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1-2022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9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8页 / 共19页
资料共19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1-2022 学年天津市西青区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末试题及 答案 第 1 卷(选择题 共 30 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135.5 K-39 一、单选题(本大题共 1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20 分) 1. 下列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铁钉生锈 B. 矿石粉碎 C. 蜡烛燃烧 D. 以粮食 为原料酿酒 【答案】B 【解析】 【详解】A、铁钉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B、矿石粉碎只是形状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符合题意; C、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 D、以粮食为原料酿酒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不符合题意。故选 B。 【点睛】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 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 变化。 2.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是 B. O2 C. N2 D. 稀有气 A. CO2 体 【答案】C 【解析】 【详解】空气中各成分的体积分数:氮气 78%、氧气 21%、稀有气体 0.94%、二氧化碳 0.03%、 水蒸气和杂质 0.03%。 故选 C。 3. 以下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 倾倒液体 B. 点燃酒精灯 C. 检查气密性 D. 过滤 【答案】A 【解析】 【详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故图示操作正确; B、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禁止用酒精灯去引燃另一只酒精灯,应 用火柴点燃酒精灯,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C、该装置未构成封闭体系,即左边的长颈漏斗与大气相通;无论该装置气密性是否良好, 导管口都不会有气泡产生,不能判断气密性是否良好,故图示操作不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没有用玻璃棒引流,故图示操 作不正确。 故选 A。 4.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的固体 B. 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白雾 C.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D. 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 【答案】A 【解析】 【详解】A、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正确。 B、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色烟雾,错误。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不能说生成二氧化碳, 二氧化碳是产物,不是现象,错误。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错误。
故选 A。 5. 下列解释不正确的是 A. 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一一分子很小 B. 闻到远处花香一一分子在不断地运动 C. 水银温度计中的液柱热胀冷缩一一分子的体积变大 D. 氧化汞受热分解一一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A、一滴水中大约有 1.67×1021 个水分子,可以说明水的质量和体积都很小,正确。 B、闻到远处花香是因为带有花香的分子不断运动,运动到人的鼻子使人闻到气味,正确。 C、水银温度计中的液柱热胀冷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错误。 D、氧化汞受热分解生成汞单质和氧气,可以说明分子在化学变化中可以再分。正确。 故选 C。 6. C3 N4 是一种新型材料。在 C3N4 中,C 显+4 价,则 N 的化合价是( ) B. +3 C. +1 D. -3 A. +5 【答案】D 【解析】 【详解】在 C3N4 中,C 显+4 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设氮元素化 合价为 x,则(+4)×3+4x=0,x=-3; 故选:D。 7. 2017 年,中国科学院发布了 115 号元素的中文名将,下列有关该元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A. 镆属于非金属元素 C. 镆元素符号为 MC 【答案】D 【解析】 B. 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403 D. 镆原子核内有 115 个质子 【分析】元素周期表信息图中,元素名称的左上角的数字为元素的原子序数,右上角为元素
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下边是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 【详解】A、由镆的汉字结构有“钅”可知,镆属于金属元素,错误; B、镆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88,错误; C、镆元素符号为 Mc,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大写,第二个字母小写,错误; D、原子中质子数=原子序数,镆原子核内有 115 个质子,正确; 故选 D。 8. 如图所示甲、乙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 甲粒子是阳离子 C. 乙粒子是原子 【答案】B 【解析】 B. 两种粒子属于同种元素 D. 甲粒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分析】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小圆圈表示原子核,圆圈内的数字表示质子数,质子数决定 原子的类别,弧线表示电子层,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原子的化学性质。 【详解】A、甲中质子数=电子数,为原子,错误; B、两种粒子中质子数相同,属于同种元素,正确; C、乙粒子中质子数小于电子数,为离子,错误; D、甲粒子中最外层电子数为 6,大于 4,在化学反应中易得到电子,错误; 故选 B。 9. 如图是收集干燥气体并对它进行吸收处理的装置,由图中实验装置推测该气体的有关性 质,正确的一组是
A B C D 密度(与空气比较) 大于 大于 小于 小于 在水中的溶解性 难溶 极易溶 极易溶 难溶 B. B C. C D. D A. A 【答案】C 【解析】 【详解】收集气体从万能瓶短管进入,先集中在上部。说明气体密度比空气小。处理该气体 尾气使用防倒吸装置,并且用水吸收处理,所以该气体极易溶于水。故选 C。 10. 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 X、Y、Z、Q 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 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反应前的质量/g 反应后的质量/g X 8 0 Y 10 21 Z 1 待测 Q 21 9 已知 X 和 Q 两种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均为 M,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A. 反应后物质 Z 的质量为 9g B. 该化学方程式中,物质 X 与 Q 的化 学计量数之比为 3:2 C. 反应生成 Y 的质量为 21g D. 反应中物质 Y 与 Q 发生改变的质量 之比为 11:12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设待测质量为 x,反应前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反应后生 成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则得:8g+10g+1g+21g=0g+21g+x+9g,解得:x=10g,不符合题意; B、设反应中 X 与 Q 的化学计量数 a 和 c,则依据方程式中物质的质量关系可知 aM 8g-0g cM 21g-9g , = 解得:a:c=2:3,则 X 与 Q 的计量数之比是 2:3,不符合题意; C、反应后生成 Y 的质量为 21g−10g=11g,不符合题意;
D、反应过程中,Y 与 Q 改变的质量比为(21g−10g):(21g−9g)=11:12,符合题意。 故选 D。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有 1~2 个符合题意。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多选不得分,有 2 个选项符合题意的只选一个且 符合题意得 1 分,若选 2 个有一个不符合题意则不得分。) 11. 下列归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守恒思想 B.化学用语 (1)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物质总质 量不变 (1)2C1 表示两个氯原子 (2)硫酸铜化学式为 CuSO4 C.化学与生活 D.性质与用途 (1)减少汽车尾气污染一一使用乙醇汽油 (2)硬水软化一一生活中可向硬水中加入肥皂 料 (1)CO 具有可燃性一一可用作气体燃 (2)氧气可以支持燃烧一一氧气具有 可燃性 B. B C. C D. D 水 A. A 【答案】AB 【解析】 【详解】A、(1)原子是化学变化中最小的粒子,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质量不变, 正确; (2)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质量、物质总质量不变,正确; 正确; B、(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表示,表示微粒的个数在微粒前面加对应数字;2C1 表 示两个氯原子,正确; (2)硫酸铜是由铜离子和硫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学式为 CuSO4,正确; 正确; C、(1)使用乙醇汽油可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可减少汽车尾气污染,正确;
(2)生活中可向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不会除去水中钙镁离子,不能将硬水软化,错误; 错误; D、(1)CO 具有可燃性,可用作气体燃料,正确; (2)氧气可以支持燃烧,说明氧气具有助燃性,错误; 错误; 故选 AB。 12.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蜡烛火焰中温度最高的一层是焰心 B. 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比呼出气体中少 C. 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能被点燃 D. 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少 【答案】A 【解析】 【详解】A、蜡烛火焰中温度最高的一层是外焰,焰心温度最低。错误。 B、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人体吸入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比呼出气体中少,正确。 C、蜡烛刚熄灭时产生的白烟是固态石蜡,具有可燃性,能被点燃。正确。 D、呼吸作用消耗氧气,产生二氧化碳,人体吸入空气中的氧气比呼出气体中少,正确。 故选 A。 13. 核电荷数为 1-18 的元素原子结构示意图等信息如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原子序数为 14 的元素是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 B. 原子序数为 8 和 13 的两种元素相成化合物的化学式为 A1O3 C. 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原子核外电子层数相同
D. 原子序数为 2 和 12 的两种元素化学性质相似 【答案】C 【解析】 【详解】A、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为 13 号元素铝元素,错误; B、8 号,13 号元素分别是氧元素,铝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 价,铝元 素的化合价为+3 价,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其化学式为 Al2O3,错误; C、元素周期表中,电子层数等于周期数,在第三周期中,各原子结构的共同之处是原子核 外电子层数相同,正确; D、表中 2 号元素和 12 号元素分别是氦元素,镁元素,氦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但其核 外只有一个电子层,属于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化学性质稳定;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2, 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而形成阳离子;尽管最外层电子数相同,但它们化学性质不相 似,错误。 故选 C 。 14. 按如图进行实验,下列分析或结论正确的是 A. 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说明反应开始 B. 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 C. 木炭能使氧化铜还原为铜 D. 固体减少的质量一定等于生成二氧化碳质量 【答案】C 【解析】 【详解】A、试管中有空气,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的是受热膨胀的空气,不能说明反应开始, 不符合题意; B、实验结束应立即倒出粉末,此时产物铜的温度较高,容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发生反应,又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