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4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8页
第2页 / 共8页
第3页 / 共8页
第4页 / 共8页
第5页 / 共8页
第6页 / 共8页
第7页 / 共8页
第8页 / 共8页
资料共8页,全文预览结束
2004 年湖北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考研真题及答案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遗传:指人从上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 系统的特点等。遗传是人的发展的自然或生理的前提条件,它为人的各方面发展提供了物 质基础,没有这些基础就谈不上人的发展。但是,遗传素质只是提供了人的发展在生理方 面的可能性,它不是现成的知识、才能、思想、观点、性格、爱好、品德等,它不能决定 人的发展。如果离开了后天的社会生活和教育,遗传素质所给予人的发展的可能性变不能 变为现实。 2.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规律,对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具有能动作用。 这表现在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是一种转化活动的过程。这一转化活动的过程和应采取的 步骤是不同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规律的,它是与人们的精神活动的规律密切相联 的。教育自身的许多规律,是人类长期教育实践认识的结果,随着人类教育经验的丰富和 认识水平的提高,对教育规律的认识,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向高级,逐渐丰富深化,这 种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不会因为政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变化而被否定,二者之间是相对 独立的;第二,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的思想、制度、内容和方法,尽管受当时的政 治经济制度和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同时又是从以往的教育发展而来的,都与以往的教 育有着渊源的关系,都带有自己发展历程中的烙印;第三,教育具有与政治经济制度和生 产力发展的不平衡性。教育与经济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并非完全同步。这有两种情况: 一种是,由于人们的思想意识往往落后于存在,教育的思想和内容也往往落后于政治经济 制度和生产力的发展;另一种情况是,由于认识了社会发展的规律,根据社会发展的趋势, 预见到教育发展的方向,在旧的政治经济制度下,也可能出现新的教育思想。 3.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教育目 的的双重性表现在教育既有内在目的又有外在目的,或者说,教育既有直接目的又有间接 目的。由于立足点不同形成了两种本位论。个人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的提出应当根据受 教育者的本性,而不是从社会需要出发。他们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人, 充分发展受教育者的个性,增进受教育者的个人价值,评价教育的价值应当以教育对个人 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衡量。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要根据社会需要来确定,个人只 是教育加工的原料,他的发展必须服从社会需要;教育目的就在于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符合 社会准则的公民,使受教育者社会化,保证社会生活的稳定和延续。 4.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各种教育机构和教育规范系统的总和。它包括教育制度环境和 教育制度安排两方面。教育制度环境是指一系列用来指导教育生产过程的基本规则。教育 制度安排是支配各个不同的教育单位之间可能合作与竞争方式的一种安排。按照制度变迁 理论,制度环境的变化将决定着制度安排的变化,而制度安排则是制度环境的具体体现和 延伸。广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国民教育制度,是一个国家为实现其国民教育目的,从组织系 统上建立起来的一切教育设施和有关制度。狭义的教育制度是指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 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总体系,具体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目的、要求、 入学条件、学制年限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5.中等教育:指全日制普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职业中学、技工学校、农业学校及其 他半工(农)半读中学、业余中学。全日制普通中学的学制为 6 年(初中 3 年、高中 3 年。 也有实验“四、三”制及其他形式的),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和为高一级学校 培养合格的新生。中专、职业中学、农业中学的修业年限不等,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人才、 管理人才、技工和其他受过良好职业训练的城乡劳动者。 6.活动课程论:指为指导学生主要获得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而设计的一系列以教育性交 往为中介的学生主体性活动项目及方式。这一定义在本质上体现出五个基本概念和三层含 义:第一个基本概念是“直接经验”,它是相对间接的种族经验而言的,指个体亲身参与实 践活动而获得的知识、技能、情感等;第二个基本概念是“即时信息”,指当时当地的新问 题、新成绩、新任务、新机遇等等,这些即时信息既可以通过专门的信息活动获得,又可 以在其它活动中通过“附伴学习”得来;第三个基本概念是“设计”,暗指应根据教育方针 和教育目标规划活动课程的目标、类型以及程序;第四个基本概念是“系列”,指活动项目 及方式是系统而非零散的;第五个基本概念是“教育性交往”,它是活动课程意义上的活动 实现其对学生发展的价值的中介和枢纽。第一层含义是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互补统一, 即种族教育性经验和直接经验及即时信息在学生认知结构中的统一,共同促进学生全面均 衡的发展;第二层含义是活动课程贯穿着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这一思想,含尊重青少年儿童 的兴趣、爱好和需要来设计课程。第三层含义是保证教师的指导地位,忌放任自流。 7.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 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是 人类进行认识或学习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应遵循的重要原则。贯彻理论联系 实际的原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 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8.自我教育能力:指教育对象在接受教育者的教育、接受外部环境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基 础上,在自我教育活动中形成的一种自觉的、能动的自我选择、内化、反思、评价、调节、 规范的主观能力。由于自我教育能力是建立在自觉意识的基础上的,不是外力强加的,因 而是一种现实的、高层次的能力。具有这种自觉的高层次的理性能力,教育对象才能够自 觉地教育自己、改造自己、规范自己、实现自己、超越自己。在人格形成中自我教育能力 的提高不仅有助于个体的整体实践能力的提高,而且有助于充分发挥遗传的优质因素,遏 制不良因素。同时,这种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还对于环境因素的取舍具有能动作用。 9.陶冶: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得到道德情感与心灵的熏陶、教育的 一种教育方法。如果说讲授、谈话、讨论等是一种明示的德育方法的话,陶冶则是一种暗 示的德育方法。陶冶法的基本理论基础是环境与人的发展的相互作用。一般说来陶冶法有 “陶情”和“冶性”两方面的作用机制。陶情是一种与认知活动相互联系的情感和情趣的 化育过程;冶性则指与情感联系的认知上的进步乃至人格上的提升。陶冶的过程是陶情与 冶性两个过程的统一。因而在道德教育过程中陶冶的方法主要侧重于情感的陶冶,但其作 用当然也不止于情感的培育。情感陶冶法的具体实施途径一般是三个方面:教师的师爱、 环境陶冶、艺术陶冶。陶冶法的关键是要设置具有隐性教育意义的教育情境。主体的主动 参与是增强道德陶冶作用的一个重要条件,因为“参与”可以使环境变成一种具有亲和力 或亲切感的道德影响源。情感陶冶法广泛应用于德育过程之中。陶冶法的长处是教育意向 和教育内容寓于生动形象、趣味盎然的环境与活动之中,教育过程具有情感与认知高度统
一的特点,易于发动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想像和理解能力等等。陶冶法的短处是它不 能在短时间内传授明确和大量的知识信息,所以,陶冶法须与其他教育方法结合起来才能 发挥最大的教育功效。 10.班会:指班主任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一种有效形式和重要阵地。有计划地组 织与开展班会活动是班主任的一项重要任务。班会的内容与形式应该多样化,这样才能适 应学生的各种特点。组织班会活动要有计划,需要做好整个学期班会活动的一个总的设计、 总的计划,然后,对组织每一个班会要有一个具体的工作计划。只有发动好全班学生,群 策群力才能把班会开好。班会的主题和形式非常重要,同时,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 分发挥各人的才智,才能使学生个人得到提高,班集体得到发展。 二、填空(1 至 6 题每小题 3 分,第 7 小题 5 分,第 8 小题 12 分,共 35 分) 1.教育学是研究___________和_________,揭示__________的科学。 2.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的历史形态可分为:_________形态、_________形态、_________形态。 4._________规律和_________规律是制约_________的两个基本的规律。 5.教育要面向_________、面向_________、面向_________。 6.《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提出的教育四大支柱是:(1)学会_________,(2)学 会_________,(3)_________学会,(4)学会_________。 7.教育的特点就在于这是_________。它要解决的特殊矛盾是_________与_________之 间 的 矛 盾 。 它 的 特 定 功 能 就 是 把 人 类 积 累 的 经 验_________ 受 教 育 者 的 _________ 、 _________与_________,使他们的身心得到发展,成为社会所要求的人。 8. 夸美纽 斯著了_________,卢梭 著了_________,康德 在哥尼斯 堡大学开 始讲授 _________,赫尔巴特著了_________,斯宾塞著了_________,梅伊曼著了_________,杜 威著了_________,李浩吾著了_________,布鲁纳著了_________,赞可夫著了_________, 富尔著了_________。 1.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教育规律 2.历史法调查法实验法统计法 3.原始的教育古代的学校教育现代的学校教育 4.社会发展规律身心发展规律教育发展 5.现代化世界未来
6.求知做事生存共处 7.社会性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内化为知识技能品德 8.《大教学论》《爱弥儿》哲学《普通教育学》《教育论》《实验教育学》《学习与社会·儿 童与课程》《新教育大纲》《教育过程》《教育与发展》《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三、论述题(每小题 17 分共 85 分) 1.教育为何能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甚至是主导的作用?教育怎样才能发挥其主导 作用? 答:影响人的发展的后天因素中,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一定的制约作用,而比起环境 的自发影响来说,教育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这是因为: (1)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教育不管是有组织 的或是无组织的,系统的或是零碎的,家庭的或是学校的、社会的,都是有目的的培养人 的活动,它是以教育人为主要目的的活动。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 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更有利于思想 品德的培养,使年轻一代健康地成长。 (2)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教育,特别是学校教 育,是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按照一定的目的,选择适当的内容,利用集中的时间,有计 划地、系统地向学生进行各种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并进行一定的思想品德教育。而环境 中其他方面的影响,往往是自发的、偶然的、片段的,是不能与学校教育相比拟的。 (3)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培训过的教师来进行工作 的,教师受社会的委托来教育学生,他有责任来教育好学生,他对学生的思想、学业、身 体等是全面关心的,他又明确教育的目的,熟悉教育的内容,懂得教育这个转化活动的规 律和方法,自觉地促进学生按照一定的方向去发展。而环境中缺少这样的专职教育人员, 一般地来说,不如学校这方面的条件好与教育效率高。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在年 轻一代的成长中表现得更为明显,年轻一代正是长知识、长身体的时期,他们的主要任务 是学习,他们知识的获得和思想品德的形成,主要依赖于成人所给予他们的教育,不象成 年人那样,知识的增长和思想品德的提高,除依靠所受的教育外,更多地依靠工作的实践、 自学和自我修养。因而教育对年轻一代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比对成年人的发展所起的作用更 大一些。 因此,教育对人特别是年轻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技 术的日益进步,教育对人的发展的主导作用,表现得越来越明显。在现代社会中,很难设 想一个没有受过系统的学校教育的人能够参加工作和做好工作。但是,我们还应该注意到, 学校教育主导作用的实现,必须通过学生自身的积极活动。教育者应根据教育对象的身心 发展规律,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组织学生参加一些有利于身心发展的活动。同时,还 应争取学生家庭和街道、社、对等社会力量的配合,协同一致地去教育学生,才能使教育
的力量更大,教育的效果更好。 2.什么是个性的全面发展?为何要强调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 答: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学说是社会主义教育的目的理论基础,它是马构思主义 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社会主义教育目标的理论基础和参照标准。马克思的“人 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指人的体力和智力,在生产过程中得到多方面的、充分的、自由和统 一的发展,即人的体力、智力、能力、志趣精神、道德审美情趣等获得全面的发展,这是 当前我国家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所谓独立个性,说的是体、智、德、美等因素在受教育者个体身上的特殊组合,不可 一律化,即全面发展的个性。培养受教育者的独立个性是素质教育的要求。长期以来,我 国教育在指导思想上把全面发展和独立个性对立起来,在教育实践中排斥受教育者独立个 性的培养,从而也损害了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我们的教育不能没有统一要求,不能不促 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这应该说是正确的、合理的,但问题在于对统一性、社会化怎样理 解。统一性不等于一律化、模式化,排斥个性的自由发展。我们所说的独立个性是全面发 展的独立个性,所说的个性化是与社会同向的个性化,所说的自由发展是与社会同向的自 由发展。独立个性的发展,是受教育者的高层次的需要,也是他们使命感、事业心、创造 性的源泉。 3.请用事实与数据来论述教育在现代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 答:(1)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经济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引起一切人类社会生活发展变化的决定因素, 同样也是影响教育发展变革的决定因素。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经济条 件,也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定的客观要求。 ①经济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发展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证。经济 的发展也为教育的发展提出了要求。 ②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社会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决定着教育培养的各种规格、类型的劳动力的数量,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 ③经济发展水平及结构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教育的发展一定要与经济发展水平和 一定的经济结构相适应。 ④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手段。新的科技成就引入教育将大大提高教育手 段的现代化水平。 ⑤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有什么样的经济体制就有什么样的教育体制。 (2)教育对经济的推动作用
教育是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一个重要因素,虽然教育发展状况为一定社会的经济发展状 况所制约,但教育反过来对经济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①教育再生产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教育担当着再生 产劳动力的重任。 ②教育再生产科学技术。教育通过传递和积累科学技术从而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 能。 ③教育直接生产科学技术。教育,尤其是高等学校通过创造和发明新的科学技术从而 发挥再生产科学技术的功能。 举例:高等学校是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美国有 60%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集中在大学, 日本各大学的科研人员占全国的 40%以上。1982 年我国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上报的科 研成果有 570 项,其中可以用于经济建设,有推广应用价值的 466 项,已得到推广应用的 有 349 项,这些已推广应用的科研项目中,仅以单项经济效益在百万元以上的就有 90 项, 年经济效益共达五亿元以上。这充分说明了教育对发展科学技术,促进生产发展的作用, 增加经济效益的巨大作用。 4.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界对教学过程的性质展开过多次论争,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请你分析归纳一下,教学过程是一种具有什么性质的过程? 答:广义的教育过程除学校教育、教学以外,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群体教育 等,狭义的教育过程是指学校情境下的教育活动过程,主要是学生如何有效地学习和如何 指导学生学习以及如何培养学生完美的个性品德的过程。从学校教育来说,教育过程包括 四个因素:教师、学生、教育内容、教育手段。教育过程是多维度、多因素的复杂过程。 教育过程与社会、人的相互关系以及教育内部各要素之间的关系,构成了一系列错综复杂 的矛盾。 (1)教学过程是一个特殊的认识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引导学生掌握人类长期积累的 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的过程。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运用知识的认识活动是贯彻于教学过 程始终的主要活动。教学过程要受认识论的一般规律所制约。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 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 ①间接性。主要以掌握人类长期积累起来的科学文化知识为中介,间接地认识现实世 界。 ②引导性。需要在富有知识的教师引导下进行认识,而不能独立完成。 ③简捷性。走的是一条认识的捷径,是一种科学文化知识的再生产。 (2)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 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
识活动过程,它本身不是学生的身心发展过程。两者有根本的区别,这是十分明确的。但 是,教学过程强有力地影响学生的发展过程。促进学生身心发展也是教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因此,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也是一个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在教学 过程中,教师有目的、计划地引进学生能动地进行认识活动,自觉地调节自己的志趣和情 感,循序渐进地掌握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促进学生智力、体力和社会主义品 德、审美情趣的发展,并为学生奠定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5.请针对当前我国中小学德育存在的主要问题,论述德育过程为什么是教育者引导下学 生能动的道德活动过程? 答:(1)目前的德育工作在现实的教育效果、针对性、主动性和实效性上都存在问题, 对青少年学生的说服力和吸引力不强。要增强德育的实效性和感染力,注重方法的变革是 十分重要的,学校德育工作应注重“以德育人”。“以德育人”就是要求德育工作者不仅仅 在口头上要求学生有思想道德,更重要的是要用行动把什么是道德展示出来。以往,我们 更多的是要求学生言行一致,但笔者认为我们还应该强调广大的德育工作者言行一致。因 为行动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根本,只有坚持“以德育人”原则,才会真正不断改进和创 新思想道德教育,德育的工作才能有效果,落到实处。 (2)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下,学生主动地积极地进行道德认识和道 德实践,逐步提高自我修养能力、形成社会主义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是引导、培育和 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因而德育过程与品德过程之间有内在的联系。教师对学生的德育影 响,必须经过他们主体的选择、吸取与能动的实践活动,才能转化为他们的品德。 (3)德育过程是教师教导下学生的能动的道德活动。 ①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在活动中能动地实现的。儿童吸取社会的影响形成自己的品德。 主要是通过两个方面的活动。一方面,儿童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从他们的现实生活、 经济关系和社会交往中吸取道德思想,形成自己的善恶、是非等道德观念,产生好恶、爱 憎等情感,养成一定的行为习惯。另一方面,儿童上学以后,他们作为学生,在学校教育 引导下,开始转向主要是有目的的德育活动,日益自觉地发展自己的品德,提高自我修养 的能力。青少年学生在吸取社会和教育影响的活动中,不仅是被影响、被教育的对象,而 且是能动地吸取环境和教育影响的主体。因为他们逐渐已有自己的生活经验、价值观念和 思想倾向。 ②道德活动是促进外界的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自身品德的基础。将外部的教育影响比 较顺利地转化为学生的内在品德,从根本上说,这个转化只能在学生与外在社会相互作用 的活动中实现,而不能在他们处于静态中进行;而道德活动则是促进德育影响转化为学生 品德的基础。如果德育过程基本处于静态,只让学生端坐静听教师的长篇道德说教,不仅 缺乏使学生深感兴趣的外部教育活动,而且必将导致窒息学生内部的思想情感活动。 ②进行德育要善于组织、指导学生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学生的学习、 劳动、工作、社会服务、文娱和体育等外显的实际活动;二是学生在思想情感上进行的内
部心理活动。由于人的心理活动是外部世界的反映,所以一般来说,在德育过程中,首先 要组织好学生的各种表现为外部行为的实际的教育活动,才能启迪、激发和引导他们积极 开展内部心理活动,以促进他们的思想认识的提高和品德的发展。人们内部思想情感上的 心理活动一经发动和开展起来,又会表现出巨大的能动力量,以指导和促进他们的社会实 践活动。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