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年上海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60 分)
1.拉瓦锡用汞进行实验,发现了空气的组成.汞元素的符号是(
A. Ag
B. He
C. Hg
)
D. Mg
考点: 元素的符号及其意义。
专题: 物质的微观构成与物质的宏观组成。
分析: 根据元素符号所表示的元素分析解答.汞元素的符号是 Hg.
解答: 解:A、Ag 表示银元素,不符合题意;
B、He 表示氦元素,不符合题意;
C、Hg 表示汞元素,正确;
D、Mg 表示镁元素,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点评: 本题考查了元素符号的记忆和应用,注重基础,难度不大.
2.物质在不断的运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 冰雪融化
B. 大米酿酒
C. 木炭燃烧
D. 铁锭生锈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分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
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
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冰雪融化的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大米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木炭燃烧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化学变化.
D、铁锭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 A.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
变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
3.下列不属于化学研究对象的是(
)
A. 水的电解
B. 水的浮力
C. 水的分子结构 D. 水的元素组成
考点: 化学的研究领域。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化学研究的是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解答: 解:A、水的电解生成氢气和氧气属于物质的变化,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 A 错;
B、水的浮力属于物理学研究的内容,不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 B 正确;
C、水的分子结构属于物质的结构,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 C 错;
D、水的元素组成属于物质的组成,属于化学研究的对象,故 D 错.
故选 B.
点评: 熟记化学研究的对象,知道学习了化学后,我们能干什么,如何用化学知识服务于
社会.
4.向 pH=11 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溶液呈(
)
A. 无色
B. 紫色
C. 红色
D. 蓝色
考点: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
分析: 可以根据石蕊的变色情况以及溶液的 pH 值和溶液的酸碱性之间的关系分析解答.
解答: 解:酸性溶液可使石蕊变红,碱性溶液可使石蕊变蓝;pH=11,说明溶液显碱性,所
以向 pH=11 的溶液中滴加石蕊试剂,溶液呈蓝色;
故选 D.
点评: 了解相关知识即可正确解答:石蕊的变色情况是“酸红碱蓝中不变”;pH<7 的溶液
显酸性,pH>7 的溶液显碱性,pH=7 的溶液是中性.
5.含有+2 价氮元素的物质是(
)
A. N2O
B. NO
C. NO2
D. N2O5
考点: 化合价规律和原则;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专题: 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
分析: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 解:A、N2O 中氧元素显﹣2 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1 价,故 A 错误;
B、NO 中氧元素显﹣2 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故 B 正确;
C、NO2 中氧元素显﹣2 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4 价,故 C 错误;
D、N2O5 中氧元素显﹣2 价,故氮元素的化合价为+5 价,故 D 错误.
故选 B.
点评: 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能力.
6.定向爆破伴有反应:2Al+Fe2O3
Al2O3+2Fe,此反应中还原剂是(
)
A. Al
B. Fe
C. Fe2O3
D. Al2O3
考点: 还原反应。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在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剂失去了氧被还原,发生了还原反应; 还原剂是得到氧,
发生了氧化反应;此反应中,铝是还原剂.
解答:
解:由化学方程式 2Al+Fe2O3
Al2O3+2Fe 可知,铝在反应中得到了氧,发生了氧
化反应,是还原剂.
故选 A.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
的判断.
7.某矿石样本含有如图所示的四种元素,该矿石中可能含有的物质是(
)
A. CaCl2
B. SiO2
C. H2O
D. Fe2O3
考点: 金属元素的存在及常见的金属矿物。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根据给定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形式来分析判断.
解答: 解:氧元素在自然界中大多以游离态存在于空气中,硅元素既有游离态也有化和态
的,其中化合态的硅元素主要以硅酸盐或二氧化硅的形式存在,钙元素、硫元素在
自然界中以其稳定的盐的形式存在.
故选 B.
点评: 本题考查角度新颖,要求学生知道常见元素在自然界中的存在知识,难度不大.
8.物质的名称和俗名对应正确的是(
)
A. 碳 60﹣石墨
B. 氢氧化钾﹣纯碱 C. 氯化钠﹣食盐 D. 硝酸钾﹣草木灰
考点: 酸碱盐的应用;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 常见的碱 碱的通性;常见的盐 化学肥料;化学与生活。
分析: 依据所学的物质俗称对选项中的物质与俗称的对应关系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 解:A、碳 60 和石墨都是碳的单质,但结构不同不是同一种物质;
B、氢氧化钾俗称苛性钾,碳酸钠俗称纯碱,所以氢氧化钾的俗称不是纯碱;
C、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所以一般情况下所说的食盐即是氯化钠;
D、碳酸钾是草木灰的主要成分,所以硝酸钾的俗称不是草木灰;
故选 C.
点评: 本题较简单,通过回答本题可以看出学生应对基础知识多积累,多记忆,从而熟悉
初中化学常见的化学物质的名称、化学式及俗称.
9.溶洞中存在的反应:CaCO3+CO2+H2O→(CaHCO3)2 此反应属于(
)
A. 化合反应
B. 分解反应
C. 置换反应
D. 复分解反应
考点: 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 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和能量变化。
分析: 反应类型有四个: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置换反应是一种
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应;化合反应是多
变一;分解反应是一变多;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
化合物.CaCO3+CO2+H2O→(CaHCO3)2 是三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此反应属于化合
反应.
解答: 解:A、三种物质生成一种物质,此反应属于化合反应,故选项正确;
B、分解反应是一变多,故选项错误;
C、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化学反
应,故选项错误;
D、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互相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故选项错
误;
故选 A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基本反应类型的判断,要牢记四个基本反应类型的概念,并会理解应
用.本考点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0. “○”和“●”表示不同的元素,以下图示表示单质的是 (
)
A.
B.
C.
D.
考点: 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单质和化合物的判别。
专题: 微观粒子模拟图型;物质的分类。
分析: 单质为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其分子则是由同种原子所构成;判断物质为单质,
首先确定物质为纯净物,然后确定物质的分子由同种原子构成.
解答: 解;A、该图示分子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则图示物质是混合
物,故错误;
B、该图示是由一种分子构成,是一种物质的分子是纯净物,但该分子由不同种原子
构成,所以该图示物质是化合物,故错误;
C、图中分子构成相同,为同种物质的分子,图所示物质为纯净物;而每个分子是由
同种原子构成的单质分子,则该图所示物质为单质,故正确;
D、图中分子为两种构成不同的分子,为两种物质的分子,图示物质为混合物;故 D
不正确;
故选 C.
点评: 构成相同的分子为同种物质的分 子,只含有一种分子的物质为纯净物;同种原子构
成的分子为单质分子,不同种原子构成的分子为化合物分子.
11.酒精灯的火焰太小时,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可能火焰更旺,其原理是(
)
A. 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 增加空气中氧气含量
B. 提高可燃物的着火点
D. 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 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 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
解答: 解:A、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 A 错误;
B、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情况下不变,故 B 错误;
C、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不会改变空气中氧气含量,故 C 错误;
D、将灯芯拨得松散一些,增大可燃物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火焰更旺,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增大燃烧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会使燃烧更充分,更旺.
12.图示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加热液体
振荡试管
放回滴瓶
检查气密性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 实验操作型。
分析: A、根据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的注意事项分析;
B、振荡试管时要左右晃动;
C、滴瓶内的滴管不需清洗;
D、检查图示装置的气密性时,用夹子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漏斗中的液面
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
解答: 解:A、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时,试管内液体不可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与
桌面成 45°角,用外焰加热,故 A 正确;
B、振荡试管时要左右晃动,不可上下晃动,故 B 错误;
C、滴瓶内的专用滴管不需清洗,故 C 错误;
D、检查图示装置的气密性时,用夹子夹住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加水,漏斗中的液面
不下降,说明气密性良好,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一些基本的实验技能是同学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13.物质的用途与利用的性质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
A
物质 氧化钙
B
盐酸
C
氩气
用途 干燥剂
除铁锈 保护气
D
金刚石
切割玻璃
性质 能与水反应 挥发性 通电后能发有色光 稳定性
A. A
B. B
C. C
D. D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酸碱盐的应用;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专题: 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 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是常用的干燥剂;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稀盐酸能除铁锈,利用
的是酸性而非挥发性;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能做保护气;金刚石是天然存
在的最硬的物质,因此可以切割玻璃.
解答: 解:A、氧化钙能与水反应,是常用的干燥剂,故选项正确;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稀盐酸能除铁锈,利用的是酸性而非挥发性,故选项错误;
C、氩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因此能做保护气,故选项错误;
D、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因此可以切割玻璃,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 本考点考查了常见物质的用途,属于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也体现了性质决定用途,
用途反映性质的理念.
14.用锌从含有硝酸银的废液中回收银,正确的化学方程式是(
)
A. Zn+Ag(NO3)2→Ag+Zn(NO3)2
B. Zn+AgNO3→Ag+ZnNO3
C. Zn+2AgNO3→2Ag+Zn(NO3)2
D. Zn+AgNO3→Ag+Zn(NO3)2
考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 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 A、违背客观事实,硝酸银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B、违背客观事实,硝酸锌的化学式书写错误;
C、根据书写化学反应的原则进行分析;
D、没有遵守质量守恒定律,没有配平化学方程式.
解答: 解:A、硝酸银的化学式错误,应是 AgNO3,故 A 错误;
B、硝酸锌的化学式错误,应是 Zn(NO3)2,故 B 错误;
C、Zn+2AgNO3=2Ag+Zn(NO3)2,此化学方程式完全正确,故 C 正确;
D、方程式未配平,应为:Zn+2AgNO3→2Ag+Zn(NO3)2,故 D 错误.
故选 C.
点评: 掌握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步骤、方法、技巧;了解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15.下列有关 SO2 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SO2 的摩尔质量是 64g
B. 1molSO2 中含有 1molO2
C. SO2 的物质的量是指 SO2 的质量
D. SO2 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大于它们的质量比
考点: 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和推断。
专题: 常规题型。
分析: A、根据摩尔质量的单位考虑;B、根据二氧化硫中含有氧元素考虑;C、根据物质的
量与质量是不同的物理量;D、根据 SO2 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与它们的
质量比计算考虑.
解答: 解:A、摩尔质量的单位是 g/moL,故 A 错;
B、二氧化硫中不含有氧气,含有氧元素,故 B 错;
C、SO2 的物质的量是指摩尔质量,并不是二氧化硫的质量,故 C 错;
D、SO2 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物质的量之比为:2:1;SO2 中氧原子与硫原子的质量
比为:16×2:32=1:1,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摩尔质量的单位,物质的量的计算方法和质量的计算.
16.在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分别加入下列物质,最终只存在无色液体的是(
)
A. BaCl2 溶液、NaOH 溶液
B. Na2CO3 溶液、KOH 溶液
C. Fe2(SO4)3 溶液、NaNO3 溶液
D. Cu 片、Na2SO4 溶液
考点: 离子或物质的共存问题。
专题: 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 最终只存在无色液体说明不能有有颜色的离子,不能产生沉淀.
解答: 解:A、氯化钡溶液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 A 错;
B、硫酸与碳酸钠、氢氧化钾都能反应,生成硫酸钠、水、二氧化碳,硫酸钾和水;
所以最后只存在无色液体,故 B 正确;
C、硫酸铁溶液属于黄色溶液,故 C 错;
D、铜片不能与硫酸反应,最后得到的液体中会混有铜片,故 D 错.
故选 B.
点评: 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常见的有颜色的离子:铁离子:黄色,亚铁离子:浅绿色,
铜离子蓝色.
17.以下是几个常见实验的注意事项:
①在试管中加热胆矾,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少量水
③氯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防止(
)
A. 水倒流
B. 温度过高
C. 容器破裂
D. 反应过慢
考点: 实验操作注意事项的探究。
专题: 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 ①在试管中加热胆矾,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流入试管底部,引起
试管炸裂;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少量水,防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
底;
③氯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防
止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破裂.
解答: 解:①在试管中加热胆矾,试管口要略低于试管底部,防止冷凝水流入试管底部,
引起试管炸裂;
②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集气瓶中要预先放入少量水,防 止生成的高温熔融物炸裂瓶
底;
③氯酸钾制氧气实验完毕,先将导管移出水槽再停止加热,它们的目的都是为了防
止水倒流入试管,引起试管破裂.所以:
A、水倒流是不完全正确的;
B、温度过高是错误的;
C、容器破裂是正确的;
D、反应过慢是错误的.
故选 C
点评: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掌握实验中的一些注意现象是同学们必须做到的.
18.一定温度下,向烧杯中加入一定质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所得溶液与原溶液相比,
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剂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浅
B.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变深
C. 溶质的质量增加,溶液颜色变深
溶质溶解度不变,溶液颜色不变
D.
来
考点: 固体溶解度的概念。
专题: 常规题型。
分析: 根据溶解度的影响因素和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质质量分数有关考虑本题.
解答: 解:A、加入水溶剂增多,但一开始溶液饱和,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
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
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颜色不变,故 A 错;
B、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变溶解度就不变,加入水溶剂增多,但一开始溶液饱
和,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
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
颜色不变,故 B 错;
C、加入一定量的水变成不饱和又溶解了一部分溶质,所以溶质质量增加,但溶液颜
色是不变的,故 C 错;
D、溶解度受温度影响,温度不 变溶解度就不变,加入水溶剂增多,但一开始溶液饱
和,加入一定量的水,仅有部分晶体溶解,说明溶液仍然饱和,饱和溶液的质量分
数与溶解度有关,因为温度不变所以溶解度不变,溶质质量分数也不变,所以溶液
颜色不变,故 D 正确.
故选 D.
点评: 恩替关键是要知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是温度,溶液颜色的深浅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
数有关即溶液的浓度有关.
19.在隔绝空气下,用木炭还原氧化铜.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反应前后固体中氧原子的物质的量保持不变
B. 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氧化铜中氧元素的质量
C. 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与碳的物质的量一定相等
D. 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
考点: 碳、一氧化碳、氢气还原氧化铜实验。
专题: 化学方程式的关系。
分析: 根据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反应原理书写方程式,根据方程式进行分析,并作出正确的
判断.
解答:
解:木炭还原氧化铜的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2CuO
2Cu+CO2.
A、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前固体 CuO 中含有氧原子,反应后固体 Cu 中不含有
氧原子,所以该叙述错误;
B、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知,反应前后固体减轻的质量等于反应后生成的二氧化碳的质
量,所以该叙述错误;
C、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消耗的氧化铜的物质的量是碳的物质的量的 2 倍,
所以该叙述错误;
D、根据该反应方程式知,反应中铜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分数逐渐变大,所以该叙述
正确;
故选 D.
点评: 解答此题时,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书写化学方程式要遵守两个原则:一是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