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9页
第2页 / 共9页
第3页 / 共9页
第4页 / 共9页
第5页 / 共9页
第6页 / 共9页
第7页 / 共9页
第8页 / 共9页
资料共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4 年湖北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考研 真题及答案 一、简答题(每题 15 分,共 90 分) 1.简述三种生产理论。 答:(1)国际上比较流行并获得一定认同的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有:资源永续利用 理论,外部性和公共物品理论,财富代际公平分配理论以及三种生产理论。前三种理论主 要由西方学者提出,其本身均有很高的研究价值,但它们都沿着西方二分法的思维模式铺 衍而成,基本立足于主宰工业文明时代的“人类中心论”,因而其本身又有许多不可克服的 矛盾。三种生产理论由我国的学者提出,融入了东方优秀文化的色彩,具有其自身的理论 优势。三种生产理论认为由人和环境组成的世界系统,在基本的物质运动的层次上,可以 抽象为由三种“生产活动”——物资生产、人的生产和环境生产——呈环状联结在一起的 结构。研究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实现,必须首先研究在当前社会结构下人类社会行为选 择、组织的原则和方法。而研究社会行为必须首先研究社会行为的宏观主体,考察由这些 宏观主体产生的社会行为的冲突与整合。也就是研究三大社会行为——政府行为、企业行 为、公众行为的运行与整合。 (2)在中国,叶文虎较早提出了包含人的生产、物质生产和环境生产的“三种生产” 理论。这一理论认为,人类的社会存在,客观上决定了人们既要生产物质资料,又要进行 人口自身的再生产,同时还要受到环境生产的外在制约。 (3)适度人口理论因应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与人口发展的外部,环境密切相关。 时至今日,可持续发展理论研究正成为时代的“显学”,如何适应新的形势,深化适度人口 理论研究,构筑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适度人口理论体系就成为时代的要求,具有重大的 意义。而“三种生产”理论正式顺应了这一潮流,为适度人口理论的发展作出了很大的贡 献。 2.简述人力资本投资方式。 答: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和发展,知识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并逐渐取 代过去资本、劳动、土地要素的作用和地位。人口作为知识的载体,人力(人口)资源的 开发利用和人力资本的投资在目前企业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企业获得竞争优 势和核心竞争力的关键。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人力资本的投资有利于企业参与全球化竞 争,有利于满足相关利益群体,有利于建立高绩效的工作体系。企业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 方式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和人力资本的投资,然而,企业在进行投资的决策过程中考虑到投 资机会成本的存在,权衡成本收益是很有必要。 根据人力资本理论,原生的劳动力并不是一种人力资本。必须对其投资才能转化为现 实的劳动力。而人力资本的投资方式中存在着两种非常重要的模式,那就是正规的学校教 育以及进入劳动力市场以后的在职培训。具体来讲:
(1)人力资本投资可以通过正规的在校学习和职业训等方式进行。对于个人来说,其 主要是选择正规的在校学习、在校业余学习和一般在职培训,特点是投资费用由个人支付; 对于企业来说,更多选择特殊的在职培训,其主要特点是投资费用由企业支付。个人选择 正规的在校学习或业余学习,可按两个时间段来分析。第一阶段,在个人达到劳动力年龄 之前,也就是说个人这时期内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很小或是为零。其主要表现为, 第一,在劳动年龄之前,按照相关法律规定如劳动法,个人不得进行或不适进行获得经济 利益的经济活动;第二,九年义务教育使得个人在这时期在校学习直接成本也很低。然而, 学习的收益却是很大的,其主要表现为,个人通过在校学习可以系统的、全面的了解掌握 诸如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的理论知识。这是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系统分析 能力的基础,将来获得较好工资报酬的必要条件。因此,个人在这时期学习的收益大于成 本的支付,选择在校学习是理性的,这时期也是个人在校学习的最佳时期。第二阶段,个 人达到劳动年龄,也就是说个人通过劳动力的付出可以获得经济收益,且随着工作经验的 增加,经济收益也越大并呈递增的趋势。这时期个人选择继续学习如在校学习或业余学习, 机会成本很大,也就是说选择学习将要放弃经济收益,从而增加了学习的机会成本。这时 期个人学习成本将包括学习的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个人在考虑收益时更重要是要考虑将 来的收益变化情况和在今后能在几年内补偿学习成本,如果成本大于收益,将不应放弃工 作而选择继续学习,反之将选择继续学习 (2)随着知识重要性的提高,企业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特别是高技术、高知识层次人 才的竞争。在新形势下企业为提高其竞争力,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在职培训。企业通过对员 工的在职培训来提升人力资本的投资,从而服务于企业的发展。企业在职培训可分为一般 在职培训和特殊的在职培训。一般在职培训是一种能够有效地、等量地提高提供培训的企 业生产率以及其他那些没有提供培训的企业的生产效率的人力资本投资,也就是说,员工 在某公司培训所获得的知识在另外企业里也同样可以利用上。在信息完全的条件下,未提 供培训的企业将有可能支付较提供培训企业更高的工资从而挖走培训的员工。在这种情况 下,企业将不愿意对员工进行一般的在职培训,因为企业在培训员工时要承担培训费用, 而未提供培训的企业却能在没有承担费用的情况获得培训员工。因此,一般在职培训的费 用由员工主要由员工个人支付,其方式表面为员工一开始接受较低的工资水平,员工在选 择是否要参与接受一般性在职培训时要考虑到外部工资即机会成本的大小及其接受培训后 工资变化情况,从而根据成本收益来权衡是否接受培训。企业特殊在职培训是一种使得员 工在本企业更富有生产效率,而对于他到别处工作时的生产效率没有影响,也就是说这种 培训对于提供培训的企业具有专有性和排他性的特征,非共同性。由于企业之间不存在对 此员工竞争,企业更乐意承担培训费用,企业与员工之间将构成一种“婚姻”关系,企业 与员工密切联系在一起。企业在支付培训费用时将确定在员工工资大于外部工资而小于内 部价值的范围内,这样对企业和员工都有利,因为员工离开培训企业将得到较低的工资水 平,所以员工在选择是否参加特殊在职培训时要考虑到其收益的变化情况即培训的机会成 本情况。同时,企业在决策在职培训时一方面要考虑到培训对提高生产效率的积极作用, 同时要考虑到员工的流动率和培训成本包括培训的机会成本,权衡其之间关系并做出理性 的决策。 因此,在校学习和在职培训作为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方式,不论个人或企业在选择是 否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或选择何种投资方式,要考虑到投资的成本收益情况,更重要是要有 机会成本的概念。
3.人口质量变化的经济效应。 答:人口质量是人口构成体系的总和。他所说的人口构成包括年龄性别构成、人口健 康状况构成、业务技术熟练程度构成、教育水平构成和社会阶级构成等。在传统的农业和 工业经济时代,人口的数量和结构直接影响着经济的发展;在知识经济时代,人口的质量 是关键的因素。 (在可持续发展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四维要素中,人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 首先,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口是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但人口规模过大,人口素质不高, 则会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障碍。 (1)人口质量存量及其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在某种意义上讲是人口质量投资的结果,由 于这种投资是一种聚集性投资,因而有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考察; (2)无论从家庭消费、家庭人口投资还是劳动力培养费用考察,中国家庭人口质量具 有投资水平低、提高较慢等特征,其中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投资相对增长较快,而健康投资 则相对增长较慢,甚至停滞; (三)虽然 1978 年以后中国人口质量投资增长较快,但与其他国家相比,仍然存在着 投资结构不合理、教育所带来的社会收益率较低的状况,其中教育对经济的贡献份额仅为 5.16%,大大低于其他国家; (四)中国人口质量存量不够并不仅仅是投资不足所造成的,它还同个人收入分配不 合理、劳动力市场不完善、教育体制存在弊端、经济体制落后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改革 不合理体制是提高人口质量在经济增长作用的关键。客观地说,上述研究成果对开拓中国 人力资本的研究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4.简述自然资源的评价原则。 答:循环经济是指在人、自然资源和科学技术的大系统内,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 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形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 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基本行为准则,以生态产业 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目的是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 可持续发展。循环经济从本质上讲是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兼而有之的一种“双赢”的生态 经济。它要求把经济活动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反馈式流程,所有 的物质和能源能在这个不断进行的循环中得到合理和持久的利用,以便把经济活动对自然 环境的影响降低到尽可能小的程度。循环经济依据自然生态的有机循环原理,一方面通过 将不同的企业、不同类别的产业之间形成类似于自然生态链的产业生态链,从而达到充分 利用资源、减少废物产生、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提高经济发展规模、质量的目的;另一方 面它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生产体系之间的系统耦合,使物质和能量多级利用、高效产出 并持续利用。 由循环经济的概念内涵可以归纳出自然资源 3 点基本的评价原则:
(1)“减量化”原则,是指生产和服务过程中,尽可能地减少资源消耗和废弃物的产 生,核心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2)“再利用”原则,是指产品多次使用或修复,翻新或再制造后继续使用,尽可能 地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防止产品过早地成为垃圾。 (3)“再循环”原则,是指废弃物最大限度地转化为资源,变废为宝,化害为利,既 可减少自然资源的消耗,又可减少污染的排放。如电厂粉煤灰用于生产建材产品、筑路和 建筑工程,城市生活垃圾用于发电等。 循环经济遵循以生态经济系统的优化运行为目标,针对产业链的全过程,通过对产业 结构的重组与转型,达到系统的整体合理。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念和与环境友好的方 式,利用自然资源和提升环境容量,实现经济体系向提供高质量产品和功能性服务的生态 化方向转型,力求生态经济系统在环境与经济综合效益优化前提下的可持续发展。 5.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马尔萨斯人口经济理论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 (1)人口原理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是从两个前提出发的:第一,食物为人类生存所必需。第二,两 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马尔萨斯断言在这两个前提下,人口的增殖比生活资料的增长快, 在一般情况下,人口以几何级数增加,而生活资料只以算术级数增加。他认为人类生存所 必需的生活资料是由自然规律限制的,在人口增加超过生活资料的增加而出现不平衡时, 自然规律必然使两者之间恢复平衡,所以马尔萨斯认为可以有两个途径抑制人口增长:一 是积极抑制即“罪恶和贫困”;二是道德抑制即主张无力赡养子女者不要结婚。马尔萨斯认 为产生社会弊病的原因是自然的人口法则。而社会制度仅仅是表面上的原因。人口原理的 一些基本点是错误的,但他的一些论点被古典学派用来论证地租规律、工资基金理论和经 济发展理论等。他提出了人口增殖率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并推动了人口学的创立。 但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是作为法国革命和革命的激进思潮的“消毒剂”而问世的, 由此奠定了其理论立场的错误根源。 从方法论上说,其错误在于他把人等同于一般动物,抽掉了人的本质特征。因而,马 尔萨斯把人口增长单纯归结为自然现象、生理现象,把生活资料看作几乎是制约人口增长 的惟一因素,忽视了社会制度和人类精神文化发展对人口生殖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马尔萨斯没有认识到在人类发展的不同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人自 身的生产有不同的规律。他把“土地报酬递减规律”作为他的人口论的理论依据,但土地 报酬递减规律完全抽象掉科学技术进步对生产力发展的作用,并假定全世界可耕地全部种 完了,这既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逻辑。
(2)人口法则 马尔萨斯把所谓支配人类命运的永恒的人口自然法则,归纳为三点:人口必然为生活 资料所限制;只要生活资料增加,人口一定会增长,除非受到某种非常有力而又显著的抑 制;这些抑制可以归纳为道德抑制和积极抑制。马尔萨斯依据这个“人口法则”,极力维护 私有制,认为人口的增长是与制度无关的自然规律。 虽然马尔萨斯的人口论存在一些问题,但是,它是第一部较为系统的人口学著作。所 以,长期以来吸引各方面学者的注意。有些西方学者根据历史发展,认为该学说尽管反映 了 18 世纪及其以前历史上人口发展的若干现象,但不能反映当时人口现象的社会原因,更 没有预见到现代科学技术在提高工农业生产与科学避孕的作用。因此,也有学者认为马尔 萨斯的人口学说在反映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规律基本上是正确的。总之人口问题是个社会 问题,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有不同的表现。 6.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方法有哪些严重缺陷? 答:从 2003 年起,我国开始实施一套国民经济核算工作的新的规范性文本,这就是《中 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2002)》。这套新的核算体系,努力做到基本上与联合国等国际组织 的国民账户体系相衔接。这是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第二次大转变,即由 MPS 和 SNA 相 混合的体系向 SNA 的转变。这次转变,从 GDP 的表述、人均 GDP 的计算、三次产业的划分、 价格指数缩减的计算、数据发布程序等各方面都作了和 SNA 更为一致的改革。尽管与联合 国标准比,还有一定差距,向国际标准完全靠拢,还有一个过程,但我国国民经济核算体 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已是确定无疑了。 现行核算体系以西方宏观经济理论为依据,将国内生产总值(GDP)作为核算国民经济 活动的核心指标。这有其合理性,因为 GDP 确实代表了一国或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和个 人在一定时期内全部生产活动(包括产品和劳务)的最终成果,可以对一国总体经济运行表现 作出概括性衡量,反映出一国(或地区)的经济实力,便于国际间和地区间作比较,为制 定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分析经济运行状况以及政府调控和管理经济提供重要依据和 参考。但 SNA 以 GDP 作为核算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也是有局限性的,也就是说,尽管 GDP 是宏观经济学所有概念中最重要的指标,但 GDP 并不是万能的。现行的国民经济核算 方法存在以下几点严重缺陷: (1)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例如,某地赌博和黄色交易盛行,也许 GDP 水平很高,但 并不能说明该地区经济发展能给人们带来幸福,而只能说明社会生活腐朽。 (2)它不能反映经济增长方式付出的代价。例如,如果只顾经济总量和速度.增长, 而不顾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那么,经济可能增长了,但环境可能严重污染了,今天 GDP 上去了,明天可能要为治理环境污染付出比今天增加的 GDP 几倍的成本。 (3)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和效益。例如,如果为了经济增长有高速度,而拼命消 耗资源,对资源采取低效的、掠夺式的利用,那么,可能一时经济上去了,以后经济持续 增长的后劲和潜力却丧失了。
(4)四是不能反映人们的生活质量。例如两个生产了同样多 GDP 的地区,如果以地区 居民十分健康,人均寿命很长,享有较多闲暇,而另一地区居民劳动十分紧张,疲于奔命, 人均寿命也短,那么,前一地区居民显然比后一地区居民幸福得多。 (5)不能反映社会收入和财富分配的状况。例如,即使两地区人均 GDP 水平相同,但 一地区贫富差距比另一地区大得多,显然,前一国的社会总福利要比后一国小得多。 二、论述题(每题 30 分,共 60 分) 1.试述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 答:(1)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人们在认识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总是要与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联系在 一起。实际上,解决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失调等问题的客观需要, 才是认识这些总是的实践基础,是社会实践呼唤着理论的产生。从理论上说,人口、资源、 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只能通过经济过程来实现,因此,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主要是一种 经济现象,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属于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或边缘学科。具体说来,它 是在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的基础上,从经济发展的角度,将这三个学科 中的有关内容抽出来结合而成的新学科。 根据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性质以及它所要解决的问题,或者从它所要研究 的主要内容来说,可以把它的研究对象规定为:它是一门以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 资源、环境三大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各自所起的作用为研究对象的科学。这个研 究对象的确定包含了以下要点:(1)强调了该学科的经济学性质,是以经济发展和经济过 程的分析为框架的,要求在分析和研究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的关系时不能离开这一点, 从而也就克服了以往研究中"两张皮"的弊端,即先谈人口问题,然后再谈资源和环境问题, 两个方面的问题并无实质上的联系,真正将人口、资源、环境统一在了经济学的框架之下, 实现了三者的有机结合,形成了统一的学科体系。(2)强调了该学科的主要研究内容,是 以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为主体,这就要求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之间的关 系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探讨,并且要结合不同的国情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人口、资源、环 境在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分别加以研究。(3)强调了该学科的文理交叉特征,既 涉及到一般的文科知识,也涉及到一些理工科知识,要求把这两类不同性质的学科融合起 来,解决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尤其是要解决好经济可持续发展中的模式选 择问题。 (2)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的缺陷 一门学科之所以能够区别于其他学科,关键就在于它的研究对象和学科体系的特殊性。 关于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由于受该学科形成时间短的限制,不可避免地 存在欠成熟的问题,其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没有从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表面现象抽象出这一学科最基本的概念,不是从一 个基本概念入手,进行科学的演绎,形成其学科体系,而是对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
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分而治之”的研究。这种做法,也就难以避免整个体系上不严 谨、漏洞较多的问题。 ②没有形成一条研究的主线,在内容安排上存在或然性,明显存在"切蛋糕式"研究的 缺陷,即不同部分的独立性太强,互相调换位置并不影响其整体结构(实际上是整体结构 不成熟所使然)。如人口与资源、人口与环境关系的分析,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 经济学的内容等,并不存在哪一个在前哪一个在后的问题,互相调换位置完全不影响其分 析结构。而一个学科在体系上成熟的标志之一应当是其体系的严谨性,各个部分在整个体 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就决定了各个部分在这个体系中的应有位置,不可以互相调换。 ③没有按照经常学科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即不是用经济学的思维方式与概念体系去 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和问题,而是采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研究人口与资源、 人口与环境关系中所存在的各种问题,因此,虽然也以经济学冠名,实则不是经济学的内 容;也有一些研究,在研究人口、资源、环境三个部分各自的内部关系时采用了经济学的 研究方法,但在整体把握上没有经济学主线的主宰,因而也难以形成严谨的体系。我们之 所以归纳出以上问题,目的不是批评,而是为了建设。因为只有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充 分了解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才有可能有所进步,使学科建设逐步走向成熟。 (3)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应该包含的内容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①导言 在导言部分,需要对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研究目的、学 科性质、学科体系以及它与人口经济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社会学、生态学、环 境管理学等学科的关系作出明确的界定和说明,使人一看导言就能清楚地知道这门学科的 轮廓和所要解决的问题。这是任何一门独立的学科都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也是应当在导 言中加以明确的。 ②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人口、资源、环境关系的理论分析 这一部分是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的主体。在这一部分中,应侧重运用经济学的理 论和方法,把人口、资源、环境置于经济学的框架之下,对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人口、 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系统的理论分析。从大的方面说,其内容应当包括:人口、资 源、环境在经济过程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的分析;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可持续 发展的关系的分析,这里既包括部分与整体之间的关系,也包括部分与部分之间的关系。 ③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 理论源于实践,但更重要的是应用于实践和指导实践。因此说,这一部分是人口、资 源与环境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或落脚点。在这一部分中,重点是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 的理论应用于我国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具体分析 之中,研究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基本对策,尤其是注重可选方案的制定
与论证,对各种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并从经济学的角度说明可选方案的制定依据和经 济合理性。从而使人们对制定和实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应当考虑的主要因素以及应当注 意的具体问题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以增强人们关于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促进我国及全 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2.试述对环境一经济系统的理解。 答:对环境一经济系统的理解要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一经济系统间所存在的物质、能量不平衡流动关系的解决 从表面看来,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处理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问题的背后,实际 上是关于在自然规律限制下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物质和能量的 流动关系问题,只是环境问题的外在表现形式,而内在的根本原因,则在于人类社会自身。 社会问题的解决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前提和基础。从“自然资源——产品——环境废物”开 放的线性经济运行模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闭环流动的循环经济运行模式 的转变,不仅是一次技术经济活动的范式革命,而且也是一次全面性的社会变革。只有整 个社会在思想认识上得到根本转变,建立起有利于推动循环经济实现的社会价值、文化、 道德、伦理和制度框架等社会环境,并具有资源投入、技术、信息和组织结构等方面的社 会物质技术保障,循环经济才能真正地得到落实。正如市场经济需要相应社会环境支持, 建立循环型社会是根本实现循环经济的题中之义。因此,发展循环经济,离不开相应的社 会环境条件作为基础,建立循环型社会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前提和保障。 经济系统作为系统科学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反映,是系统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由于 经济系统划分为生产、积累、交换、消费四个部分,每一个层次都有其自身的结构。循环 体系是作为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的一种动态均衡。建立绿色循环体系就是在追求保护 环境和发展经济的动态平衡中达到经济系统的优化。 循环经济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出发,来解决经济系统与环境系统之间所存在 的物质、能量不平衡的流动关系问题,实现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2)传统经济对环境一经济系统的割裂 传统经济是一种由“自然资源——产品——环境废物”所构成的物质单向流动的经济。 在这种经济中,人们以越来越高的强度把地球上的物质和能源开发出来,在生产加工和消 费过程中又把污染和废物大量地排放到环境中去,对资源的利用常常是粗放的和一次性的, 通过把资源持续不断地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数量型增长,导致了许多自然资源的短缺与 枯竭,并酿成了灾难性环境污染后果。 (3)循环经济把环境一经济系统有机结合起来 循环经济是目前国际上最能代表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战略模式选择。其核心是以物质闭 环流动为特征,运用生态学规律把经济活动重构组织成一个“资源——产品——再生资源” 的反馈式流程和“低开采、高利用、低排放”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得经济系统和谐地纳入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