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08年山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08 年山东高考理科数学真题及答案 第Ⅰ卷(共 60 分) 参考公式: 球的表面积公式:S=4πR2,其中 R是球的半径. 如果事件 A在一次试验中发生的概率是 p,那么 n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 A恰好发生 k次的 概率: Pn(k)=C k n pk(1-p)n-k(k=0,1,2,…,n). 如果事件 A、B互斥,那么 P(A+B)=P(A)+P(B). 如果事件 A、B相互独立,那么 P(AB)=P(A)·P(B).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 12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60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 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满足 M {a1, a2, a3, a4},且 M∩{a1 ,a2, a3}={ a1,a2}的集合 M的个数是 (A)1 (C)3 (D)4 (B)2 (2)设 z的共轭复数是 z ,若 z+ z =4, z· z =8,则 z z 等于 (A)i (3)函数 y=lncosx(- (B)-i π 2 <x< (C)±1 (D) ±i π 2 =的图象是 ( A ) (4)设函数 f(x)=|x+1|+|x-a|的图象关于直线 x=1 对称,则 a的值为 (A) 3 (D)-1 (B)2 (5)已知 cos(α- π 6 )+sinα= 4 5 3, 则 sin( (C)1 7 π 6 α  ) 的值是 (A)- 32 5 (B) 32 5 (C)- 4 5 (D) 4 5 (6)右图是一个几何体的三视图,根据图中数据,可得该几 何体的表面积是 (A)9π (C)11π (B)10π (D) 12π (7)在某地的奥运火炬传递活动中,有编号为 1,2,3,…,18 的 18 名火炬手。若从中任
选 3 人,则选出的火炬手的编号能组成以 3 为公差的等差数列的概率为 (A) (C) 1 51 1 306 (B) (D) 1 68 1 408 (8)右图是根据《山东统计年鉴 2007》中的资料作成的 1997 年至 2006 年我省城镇居民百户家庭人口数的茎 叶图,图中左边的数字从左到右分别表示城镇居民百 户家庭人口数的百位数字和十位数字,右边的数字表 示城镇居民百户家庭人口数的个位数字,从图中可以 得到 1997 年至 2006 年我省城镇居民百户家庭人口数 的平均数为 (A)304.6 (B)303.6 (9)(X- 1 x 3 )12 展开式中的常数项为 29 30 31 1158 26 0247 (C)302.6 (D)301.6 (A)-1320 (B)1320 (C)-220 (D)220 (10)设椭圆 C1 的离心率为 5 13 ,焦点在 X轴上且长轴长为 26.若曲线 C2 上的点到椭圆 C1 的两 个焦点的距离的差的绝对值等于 8,则曲线 C2 的标准方程为 (A) 2 2 x 4 2 2  y 3  1 (C) 2 2 x 3 2 2  y 4  1 (B) 2 x 13 2 2 2  y 5  1 (D) 2 x 13 2 2  y 12 2  1 (11)已知圆的方程为 X2+Y2-6X-8Y=0.设该圆过点(3,5)的最长弦和最短弦分别为 AC和 BD,则四边形 ABCD的面积为 (A)10 6 (B)20 6 (C)30 6 (D)40 6 (12)设二元一次不等式组 x x 2      y 2 19   8 y  14 x  y  ,0  0 , 所表示的平面区域为 M,使函数 y=ax(a>0, 0 a≠1)的图象过区域 M的 a的取值范围是 ( A ) [1,3] (D)[ 10 ,9] (B)[2, 10 ] (C)[2,9]
第Ⅱ卷(共 90 分) 二、填空题:本大题共 4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16 分. ( 13 ) 执 行 右 边 的 程 序 框 图 , 若 p= 0.8 , 则 输 出 的 n= 4 . (14)设函数 f(x)=ax2+c(a≠0),若  1 0 )( xf dx  ( xf 0 ) ,0≤ x0≤1,则 x0 的值为 3 3 . (15)已知 a,b,c为△ABC的三个内角 A,B,C的对边,向量 m=( 1,3  ),n=(cosA, sinA)。若 m⊥n,且 acosB+bcosA=csinC, 则角 B= π 6 . (16)若不等式|3x-b|<4 的解集中的整数有且仅有 1,2,3,则 b的取值范围为(5,7). 三、解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共 74 分. (17)(本小题满分 12 分) cos(     0)( x π ,  )0 为偶函数,且函数 y=f(x) 3 )   sin( 已知函数 f(x)=  π 图象的两相邻对称轴间的距离为 . 2 x (Ⅰ)求 f( )的值; π 8 (Ⅱ)将函数 y=f(x)的图象向右平移 π 6 个单位后,再将得到的图象上各点的横坐标伸长到 原来的 4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函数 y=g(x)的图象,求 g(x)的单调递减区间. 解:(Ⅰ)f(x)= 3 sin( )   x  cos( )   x = 2    3 2 sin( )   x  1 2 cos( )   x    =2sin(  x - π 6 ) 因为 f(x)为偶函数, 所以 对 x∈R, f(-x)=f(x)恒成立, 因此 sin(- )=sin(  x - π 6  x - π 6 π 6 π 6 ). π 6 即-sin x cos(- )+cos x sin(- )=sin x cos(- )+cos x sin(- 整理得 sin x cos(- )=0.因为 >0,且 x∈R,所以 cos(- )=0. 又因为 0<<π,故 - π 6 = π 2 .所以 f(x)=2sin( x + π 2 )=2cos x . π 6 π 6 ), π 6
由题意得 2   2   2 ,   所以    = .2 故 因此 f(x)=2cos2x. f  ) ( 8  2 cos  4  .2  6 (  ) xf 6 的图象,再将所得图象横坐标 (Ⅱ)将 f(x)的图象向右平移个 个单位后,得到 xf 伸长到原来的 4 倍,纵坐标不变,得到 ( 4    所以      ) 6 ( ) g x x 4    ( f 2cos 2(  ) 6 x 4  的图象.   ) 6     2cos f ( x 2   ). 3 当 即 2kπ≤ 4kπ+ x  2 3 2 3  ≤2 kπ+ π (k∈Z), ≤x≤4kπ+ 8 3 (k∈Z)时,g(x)单调递减. 因此 g(x)的单调递减区间为 (18)(本小题满分 12 分) 4 k     2  3 4, k   8    3 (k∈Z) 甲乙两队参加奥运知识竞赛,每队 3 人,每人回答一个问题,答对者为本队赢得一分, 答错得零分。假设甲队中每人答对的概率均为 2 3 ,乙队中 3 人答对的概率分别为 ,且各人回答正确与否相互之间没有影响。用ε表示甲队的总得分。 2 3 2, 3 1, 2 (Ⅰ)求随机变量ε分布列和数学期望; (Ⅱ)用 A表示“甲、乙两个队总得分之和等于 3”这一事件,用 B表示“甲队总得分大于 乙队总得分”这一事件,求 P(AB). (Ⅰ)解法一:由题意知,ε的可能取值为 0,1,2,3,且 ) 2 3  3  (1  1 27 2 ) 3 0 1 27 P (   0)  0 C  (1  3 2   P 2) (  2 3 所以ε的分布列为 C  ( 3 2 ) ε P ε的数学期望为 , P (   1)  C 1 3   (1  2 )  2 3 3 C 2 3 3 ) 2 9 .  ( 3 2 3  8 27  4 9 , P (   3)  1 2 9 , 2 4 9 3 8 27
Eε= 0  1 27 21 3  9 42 9 8 27  .2 解法二:根据题设可知 因此ε的分布列为 2,3(B~ 3 ) P (   k ) k 3 C  2,3( 3 ~因为  B ), 所以 E   2( 3 k ) 2 21( )  3 23  3  k  k C 3  k 3 2 3 , k  .3,2,1,0  2 (Ⅱ)解法一:用 C表示“甲得 2 分乙得 1 分”这一事件,用 D表示“甲得 3 分乙得 0 分” 这一事件,所以 AB=C∪D,且 C、D互斥,又 1 2  21(  3 ( CP 1 3 1 3 1 2 1 2 1 3 2 3 2 3 2 3 C    ) 2 ) ) 2 3 2( 3     ,  10 4 3 ( CDP  ) 2 1( 3 由互斥事件的概率公式得 2( 3   ) 2 3  1 3 1 2 )  4 5 3 , ( ABP )  ( CP )  ( DP )  10 4 3  4 35  34 5 3  34 243 解法二:用 Ak 表示“甲队得 k分”这一事件,用 Bk表示“已队得 k分”这一事件,k=0,1,2,3 . 由于事件 A3B0,A2B1 为互斥事件,故事 P(AB)=P(A3B0∪A2B1)=P(A3B0)+P(A2B1). 2( 3  3 )  34 243 1( 3 2  1 2 )  C 2 3 2 3 2 3  1( 2  1 2 3  1 2 1 C 2  2 2 3 ) . (19)(本小题满分 12 分) 将数列{an}中的所有项按每一行比上一行多一项的规则排成如下数表: a1
a2 a3 a4 a5 a6 a7 a8 a9 a10 …… 记表中的第一列数 a1,a2,a4,a7,…构成的数列为{bn},b1=a1=1. Sn为数列{bn}的前 n项 和,且满足 2 b n  Sb Nn S 2 n =1(n≥2). (Ⅰ)证明数列{ 1 nS }成等差数列,并求数列{bn}的通项公式; (Ⅱ)上表中,若从第三行起,每一行中的数按从左到右的顺序均构成等比数列,且公 比为同一个正数.当 a 81 4 91 时,求上表中第 k(k≥3)行所有项的和. (Ⅰ)证明:由已知,当 n≥2 时 b  n ) 1  S  , 2 n  1, n   S  ) S n )  1 1  n b  2 2 S ( S   n n  S S  1 n 1,  1, 2 b n  S b S n n 又   2 S n  n b 1 所 以     ( S n 2 S ( n 即       S  n 1  1 所 以   S n b  1 又 S 1 ,  1 2 1. 1      S n a  1  1  S  1 S n n 所 以 数 列 是 首 项 为 , 公 差 为 的 等 差 数 列 1 . 1 2 n 1 ,  2  由 上 可 知   = + ( )  n 1 1 2 1 2 . 1  2 时 ,  即     S n  所 以     当 n n b n  S n  S n  1  2  1 n  2 n   2 ( n n  1).
2 1 ( nn - )1 n=1 n≥2 因此, nb (Ⅱ)解:设上表中从第三行起,每行的公比都为 q,且 q>0. 因为 1 2     12  12 13  2  78, 所以表中第 1 行至第 12 行共含有数列{an}的前 78 项, 故 a81 在表中第 13 行第三列, 因此 a 81  2 b q  13   又 b   13 2  13 14 4 . 91 , 所以 q=2. 记表中第 k(k≥3)行所有项的和为 S, 则 S  kb k ) (1  1  q q   2 ( k k  k (1 2 ) 1) 1 2     2 ( k k  1) k (1 2 )  (k≥3). (20)(本小题满分 12 分) 如图,已知四棱锥 P-ABCD,底面 ABCD为菱形,PA⊥平面 ABCD, ABC (Ⅰ)证明:AE⊥PD; (Ⅱ)若 H为 PD上的动点,EH与平面 PAD所成最大角的正切  ,E,F分别是 BC, PC的中点. 60  值为 6 2 ,求二面角 E—AF—C的余弦值. (Ⅰ)证明:由四边形 ABCD为菱形,∠ABC=60°,可得△ABC 为正三角形. E为 BC的中点,所以 AE⊥BC. 因为 又 BC∥AD,因此 AE⊥AD. 因为 PA⊥平面 ABCD,AE 平面 ABCD,所以 PA⊥AE. 而 PA 平面 PAD,AD 平面 PAD 且 PA∩AD=A, 所以 AE⊥平面 PAD,又 PD  平面 PAD. 所以 AE⊥PD. (Ⅱ)解:设 AB=2,H 为 PD上任意一点,连接 AH,EH. 由(Ⅰ)知 AE⊥平面 PAD, 则∠EHA为 EH与平面 PAD所成的角. 在 Rt△EAH中,AE= 3 , 所以 当 AH最短时,∠EHA最大, 即 当 AH⊥PD时,∠EHA最大.
此时 tan∠EHA= 3 AE AH AH   6 , 2 因此 AH= 2 .又 AD=2,所以∠ADH=45°, 所以 PA=2. 解法一:因为 PA⊥平面 ABCD,PA 平面 PAC, 所以 平面 PAC⊥平面 ABCD. 过 E作 EO⊥AC于 O,则 EO⊥平面 PAC, 过 O作 OS⊥AF于 S,连接 ES,则∠ESO为二面角 E-AF-C的平面角, 在 Rt△AOE中,EO=AE·sin30°= 3 2 ,AO=AE·cos30°= 3 2 , 又 F 是 PC 的中点,在 Rt△ASO中,SO=AO·sin45°= 3 2 4 , 3 4  9 8  30 , 4 3 2 4 30 4  15 5 , 又 SE  2 EO  2 SO  在 Rt△ESO中,cos∠ESO= 即所求二面角的余弦值为 SO SE  15 . 5 解法二:由(Ⅰ)知 AE,AD,AP两两垂直,以 A 为坐 标原点,建立如图所示的空间直角坐标系,又 E、F 分别为 BC、PC 的中点,所以 E、F 分别为 BC、PC 的中点,所以 A(0,0,0),B( 3 ,-1,0),C( 3 ,1,0), D(0,2,0),P(0,0,2),E( 3 ,0,0),F( 3 1, 2 2 ,1 ), 所以  AE  ( 3,0,0),  AF  ( 3 1 , 2 2 ,1). 设平面 AEF的一法向量为 , m x y z 1  ( , 1 1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