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pdf

第1页 / 共7页
第2页 / 共7页
第3页 / 共7页
第4页 / 共7页
第5页 / 共7页
第6页 / 共7页
第7页 / 共7页
资料共7页,全文预览结束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国内外大学生就业研究综述# 李创* (河南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摘要:本文基于近些年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全面回顾了相关就业理论以及国内外的不 同学者对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最新研究成果,包括大学生就业特征研究、就业现状研究、就 业市场研究、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就业政策研究、自主创业研究等方面,同时介绍了英国、 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大学生就业的基本现状,并对现有的研究进行了简评。 关键词:高等教育;大学生;就业;研究现状 中图分类号:G645 A Review of College Graduate Employment at Home and Abroad LI Chuang 5 10 15 20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eNan JiaoZuo 454000) Abstract: Based on social background of student employment difficulty in recent years, this paper comprehensively reviewed related employment theory as well as domestic and foreign scholars’ the latest research achievements about the employment problems, including the employment characteristics, employment status, employment market, employment influencing factors, employment policy, students' entrepreneurship, and so on, and introduced the basic status of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in the UK, U.S., Japan and other developed countries, and made a brief comment on the existing studies. Keywords: higher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employment; research status 25 0 引言 30 35 伴随着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高等学校毕业制度与国企改革的逐步深入,中国整体的就 业形势日渐严峻,就业竞争越演越烈,被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教授称为“世界最大的就业战 争”。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张,大学生总体供给量逐年增加,远远 超过社会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又造成了相当一部分的结构性失业人员, 出现了毕业生数量翻番但就业难度却逐年增大的现象。因此,调查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指 出大学生就业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相关的对策研究以便应对就业潮流就显得尤为重要。 1 大学生就业的相关理论 就业理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一个认识深化和不断发展的过程,大致分为三类: 传统就业理论、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现代就业理论。 (1)传统就业理论 传统就业理论以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为主要代表,他提出著名的“萨伊定律”, 认为“供给能自动创造需求”。传统理论认为,在市场机制自动调节下,全竞争市场可以实 现充分就业,不会出现“非自愿性”的真正失业,因此,传统就业理论反对政府干预经济、 干预要素市场调节。这种观点在现实世界显然很难成立。 40 (2)凯恩斯就业理论 基金项目:2011 年河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研究” (编号:[2011]-JKGHAD-0288);2012 年河南省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课题(JYB2012032) 作者简介:李创,(1975-),男,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理论。E-mail: lichuang@hpu.edu.cn - 1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经济学家凯恩斯从理论上否定了市场价格机制会自动调节经济实现充分就业均衡的传 统理论,认为失业的原因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使社会就业平衡经常处于一种小 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这里的有效需求是指总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达到均衡时的总需求, 总供给价格是指全体雇主雇佣一定量的工人进行生产的社会产品的最低卖价,总需求价格是 指全体雇主用一定量的工人进行生产时预期社会对产品愿意支付的总价格。当总需求价格大 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就要扩大生产,增加雇佣工人的数量;反之,企业主就要缩小生产, 解雇工人。在总需求价格等于总供给价格时,企业主才能既不扩大生产又不缩小生产,不增 加工人又不解雇工人,这时的总需求就是有效需求,它决定了就业人员的社会就业量。 凯恩斯的就业论指出,要解决就业问题的关键就在于提高有效需求,因此,主张通过国 家干预经济来拉动需求,以实现促进生产、提高就业的目的。凯恩斯就业理论为发达国家在 20 世纪 30-60 年代摆脱经济危机和缓解就业问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3)现代就业理论 20 世纪 70 年代至 80 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出现了经济停滞、高通货膨胀和高失业率并 存的现象。“滞胀”现象引发了对凯恩斯政府干预理论的批判。一些经济学家认为 70-80 年 代出现的失业问题与 30 年代的失业有较大的不同,它主要不是有效需求不足的总量失业, 而是一种劳动力供给的结构性失业。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市场上工人在工种、技术熟 练程度、地区流动等方面不适应雇主的要求,以及劳动市场不充分、不完善。为此,提出应 实行积极的人力政策,重视对劳动力的再培训,完善就业服务,以及通过多种综合治理政策 增加就业需求。 现代就业理论包括菲利普斯就业理论、货币学派就业理论等等,限于篇幅,这里重点介 绍奥肯定律(Okun's Law)。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奥肯经过实证研究发现,失业率每高于自然 失业率 1%,实际 GNP 便低于潜在 GNP3%。按照奥肯定律所估计的统计结果,实际增长率 高于潜在增长率一个百分点,失业率会下降半个百分点。尽管奥肯定律是对美国实际经济增 长率与失业率间长期内在关系的一种表述,但却具有普遍的意义,无论发达国家的经验,还 是我国五十年来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都基本上支持经济增长与失业率这种负相关的变动关 系,它对于深入研究经济增长与就业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2 国内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展开: (1)大学生就业特征研究 A)群体特征:作为一个受过较长期教育的特殊群体,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个体主观 因素影响较大,表现出如下特征:首先,与大专生、技校生相比,大学生在知识的深度、广 度和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方面优势明显,有些大学生在校期间就有一定工作经验或参与实际项 目的经验,这些经验对求职有很大的帮助。其次,在考虑未来发展方面,与高中毕业时相比, 大学生有了更多的时间思考自己的人生定位,对职业发展有一个相对长远的规划,因而求职 目标更为明确、心态也更成熟。最后,随着我国高考制度对学生年龄限制的放宽,还有一部 分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需要考虑家庭、婚姻等生活上的现实问题,受婚姻家庭等牵绊的压力 较大,这也限制了他们在就业去向上的一些选择。同时,由于投入了较多的教育成本,大学 45 50 55 60 65 70 75 生的就业期望值比较高,这主要表现在:对单位性质、薪水待遇、工作岗位、专业的对口度、 就业区域等方面要求较多。 80 B)个体特征:大学生对自身认识定位不足,在求职过程中存在着不成熟的心理特征。 - 2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第一,攀高心理,有些大学生总是拿身边同学的就业标准来定位自己,在此心理下,即使某 单位非常适合自身发展,但因与他人选择的单位做不必要的比较后,也会彷徨放弃。事后却 又后悔不已,导致一些毕业生落聘。第二,自负心理,一些大学生认为自己是社会中的高层 次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也应是社会中高层次的,不屑做“小事”,不愿从基层做起。这种不 合理定位是造成不少大学生择业就业时“高不成、低不就”的心理诱因。第三,功利心理, 许多大学生把追求优厚的薪金和福利待遇、就业发展机会、社会人文环境和生活水平较高的 地区作为自己择业的首选目标,对县以下和西部地区则持漠视态度。在国家需要、发挥个人 专长与获得高收入、高社会地位之间存在两难选择时会不知所措。 (2)关于大学生就业现状的研究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一是对大学生就业的整体形势分析。多数学者认为,我国经济发展持续增长,社会需求 旺盛,从长远来看整体就业形势好,如屈百达(2004)通过对中美毕业生就业情况进行对比分 析,指出美国的大学生就业己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近几年大学生失业与滞后状况加剧, 越来越多的新毕业大学生不得不从事低层次简单劳动,相比之下,目前我国的大学生就业情 况要好得多,不过某些学科、专业的大学生甚至研究生也已出现就业难的苗头[1]。但也有一 些学者认为,近年来随着高校本科毕业生普遍性就业难的问题日益浮出水面,大学生的就业 难问题应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例如吉林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字表明,截至 2007 年 9 月 1 日,吉林省 2007 届本科生就业率为 83%,大学生一次性就业率较 2006 年同期下降了近 16%,下降趋势明显。国内一些其他学者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也表现出明显担忧,张汝金 (2005)指出,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民工进城务工以及大学生就业四 峰叠加,使得总体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从整体上讲,社会已经无法提供同等数量的符合大 学生就业期望值的岗位了,大学生进入供大于求时期[2]。 二是关于大学生就业的地区流向和行业流向的研究。宁小华(2002)指出,大学生就业的 地区流向呈现出两个倾向:其一,在学校所在地就业的比例相对较高;其二,在北京、上海、 广东以及东部发达地区就业的大学生比例高,而去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相对比较少。据 权威调查数据显示,52.5%的大学生到东部地区就业,到中、西部地区就业的大学生仅占 30.2%、17.3%。另外,在行业流向上,大学生的就业单位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需要高 学历层次的金融单位为主,国有单位依然是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吸纳单位。但是,越来越多的 大学生选择非国有单位就业已经逐渐成为今后的趋势[3]。 三是关于大学生择业观的研究。学者们普遍认为,大学生择业和择业期望值都比较高, 而且他们的年龄较大,已经是成人,有些还存在婚姻、家庭问题,因此择业心态也更为复杂。 还有学者指出,在经济条件下,当今大学生择业观出现了趋于功利化的现象,许多人对功利 标准的追求强于对事业发展和社会贡献的愿望(蒋舜浩、唐玲,2004)[4],还有过分突出自我, 片面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忽视对社会的贡献(龚惠香、陈杭渝,2000)[5],注重经济效益, 缺乏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鲁满新、刘彬,2007)[6]。 (3)关于大学生就业市场的研究 为了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近年来我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了一系列改 革,变过去“统包统分”的分配体制为“由政府调控、市场导向、学校推荐,学生和用人单 位之间双向选择”的就业机制,由此确立了大学生就业市场。王春莉(2007)指出,大学生就 业市场看“实力”不看“标签”,即用人单位越来越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 他们在选用人才时不单要看学历和身份“标签”,更要求应聘者具备企业所需要的工作经验 - 3 - 85 90 95 100 105 110 115 120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和能力[7]。王宁西(2004)认为大学生就业市场存在主体发育不足、供求不平衡、工资机制不 健全、运作不规范等问题,需要逐步建立和完善,以便更好的发挥市场优化人力资源配置的 作用[8]。李海萍(2007)认为大学生就业市场中存在着性别、专业、户籍、信息等市场壁垒, 这是大学生就业遭遇的最大障碍[9]。 (4)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第一,个人因素,由于自身学习 周期的加长与教育投入成本的加大,学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致使相当一部分大学生就业期 望值比较高,从而影响到个人就业(张志秀、庞丽,2007)[10];林玲、黄争舸(2004)认 为,大学生择业期望居高不下是影响大学生择业的内在因素[11];董华容(2006)认为大学生就 业问题最主要的内在因素是:择业观、就业成本(包括年龄、工龄、专业、自我认知)、综 合素质(包括心理因素、综合素质、择业技巧、角色适应、职业规划)、所学专业[12]。第 二,学校因素,董大法、周庆行(2003)认为,扩招和高校自身角色定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 的主要内因[13];王淑华、李沐曦(2007)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薄弱是导致大学生 就业难的一个重要因素[14];王欢、孔天(2007)论述认为,大学生专业设置与就业市场脱节, 过分注重论文,忽视了大学生的实践能力[15];重视专业教育,忽视思想教育;忽视与用人 单位的联系,缺乏必要的就业指导,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学校方面因素。第三,家庭因素, 徐平(2006)分析了家庭价值观对大学生择业观的影响,研究认为,一般来讲,家长文化程度 愈高,其对子女的教育期望水平也愈高,反之亦然[16]。第四,社会因素,社会因素主要是 指国家或者地方政府在促进就业或者人才流动方面所制定的方针政策,以及实施的一系列措 施对大学生就业所造成的影响,如龚惠香、陈杭渝、周坚(2002)认为,政策因素是影响大学 生就业的主要社会因素[17]。 (5)关于大学生就业政策建议的研究 关于就业政策建议的研究一方面是基于问卷调查、个人访谈等实证研究,通过对部分地 区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其影响因素,给出相对应的具体的政策建议,如林玲等 人(2011)通过对长三角洲地区大学生就业态势的研究提出了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五条政 策建议[18];另一方面是基于理论分析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如纪军、杨鹰(2008)从经济学的 角度分析出大学生就业难的几个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19];沈延兵、余新丽(2006) 针对扩招背景下的大学生就业提出了几项政策建议[20]。 (6)大学生自主创业研究 赵康、陈龙泉(2007)指出“以创业促就业”的大学生就业模式是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大学生具有“心理素质趋于成熟;社会阅历丰富;拥有一定的启动资金;拥有一定的专业知 识”等优势条件[21]。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社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经验,高层次人才的创业 将成为我国提高自身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能力不可忽视的新生力量。杨正强(2007)指 出,首先,自主创业既能缓解就业压力,又为大学生就业开辟了新的通道[22];其次,自主 创业也是近几年国家倡导的新的就业政策,是解决大学生就业的一条新路,特别是我国加入 WTO 以后,许多新兴的产业需要大量的有创新精神的大学青年去开拓,因此,鼓励支持大 学生走艰苦创业、自主创业之路是国家、社会、高校的要求;第三,与以往相比,我国知识 经济的特征越来越明显,大学生作为我国一个较高层次的精英群体,他们的创业活动显得意 义更加丰富。随着近年来我国整体就业问题越来越突出,大学生就业也已拉响警报,在这种 情况下,大学生创业活动更是机遇与挑战并存;第四,自主创业的榜样就在身边,比尔·盖 茨、张朝阳等人的名字在大学生中并不会陌生,他们的创业故事也为同学们津津乐道。 - 4 - 125 130 135 140 145 150 155 160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3 国外关于大学生就业的研究 http://www.paper.edu.cn (1)英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英国对大学生就业的研究一直走在国际前沿。他们研究得出: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是 非常复杂的,社会经济形势是其中根本性的因素之一。个体影响因素方面,所学专业是影响 大学生就业最重要的因素,且不同专业的就业差异非常显著,如:农业专业的学生就业形势 明显差于其它专业,未就业率达 10%,大大高于 3%的平均水平;医学专业从事学术工作的 比例最高,约为 20%,而平均比例为 6%,而环境专业最低,仅为 2%。专业对进入工商企 业及政府部门的影响不如对学术单位的影响大。其次,所就读的院校也会影响大学生的就业 机会,如牛津、剑桥是英国传统的名牌大学,其大学生就业前景比其它大学好得多。大学生 所获得的学位级别与其就业机会也有关系。再者,大学期间所学的学位课程实用性较强,在 劳动力市场上的适应面就广。 (2)美国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美国的大学生教育体现为多元化的培养目标,与培养目标多元化相对应,美国大学生培 养模式也是多样化的,主要有专业式、协作式和以课程学习为主的教学式三种。专业式适用 于培养教学科研型及其他高层次人才;协作式适合于应用型、开发型高层次人才的培养;而 教学式则适合于专业学位教育及研究生课程教育。三种模式相互补充,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 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此外,由于现代科技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日益紧密,加之市场竞争加剧,使得大学同企业 界、工商界的合作日益加强,美国一些高校改革大学生培养模式,把教学、科研与生产有机 结合起来,培养工商界所需各类人才,毕业后直接进入其合作企业中就职,或与企业界建立 教育联合体,合作培养研究生。斯坦福大学就是通过与市场、企业紧密协作,创造了“硅谷” 奇迹,成为高科技时代大学与产业界合作的成功典范。 美国高校在课程体系中日益重视多学科交叉与文理渗透,同时也十分强调基础理论知识 的学习。一方面是为适应现代科学研究向跨学科研究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为适应当今瞬 息变化的社会发展要求,从业人员不但要有综合的知识,还能够根据工作需要随时转换专业, 更新知识结构。再者,坚实的基础知识与宽广的学术视野,也是为大学生进一步深入进行科 研创新奠定了基础。具体实施过程中,哈佛、麻省理工、普林斯顿等大学通过建立跨学科研 究中心来设立和发展跨学科课程,允许大学生跨专业、跨学科、跨学院进行学习,同时还能 够做到跨学校聘请教师,为学生提供大量知识新颖、交叉性强,水平较高的课程和讲座。 关于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美国各高校围绕增强大学生择业个体能力和素质方面的努力和 工作始终贯穿于整个大学生的培养教育过程。在俄勒大学,学校从学生入学就开始不断地对 其进行就业培训,如指导简历如何填写(个性化的),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所在,对自 己的就业资质给予全面、科学的评估等。此外,还进行模拟面谈,模仿求职中的具体场景, 增长他们的实际经验。有的学校在努力改变毕业生与社会联系不紧密,与学术界、老师交往 不紧密的现状,帮助学生建立与企业、公司间的某种联系,一方面向学生推介好的公司企业, 另一方面请用人单位到学校来介绍人才需求状况,增进了解,搭建人才沟通的桥梁。同时, 在对学生进行的综合的求职培养过程中,讲求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注重他们与人沟通的能 力和自己的表达能力,还让学生在如今多元化的世界里,对相关的多元化问题保持足够的敏 感,并善于解决这些问题。 (3)日本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研究 165 170 175 180 185 190 195 200 - 5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日本的大学也敏锐地意识到,在 21 世纪,人类要进一步发展,必须解决科学技术与人 类之间的接口问题,单靠对科学的探索和高新技术的开发是不够的,还需要对人类社会普遍 意义上的理解和人文社会科学新思想的支撑,因而探索并创造了一种打破文科和理科之壁垒 的跨学科教育,并在日本东京大学成立了社会工学研究生院。该院以“创造人类与科学技术 协调发展的社会”为理念、以“社会所面临的问题群”为研究对象,以“新的理学”、“新 的工学”为特色,创设了新的专业与课程体系,着力于新领域开拓。例如它的社会系统专业, 为的是培养学生用数理的手法,把握社会系统的机理,涉及到价值和决策。该专业毕业生具 有非凡的价值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可以在国际机构、智囊团及企业计划部门任职。总之, 该院毕业生输送到社会中,已不仅仅限于谋取一个职位,而是能够通过其理念与研究方法, 解决人类社会重大问题,为全球作贡献。 (4)其他国家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 一些发达国家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就认识到解决社会就业矛盾最根本的出路在于创业, 只有创造出新的、更多的生产和工种,才能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而具有优势知识资源的大 学生则是当今信息社会中的优势创业群体。因而,大学生创业教育也被当作一项重要的教育 目标与就业政策来认识和执行。德国曾于 1998 年大学校长会议中就明确提出:高等学校要 成为“创业者的熔炉”。 同时,西方发达国家也早已认识到,大学生就业状况极深地影响着高校的地位、知名度 及其生存和发展,因而给予高度重视,投入了大量的财力、物力和人力,例如美国加州大学 的一家仅 2000 人的分校,就业指导中心就有 16 名专职教师,以保证学生获得受过专业训练 的职业指导和信息咨询。英国的高校职业服务也很有示范意义,各大学不但设有专职的职业 服务部门,为毕业生提供大量平等、充分的信息与指导服务,而且还将职业指导融入大学及 研究生课程设计之中。 4 对现有研究的简评 从上述研究内容来看,关于我国大学生就业方面的研究,特别是相关的综合研究相对较 少,已有的研究成果多是以某一方面为主,对大学生就业缺乏系统性、逻辑性与前瞻性的认 识。虽然也对个人、学校、社会三方面作了分析,但深入研究不足,如思想教育工作者关注 的是大学生择业观念的变化;日常管理者关注的是大学生培养质量与就业的关系;就业指导 工作者关注的又是如何改进和加强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等等。事实上,一些学者已经认识 到了把大学生就业中遇到的问题进行综合分析并提出总体对策的重要性。从长远来看,及时 深入地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就业中的问题,科学地提出应对方法,不仅对于做好大学生就业工 作、促进大学生的个人成长、充分实现人力资源的有效配置、刺激本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持 205 210 215 220 225 230 续增长等方面都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于大学生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以及进一步 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也具有非常现实的理论指导意义。 235 [参考文献] (References) 240 [1] 屈百达,白瑞林.美中理工科研究生就业对比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49-52. [2] 张汝金.浅析我国人才匮乏和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矛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5, (10):355-358. [3] 宁小华."极点"对大学生就业地区流向的影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2,(8):103-105. [4] 蒋舜浩,唐玲.理工类研究生就业浅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8):83-85. [5] 龚惠香,陈杭渝.当代研究生择业观的演变趋势──对浙江大学研究生就业去向的比较和分析[J].青年研 - 6 -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http://www.paper.edu.cn 245 250 255 260 265 究,2000,(8):6-10. [6] 鲁满新,刘彬.大学生就业中思想道德缺失及对策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Z1):123-124. [7] 王春莉.论硕士研究生就业能力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157-158. [8] 王宁西.研究生就业市场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4,(1):48-51. [9] 李海萍.研究生就业市场壁垒审视[J].中国高教研究,2007,(4):19-22. [10] 张志秀,庞丽.大学生就业期望值高的因子分析及其理性思考[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7,(5): 39-43. [11] 林玲,黄争舸.当前研究生就业影响因素剖析及对策初探[J].高等农业教育,2004,(6):75-77. [12] 董华容.湖北省硕士研究生就业状况调查[J].理工高教研究,2006,(6):50-51. [13] 董大法,周庆行."就业难"阴影下的高校角色定位[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3,(5):29-30. [14] 王淑华,李沐曦.对加强研究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7, (2):56-58. [15] 王欢,孔天.研究生就业问题现状的思考与探讨[J].科技信息(科学教研),2007,(25):27. [16] 徐平.大学生择业观相关因素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2):21-22. [17] 龚惠香,陈杭渝,周坚.研究生职业价值观性别差异的现状及演变[J].高等农业教育,2002,(6):78-82. [18] 林玲.大学生职业规划能力培养初探[J].科技信息,2011,(10):476-478. [19] 纪军,杨鹰.市场经济人才需求与计划型培养模式冲突下的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状况分析与对策研究[J]. 辽宁教育研究,2008,(1):107-109. [20] 沈延兵,余新丽.关于大学生生涯规划的系统思考[J].思想 理论 教育,2006,(23):56-59. [21] 赵康,陈龙泉."以创业促就业"的研究生就业模式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8):56-57. [22] 杨正强.研究生努力打造自我 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7,(14):12-13. - 7 -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