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四川德阳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
说明:
1.全卷共 8 页。考生作答时,须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草稿纸上答题无效。考
试结束后,将试卷及答题卡交回。
2.本试卷满分 150 分。答题时间为 120 分钟
一、语言知识运用(每小题 3 分,共 18 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东皋.(gāo)
瓦楞.(léng)
崩塌.(tān)
羸.弱(léi)
雕镂.(lòu)
带挈.(qì)
冗.杂(rǒng)
伶.仃(líng)
舳.舻相接(zhóu)
伛偻.提携(lǚ)
阡.陌交通(qiān)
怏.怏不乐(yàng)
A. 缅.怀(miǎn)
B. 呢喃.(nán)
C. 阎.王(yán)
D. 贮.藏(zhù)
【答案】D
【解析】
【详解】A.舳.舻相接(zhóu)——zhú;
B.带挈.(qì)——qiè;
C.崩塌.(tān)——tā;
故选 D。
2.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热忱
辱没
心绪
炊烟
视察
炼达
枝节
振撼
明知故问
自圆其说
随身附和
如雷贯耳
A. 抖擞
B. 蜿蜒
C. 凋零
D. 铸就
【答案】A
【解析】
【详解】B.炼达——练达;
C.随身附和——随声附和;
D.振撼——震撼;
故选 A。
3.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电影发布会上,抗美援朝的老英雄回想起 70 多年前的那场触目惊心....的战斗,情不自禁地
流下了两行热泪。
B. 《十二风舞志》本是一部舞界奇书,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和人们的淡忘,现在已逐渐散
佚,令人痛心疾首....。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C. 虽然水下考古困难重重,但是孟原召没有浅尝辄止....,而是择一事终一生,不断探索,终
于取得重大突破。
D. 首届世界龙舟联赛福州站在浦下河龙舟池开赛,参赛者们正襟危坐....,挥桨竞渡,斗志昂
扬,“逐浪”端午。
【答案】D
【解析】
【详解】A.触目惊心: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B.痛心疾首:多指对人或事的痛恨,也指对自己所犯错误的悔恨。这里用来表达悔恨的心情,
符合语境,使用正确。
C.浅尝辄止:略微尝试一下就停下来,指对知识、问题等不作深入研究。符合语境,使用正
确。
D.正襟危坐:整好衣襟,端端正正地坐着。形容严肃、恭敬或拘谨的样子。与龙舟联赛时所
描写的“挥桨竞渡,斗志昂扬”这一语境不符。
故选 D。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国贵州威宁地区每年入冬时节的“烤茶”习俗,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是当地人民抵
御山区冬季严寒。
B. 樊锦诗与丈夫彭金章牢记前辈学者的嘱托,坚守大漠四十余载,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保
护工作奉献了他们的青春。
C. 由袁隆平院士带领团队研发的“海水稻”,是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更是农业科
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
D. 近年来,有些地方对“历史名人故里”的争夺,成为是否利用历史文化资源提升当地经
济热度的重要途径。
【答案】B
【解析】
【详解】A.缺少宾语,可在句末加“的主要方法”;
C.语序不当,应该将“应对粮食危机的重大技术突破”与“农业科研工作者的劳动成果”位
置互换;
D.两面对一面,去掉“是否”;
故选 B。
5. 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书即书信,古时又称“尺牍”“尺素”或“信札”。它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用于记事、
陈情或写景。我们学过的《诫子书》《与朱元思书》都是古人的书信。
B. 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惊艳世界。如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选择了唐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诗人杜甫《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表现白露时节。
C.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作家、诗人,曾荣获 1913 年诺贝尔文学
奖。其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自由颂》《园丁集》《飞鸟集》等。
D. 《梅岭三章》选自《陈毅诗词选集》,写于陈毅同志负伤被围梅岭之际。这组诗是一名革
命者在生死关头的告白,表达了不屈的战斗意志和对革命必胜的信念。
【答案】C
【解析】
【详解】C.泰戈尔(1861—1941),印度作家、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吉檀迦利》《新月集》
《园丁集》《飞鸟集》等。获 1913 年诺贝尔文学奖。《自由颂》不是泰戈尔的诗集。故选 C。
6. 德阳市中小学“艺术实践工作坊”作品展示活动即将举行。本次活动展出的作品创意丰
富,形式多样,充分展示了全市中小学生艺术实践的丰硕成果,体现了以美育人的教育理念。
请你为这次活动拟写一则宣传语。
要求:内容符合主题,语言凝练,有宣传效果,不超过 18 个字。
【答案】示例:美育实践生根校园,创意作品结出硕果。
【解析】
【详解】考查学生的运用语言的综合能力。宣传标语是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达到宣传鼓动的
目的,因而要求语言简洁凝练,显明易记,易于传播,带有感染力和鼓动性。本题的宣传标
语要围绕主题“艺术实践工作坊作品展示”,从活动的内容或意义方面拟写作答。如:展现
艺术文化风采,构建和谐特色校园。答案是多元的。
二、现代文阅读(34 分)
(一)(9 分,每小题 3 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①上海、吉林等多地疫情发生期间,网络上关于疫情的信息严重过载,出现了很多谣言。
谣言的病毒式传播对中央要求的坚持“动态清零”总方针产生很大干扰,不利于万众一心打
好抗疫“动态清零”攻坚战。
②谣言之所以能以假乱真蛊惑人,有其内在奥秘。只有弄清谣言生成、传播的原因,才
能对症下药。谣言之所以产生,是因为信息黑洞的存在。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
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
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一种答案。谣言之所以有市场,是因为人们经
常是根据印象而不是事实对其进行判断。当某一事件被公众关注,此时又没有真实信息的补
给,谣言就出场了。等到谣言成为满天飞絮的时候,再有真相出现,为时已晚。也就是说,
真理还在穿鞋的时候,谣言已经跑遍了半个世界。
③疫情背景下,谣言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信息疫情”往往与处于危机
状态的人们对于风险的扭曲、失真认知有关。互联网编织起来的四通八达的信息网络,使得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谣言传播甚为方便。因物理媒介的广泛互联,人们对疫情获取的信息量激增。但对于多数人
而言,因为没有对等的信息鉴别能力,无法判断自己关注的信息的真伪,容易引发心理恐慌,
又进一步造成新的认知偏差。于是,一则谣言从起飞到落地,不需要费多少周折,即可释放
出巨大的“信息噪音”。
④有三类人群容易成为谣言易感人群。第一类是青少年,他们缺乏知识积累、人生阅历
和社会经验,是不实信息的易感人群。第二类是老年人,他们对新知识、新事物的敏感性和
接受能力较弱,往往依靠积累多年的生活经验作为选择、判断信息的依据。第三类是受教育
程度相对较低的人群,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储备和训练,这类易感人群对于谣言的鉴别能力
会弱一些,也就容易被谣言捕获。
⑤对谣言进行“反制”是必要的,首先是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不管是谣言制造者还
是传播者,也不论是出于何种动机,只要他们的现实行为违反了法律,就要为此付出代价,
受到相应的惩罚。责任部门要加强对自媒体的管理,明确行业红线和底线,加强政策引导,
强化自媒体的责任意识,解决自媒体责任缺位问题。
⑥同时也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没有人天生就具备较高的媒介素养。公众的媒介素
养绝对不是像口红一样的装饰品,而是社会发展的“刚需”。此次由奥密克戎病毒引发的几
个城市的疫情,是对公众媒介素养的一场前所未有的考试。媒介素养的提升,仅靠个人努力
还不够,需要政府、社会以及专业机构,特别是专业教育机构的共同参与,合力推动。
(摘编自《光明日报》2022 年 4 月 28 日,作者张涛甫,有删改)
7. 下列对本文中心论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
B. 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
C. 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
D. 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
8. 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了论题。
B. 文章第②段提到的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
C. 文章第⑥段中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疫情”比作“前所未有的考试”。
D. 文章论证思路清晰,先从现象和危害写起,再具体分析,最后提出解决措施。
9.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本文所说的“谣言”的一项是( )
A. 《邓稼先》一文中,美国传说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弹工程。
B. 《最后一次讲演》一文中,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桃色事件”。
C. 《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
D. 《藤野先生》一文中,有人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漏了题。
【答案】7. D
8. B
9. C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解析】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中心论点的概括。中心论点是作者看法的完整表述,在形式上是个完整的简洁明
确的句子。从全文看,它必能统摄全文。表述形式往往是个表示肯定或否定的判断句,是明
确的表态性的句子。分析中心论点,可以从文章的标题、开头、结尾,有时要根据文章的内
容用自己的语言来概括。
A.“对谣言的三类易感人群要加强宣传和正面引导”是解决谣言的措施;
B.“对谣言进行‘反制’需要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是解决谣言的措施;
C.“预防谣言产生和传播需要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是解决谣言的措施;
阅读全文可知,文章第①段从上海、吉林等地发生疫情期间产生了很多谣言写起,引出文章
的论题;第②段主要写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第③段主要解释在疫情背景下,谣言为什么
更极易滋生和传播,引发“信息疫情”;第④段主要写三类谣言易感人群;第⑤段主要写要
编织好法规的防护网对谣言进行“反制”;第⑥段主要写提升公众的媒介素养的意义以及提
升的途径。D 选项“破解谣言产生和传播的奥秘,防止谣言蛊惑人”是对全文的概括总结,
表达了作者的看法,可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故选 D。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B.第②段“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认为,谣言总是起源于一桩重要而扑朔迷离的事件。
它是在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是一种集体行动,目的是给无法解释的事件寻求
一种答案”,引用特·希布塔尼对谣言的看法是对谣言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这是道理论据,
此选项“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关于谣言的看法属于事实论据”说法错误;
故选 B。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
A.寒春(1921—2010)本名琼·辛顿,美国女物理学家。1948 年来华定居,长年投身于中
国农业机械化建设。她曾于 20 世纪 40 年代初在洛斯阿拉姆斯武器实验室做费米的助手,参
与了美国原子弹的制造,那时她是年轻的研究生。“曾做过费米助手的寒春参与了中国原子
弹工程”这是美国传出来的谣言,因为不相信中国能独立研制出原子弹;
B.国民党反动派暗杀李公朴后,企图在人民面前掩饰他们的罪行,造谣说李公朴被暗杀是因
为“桃色事件”。所以“反动派说李公仆先生被暗杀是因为‘桃色事件’”是谣言;
C.根据《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的“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妾曰:‘徐
公何能及君也!’”“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可知,当邹忌问他的妻子、妾和客人他和
徐公哪一个更美,他们都说邹忌比城北徐公美,所以“邹忌的妻子、妾和客人都说邹忌比城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北徐公美”不是谣言;
D.日本的“爱国青年”认为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
不是自己的能力了,所以就造谣说鲁迅取得好成绩是因为藤野先生提前泄漏了题;
故选 C。
(二)(共 10 分)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电视剧《火红年华》两度在央视播出,让全国观众领略了“三线精神”诞生地——四
川攀枝花的“根”与“魂”。这部剧的拍摄地大多选址于攀枝花市西区,剧中充满年代感的
红砖房、蜿蜒曲折的背水小道,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②在“备荒备战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的“三线建设”①时期,西区是攀枝花开发
建设的先行者和能源基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西区兴建起攀枝花市第一座厂矿,开办起
该市第一家商场,遗留了大量的“三线”工业遗存,创造了一个个工业奇迹。
③遗产是宝贵的。近年来,攀枝花市西区通过对“三线”建设遗产保护“借力”,逐渐
让“三线”遗产有了新的定义,并转变成为资源。
④据攀枝花市西区文旅产业发展中心主任介绍,依托攀枝花“三线”建设干部学院西区
分院,西区先后打造了“习风园”“初心园”和宝鼎陵园等“三线”教育基地,基地创新推
出集理论教学、访谈教学、体验教学于一体的“三线”教育培训课程,开设“苏铁讲堂”,
推出“访谈式教学党性教育”培训模式。精心打造出“背水小道”VR 体验式教学项目,开
辟“三线建设实景公园”“三线建设体验基地”“三线事迹现场教育”等特色教学线路。随着
“三线”研学旅游线路日趋成熟,西区成功与三家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了“三线”研学旅
游项目合作协议。
(摘编自《四川日报》2022 年 4 月 11 日,有删改)
注:①“三线建设”是指 20 世纪 60-70 年代中国以加强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是
国防建设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
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
材料二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以上图示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中国红色旅游消费大数据报告(2021)》整理)
材料三
(2021 红色旅游大数据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显示,红色旅游的游客结构发生了
很大的改变。从数据来看,红色旅游游客的平均年龄为 28 岁,年轻化趋势越发明显,各个
年龄段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50 岁以上老年人偏向以跟团游
形式重走红色景点,“红色景点+山水名胜/人文景区”组成的线路产品最受他们青睐。而从
年轻游客偏好来看,他们更热爱以自由行方式打卡城市红色景点。例如在长沙,“白天橘子
洲,晚上文和友”成为许多年轻游客的“标配”行程。亲子家庭最喜欢的是逛红色旅游区目
的地。纪念馆、名人故居、烈士陵园、革命遗址遗迹等红色文化景区景点都逐渐成为家长们
“寓教于游”的红色课堂。除此之外,红色研学游也受到越来越多亲子家庭游客欢迎,“广
州 5 天 4 晚”游学之旅,包含广州起义纪念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等红色景点参观,带孩
子们参与历史海报制作,进入军营体验生活。通过研学之路,孩子们从小树立爱国情怀,感
受红色文化。
(摘编自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文字有删改)
10. 对材料二的图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2021 年,以 80 后、90 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赴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比例过半。
B. 2021 年,喜欢和朋友同学、家人孩子一起踏上红色之旅的旅行者占六成以上。
C. 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已超过情侣。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
D. 2019 年至 2021 年间,2-3 天的“红色旅游”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
11. 根据选文,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借力“三线建设”资源,推动做强“三线建设”文化品牌,推进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
攀枝花市西区“三线建设”红色文旅特色日渐凸显。
B. 旅行方式呈多样化,老年人都爱跟团、年轻人爱打卡、亲子家庭寓教于游,各个年龄段
的游客都可以通过红色旅游找到自己需要的旅行体验。
C. 红色旅游作为精神文化消费的重要方式,年轻人愿意去红色景点接受红色文化的熏陶,
这实则是一种民族自豪感和中国文化自信的彰显。
D. 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渐成常态,旅游目的地和景区在形式上需要不断创新,可以借用文化、
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
12. “5.12”地震后,德阳各区(市、县)都有特殊党费援建的学校。请利用攀枝花市“三
线”特色文旅建设的经验,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为特殊党费援建学校的红色文旅方
案提出建议。
【答案】10. B
11. B
12. 示例:对“特殊党费援建学校”资源借力,让“特殊党费援建学校”产生新的定义,并
转变成为文旅资源。根据不同年龄段人们的旅游需求,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项目,可以借用
文化、科技、教育等元素为红色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
如打造“特殊党费援建学校”教育基地,推出地震相关知识教育培训课程、开设以“赓续红
色血脉”为主题的讲堂、打造体验地震项目,VR 再现援建过程,与旅行社开展合作,签订
研学旅游项目合作协议等。
【解析】
【10 题详解】
此题考查图文转换。
A.根据材料二图 1 所示,80 后占 26%,90 后占 19%,和起来所占比例是 45%,与题干中所
表述的“以 80 后、90 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赴国内红色旅游目的地的比例过半”不符。
C.根据材料二图 2 的标题“2021‘红色旅游’出行人群分布”可知,图示只展示了 2021
年的数据,题干中“部分旅行者喜欢一个人旅游的自由自在,近年来独行游客的比例已超过
情侣”表述没有指明是 2021 年,故表述有误。
D.根据材料二图 3 所示,2019 年 2-3 天“红色旅游”游玩天数低于 4-5 天游玩天数,与题
干中表述的“2019 年至 2021 年间,2-3 天的‘红色旅游’是最受游客们欢迎的旅游方式”
不符。
故选 B。
【11 题详解】
此题考查材料信息的筛选与辨析。
学科 网(北 京)股 份有限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