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 山东省济南市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本试题共 8 页,分选择题部分和非选择题部分,选择题部分 50 分,非选择题部分 50 分,全卷满分 100 分, 考试用时 60 分钟。 答题前,请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写在答题卡的规定位置,并同时将考点、姓名、准考 证号、座号写在试题的规定位置。 答题时,选择题部分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 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 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非选择题部分,用 0.5 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题号所提示的答题 区域作答。直接在试题上作答无效。 本考试不允许使用计算器。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N14 O16 Na23 Mg24 A127 Si28 P31 S32 C135.5 K39 Ca40 Mn 55 Fe 56 Cu 64 Zn 65 Ag 108 I 127 Ba 137 Au 1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 选择题部分共 50 分 符合题目的要求) 1. 下列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光合作用 B. 金属导电 C. 钢铁生锈 D. 蜡烛燃烧 【答案】B 【解析】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 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详解】A、光合作用,有新物质氧气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B、金属导电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正确。 C、钢铁生锈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D、蜡烛燃烧,有新物质二氧化碳和水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睛】 2.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加强自然环境保护。下列做法中,不符合这一要求的是 A. 就地焚烧秸秆 C. 坚持绿色出行 【答案】A 【解析】 B. 垃圾分类处理 D. 废水达标排放 【详解】A、焚烧秸秆会造成空气污染,不利用于环境保护,符合题意; B、垃圾分类处理,能防止环境污染,不符合题意; C、绿色出行少开私家车可以减少空气污,节约能源,不符合题意; D、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能防止水的污染;不符合题意。故选 A。 3. 化学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下列观点中,不合理的是 A. 食用无公害蔬菜 C. 随意丢弃废旧电池 【答案】C 【解析】 B. 远离烟草 D. 拒绝毒品 【详解】A、无公害蔬菜是指生产过程中完全不使用化学合成的农药、肥料、生长调节剂,也不使用基因工 程技术,食用无公害蔬菜有利于身体健康,故选项说法正确。 B、香烟的烟雾中含有多种有害物质,危害身体健康,要远离烟草,故选项说法正确。 C、废旧电池中含有汞、铅、镉等重金属,随意丢弃废旧电池,会污染土壤和水体,故选项说法错误。 D、毒品会刺激中枢神经系统,使人产生兴奋感,严重危害身心健康,要拒绝毒品,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C。 4. 正确的实验操作是完成实验任务的保证。下列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 没有检验氢气纯度,就点燃氢气 B. 加热试管内液体时,切不可让试管口对着人 C. 稀释浓硫酸时,将水倒入盛有浓硫酸的烧杯中 D. 熄灭酒精灯时,可用嘴吹灭
【答案】B 【解析】 【详解】A、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为防止发生爆炸,进行氢气燃烧实验前一定先检 验氢气纯度,不符合题意; B、加热试管内液体时,为防止液体沸腾时喷出伤人,切不可将管口对着人,符合题意;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 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不符合题意; D、熄灭酒精灯时,不可用嘴吹灭,应该用灯帽盖灭,不符合题意。故选 B。 5. 如图是某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该粒子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该粒子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 B. 该粒子是阳离子 C. 该粒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 D. 该粒子呈电中性 【答案】B 【解析】 【详解】A、该图为氧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该粒子原子核内有 8 个质子,正确; B、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属于原子,错误; C、该粒子最外层有 6 个电子,正确; D、该粒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呈电中性,正确; 故选 B。 6.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 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 B. 冰雪融化过程释放出能量 C. 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 D. 溶液中的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答案】B 【解析】 【详解】A、元素是具有相同质子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所以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故 A 正
确; B、冰雪融化过程固体变成液体,吸收能量,故 B 错误; C、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 C 正确; D、物质的微粒之间存在相互的引力和斥力,所以溶液中的粒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故 D 正确。 故选:B。 7. 生产生活离不开化学。下列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B. 天然气可用作燃料 C. 熟石灰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D. 食用加碘食盐可防治骨质疏松 【答案】D 【解析】 【详解】A.干冰易升华会吸收大量的热,所以可用于人工降雨,选项说法正确; B.天然气具有可燃性,所以天然气可以用作燃料,选项说法正确; C.熟石灰显碱性,能与土壤中的酸性物质反应,所以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选项说法正确; D.人体缺碘易患甲状腺肿大,所以食用加碘食盐可防治甲状腺肿大,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8. 用如图装置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点燃燃烧匙内的红磷(足量),立即伸入集气瓶中并塞紧瓶塞;待 燃烧停止并冷却至室温,打开止水夹,发现烧杯内的水被吸入集气瓶中,吸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 的 1/5。下列关于该实验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A. 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 B. 用木炭代替红磷实验,也能得到相同结论 C. 实验前,应检验装置的气密性 D. 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主要为氮气 【答案】B 【解析】
【分析】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 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详解】A、吸入水的体积约为集气瓶总容积的 1/5,说明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1/5,该选项说法正确; B、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导致水不能进入集气瓶,不能测定氧气含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实验前,应检验装置的气密性,以防止装置漏气影响实验结果,该选项说法正确; D、反应后集气瓶内剩余气体主要为氮气,该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9. 模型认知是科学研究的一种方法。1911 年,物理学家卢瑟福完成著名的 a 粒子轰击金箔实验,提出了有 核原子模型。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的是 A. 原子就像充斥着正电荷的“葡萄干布丁” B. 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 C. 原子核带正电荷 D. 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中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原子就像充斥着正电荷的“葡萄干布丁”不是卢瑟福的原子的模型,符合题意; B、原子的质量几乎全部集中在原子核上,是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不符合题意; C、原子核带正电荷,是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不符合题意; D、电子在原子核外“很大”空间中运动,属于卢瑟福原子结构理论观点,不符合题意。故选 A。 10. 下列有关化学规律的说法中,不合理的是 A. 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不变 B. 一切化学反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 C. 化学变化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 D. 碱性溶液中 H+的数目大于 OH-的数目 【答案】D 【解析】 【详解】A、复分解反应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复分解反应中元素的化合 价不变,故选项说法正确。 B、质量守恒定律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一切化学反 应都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说法正确。 C、化学变化通常会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出热量的变化,故选项说法正确。
D、碱性溶液显碱性,碱性溶液中 H+的数目小于 OH-的数目,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20 分。每小题给岀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符 合题目的要求,全部选对得 4 分,选对但不全的得 3 分,有选错的得 0 分) 11. 下图是某物质甲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有关该反应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甲物质属于化合物 B. 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C. 丙和丁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D. 图中 x 的数值为 4 【答案】ABC 【解析】 【分析】观察微观结构过程图,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 问题。 【详解】由微观反应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由 C2H4 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 点燃 式为:C2H4+3O2 2CO2+2H2O。 A.由甲物质的分子结构模型可知,该物质的分子是由两种不同的原子构成的,所以该物质属于化合物,选 项说法正确; B.该反应有氧气参加,所以该反应属于氧化反应,选项说法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丙(CO2)和丁(H2O)的分子个数比为 2:2=1:1,选项说法正确;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x=3,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BC。 12. 欲探究铁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差异,采用金属试样与酸溶液反应的实验,通过观察反应现象得出结论。 下列有关做法中,不符合控制变量要求的是 A. 取用铁片和铝粉进行实验 B. 取用的稀盐酸浓度和体积相同 C. 取铁和稀盐酸反应,铝和稀硫酸反应
D. 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 【答案】AC 【解析】 【详解】在利用控制变量法探究物质性质时,变量只有一个,其余的量都相同。所以: A、由于接触面积影响反应的速率,取用铁片和铝粉进行实验,不符合控制变量要求; B、取用的稀盐酸浓度和体积相同,符合符合控制变量要求; C、由于酸的种类不同,影响反应的速率,取铁和稀盐酸反应,铝和稀硫酸反应;不符合控制变量要求; D、在相同的温度下进行实验,符合符合控制变量要求。 故选:AC。 13. 为除去物质中混有的少量杂质,下列所采用的相应除杂质方案中,正确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除杂质方案 A B C D H2 HCl 通过足量 NaOH 溶液,干燥 NaOH 溶液 Na2CO3 加入适量稀盐酸 NaCl 固体 AgCl 加足量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aCl2 溶液 HCl 加入过量 CaCO3,过滤 A. A B. B C. C D. D 【答案】ACD 【解析】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 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一般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 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详解】A、HCl 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氢气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能除去杂 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Na2CO3 和 NaOH 溶液均能与适量稀盐酸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 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NaCl 固体易溶于水,AgCl 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 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HCl 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
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ACD。 14. 向一定质量的 AgNO3 和 Zn(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ag 铁粉,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一定温度下的滤 液(不饱和)和滤渣,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下列有关说法中,合理的是 A. 滤液一定为浅绿色 B. 滤渣质量一定大于 ag C. 滤液中一定有 Ag+、Fe2+和 Zn2+ D. 滤渣中加入稀盐酸一定有大量气泡冒出 【答案】ABC 【解析】 【详解】由金属的活动性可知,锌比铁活泼,铁比银活泼,向某 AgNO3 和 Zn(NO3)2 的混合溶液中加入 ag 的 Fe 粉时,铁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亚铁和银,不能与硝酸锌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稀 盐酸,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了铁量不足,不能将硝酸银完全反应。所以: A、由于滤液中含有硝酸亚铁,滤液一定为浅绿色,故 A 说法合理; B、由铁与硝酸银的反应可知,每 56 份质量的铁能置换出 216 份质量的银,所以滤渣质量一定大于 ag,故 B 说法合理; C、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液中一定有 Ag+、Fe2+和 Zn2+,故 C 说法合理; D、由上述分析可知,滤渣中只含有银,加入稀盐酸一定没有有气泡冒出,故 D 说法不合理。 故选:ABC。 15. 常温下,向一定质量的 CaCO3 和 Mg(OH)2 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得到不饱和 溶液甲和气体乙,将生成的气体乙通入足量 NaOH 溶液,反应结束后(气体全部被吸收),所得不饱和溶液 质量增加 4.4g。下列有关说法中,正确的是 A. 生成的 CO2 质量为 4.4g B. 反应过程中涉及到中和反应 C. 溶液甲中钙元素的质量为 4g D. 溶液甲中只含两种溶质 【答案】ABC 【解析】 【详解】A.向一定质量的 CaCO3 和 Mg(OH)2 的固体混合物中,加入过量稀盐酸,产生的气体是 CO2,CO2 与 NaOH 反应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生成的 CO2 通入足量 NaOH 溶液原理,溶液质量增加 4.4g,依据质 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的 CO2 质量为 4.4g,A 正确,符合题意;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