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19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真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3页
第2页 / 共13页
第3页 / 共13页
第4页 / 共13页
第5页 / 共13页
第6页 / 共13页
第7页 / 共13页
第8页 / 共13页
资料共13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19 上半年陕西教师资格证初中语文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 真题及答案 1、教学文天祥的《过零丁洋》,教师引导学生整理能够表现忧国忧民情怀的诗词。下 列作品合适的是()。 A、曹操《观沧海》 B、李商隐《夜雨寄北》 C、李白《行路难》 D、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试题答案:D 2、教师围绕“小人物的悲惨命运”这一主题,组织学生开展阅读活动。下列作品适合 选用的是()。 A、老舍《骆驼祥子》 B、傅雷《傅雷家书》 C、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 D、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试题答案:A 3、教学叶圣陶的《苏州园林》,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本课学习重点。下列教学内容 不恰当的是()。 A、了解文中苏州园林的特点 B、梳理文本情感变化的线索 C、学习本文总说和分说的写法 D、了解本文语言准确、生动的特点 试题答案:B
4、教学杨绛的《老王》,教师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和角度进行阅读,并说一说 喜欢的理由。对这一做法的分析,恰当的是()。 A、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选择,能加深对文本的理解与体验 B、让学生自由选择阅渎的内容,才能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C、学生选取感兴趣的段落语句,才能深人理解课文内容 D、没有“说理由”这一理性行为,感性认知会陷人混乱 试题答案:A 5、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教师播放了三国影视剧中演员的相关朗诵片段。对这一 教学资源的使用,下列分析恰当的是()。 A、拓宽语文学习的范围,增强对主题的感性认识 B、真实地再现了课文情境,有效提升了教学效率 C、播放影视片段,为学生走进作品开拓想象空间 D、先看视频后学习课文,才能深人把握人物形象 试题答案:A 6、教学文言文复习课,教师安排学生总结一些语句中宾语前置的用法。下列例句适合 的是()。 A、何陋之有(刘禹锡《陋室铭》) B、见渔人,乃大惊(陶渊明《桃花源记》) C、相与步于中庭(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D、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试题答案:A 7、教学复句专题研讨课,教师从《白杨礼赞》中选取例句,讲解因果复句的具体运用。 下列句子适合的是()。 A、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B、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 斜出 C、这时你会真心佩服昔人所造的两个字“麦浪”,若不是妙手偶得,便确是经过锤炼 的语言的精华 D、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斗 争中所不可或缺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 试题答案:D 8、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 年版)》建议学习阅读非连续性文本,要求“能领会文本的 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下列理解不正确的是()。 A、非连续性文本可以由多种材料组合而成,形式上较多样 B、将非连续性文本插入文字材料之中,有助于读者理解材料 C、非连续性文本的内容充满跳跃性,与意识流文学作品相似 D、非连续性文本简明直观,概括性强,具有很强的实用功能 试题答案:C 9、《沁园春•雪》(毛泽东)、《我爱这土地》(艾青)、《乡愁》(余光中)三篇作品入 选教科书九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这些课文共同的教学目标是()。 A、关注当代社会现实,反思自我与人生 B、把握诗歌的节奏,理解诗歌中的特定意象 C、关注语言表达,培养学生口语表达的能力 D、培养思辨能力,把握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 试题答案:B 10、阅读关于“三维目标”的调研报告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三维目标在教案中的陈述形式究竞如何表述为最佳,这是一个实际问题,因为教师在 每节课的准备中都会遇到教学目标如何依次罗列的问题。因为依次罗列教学目标容易割裂 三维目标的一致性。理想的做法不是将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截然分开,而是根据学习内容 的实际情况来陈述。陈述的一句话可能包括三维目标的一个维度、两个维度或三个维度。 学界对三维目标一再强调“三维的一致性”,反对机械分割。那么三维目标究竞是分开表
述还是不分开表述?分开陈述就“割裂”了吗?不分开就“一致”了吗? 对上述报告的相关分析,理解正确的是()。 A、分项表述意味着割裂三维目标 B、整合表述意味着统整三维目标 C、一个教学目标中可以蕴含多个目标维度 D、—致与割裂的关键点是学习内容的多少 试题答案:C 11、阅读关于文本解读的研究论文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文本解读的根本目的是为教学服务。教师正确、深刻、新颖地解读文本,获取独 特的体验,选择适宜的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做好准备。教师在进行文本解读时,必须考 虑到教与学的需要。教学文本解读不同于学者的研究性解读,也不同于一般读者的欣赏性 解读,教学文本解读,是为教学需要进行的解读,应该是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对文本语言的 涵泳体味、审美感悟,带领学生深入开展语文学习。 对上述论文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教学文本解读涵盖了研究性解读、欣赏性解读的全部特征 B、教学文本解读与研究性、欣赏性解读的主要差异是文本差异 C、教学文本解读的最终目标是为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D、教学文本解读是教师为了提高审美能力而进行的个性化解读 试题答案:C 12、阅读某教师教学反思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泰戈尔《金色花》时,有学生突然提出:孩子不见了,母亲却安然地散步、读书、 吃午饭、做祷告、伺候牲口,是否不正常?我本来应该及时回应学生的观点,但当时反应不 够快,没有想好怎么应对,简单带过了这个环节。 为了解决上述课堂教学问题,教师应该采取的有效教学措施是()。 A、肯定学生的积极思考,并鼓励其他学生继续提出类似角度的问题,以落实学生的主 体地位
B、具体分析学生的思路,借助关键词句,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感知散文诗的特点, 解决学习疑惑 C、搁置突发性问题,表扬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鼓励课后自行广泛查阅资料,自主合 作探究解决问题 D、把学生按不同观点分成小组,展开辩论活动,把文本解读活动转化为课堂言语活动, 转化课堂矛盾 试题答案:B 13、阅读某教师的教学叙事片段,按照要求答题。 教学史铁生的《秋天的怀念》,我安排学生自学并做批注,某学生完成的批注如下。 课文原句:“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 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批注内容:“一直”表达了作者当时只顾沉浸在自己的悲苦中,完全没有注意到母亲的 严重病情,事后想来无比悔恨。就母亲而言,她背起了儿子的悲伤却隐藏了自己的伤痛。 这是一个怎样隐忍的母亲,这是一份怎样隐忍的母爱。 对上述批注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对作品富有表现力的词句进行批注 B、抓住读者印象最深的词语进行批注 C、是独立思考、质疑问难和自主建构的活动 D、是“先教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实际运用  试题答案:D 14、在口语交际教学中,教师创设了“接听电话”“买东西”“招呼客人”等教学情 境。下列对该情境设计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是()。 A、口语交际教学应引导学生学会相关的基本生活技能 B、口语交际教学活动中应大量讲授口语交际原则和要领 C、口语交际教学的教学实践应结合具体的交际情境进行
D、口语交际教学的发展方向应与现实生活建立紧密联系 试题答案:B 15、阅读某教师有关综合性学习的教学叙事,按要求答题。 教学“市场调查”综合性学习专题,我在讲解了商品调查的基本流程知识后,要求学 生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任务:一是对全校学生的文具购买、使用情况进行访谈,拟写新 闻稿;二是选择一种课外读物,以问卷形式做调查,形成简要报告;三是就某类家电的营销 情况、性能质量等做调查,给当地消费者协会写成报告。 对上述教学叙事的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自主与合作是综合性学习的基础和过程,探究则是学习的结果 B、综合性学习倡导开放、多元,但应控制在语文学科知识的范畴 C、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需做好前期筹划工作 D、综合性学习应在实现语文学习目标的同时,提升对生活的认知 试题答案:D 16、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案例: 环节一要求:请学生充分畅谈对《杞人忧天》寓意的理解,并在原文中找到可靠的依据。 环节二要求:拓展阅读,请学生思考长庐子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 环节三要求:这篇文章选自《列子》,请学生再进行拓展阅读,看看列子是怎样看待这 件事的。 环节四要求:请学生课下为《杞人忧天》设定新的寓意,并根据自己设定的寓意改写这 则寓言。 附: 环节一课文原文: 杞人忧夭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 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邪?”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之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跳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 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晚之者亦舍然大喜。 环节二增补内容: 长庐子闻而笑之曰:“虹霓也,云雾也,风雨也,四时也,此积气之成乎天者也。山 岳也,河海也,金石也,火木也,此积形之成乎地者也。知积气也,知积块也,奚谓不坏?…… 天地不得不坏,则会归于坏。遇其坏时,奚为不忧哉?” 环节三增补内容: 子列子闻而笑曰:“言天地坏者亦谬,言天地不坏者亦谬。坏与不坏,吾所不能知也。 虽然,彼一也,此一也,故生不知死,死不知生;来不知去,去不知来。坏与不坏,吾何容 心哉?” 问题: (1)请评析环节二和环节三在教学中的作用。(10 分) (2)请比较环节一和环节四的教学目的,说说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10 分) 17、阅读以下学生习作,回答问题。 案例: 多彩的旅行 ①我极爱旅行,尤其喜爱江南风景。暑假,我踏上了去乌镇的路,开启我新一期多彩 的旅行。
②一提到乌镇,我就想起“小桥流水人家”。乌镇,像许多江南小镇一样,有穿过小 镇的狭窄河道,有磅水而筑的朴实民居,有乌蓬船悠悠地在小河上荡过,有巷子深处升起 的袅袅吹烟,有农妇在通向河道的石阶上浣洗 ③走过蜿蜒的石子路,经过几家店铺,眼前,出现了一座用石头垒起来的桥。它结实、 美观,如长虹卧波。这是架在河道上的第一座桥,叫逢源双桥,瞧!不管是一座小桥,也透 着乌镇丰富的文化底蕴。 ④乌镇除了有秀美的风景、和蔼可亲的人,不可或缺的是它的文化,文化始终是使一 个古镇永远吸引人的力量,有了文化,古镇的色彩才会分外夺目,格外诱人。 ⑤踏过一段高高低低的石板路,穿过狭小的巷子,路遇挂蓝印花布的作坊。忽地看见 了茅盾故居,便跨门进入。屋中,只有一张小书桌和一把木椅,椅腿已有些腐烂。桌上放 着几本书,书页早已泛黄,页角还带着破损,书中的字依然清晰可见。我想这正如同文化, 也许人会朝生夕亡,但这里的文化却从未中断。不知道是茅盾成就了乌镇,还是乌镇成就 了茅盾。  ⑥出门看到几个小孩子安静地坐在门槛上,不嬉笑不打闹,只是围着一本书无声地看 着,仿佛已经深深坠入其中。不远处,几位头发花白的老人似乎在谈论着什么,我走近一 听,是在聊《水浒传》哩!我不禁感慨,这种孕育大师的小镇里文化底蕴如此深厚,长辈带 着小辈触摸文化,感知文化。潜移默化间,文学已成为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这 就是传承,令人起敬的传承。 ⑦今日的乌镇也不乏现代文化的气息,世界互联网大会已在古老的小镇长久驻下身影。 没有哪个古镇能如此完美地将现代融入古老,从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⑧枕水之家,丝绸之府,徜徉在青石板的小路上,心生幻觉,穿梭于过去和现在的时 空里,这多彩的旅行让我驻足凝望,心驰神往…… 问题: (1)请从第②段找出两个错别字,从第③段找出一处病句,分别改正。(8 分) (2)请指出该习作的一个优点,并结合习作具体分析。(12 分) 18、阅读文本材料和相关要求,回答问题。 《天上的街市》原文 远远的街灯明了, 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 天上的明星现了,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