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年内蒙古赤峰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年内蒙古赤峰中考历史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将符合题意的选项序号,在答题 卡的对应位置上按要求涂黑。每题 2 分,共 36 分) 1. “红山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文化极为重要的一支,因其最早发现于内蒙古赤峰红山而得 名。从考古发掘来看,距今 5000 多年前的红山人墓地多为积石冢,是规划的墓地,处于中 心的大墓随葬品是精美的玉器,向边缘依次为少量的玉器、猪狗、陶器,个别的没有随葬品。 这些随葬品的分布反映了( ) A. 阶级分化的出现 B. 宗教信仰的多元化 C.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 D. 生产力 水平的低下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墓葬中随葬品的多与少,显示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随葬品 有多有少 有贵有贱,墓葬等级有大有小,这就是阶级分化,这就是阶级对立。因此这些随 葬品的分布反映了阶级分化的出现。A 项正确;宗教信仰的多元化,不符合史实,排除 A 项; 敬畏祖先观念的产生、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在题干内容中没有体现,排除 CD 项。故选 A 项。 2. 开元时期的长安、扬州、广州等城市,云聚着从海陆丝绸之路来华的胡商蕃客,仅长安 就有留居的“胡人”4000—5000 家,许多外商在“西市”经营店铺,国子监接受了众多外 国留学生。材料可以印证( ) A. 隋朝经济繁荣 B. 唐朝社会开放 C. 宋代经济重心南移 D. 明清对 外交往 【答案】B 【解析】 【详解】开元是唐玄宗时期在年号。长安是唐朝在都城。材料描述唐朝社会开放在特征。B 项正确;隋朝、宋代和明清均不符合材料中元开的信息,排除 A、C 和 D 项。故选 B 项。 3. 由下表可推知( ) 朝代 科技文化成就 南北 朝 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唐朝 政府编写颁布的《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 宋朝 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明朝 宋应星编写了《天工开物》一书,是世界上第一部有关农业、手工业和科学技术的百科全书,被
誉为“中国 17 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A. 科举制度促进科技文化发展 B. 国家支持推动科技文化发展 C. 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做出突出贡献 D. 中国古代科技文化全面领先世界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领先世界近千年”、“世界第一部由国家制定的药典”、“对人类文明的发展产 生了重大影响”等信息可知,中国的这些科技成就对于世界文明的发展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和 贡献,C 项正确;南北朝时期还没有出现科举制,排除 A 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国家的支持, 排除 B 项;“全面领先”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4. 明太祖时期编成《孟子节文》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书中将《孟子》“民为贵,社稷次之, 君为轻”等“非臣子所宜言”的内容尽行删去,不准学习。这反映了明初( ) A. 重视文献整理 B. 科举制度完善 C. 君主专制加强 D. 重文轻 武政策 【答案】C 【解析】 【详解】孟子提倡“民贵君轻”的思想受到朱元璋的打压,主要是这种思想与朱元璋加强君 主专制统治的思想不契合,C 项正确;删除孟子等关于君臣论的思想,不能说明重视文献整 理,排除 A 项;朱元璋的做法显然不是完善科举制度,排除 B 项;重文轻武政策是北宋时期 实行治国政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5. 某同学撰写的地方史小论文中出现了“西域都护、安西都护府、伊犁将军”等关键词。 据此判断,他主要研究的地区应是( ) B. 西藏 C. 广西 D. 新疆 A. 内蒙古 【答案】D 【解析】 【详解】西域都护是汉代设置管理新疆地区事务机构;安西都护府是唐朝时期设立管理新疆 地区事务机构;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的叛乱,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尔喀什湖在内 的整个新疆地区,加强了对西北地区的管辖。材料中设置的三个机构都是为了管理新疆地区, D 项正确;A、B 和 C 均与材料中管理的地区不符合,排除。故选 D 项。 6. 下表是中国近代某一时期三个新式学校的课程内容,与这三个学堂的设立直接相关的历 史事件应是( ) 学堂 开设课程
一 二 三 《圣谕广训》、《孝经》、船舶驾驶、射击、指挥 经学(儒家经典)、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 学员需通儒家经典、微积分、重学、汽学 A. 鸦片战争 B. 洋务运动 C. 新文化运动 D. 五四运 动 【答案】B 【解析】 【详解】分析学堂课程内容,既有传统的儒学经典,又增加了西方的天文,微积分,万国公 法等内容,可知是清政府创办的新式学堂。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运动期间,洋务派创办 了新式学堂,A 项正确;鸦片战争时期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没有微积分、万国公法等内 容,排除 A 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时期没有创建新式学堂,主要宣传西方的思想,较为 抵制儒学思想,排除 CD 项。故选 B 项。 7. “中国大地从南到北、从珠江三角洲到长江三角洲,处处燃烧着革命的火焰”,使“孙中 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 就。”与以上材料相契合的是( )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 争 【答案】D 【解析】 【详解】北伐战争从广州开始,从珠江流域打到长江流域,震动全国。D 项正确;太平天国 运动和义和团运动是辛亥革命之前爆发,不符合材料中“ 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 年还未能完成的革命事业,在仅仅两三年之内,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信息,排除 A 和 B 项; 辛亥革命主要是在湖北武昌,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8. 毛泽东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中提出了关于中国革命新道路理论的一 个科学概念。它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以土地革命为中心内 容,以农村革命根据地为战略阵地,三者密切结合的一种斗争形式。”“红色政权”能够存在 和发展的最关键因素是( ) A.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B. 武装斗争 C. 土地革命 D. 根据地 的建设 【答案】A 【解析】 【详解】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国共产党建立的红色政权之所以能后存在和发展关键是中国共
产党的领导,A 项正确;武装斗争、土地革命和根据地的建设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进行, 排除 B、C 和 D 项。故选 A 项。 9. 中共七大,“总结了我们民主革命二十多年曲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 略,克服了党内的错误思想,使全党的认识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础上统一起 来,达到了全党的空前团结。”这次大会( ) A. 为争取解放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 B. 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C. 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 D. 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 【答案】B 【解析】 【详解】1945 年 4 月,中共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总结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民主革命曲 折发展的历史经验,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大会确立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 写人党章。B 项正确;中共七大为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排除 A 项;中共十一届 三中全会总结了建国以来的历史经验,制定了正确的纲领和策略,排除 C 项;中共七大召开 是抗战时期,不是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指明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奋斗方向,排除 D 项。故 选 B 项。 10. 《人民日报》1954 年 1 月 25 日文:“中央、华北和北京各机关选民投票的队伍中,充 溢着格外热烈的气氛。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这则材料说 明( ) A. 社会主义改造的成效显著 B.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体系完备 C. 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 D. 人民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好多单位的首长们和住地选区的选民们一起参加投票”可知,材料反映人民 当家作主行使国家权力,D 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社会主义改造,排除 A 项;当时我国民主 法制体系还不完备,排除 B 项;材料没有体现制定宪法是建国初期的首要任务,排除 C 项。 故选 D 项。 11.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选项是( ) 选项 史实 结论 A B 1950 年土地改革 土地公有制建立 1953 年一五计划 优先发展农业
C D 1953 年三大改造 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公有制 1956 年中共八大 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B. B C. C D. D A. A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1953 年开始进行三大改造,1956 年三大改造完成,把生产资 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C 项正确;1950 年进行的 土地改革属于私有制,排除 A 项;1953-1957 年我国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重点发展重工业, 排除 B 项;1978 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12. 以下对“一国两制”这一历史概念理解正确的是( ) A. “一国”就是一个独立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B. “一国”就是一个统一的中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C. “两制”就 是两种制度,即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政治协商制度 D. “两制”就是两种制度,即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B 【解析】 【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邓小平从维护 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的内涵是在 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 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这里的“一国”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两制是指社会主义 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故 B 符合题意;一国两制的前提是一个统一的中国,不是独立的中国, 排除 A;两制是指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排除 C 和 D。故选 B。 13. 观察下面图片,分析城乡变化原因( ) A.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B.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挥了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 C.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使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D. 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 【答案】C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图片“70 年代的深圳” “现在的深圳”和“70 年代的农村”“现在的美 丽乡村”分析可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C 项正 确;题干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无关,排除 A 项;中国在经济全 球化背景下发挥的是市场经济体制的优势,而不是计划经济体制的优势,排除 B 项;选项 D 说法过于绝对,也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 C 项。 14. 下表是古巴比伦王国汉谟拉比在位时统治者的行为和职责。据此可以推断古巴比伦 ( ) 国王汉谟拉比 国王任命的总督 基层公社的首领 下令并严厉监督总督兴修水利,在位 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 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 的好几个年份都作为“开凿河渠之 事、行政、税收、司法 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 年”而载入史册 和水利灌溉 和司法等 A. 重视发展农业 B. 法律体系严密 C.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D. 商品经 济活跃 【答案】A 【解析】 【详解】根据题干“下令并严厉督总督兴修水利”“分管各城市和州的军事、行政、税收、 司法和水利灌溉”“管理公社的土地、分配水流、管理市场、管理税收和司法等”可知,这 三段文字都提到了要注意水利,反映的是古巴比伦重视农业,A 项正确;表格没有涉及法律 体系严密 、维护奴隶主阶级利益 、商品经济活跃的信息,排除 BCD 项。故选 A 项。 15. 某文献提到:“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 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 律强加于社会了”。据此推断“某文献”是( ) A. 《权利法案》 B. 《人权宣言》 C. 《独立宣言》 D. 《共产 党宣言》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工人变成赤贫者,贫困比人口和财富增长得还要快。由此可以明显地看 出,资产阶级再不能做社会的统治阶级了,再不能把自己阶级的生存条件当做支配一切的规 律强加于社会了”并结合所学可知,这是 1848 年马克思、恩格斯发表的《共产党宣言》的
内容。《共产党宣言》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历史作用,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要被 社会主义代替的客观规律,号召无产阶级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D 项正确;1689 年英国议会通过《权利法案》,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A 项;《人权宣言》是指导法国大革命的纲领性文献,与材料无关,排除 B 项;《独立宣言》 宣告了美国独立,与美国独立战争有关,与题意不符,排除 C 项。故选 D 项。 16. 《欧洲史》中写道:“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 失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 A. 这里的“时代”是资本主义时代 B. 欧洲因一战完全失去国际政治话 语权 C. 美国、苏联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 D. 一战使传统的国际格局发生改变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信息“第一次世界大战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欧洲强国在战争中失 去了世界霸权。人们从此转向华盛顿和莫斯科”并结合所学可知,反映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使得欧洲国家实力下降,以欧洲为中心的传统格局开始改变,形成了战后新的世界格局,即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所以 D 项符合题意;A 项一战后资本主义经济仍在发展,排除;B 项说法太绝对,排除;C 项美国因参加一战实力大增,俄国在一战中损失巨大,排除。故选 D。 17. 下表是美国政府投资修建的公共工程。其直接目的是( ) 时间 项目 1933—1937 年 国有林区 740 万英亩;国有公园 20 万亩 1935—1942 年 公路 664 万英里;机场 285 个 A. 缓解就业压力 B. 完善基础设施 C. 加速战争准备 D. 推广科 技成果 【答案】A 【解析】 【详解】罗斯福新政时期救济的最大特点是实行“以工代赈”,其主要目的是缓解就业压力, A 项正确;完善基础设施、加速战争准备以及推广科技成果均不符合“以工代赈”的目的, 排除 B、C 和 D 项。故选 A 项。 18. 20 世纪 40 年代末某文件规定:“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 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此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 ) A. “三国协约”成员国 B. “反法西斯同盟”成员国
C.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 D. “华沙条约组织”成员国 【答案】C 【解析】 【详解】“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涉 及欧洲和北美,据此可知这段材料中的“缔约国”指的是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大西洋公约 组织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 国际军事集团组织,C 项正确;“三国协约”成员国是英国、俄国、法国,排除 A 项;1942 年元旦,26 国代表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排除 B 项;“华沙条约组织”以苏联为首,排除 D 项。故选 C 项。 二、非选择题(请将答案按要求写在答题卡的对应位置上,本题 3 个小题,共 44 分) 19. 中华民族在不断演进中形成多元一体的历史发展格局。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皇一死,秦帝国荡然无存,可是他统一中国的功绩并不因之而湮灭。不出 10 年之内一个新朝代继之勃兴,兹后汉朝延续达 400 年,在公元前后各经历约 200 年,全 盛时管辖的人口约 6000 万,足可与罗马帝国相比拟,就是从所控制地域和存在的时间上讲, 两个帝国也可以相提并论,只是中国方面内在的凝聚力,非西方所能望其项背。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二 (1)从材料一中提取一个你想论述的观点,并结合所学加以阐述或说明。(答题要求:观点 正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根据材料二,说出图一到图三疆域的主要变化;综合以上材料,概括出一个恰当的主 题。 【答案】(1)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和完善。公元前 221 年,嬴政灭掉东方六国,建立秦朝, 为巩固统治,秦朝创立中央集权制度,包括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和地方实行郡县制;西汉沿 用秦朝创立的中央集权制度,颁布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2)疆域不断扩大;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秦汉时期巩固统一的措施,清朝的疆域等相关史实。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