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 年湖北武汉纺织大学建筑环境学及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考研真题
建筑环境学
一、填空题(每题 4 分,共 20 分)
1、仅有热压作用的自然通风,当只有一个窗孔时,窗孔上部()风,中和面上()空气流
动。
2、空气年龄的定义是(),实际意义是()。
3、如果围护结构内某一断面上有水蒸气凝结,则说明该断面的水蒸气分压力()该断面温
度所对应的饱和水蒸气分压力。
4、纺织粉尘发生爆炸的条件有,()、()、()。
5、纺织粉尘的参数一般包括真密度和堆积密度、()、()、()、()。
二、问答题(每小题 10 分,共 40 分)
1、为什么微孔不连通的多孔材料吸声效果不好?而风道弯头有消声作用?
2、在围护结构的传热计算中,透过墙体、屋顶的传热过程视为非均质板壁的一维不稳定导
热过程,而玻璃板壁的传热计算则是按稳态导热考虑,请分析原因?
3、城市微气候有哪些特点?
4、目前空气净化的方法主要有哪几种?
三、分析论述题(每小题 20 分,共 60 分)
1、采暖负荷计算往往采用稳态算法,而空调负荷计算却必须采用动态算法,试分析其原因。
2、试论述纺织粉尘的治理方法。
3、在机械通风、空调系统中,可采用空气过滤的方式捕集悬浮颗粒物,请分析其捕集的机
理。
四、推导、计算题(30 分)
某教室的尺寸为长×宽×高=10×20×5m,教室内上课的人数为 100 人,每人呼出的 CO2 量
为 19.8g/h,室外空气中的 CO2 浓度为 0.05%(0.98g/m3),早上 8:00 上课前,教室内空气
中的 CO2 与室外相同。
(1)试推导教室内空气稀释方程;
(2)计算至 9:45 下课时,教室内空气中的 CO2 浓度(由门窗缝隙渗入的室外空气量按换
气次数 0.5 次/h 考虑)。
传播学理论与实务
一、解释(50 分,每小题 10 分)
1、群体感染
2、施拉姆
3、“使用与满足”
4、“子弹论”
5、媒介接近权
二、简答题(60 分,每小题 20 分)
1、试论现代社会“信息环境的环境化”现象。
2、请概括社会责任理论的主要原则并简要评价。
3、在传播学批判学派中,“文化研究”学者的主要观点有哪些?
三、分析题(40 分)
1947 年,社会学家卢因首次提出了“把关人”理论,50 年代,怀特首先应用这个概念进行
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研究。他以美国中西部某电讯编辑为研究对象,分析他对新闻的取舍情
形。结果发现这位编辑在一周内总共收到 11910 条通讯社来稿,而他选中的不过 1297 条,
大约只占来稿总数的 1/10,于是,怀特指出,这位编辑就是一位典型的把关人,他的日常
工作是一种十分突出的把关行为。
试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以下问题:
如何理解“把关”?大众传播中的“把关”行为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谈谈你对传媒组织在信息生产中“把关”活动的认识和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