和宪法限制, 可是,实际上君主掌握着政府任命权、解散议会权、钦定宪法权等权力。二元君主制一般 存在于封建势力强大,资产阶级政治力量相对软弱的国家,如尼泊尔、摩洛哥等。 (4)议会君主整体的议会是国家最高权力的中心,政府由议会产生,君主受到宪法和 议会的实际限制,一般只具有国家象征意义。议会君主政体的议员是选举产生的,并由特 定任期,君主则是世系终身任职的,因此,议会君主政体只是部分意义上的残缺的君主制。 这种政体通常是那些资产阶级革命进行的不彻底的国家采用的政体形式,如英国、日本、 西班牙等。 (5)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立宪君主政体的共同特征是: 第一,都是资产阶级进行不彻底的产物,是资产阶级于封建势力相妥协的产物。 第二,君主的权力都受到议会的限制和制约,君主终身任职并可以世袭。 第三,议会是国家的权力中心,议员经选举产生,由固定任期。 第四,是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形式,只存在一些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中。 6.利益集团影响政府活动的策略有哪些? 答:(1)利益集团指社会中的一些成员为了共同的集团利益而结合在一起,通过积极 行动而达到共同目的的一种社会组织。利益集团的成员可能来自统一行业,也可能来自不 同行业。利益集团所要求的利益可能是特殊的也可能是具有广泛社会意义的,其活动范围 因追求的利益不同而不同,活动方式也是多样的。因此,利益集团不是一个纯粹的政治概 念。但是,任何利益集团都是潜在的政治性社团,它们均主动或者被动的对政府政策作出 反映,推动符合集团利益的政策出台和实施。它能够集中各种利益,成为政府的助手并且 制约政治权力。 (2)利益集团影响政府的策略和渠道有: 第一,个人联系。这是接近上层人物的最久远和最传统的方式。个人联系渠道是利用 家庭、学校、地方和社会联系作为接近政治上层人物的工具。 第二,政治代理人物。这是利益集团可以利用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渠道。这种渠道采取
由该集团的成员直接进入政策制定机构的方式而直接地和持续地表达其利益。 第三,政党渠道。在西方国家中,意识形态色彩浓厚的政党,一般在组织上也较为沿 革,成了利益表达的至关重要的渠道。 第四,立法机构、内阁和行政部门。这是利益集团经常利用的渠道,使用这一渠道的 策略包括出席议会的听证会;直接向政府官员提出看法;在会议、午餐会上于政府官员非 正式解除;发动选民;提起或者参加诉讼;对竞选提供捐款;提供研究成果或技术资料; 帮助拟定法案;参加抗议和示威。 第五,强制性接近也是表达利益要求的一种形式。抗议示威、罢工和阻挠都在西方国 家出现过多次。 7.在里普森看来,政治学的重大问题有哪些? 8.简要论述政治目的和政府手段关系的逻辑演进。 二(在下列 3 题中,任选 2 题回答:每题 30 分,共 60 分) 1.试述分析代议制民主的基本要素。 答:(1)代议制政体是一种典型的资产阶级政治统治形式。在这中统治形式中,掌握 政权的统治阶级组织本阶级成员甚至全体居民选出他们所信任的一些人作为代表,组成代 议机关,代表该国的全体居民或其中的部分成员,行使国家和社会的立法和行政等重大国 事的决策权和执行权。代议制是以少数受选民信任的代表原意并能够代表他们的选民的一 直实现对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决策和管理为前提的。代议制民主避开了一国特别是大国由民 众直接治理的现实困难,又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治理提供了一个合理而又具有可操作性的 模式。 (2)代议制度主要包括议会制、普选制、政党制和三权分立原则。 议会制是资本主义民主的标志,由于其成员均为直接或间接选举产生,被视为“人民 主权”的物质形态,因而也被宪法授予最终控制权。这种地位在内阁制国家尤为明显。议 会的地位随历史的变化而变化。最初,议会至上,司法权、行政权相对薄弱。随着行政权 日益膨胀,司法权逐渐独立,议会的至尊地位有所削弱。 普选制,是指所有成年公民除依照法律被强制剥夺选举权之外不受任何资格限制,普 遍地享有参与选举的权力。它依据普遍原则、平等原则、直接原则、秘密投票原则进行选 举。选举程序包括组成选举机构、划分选区、选民登记、候选人提名及竞选、投票及唱票 等环节。 政党制是西方资本主义民主的重要支柱,是资产阶级内部各种政治势力的一种平衡机 制。在资本主义国家中,政党具有目标制定、利益表达、动员和社会化以及精英的遴选和 形成的功能。政党主要负责推举候选人、竞选、组织政府以及其他的活动。
三权分立原则体现了权力制衡思想,是资本主义国家政治机器的组织原则。三权分立 主要指国家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之间的独立与制衡关系。美国是最典型的三权分立国 家,既有横向的制衡,也有纵向的制衡。 (3)代议制民主的这些基本要素相互倚赖,相互作用,从法律上确认了公民的自由、 平等权力,并不断扩大和发展个人权利,确立了法治原则,保障公民权利,促进了经济的 迅速发展,为维持资本主义的统治奠定了基础。 2.试述政治社会化的途径及其功能。 答:(1)政治社会化指一个社会中的政治文化通过某种方式而得以传播、普及和延续 的过程。政治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社会化,是政治文化的一个派生概念。政治文化与政治 社会化之间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目的与过程的关系,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2)政治社会化的途径有: 第一,家庭。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其中的关键 因素包括:父母、家庭生活、家庭关系。家庭教育在政治社会化中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儿童 阶段。家庭在个体的政治人格塑造、人生观的形成、基本政治生活规范的习得方面,起着 某种关键性得作用。 第二,学校。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学校教育是最系统化和强有力得影响因素。学校 是个体系统的学习和获得政治文化知识得最重要得场所。一般而言,学校教育巩固和拓展 了个体在家庭早期教育和影响下所形成得政治态度,确立了个体得某种政治价值观念以及 对政治体系的认知和认同,从而形成较为清晰得完整得政治价值倾向。 第三,社会。社会环境得影响是政治社会化得基本途径。首先,社会环境个体得政治 社会化过程得影响非常明显。其次,社会共同体在政治文化得社会化过程中起着某种强化 的作用,并成为促进个体参与政治生活和形成政治态度得主要因素。 此外,大众传播媒介也是政治社会化得重要工具,它一般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 视、书记以及电脑互联网等信息传播手段,它们具有超时空性、迅速性和大众性等特点。 媒介的传播政治信息功能,也为社会成员进行政治问题的讨论提供了查过浓缩和手段。 这些不同的途径以不同的方式在政治文化传播与延续的过程中发挥着自己特定的作 用。个体政治倾向的形成,政治技能的习得,是它们综合作用的结果。 (3)政治社会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核心地位,并对非主导型政治文化加以引导和制约。从社会 的角度而言,政治社会化主要是政治共同体传播主导型政治文化的过程,因而它是当政者 对全体社会成员进行的一种有目的的政治性为。
第二,培养公民的政治文化素质和提高公民的政治能力。通过政治社会化,社会的每 一个成员都会获得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信仰、政治知识和整字情感。因此也可以将政治 社会化定义为通过社会的政治教育方式,使政治文化个性化的过程。 第三,对反主导型政治文化的地址和斗争。在社会政治文化结构中,可能存在着某些 与现存政治制度相对立的亚文化系统。它使与主导型政治文化的政治价值取向相反的文化 系统,从而导致不同的政治观念和政治行为之间发生冲突。为了巩固现存政治体系,整字 共同体必须运用政治社会化的过程消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遏制敌对势力的发 展,从而维持其政治体系的稳定运行。 3.试析“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加强我国执政党建设的政治作用。 答:“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丰富了关于党的建设的思想,对于加强指政党建设具有重大 政治作用。江泽民同志在深入探索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同时,紧紧围绕建设什 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进行了长期的深入的思考,他指出:“执政党的建设和管理,比没 有执政的政党要艰难得多。”越是执政时间长了,越要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一定要从新的实 际出发,围绕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 两大历史性课题,以改革的精神研究党的建设问题,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为重点,全面推 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使党始终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充满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具体的政治作用为: (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这就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于马克思主义执 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充分发挥全体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全国各族人 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主体,人民群众积极性创造性的充分发挥是我们事业成 功的保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我们党全部奋斗的最高目的。 (2)实现人民的愿望、满足人民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三个代表”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整体。只有不断解放和发展 生产力,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才能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 利益提供雄厚的物质基础。只有不断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 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才能为发展生产力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不 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革和建设才能具有坚实的群众基础,人民群众才 能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身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中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 化是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和前提,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则是发展先进生产 力和先进文化的目的和归宿。 (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仅提出了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而且指 明了实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途径。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实到党和国 家制定和实施方针政策的工作中去。抓住这个环节落实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要求,坚持 用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来衡量我们的一切决策,就能 在全局上把握住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立党为公、执政 为民,必须落实到各级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行动中去。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 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群众诚心诚意
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这是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实践党的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必然要求和具体体现。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必须落 实到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中去。要围绕人民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来落 实,努力把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战略目标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把 实现人民的长远利益和当前利益结合起来。群众利益无小事。凡是涉及群众的切身利益和 实际困难的事情,再小也要竭尽全力去办。 (4)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 “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我们党 80 多年的一切奋斗,归根结底 是为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任何时候都必须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和尊重人民历史主 体地位的一致性,坚持为崇高理想奋斗和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坚持完成党的各 项工作和实现人民利益的一致性。学习胡锦涛同志“七一”重要讲话,兴起学习贯彻“三 个代表”新高潮,全党同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 个本质,切实地、具体地、深入地落实到各项工作中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