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信息技术面试真题及答案
(第一批)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多媒体展示用 Logo 绘制的各种图形的过程,并且询问学生看到了什么?
学生给出的回答是“发现小海龟在屏幕上走动,并且留下痕迹”。
教师接着提问:“老师是如何来控制小海龟的?”
学生:“老师通过给出命令就能够控制小海龟行走”。教师接着说明:“通过给出命令就可
以控制小海龟的行走,并且绘制出多种多样的图形,本节课先来认识控制小海龟的界面。”
——引入新课——指挥海龟起步走-小海龟出场
(二)新课讲授
任务一:运行软件
教师提出问题“想要打开小海龟的舞台,需要怎么做?”
学生思考回答:“需要打开软件”,教师鼓励学生善于思考,并且布置小组任务,4 人为一
个小组讨论,根据以往经验打开软件并进行展示:
1.首先单击屏幕左下角的“开始”按钮;
2.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所有程序在菜单中单击“PClogo”。
3.在弹出菜单中单击“PClogo”图标→运行程序。
任务二:认识 logo 软件界面
运行程序之后,让学生观察每个部分都有什么特点,并且提问:每个部分叫什么名字。
学生观察之后回答:“分成了不同的窗格,一个窗格中有小乌龟,另一个窗格中有一些文字。”
老师鼓励学生观察仔细,并进行讲授:有小乌龟的窗格叫做“绘制窗格”,有文字的叫做命
令窗口。并且开始演示绘制图形,并且提问每个窗格具有什么功能?
学生观察并回答:绘制窗格是小乌龟的“舞台”可以显示绘制的轨迹。命令窗格输入命令,
通过命令控制小乌龟行走。教师评价学生总结能力强,并且进行提问:“logo 软件界面与
以前学习过的 Flash 和 Word 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学生同桌二人为一个小组讨论,并最终总
结出,如:都由不同的窗口组成,前面三个软件操作都直接在绘制窗口,但是 logo 的操作
在命令窗口,而执行在绘制窗口。
任务三:选择行走路线
教师展示小乌龟行走的正方形图形的作品,并且标注出 ABCD,让学生自己写出小乌龟行走
的路线,最终学生写出 A→D→C→B→A、A→B→C→D→A 两种路径。
(三)巩固提高
请同学派小组代表再次展示不同的打开 logo 软件的方法,并且说出 logo 软件界面与画图软
件的不同。
(四)小结作业
小结:总结今天学习的知识。
作业:思考如何绘制一个正方形,并进行尝试。
【答辩题目及解析】
1.说出两种打开 logo 软件的方法?
【参考答案】
1.首先单击屏幕左下角的“开始”按钮→在弹出的菜单中单击所有程序在菜单中单击
“PClogo”→在弹出菜单中单击“PClogo”图标→运行程序。
2.在桌面中找到 logo 软件图标→双击图标打开软件。
2.这节课的重点是如何设计的?
【参考答案】
【重点】认识 PCLogo 界面的组成。
【难点】PCLogo 界面与以前学习过的软件界面之间不同的比较。
(二)师生互动,分析任务
教师首先进行提问“放映幻灯片的方式,有哪个同学知道?”
任务一:放映幻灯片
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储备,选择放映方法并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的方式总结并演示方
法。根据多个同学的演示操作,教师给出评价并进行总结放映的两种方法:
第一种方法:
第 1 步:在窗口左侧窗格内,选定第 1 张幻灯片。
(三)学生分组,自由操作
学生同桌两人为一组,对知识进行熟练操作,在学生操作过程中,教师下场巡视并指导,收
集问题并解答。
问题 1:为何单击幻灯片视图放映按钮和单击菜单中观看放映命令出现的效果不同?
解答:单击幻灯片视图放映按钮从当前页开始放映;单击“观看放映”命令,从首页开始放
映。
问题 2:对幻灯片内容画线,若要更改,如何消除线?
解答:在画线后,再次右击,在弹出的菜单指针选项中,选择橡皮擦即可。
(四)小结作业
1.老师以提问方式引导学生一起简单回顾本节课所学知识点。
2.学生探究还有哪些更为简便的放映方式。
【答辩题目及解析】
1.说说放映幻灯片的几种方法及其区别。
【参考答案】
方法:
第一种方法:
第 1 步:单击窗口左侧内的幻灯片,选定第 1 张幻灯片。
第 2 步:单击窗口左下角的“幻灯片放映”播放按钮,计算机就会用整个屏幕显示第 1 张幻
灯片。
第二种方法:
打开“幻灯片放映”菜单,单击“观看放映”命令,也可以放映幻灯片。
区别:
单击窗口左下角的“幻灯片放映”播放按钮是从当前页开始放映。
在“幻灯片放映”菜单,单击“观看放映”命令是从首页开始放映。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有较大差异,针对此问题,你会采用哪些有效的做
法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参考答案】
(1)列出“零起点”和掌握“较差”这一部分学生需要补课的内容;
(2)让基础好的学生当小老师,以兵带兵,进行“扫盲”;
(3)设置分层任务,让每个学生在自己的起点上都有发展;
(4)针对分层任务,提供对应的助学课件,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及时的帮助;
(5)异质分组,发挥学生资源,互相帮扶;
(6)教师对“零起点”学生重点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