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1页
第2页 / 共11页
第3页 / 共11页
第4页 / 共11页
第5页 / 共11页
第6页 / 共11页
第7页 / 共11页
第8页 / 共11页
资料共1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9 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考试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真题及 答案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 120 分钟,满分为 150 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3 分,共 30 分) 1.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A.保教幼儿和服务家长 B.看护幼儿和服务家长 C.培养习惯和传递知识 D.保育和教育幼儿 1.答:A。解析: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 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 提供便利条件。 2.幼儿认真完整的听完老师讲的故事,这一现象反映了幼儿注意的什么特征?() A.注意的选择性 B.注意的广度 C.注意的稳定性 D.注意的分配 2.答:C。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力在同一活 动范围内所维持的时间长短,幼儿认真完整的听完老师讲的故事,说的是注意的稳定性。 3.小红知道 9 颗花生吃掉 5 颗,还剩 4 颗,却算不出“9-5”等于多少?说明小红的 思维具有?() A.具体形象性
B.抽象逻辑性 C.直观动作性 D.不可逆性 3.答:A。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思维发展。幼儿时期典型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 思维,需要借助具体的形象事物或事物的表象进行思维,幼儿知道九颗花生吃了五颗,还 剩四颗,这说明幼儿能够借助具体的事物进行思维,但是还不能运用逻辑运算思维。故本 题选 A。 4.按照布鲁姆等人教育目标分类的观点,“了解青蛙的生长发育过程”属于()。 A.情感目标 B.认知目标 C.动作技能目标 D.行为目标 4.答:B。解析:本题考查教学活动的组织与实施中的三维目标。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是 20 世纪 50 年代以 布鲁姆为代表的美国心理学家提出的,在这个理论体系中,布鲁姆等人将教学活动所 要实现的整体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心理运动等三大领域,并从各个领域的最终目标出发, 确立了一系列目标序列,将认知领域的目标分为识记、理解、运用、分析、综合和评价六 个层面。题中“了解”是查看幼儿的认知技能,所以为认知目标。故本题选 B。 5.阳阳一边用积木搭火车,一边小声地说:“我要快点搭,小动物们马上就来坐火车 了”,这说明幼儿自言自语具有的作用是() A.情感表达 B.自我反思 C.自我调节 D.信息交流 5.答:A。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自言自语是幼儿言语从外部向内部 转化中的一种过渡形态。材料中幼儿的自言自语,并非在于其他人交流,而是一种情感表 达。故本题选 A。
6.人体各大系统中,发育最早的是()。 A.淋巴系统 B.生殖系统 C.神经系统 D.消化系统 6.答:C。解析:本题考查学前儿童的身体发展规律。神经系统是生命活动的主要调 节系统,其各器官各系统在神经系统统一调节和支配下协调地进行各种生理活动,神经系 统,由中枢神经和周围神经两部分组,成全身各系统各器官发育中神经系统的发育处于领 先地位。故本题选 C。 7.教师通常在班级设置许多活动区提供多层次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选,这遵循的心 理发展原则是()。 A.阶段性原则 B.社会性原则 C.操作性原则 D.差异性原则 7.答:D。解析:本题考察环境创设与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原则。个体差异性是指儿 童在发展,具有整体共同特征的前提下,每个儿童的身心发展在表现形式内容和水平方面 都具有独特之处,教师提供多种层次的活动材料,让幼儿自选就是为了满足幼儿的不同需 要。故本题选 D。 8.幼儿教师要能接住幼儿抛来的“球”,并用恰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幼儿,让活 动能继续下去,这里所体现的教师角色() A.幼儿学习活动的指导者 B.幼儿学习活动的管理者 C.幼儿学习活动的设计者 D.幼儿学习活动的合作者 8.答:D。解析:本题考查综合素质中的教师观,材料中幼儿老师作为幼儿的伙伴与
幼儿一起进行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合作者。故本题选 D。 9.下列关于幼儿美术教育的做法中,不正确的是()。 A.支持幼儿表达自己对美术作品的独特感受 B.出示范画让幼儿模仿 C.鼓励幼儿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美 D.为幼儿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材料 9.答:B。解析:本题考查学前教育原理中《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知识点, 艺术教育的目标是幼儿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在美术教育活动中,不建 议老师出示范画让幼儿模仿不利于幼儿创造性的发展。故本题选 B。 10.芳芳数积木,花花问他有几块三角形,芳芳点数:“1、2、3、4、5、6,6 个三角 形”,花花又给他四块,问她现在有多少块三角形积木?芳芳边点数边说:“1、2、3、4、 5、6、7、8、9、10,我有十块啦!”就数学领域而言,下列哪一条最贴近芳芳的最近发展 区() A.认识和命名更多的几何图形 B.默数,接着数等计数能力 C.以一一对应的方式属实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 D.通过实物操作进行十以内加减法的运算能力 10.答:B。解析:材料中幼儿目前还处于一一对应点数的状态,而且每次都是从头点 数,所以下一个比较贴近的目标是默数,接着数等计数能力。故本题选 B。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15 分,共 30 分) 11.列出幼儿园课程生活化的实施要求并分别举例说明。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 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 经验 (1)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生活化 《纲要》中指出: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 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
中。例如:课程内容的安排可依据节日顺序展开,或者依据时令、季节变化规律来组织等。 (2)幼儿园课程资源利用的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认为学前教育机构的教育不能局限于狭小的教室, 应让幼儿回归大自然、大社会的怀抱。例如:主题活动“春天”,教师可利用春天的树木、 景色变化等自然资源组织活动;幼儿园中组织“安全防火活动”,可利用幼儿家长的职业进 行课程组织。 (3)幼儿园课程教学实施的生活化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将富有教育意义的生活内容纳入课程领域,课程实施中教师应 提倡为幼儿创设多种多样的生活化学习情境,加强教育同生活的联系,学前儿童在各种情 境中的经验加以整合。例如:提供丰富的材料与玩具、人际关系、操作探索中获得各种经 验。又如:为了了解秋天的变化,教师组织主题活动“金色的秋天”,带领幼儿到户外摘 果实、捡树叶活动满足幼儿的探索心理,真正了解秋天的特点。 12.教师可以从哪些方面观察幼儿的注意是否集中? 12.【参考答案】注意的集中性,不仅指在同一时间内各种有关心理活动聚集在其所 选择的对象上,而且也指 这些心理活动“深入于”该对象的程度。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幼儿的注意是 否集中:观察幼儿在集体教育活动和游戏中的注意类型、注意维持的时间、和注意发生时 的行为表现。 (1)注意类型: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两种。无意注意:无预定目的且不需意志 努力的注意,它主要受刺激物本身特点的影响,包括刺激物的强度、新异性、运动变化及 对比关系等。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并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当主体对活动有明确的目 的,并具有坚强的意志和抗干扰能力时,能保持较高水平的有意注意。幼儿逐渐学习一些 注意方法。幼儿注意的杂乱性减少,变得更专一,更能获取信息。 (2)注意维持的时间: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 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3~5 分钟,4 岁幼儿 能集中注意 10 分钟,5~6 岁幼儿能集中注意 15 分钟左右,如果教师组织得法,5~6 岁幼 儿可以集中注意 20 分钟。 (3)注意发生时的行为表现: ①适应性运动。幼儿在注意某一对象时,通常会形成有利于指向和集中的动作和状态。 如,注意听时的“侧耳倾听”,注意看时的“目不转睛”,注意想时的“全神贯注”。 ②无关运动停止。当注意发生时,幼儿会终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例如,当幼儿注意 听讲时,会停止小动作或不再交头接耳,表现得非常专注和安静。
③生理运动变化。注意发生时,幼儿的呼吸会变得轻微和缓慢,而且呼吸时间也发生 变化,通常是呼得更长、吸得短促。 (4)教师可以在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中观察幼儿在进行各种环节的活动时是否能够按 照老师的要求顺利进行。 三、论述题(本大题 1 小题,20 分) 13.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和游戏的涵义分别是什么(4 分)?试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16 分) 13.【参考答案】 两者的含义: (1)幼儿园集体教学活动是指全班一起进行的活动形式。这种活动的特点是集中性和统 一性,即活动是全员参与的,并有统一的活动目标和活动要求。 (2)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 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对幼儿来说,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 是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是一种自发的学习,具有:学习目标是隐含 的,学习方式是潜移默化的,学习的动力来自幼儿内部的特点。 区别与联系: (1)区别 ①活动中的主体不同。游戏中幼儿是游戏的主人、是活动的真正主体,幼儿可以自由 支配、自己协商自己的活动,教师更多起到的是观察者和指导者的作用。而集体教学活动 是在教师的引导与支持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参与支配程度相对更高。 ②活动的形式不同。集体教学活动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有目的、有计划、全体幼儿在同 一时间所进行的活动,具有集中性和统一性的特征。而游戏中幼儿的活动是自主的,可以 通过集体的形式进行,也可以是以小组或个别的形式组织。 (2)联系 ①教育目的一致。游戏的内容与目的要围绕教学的目标进行,教师要使幼儿在游戏中 获得的愉快体验与教学目标的实现有机统一。因此,教师既要熟悉游戏的理论,了解幼儿 身心发展水平、年龄特点、兴趣爱好,又要找与之相适宜的教学活动,并与游戏结合在一 起。 ②两者互为补充。游戏是顺利开展集体教学活动的“温床”,集体教育活动又能提升 和巩固儿童的知识经验。
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体现“寓教学于游戏活动”之中的教育理念;在课程游 戏化的大背景下,幼儿园的游戏活动可以辅助集体教学活动,或者集体活动用游戏的方式 来开展;也可以用游戏活动作为集体活动后的延伸,让游戏活动与集体教学活动有效衔接起 来。四、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 2 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 40 分) 14.材料: 教师出示饼干盒,问亮亮里面有什么,亮亮说“饼干”。教师打开饼干盒,亮亮发现里面 装的是蜡笔。教师盖上盖子后再问“欣欣没有看过这个饼干盒,等一会儿我要问欣欣盒子里 面装的是什么,你猜她会怎么回答?”亮亮很快就说:“蜡笔”。 问题: (1)亮亮更可能是哪个年龄班的幼儿?(6 分) (2)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14 分) 14.【参考答案】 (1)亮亮更可能是幼儿园中班的幼儿。一方面,4 岁左右的幼儿还不能很好的将自己的 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认为别人想的和自己所知觉到的一样,因此会出现错误信念;另 一方面,从幼儿思维发展的角度来看,幼儿对事物的判断往往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思考问 题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所以材料中亮亮的表现更倾向于中班幼儿。 (2)①亮亮的行为体现错误信念。 错误信念是指向儿童描述一个故事情景(通常故事中主人公的信念与事实不相符),然 后主试向儿童提问,看儿童是否能推断出主人公的真实信念。 材料中的亮亮知道盒子里面装的是蜡笔,但是欣欣是没有见过的,也就意味欣欣不知 道盒子里面装的是蜡笔,当老师问亮亮,欣欣认为盒子里是什么时,亮亮却直接说“蜡笔”。 说明亮亮不能够正确判断他人的心里想法。体现了错误概念的特征。 ②亮亮的行为体现以自我为中心 自我为中心是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 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 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并判断事物。 材料中的亮亮通过教师打开饼干盒知道了材料是蜡笔的形象,体现了具体形象思维的 特点,符合中班幼儿的思维特点。同时亮亮将自己对盒子中具体材料的认知等同于欣欣的 认知,体现了没有站在欣欣的角度思考问题的特征。 说明了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15.在开展“烧烤店”游戏前,大一班的李老师加班加点为幼儿准备了烧烤架、烧烤夹, 以及各种逼真的“鱼丸”“香肠”等食材: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材料,而是与幼儿商 量,并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搜集所需材料,幼儿游戏情景分别见图 1(大一班)和图 2(大二 班) 问题: (1)哪位教师的做法更恰当?(4 分) (2)请分别对两位教师的做法进行评析。(16 分) 15.【参考答案】 (1)大二班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理由如下:材料中“烧烤店”的游戏属于角色游戏,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处于合作游戏阶段,喜欢与同伴一起游戏,能按自己的愿望主动选择并 有计划的游戏。材料中大一班的老师虽然用心准备了游戏材料,但是没有考虑到幼儿的自 主性,限制了幼儿在游戏中想象力的发展,因此是不恰当的。大二班王老师没有直接投放 材料,而是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去寻找和收集材料的做法更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 点,因此王老师的做法更恰当。 (2)①李老师的做法不恰当。首先,游戏是幼儿在假象的情景下反映现实生活,具体表 现为以物代物、以人代人。大一班的李老师在游戏时为幼儿准备的材料太逼真,不利于幼 儿想象力的发展。其次,游戏的本质属性是自主性,游戏中的材料应该根据幼儿的兴趣来 提供。大一班的李老师没有了解幼儿的想法而是直接为幼儿来提供材料符合幼儿游戏自主 性的特点的要求。最后,李老师投放的材料过于逼真,缺少了可探索性和可操作性,不利 于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 ②王老师的做法恰当,符合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有利于幼儿游戏的开展。首先, 王老师的做法有利于发挥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同时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材料中, 王老师与幼儿商量、支持他们自己去寻找,收集所需材料的做法能够使幼儿更主动积极的 参与游戏中,同时通过自己寻找材料的方式能够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其次,王老师的做法 能够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同时激发幼儿在游戏中更好的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材料中王老师并没有直接选择自己认为比较合适的材料,而是让幼儿自己寻找,能够使幼 儿大胆的结合生活经验并且展开想象,从生活中挖掘和发现合适的材料进行游戏。最后, 王老师的做法符合活动区材料投放的启发性、操作性、探索性的要求。材料中王老师让幼 儿自行寻找的材料,如树叶、签子等均来自于生活中,有趣、可变、可操作,不仅符合大 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同时也能够让幼儿自主地进行设计制作。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