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1年湖北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1 年湖北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共 20 分) 1.垄断地租:指由垄断价格产生的超额利润所形成的地租。垄断地租的价格不由商品 的生产价格或价值决定,而由购买者的需要和支付能力决定。垄断地租形成的条件,乃是 某种土地的特别优越性和稀少性。垄断地租形成的原因,乃是对具有特别优越性的土地的 资本主义经营的垄断。 2.国内生产总值: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最终 产品和提供劳务价值的总和。所谓“常住单位”,其内涵与“常住居民”相同。一国的“常 住居民”包括:(1)居住在本国的本国公民;(2)暂居(一年以内)外国的本国公民;(3) 长期(一年及一年以上)居住在本国的外国居民。也就是说,在一国领土范围内,其居民 无论国籍如何,只要符合本国常住居民定义,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劳务 价值都可算作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的价值形态是指国民经济各部门增加值 之和,增加值等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总产出减去中间产品和劳务价值后的余额。 3.虚拟资本:指能定期带来收入的,以有价证券形式表现的资本。与信用制度相关, 虚拟资本包括资本市场上的金融工具如股票、债券及其衍生品。而在货币市场上的信用工 具如商业票据(期票和汇票)、银行承兑汇票,大额可转让存单等各种有价证券或债权债务 凭证是否是虚拟资本,关键是要看它们是否进行交易并给持有者带来资本化的收入。典型 的虚拟资本形式是股票和债券。虚拟资本是信用制度发展的结果,同时也改变信用,特别 是银行信用本身。货币的虚拟化是信用制度产生的前提;借贷资本信用关系是虚拟资本产 生的根据;社会信用制度的逐步完善是虚拟资本生产的基础。 4.股份合作制:指以合作制为基础,实行以企业职工的劳动联合与资本联合为主的企 业组织形式。股份合作制是兼有股份制与合作制特性的所有制实现形式,它的特点是把劳 动联合与资本联合相结合。它一方面保持了联合劳动和互助合作的性质,另一方面允许职 工持股,实现资本联合,使职工既是公有财产的所有者,也是个人财产的所有者,因而强 化了职工的主人翁地位和责任感,激发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 5.总供给:是指全社会通过生产,所提供的最终产品的货币价值总额。进行总供求关 系状况分析,总供给应使用不变价,是谓“实质量”,而总需求则使用现行价,是谓“名义 量”。与此相对应,宏观经济的实际运行中,若总需求大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上升;若总 需求小于总供给,表现为物价下降;若总供求大体平衡,则物价将大体稳定。 二、简要回答以下问题(每题 10 分,共 50 分) 1.既然单位商品价值的大小与生产商品的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呈反比关系,为什么商品 生产者还要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 答:
(1)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它的基本内容和要求就是:商品价 值由生产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按照价值量等价交换。 (2)商品的价值量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随着劳动生产率的变化,从而劳动生产率的 变化而变化的。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生产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它总是和具体劳动 相联系的。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值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商品的价值量却决于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同一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同一时间内创造的价值总量相同。但是单位商品的价值量 来说,它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生产率越高,同一时间内生产的商品越 多,则生产单位商品所需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越少,从而单位商品的价值量越少;反之, 越大。 劳动生产率有社会劳动生产率与个别劳动生产率之分。因为商品价值量是由社会必要 劳动时间决定的,不是由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时间决定,因此个别劳动生产率高或低, 都不会影响单位商品价值量。 (3)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虽不影响商品价值量,但却直接关系到商品生产者的利益。 因为,商品生产者的个别劳动生产率是和他在同一时间所创造的商品价值总量成正比。个 别劳动生产率越高的商品生产者,在同一时间内所创造的价值总量就越多,因而在市场竞 争中就会处于有利地位,获利多,发展快。反之,获利少,甚至因亏损而破产。因此,为 了在市场竞争中取胜,各商品生产者竞相采用先进技术,以提高其劳动生产率。 2.从商品价值形式的演变过程说明货币产生的必然性。 答:货币是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在商品经济中,商品的价值是通过货币来表 现的。 货币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商品交换过程的发展而发展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 品内在的一对矛盾。价值不能自我表现,必须在两种商品的交换中,通过另一种商品表现 出来。因此,商品交换中价值必然要求价值表现。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就是价值形式。价 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的,价值形式的发展经历了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 价值形式,总和或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发展为货币形式。 (1)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 简单的、个别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是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 这种价值形式虽然简单,却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本质规定。等号左边的商品绵羊主 动地要表现价值,并通过商品斧子相对地表现出来,处在相对价值形式的位置,起主动的 作用。等号右边的商品斧子作为价值的表现材料,证明商品绵羊具有同自身相等的价值, 处于等价形式的位置,起被动的作用。通过这种价值关系,商品斧子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 绵羊的价值形式,也就是成为商品绵羊价值的镜子。 由于商品交换是偶然的,等价物是个别的,这种简单价值形式既不完全,也不充分。 随着第一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增加了,商品交换的种类和
范围都得到了发展,简单价值形式便发展为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2)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 总和的或扩大的价值形式,是指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 在扩大的价值形式上,一种商品的价值已不是偶然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而是经常 地表现在一系列商品上,取得了扩大的相对价值形式。作为等价形式的已经不是一种商品, 而是一系列的特殊等价物。这时,特殊等价物价值就能够比较充分地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 劳动的凝结,它已经不是偶然地同某一种具体劳动所创造的商品相等,而是和各种具体劳 动所创造的商品相等。各种商品相交换的比例就自然地和它们各自的价值更为接近。这样, 商品的价值量能够更为正确地反映出来。 虽然扩大的价值形式中的商品价值的表现比简单价值形式更加充分,但仍存在许多缺 陷。从相对价值形式方面看,商品的价值表现是一个无穷的系列,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表现; 从等价形式方面看,没有形成一个大家公认的统一等价物。商品交换仍然是物物交换。这 些缺陷使交换经常发生困难。因此,扩大的价值形式必然逐渐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3)一般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分工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发展,逐渐从许多商品中分离出公认的一般等价物, 人们可以用它来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交换中所有商品的价值都由这一商品来表现,从而 使扩大的价值形式发展为一般价值形式。 一般价值形式的出现,是价值形式的重要发展。这个变化不是简单的等式位移,而是 反映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飞跃。商品的交换方式已由物物直接交换变为以一般等价物为媒 介的间接交换。商品生产者只要把自己的产品换成一般等价物,他的劳动就获得了社会承 认,就可以用它来换取自己所需要的任何商品。实际上,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已经开始 起着货币的作用。 不过,一般价值形式仍然存在着不足之处,一般等价物还没有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 它因时因地而异。在历史上,贝壳、盐、兽皮等都曾充当过一般等价物。随着商品交换的 发展,等价物终于固定在最具优势的贵金属—金银身上,由金银来固定充当商品交换的媒 介,这就是货币价值形式,于是货币便产生了。 (4)货币形式 当某种商品(主要是金和银)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 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货币形式替代一般的价值形式并没有发生本质的变化,惟一的区别只是一般等价物固 定于金银商品上。金银之所以能够取得货币商品的特权地位,是由于它的自然属性,使它 最适宜充当货币的材料。金银质地均匀,便于分割计算;质地坚固,不易损坏,宜于长期 保存;体积小价值大,便于携带。所以“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形式是最发达的价值形式,是商品交换发展过程中自发形成的产物,是商品内在 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3.试说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与部门内竞争和部门间竞争的关系。 答: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竞争使得各个企业与各个部门之间的利润率平均化。 (1)部门内部的竞导致社会价值的形成。部门内部竞争,是同一部门生产同种商品的 各个资本主义企业,为了争夺有利的生产、销售条件和获得超额利润而进行的竞争。竞争 的结果,使商品不同的个别价值,均衡为相同的市场价值,即社会价值。市场价值的货币 表现,就是市场价格,它是商品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同种商品在同一市场上是按照同一 个市场价格买卖的。这样,生产规模大,技术装备好,有机构成高的企业处于有利地位。 因为这些企业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但是在市场上却按照由市 场价值决定的市场价格出卖,这些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剩余价值,便竭力用最新技 术和扩大生产规模来降低商品的个别价值。由此可见,部门内竞争刺激了资本主义生产技 术的发展和部门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部门之间的竞争导致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各部门之间资 本有机构成不同,投入等量的预付资本,在不同部门获得不同的利润,这与利润作为预付 总资本的产物这一规定相矛盾,也是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实际情况不相符的。在资本主义 的自由竞争中,各部门的资本家不论从事哪一种商品的生产和经营,都要求大体上比例于 他们的预付资本量而获得相应的利润,否则就必然引起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流动,资本 由利润率低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自由转移。这种转移,是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的 竞争实现的。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使各个部门不同的利润率趋于平均化,形成平均利润 率和平均利润。在利润率平均化的条件下,各部门的资本家便可以根据平均利润率获得与 其投资量大小相适应的平均利润,即:平均利润=预付资本×平均利润率 平均利润率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第一,各部门的利润率水平。如果各个部门的利 润率水平比较高,则平均利润率也比较高;反之则比较低。第二,社会总资本在各部门之 间的分配,即投在各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比重的大小。如果投人利润率高的部 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本中所占的比重大,平均利润率水平就较高;反之则较低。总之平均 利润率的形成不是各个部门利润率的简单的和绝对的平均,而是一种利润率平均化的总的 趋势,平均利润率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客观经济规律。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资本平 均有机构成也会提高,因而平均利润率会趋于下降。 平均利润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在各部门的资本家之间重新分配的 过程。由于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各部门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量和该部门所生产的剩余价值 量就不一定相等。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等于、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和资本周转慢 于、等于、快于社会平均资本周转速度的情况,这些部门所获得的利润会高于、等于、低 于本部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从整个社会来看,利润总量和剩余价值总量是完全相等的。 三、论述题(每题 15 分,共 30 分)
1.试论通货紧缩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及政府应采取的一般政策。 答:通货紧缩,即相对于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而言,流通中的货币量不足,从而导致 物价总水平持续地下降。在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中,通货紧缩的情况并不多见,但自 1997 年 后,由于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持续几年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物 价持续下跌;社会消费占 GDP 的比重持续下降;净出口(国外需求)对国民经济增长的拉 动作用逐年降低;货币政策已陷入被动紧缩的境地;财政支出亦呈紧缩态势。 如果一种经济长期陷于这样的通货紧缩状态,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企业,由于供给过剩, 企业的产品要么卖不出去而造成积压,并由此导致资金周转不灵,甚至不得不停产或减产; 要么就将产品降价销售,那么企业就会减少盈利甚至发生亏损,严重者可以导致破产。其 次,居民也受到严重影响,由于企业的停产或减产,整个经济陷于不景气状态,社会就业 机会明显减少,一部分劳动者将被从就业的岗位上排挤下来,陷于失业或待业,其收入会 受到严重影响。即使仍处于就业状态的劳动者,也会由于企业的不景气而使工资水平下降, 从而导致生活水平下降。最后,对于整个国民经济而言,由于供给大于需求,生产将被迫 缩减,经济将陷于停滞状态,而—旦陷于这种状态,经济的发展、效益的提高、人民生产 的改善,则都无从谈起。 治理通货紧缩的主要措施包括: (1)结构调整 通货紧缩的物质基础是过剩经济产生大量的“多余”产品。这些产品由于超过了正常 的社会消费以及社会再生产所必需的物质储备而成为多余的,从而形成总供给与总需求的 矛盾。在供需总量矛盾的背后,通常隐含结构性矛盾,这在我国的宏观经济中表现的就更 为突出。因此治理目前的通货紧缩也必须从调整结构入手。 首先,调整所有制结构。通过所有制结构的战略调整,对那些长期亏损的国有中小企 业进行彻底清理,收缩国有企业的战线,把主要力量放在提高质量、提高水平上,而不是 放在外延型的规模扩张上。通过所有制结构的调整,会有大量的产品无市场的国有企业退 出竞争领域,将有助于减轻市场积压产品的压力,减少一部分无效供给。 其次,调整行业结构。应果断地减少对煤炭、纺织、制糖等传统行业的投入,加大电 子、航空、新材料、计算机等代表新兴技术领域的投资力度。在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时, 也必须向高新技术产品倾斜,以求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争取主动。 再次,调整产品结构。调整产品结构就是要将那些假冒伪劣商品淘汰出局,特别是对 那些直接威胁消费者健康和生命的产品,要通过工商、技术监督、卫生防疫、公安等部门 的联合行动,运用行政、经济、法律等手段强制收缴、销毁,对那些制假、贩假者予以严 厉处罚,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必须追究其刑事责任,从而达到净化市场、减少无效供给的目 的。 最后,调整技术结构。虽然对任何一个国有来说,其技术结构都存在高中低三个基本 层次,但同经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中低技术在整个技术结构中占有比重过大,不能单
纯为解决就业而过度依赖劳动密集型技术。调整技术结构就是要顺应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 高规律的要求,不断增加新技术在商品中所占的比重,减少落后技术提供的产品在市场的 比重,从而减少部分无效供给。 (2)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一般是指政府通过中央银行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来调节货币供应量和信贷条 件,以实现经济发展既定目标的经济政策手段。 货币政策主要包括两项内容:货币政策目标和货币政策工具。所谓货币政策目标是指 货币政策要达到的最终目标,即经济发展的目标、经济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和国 际收支平衡等。货币政策工具是指要实现货币政策目标所采取的手段,一般包括公开市场 业务,贴现率和法定存款准备率等。 自 1996 年我国实现“软着陆”后,货币政策就开始灵活微调,从“适度从紧”转变为 “适度放松”,1996 年和 1997 年按货币政策连续 3 次降息,1998 年以来货币政策又连续 2 次降息,尤其是 1998 年 7 月 1 日第五次降息,完全消除了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贷款而谋利 的可能。中长期贷款利率的下调,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和居民购买住房的成本。截止到 1999 年,已连续 7 次降息,目的就是要刺激经济的回升。 (3)财政政策 “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包括政府支出与税收。 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公共工程支出、政府购买,以及转移支付。 政府税收主要是个人所得税、公司所得税和其他税收。 财政政策就是要运用政府开支与税收来调节经济。具体说,在经济中存在通货膨胀时 期,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经济中存在失业,政府就要通过扩张性的财政政策来刺激总需求, 以实现充分就业。 扩张性的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开支与减税,政府公共工程支出与购买的增加有利于 刺激私人投资,转移支付可增加个人消费,这样就会刺激总需求。减少个人所得税(主要 是降低税率)可以使个人收入增加,从而投资增加,这样也会刺激总需求。 (4)解决供需问题应与推进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相结合 综上所述,要解决我国现阶段经济活力减退或通紧问题应创造一个既有利于缓解总量 问题,又有利于推进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的宏观经济环境。 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扩大内需的两个主要方面。投资需求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拉动作 用明显。尤其是目前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情况,增加投资对带动经济增长率具有不可替代 的作用。
扩大内需是为了解决经济总量不平衡,实现短期经济增长,而结构调整,则是为了国 民经济的长期发展。应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产业 组织结构和地区经济结构。应着眼于 21 世纪的产业竞争,迎接知识经济时代来临的挑战, 抢占制高点,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就目前来说,应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比如,我国已全面启动住房消费,然而, 具体做法仍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应该消除住房消费中的各种体制和政策制约因素。 2.试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及原因。 答:(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的经济职能 ①通过经济政策、经济立法和司法以及工商管理等办法,确立和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保证企业和个人的经营活动有一个良好的外部条件。 ②通过一系列的经济政策及其相关措施进行宏观调控,实现一些市场机制无法实现的 宏观社会经济目标,如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增长、国际收支平衡等。 ③按照社会效益原则从事公共产品的生产,包括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完善的警察 和国防体系;支持和承担科学技术研究与社会文化教育等,从而为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创造 条件。 ④通过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纠正社会分配不公,消除收入差距的过分扩大,提 高社会经济环境的稳定性。 (2)原因分析 ①宏观调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需要。管理活动是共同劳动的产物,这种共同劳动的规 模越大,社会化程度越高,管理就越重要。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物质基础是社会化大生产。 随着社会化的生产力不断发展和扩大,社会生产中的分工协作关系也越来越复杂,各地区、 各部门、各企业以及社会再生产各环节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在客观上就需要对整个国 民经济进行必要的管理和调控,以协调社会化大生产中方方面面的复杂关系。只有这样, 才能保证社会化大生产顺利、协调地向前发展。 ②宏观调控是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的需要。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是社会主 义生产关系的基础。它的建立,使国民经济不再被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分割,而是结成为一 个统一的有机整体。要保证这一有机整体的正常运行,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有效的宏观 调控和管理,使利用公有生产资料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的结果切实为全体劳动者的共同利益 和长远利益服务,而不是为少数人或小集团的利益服务。 ③宏观调控是保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顺利发展的需要。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 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市场机制在调节社会经济活动方面起 着基础性的作用。但必须看到,市场机制有其自身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如其自发性、盲目
性以及市场信号的滞后性等。要消除市场机制的弱点和消极方面,就要针对市场机制可能 带来的国民经济运行的偏差和问题,加强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引导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 康地发展。 ④宏观调控是确保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需要。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 满足整个社会不断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了确保这一目的的实现,社会主义国家必须 通过对国民经济的宏观管理,把整个社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加以有效地利用,促进社会 生产的日益增长和完善,促进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物质财富,来满 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⑤宏观调控是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物质利益关系的需要。通过对社会主义国民经济的宏 观调控和管理,有利于把社会的整体利益与企业的局部利益、国民经济运行的宏观目标和 企业生产经营的微观目标有机地结合起来,正确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之间的物质 利益关系。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