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2年四川眉州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2 年四川眉州中考化学真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26 个小题,1-14 每小题 2 分,15-26 每小题 3 分,共计 64 分。在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 1. 化学发展长河中,凝结了许多人的辛勤劳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其中,在 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的科学家是 B. 侯德榜 C. 屠呦呦 D. 杨振宁 A. 张青莲 【答案】A 【解析】 【详解】A、张青莲在相对原子质量测定中作出了卓越贡献,故 A 正确; B、侯德榜发明了“侯氏制碱法”,故 B 不正确; C、屠呦呦创制出新型抗疟药青蒿素和双氢青蒿素,故 C 不正确; D、杨振宁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作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故 D 不正 确。故选 A。 2. 我国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做好碳中和工作。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措施, 抵消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量,达到相对“零排放”。下列行为不利于 实现碳中和的是 A. 教科书循环使用 B. 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出行 C. 燃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土地肥效 D. 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 工产品 【答案】C 【解析】 【详解】A、教科书循环使用可减少纸张的浪费,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B、用自行车代替汽车上下班出行可减少有害气体的排放,有利于实现碳中和,不符合题意; C、燃烧农作物秸秆以增加土地肥效会增加有害气体排放,不利于实现碳中和,符合题意; D、研发新工艺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化工产品可减少二氧化碳含量,有利于有利于实现碳中和, 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3. 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有关空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21% B. 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好 C. 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而铝不易生锈,说明铁的金属活动性比铝强 D. 食品在空气中因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 【答案】D
【解析】 【详解】A.氮气约占空气体积的 78%,选项错误。 B.空气污染指数越高,空气质量越差,选项错误。 C.铁在潮湿的空气中易生锈而铝不易生锈,因为铝在常温下易与氧气反应生成致密的氧化铝 膜,选项错误。 D.食品在空气中因与氧气发生缓慢氧化而变质,正确。 故选:D。 4. 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涉及至到许多变化,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研钵内研碎胆矾 C. 木炭还原氧化铜 【答案】A 【解析】 B. 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 D. 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 【详解】A、研钵内研碎胆矾,使胆矾由块状变为粉末状,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符合题意; B、物质的燃烧由于有氧气参与,一定属于化学变化,故点燃鉴别羊毛和涤纶面料属于化学 变化,不符合题意; C、木炭还原氧化铜生成二氧化碳和铜,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口中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是因为馒头主要成分是淀粉,口腔中的唾液淀粉酶能够将 部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所以咀嚼馒头时感到有甜味。该变化过程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 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5.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B. 加入药品 C. 加热液体 D. 丝在氧气中燃烧 【答案】A
【解析】 【详解】A、用手握住试管,烧杯中导管口若产生气泡,则证明气密性良好,操作正确,符 合题意; B、将大理石直接扔入锥形瓶,可能会砸破锥形瓶,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C、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应将燃烧的铁丝放在集气瓶中间,防止高温熔融物炸裂集 气瓶,操作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6. 科学家研制出一种新型的催化剂,可以去除装修残留的甲醛(CH2O),反应过程的微观示 意图如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 B. 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和原子数目均 发生改变 C. 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 3 种化合物 D.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 +H O 2 2 催化剂 CH O+O 2 2 【答案】B 【解析】 【详解】A.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再分,原子不能再分,正确。 B.反应前后分子数目(均为 2)和原子数目均未发生改变,选项错误。 C.反应物和生成物共有 3 种化合物(由多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甲醛、二氧化碳、水,正 确。 D.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 CH O+O 2 催化剂 CO +H O 2 2 ,正确。 故选:B。 7. 除去下列各组物质中的杂质,所用方法可行的是 选项 物质 杂质 O2 除杂方法 通入足量水中 N2 A B NaCl 固体 Mg(OH)2 加足量的稀盐酸,蒸发结晶
C D CO2 CO 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干燥 CuSO4 溶液 H2SO4 加足量 Cu(OH)2,过滤 B. B C. C D. D A. A 【答案】D 【解析】 【详解】A、通入足量水中,氧气不易溶于水,且与水不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题意; B、加入足量稀盐酸,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蒸发结晶,虽然除去了杂质, 但是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镁,不符合题意; C、通过足量澄清石灰水,一氧化碳和氢氧化钙不反应,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 钙和水,除去了原物质,不符合题意; D、加入足量氢氧化铜,氢氧化铜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过滤,除去过量的氢氧化铜, 可除去杂质,符合题意。 故选 D。 8. 如图是钙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及钙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下列关于钙元素的说 法正确的是 A. 属于非金属元素 C. 人体缺钙易患贫血病 【答案】D 【解析】 B. 相对原子质量是 20 D. 在化合物中钙的化合价为+2 【详解】A、由“钅”字旁可知,钙元素属于金属元素,不符合题意; B、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名称下方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 单位为“1”,常省略不写,故相对原子质量为 40.08,不符合题意; C、人体缺钙会引起的骨质疏松症,人体缺铁易患贫血病,不符合题意; D、钙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小于 4,在化学反应中,容易失去电子 2 个电子,带两个单 位正电荷,在化合物中钙的化合价显+2,符合题意。 故选 D。 9. 下图是初中化学常用的实验装置,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B 和 E 组合可以用来实验室制取并收集 CO2 B. 实验室里用装置 A 制备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M n O 2 2H O 2 2 2 H 2 O+O 2  C. 图 F 中集气瓶内盛少里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减少污染 D. 若用图 G 装置收集 H2,无论排空法还是排水法,H2 都从 c 端进入 【答案】C 【解析】 【详解】A、由于二氧化碳能溶于水,故二氧化碳不能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所以不能用 E 装 置收集,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B、A 装置为固固加热型装置,且试管口没有放棉花,该装置制取氧气,应该是氯酸钾制取 氧气的装置,而不是过氧化氢选用的装置,故化学方程式书写错误,不符合题意; C、硫在氧气中燃烧会生成二氧化硫有毒气体,二氧化硫能溶于水,且会与水反应生成亚硫 酸,故集气瓶内盛少里水的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减少污染,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由于氢气密度比空气小,若用多功能瓶排空气法收集,则应短进长出,若用多功能瓶排 水法收集,仍然应短进长出,故都应从 b 端进入,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0. “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艾草含有丰富的黄酮素(C15H10O2),它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 下列有关黄酮素的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分子中含有 O2 B. 黄酮素完全燃烧生成 CO2 和 H2O C. 黄酮素由 3 个元素组成 D. 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 15:10:2 【答案】B 【解析】 【详解】A、黄酮素是由黄酮素分子构成,黄酮素分子由碳原子、氢原子、氧原子构成,故 该分子中不含有氧分子,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B、由黄酮素化学式(C15H10O2)可知,该物质属于有机物,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叙
述正确,符合题意; C、黄酮素由碳、氢、氧 3 种元素组成,叙述错误,不符合题意; D、黄酮素中碳、氢、氧元素质量比为(12×15):(1×10):(16×2)=90:5:16,叙述错 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B。 11. 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2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的溶解度 B. 图中 P 点表示 10℃时丙的饱和溶液 C. 20℃时,100g 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乙的质量为 30g D. 50℃时,同质量的甲、乙、丙饱和溶液降温至 10℃,甲溶液中析出固体最多 【答案】D 【解析】 【详解】A、20℃时,乙物质溶解度为 30g,而甲物质溶解度不到 30g,说法错误,不符合题 意; B、曲线上及曲线上方的点表示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由曲线图可以看出 10℃时 P 点在丙曲线下方,则表示 10℃丙的不饱和溶液,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C、20℃时,乙物质的溶解度为 30g,即 100g 水中溶解 30g 乙恰好饱和,则形成的溶液为 130g, 也就是 130g 乙的饱和溶液中含有乙的质量为 30g,说法错误,不符合题意; D、50℃时,降低温度时,由于甲物质和乙物质的溶解度都在降低,且甲物质比乙物质溶解 度降幅更大,则同质量的甲、乙饱和溶液降温至 10℃,析出固体甲比乙多,而丙的饱和溶 液降温后溶解度增大,使其由饱和溶液变为不饱和溶液,无固体析出,故甲溶液中析出固体 最多。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故选 D。 12. 证据推理是学习化学的一种常用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将 CO2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试液变红,说明 CO2 是一种酸 B. 有机物中都含有碳元素,则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有机物
C. 二氧化锰能催化加速氯酸钾的分解,因此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选择适宜的催化剂 D.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为 8(氦除外),因此微粒 一定是稀有气体元 素的原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A、将 CO2 通入紫色石蕊试液是,试液变红,是因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了碳酸, 碳酸是一种酸,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B、有机物都含有碳元素,但含有碳元素的不一定是有机物,例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 碳酸及其盐,都具有无机物特征,属于无机物,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C、二氧化锰能催化加速氯酸钾的分解,因此为加快化学反应速率可以选择适宜的催化剂, 说法正确,符合题意; D、若图中 X=10,则该微粒是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若 X=11,则是钠离子,若 X=12,则是 镁离子,故推理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13. 某无色水溶液中可能含有以下离子中的几种:H+、Mg2+、Cu2+、C1-、 2 3CO  、 2 4SO  ,为 确定其成分,小芳进行了以下实验: ①经测定,溶液 pH=1; 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 NaOH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过滤; ③取②的部分滤液加入 BaC1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 分析上述实验,下列收对溶液中含有离子的判断正确的是 A. 一定含有 H+、Mg2+,可能含有 2 3CO  B. 一定含有 H+、Mg2+, 2 4SO  ,可能含 有 C1- C. 一定含有 H+、Mg2+,可能含有 Cu2+ D. 一定含有 H+、Mg2+、 2 4SO  、可能含 有 Cu2+、C1- 【答案】B 【解析】 【详解】①经测定,溶液 pH=1,说明溶液显酸性,一定含有 H+,一定没有 2 3CO  ,因为会反 应生成水和二氧化碳; ②取部分未知溶液加入过量 NaOH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 Mg2+,白色沉淀为氢氧 化镁,一定没有蓝色的 Cu2+;
③取②的部分滤液加入 BaC12 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含有 2 4SO  ,白色沉淀即为硫酸 钡。 综上所述:一定含有 H+、Mg2+, 2 4SO  ,可能含有 C1-。 故选:B。 14. 如图甲所示装置,同学们借助传感器监测溶液 pH 和温度的变化情况来探究稀盐酸和氢 氧化钠溶液的反应,图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的 pH 变化曲线,图丙为反应过程中溶液温度的 变化曲线,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 由图丙可知该反应为吸热反应 C. 图乙曲线的 c 点表示该反应恰好完全反应 D. 图乙曲线的 d 点溶液中溶质为 NaCl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