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0-2021学年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21页
第2页 / 共21页
第3页 / 共21页
第4页 / 共21页
第5页 / 共21页
第6页 / 共21页
第7页 / 共21页
第8页 / 共21页
资料共21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0-2021 学年江苏省扬州市仪征市九年级上学期化学期中 试题及答案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Cu:64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1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计 3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 意。 1. 正确佩戴口罩能有效阻隔“新冠病毒”的传播,其作用原理相当于下列实验操作中的 B. 过滤 C. 洗涤 D. 蒸发 A. 溶解 【答案】B 【解析】 【详解】正确佩戴口罩能有效阻隔“新冠病毒”的传播,相当于将病毒隔绝在外,故其作用 原理相当于过滤。 故选 B。 2. 下列事例中,利用物质化学性质的是( ) A. 铜用作导线 C. 铁制作炊具 【答案】D 【解析】 B. 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D. 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 【详解】A、铜用作导线是利用铜的导电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B、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干冰升华吸热,使周围温度降低,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 升华是物质由固态变成气态,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C、铁制作炊具是利用铁的导热性和延展性,属于物理性质,不符合题意; D、液氧用作火箭助燃剂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符合题意。 3. 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B. 二氧化碳 C. 氯化钠 D. 金刚石 A. 氦气 【答案】C 【解析】 【详解】A、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氦原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B、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化合物,符合题意;
D、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 故选 C。 4. 亚氯酸钠(NaClO2)常用作纺织品的漂白剂。亚氯酸钠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 B. +1 C. +2 D. +3 A. ﹣1 【答案】D 【解析】 【分析】 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详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氯元 素的化合价是 x, +1 +x+( 2) 2 0 ( ) ﹣ = ,则 x=+3 价,故选 D。  5. 下列仪器对应的名称正确的是( ) A. 长颈漏斗 B. 试管夹 C. 滴瓶 D. 蒸发皿 【答案】B 【解析】 【详解】A、是分液漏斗不是长颈漏斗,故 A 不正确; B、是试管夹,故 B 正确; C、是细口瓶,不是滴瓶,故 C 不正确; D、是研钵,不是蒸发皿,故 D 不正确。故选 B。 6. 科学家发现在负压和超低温条件下,水会像棉花糖一样,以蓬松轻盈的形式稳定存在, 被称为“气凝胶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气凝胶冰”是纯净物 B. “气凝胶冰”在任何条件下都不会融化 C. “气凝胶冰”与水的化学性质不同
D. 结成“气凝胶冰”后,分子停止运动 【答案】A 【解析】 【详解】A、“气凝胶冰”中只含一种物质水,属于纯净物,故正确; B、“气凝胶冰”在一定条件下也会融化,故错误; C、“气凝胶冰”与水都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所以化学性质相同,故错误; D、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的,故错误。 故选:A。 7. 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A. 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发出白光 B. 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表面 变黑 C. 蜡烛在足量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黑烟 D. 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蓝紫色火焰 【答案】B 【解析】 【详解】A、木炭在空气中燃烧,烧至红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符合题意; B、光亮的铜丝在空气中灼烧后生成氧化铜,故表面发黑,符合题意; C、蜡烛在足量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不会产生大量黑烟,不符合题意; D、硫在空气中燃烧,发出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不符合题 意。 故选 B。 8. 下图是表示物质分子的示意图,图中“ ”和“ ”分别表示两种含有不同质子数 的原子,则图中表示单质的是 A. C. 【答案】C B. D.
【解析】 【分析】 【详解】A、图 A 是由两种分子构成,故表示两种单质组成的混合物,错误; B、图 B 由一种分子构成,且该分子由两种原子构成,表示一种化合物组成的物质,错误; C、图 C 由同种分子构成,且该分子由同种元素构成,表示一种单质组成的物质,正确; D、图 D 由两种分子构成,表示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组成的混合物,错误; 故选 C。 【点睛】物质分为混合物和纯净物,混合物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纯净物是由一 种物质组成。纯净物又分为单质和化合物。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单质;由两种或两种 以上的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叫化合物。 9. 中成药莲花清温胶囊在防治新冠肺炎中作用显著,其主要成分之一的绿原酸的分子式为 C16H18O9。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 一个绿原酸分子中含有 43 个原子 C. 绿原酸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 8:9 D. 绿原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16:9 【答案】D 【解析】 【详解】A、根据绿原酸的分子式为 C16H18O9 知道,绿原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符 合题意; B、根据绿原酸的分子式为 C16H18O9 知道,一个绿原酸分子中含有 16+18+9=43 个原子,不符 合题意; C、根据绿原酸的分子式为 C16H18O9,绿原酸分子中碳、氢原子个数之比为 16:18=8:9,不符 合题意; D、根据绿原酸的分子式为 C16H18O9,绿原酸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为 (16×12):(16×9)=12:9,符合题意。故选 D。 10. 下列有关物质使用、保存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A. 酒精灯使用完毕应注意及时盖上灯帽 B. 硝酸、硝酸银等见光易分解的物质应保存在无色的试剂瓶中 C. 某铵态氮肥(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铵)保存时应注意避免高温
D. 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饰品应注意避免接触酸性物质 【答案】B 【解析】 【详解】A、酒精灯使用完毕应注意及时盖上灯帽,正确; B、硝酸、硝酸银等见光易分解的物质所以应避光保存,应保存在棕色试剂瓶中,错误; C、碳酸氢铵受热时易分解,所以某铵态氮肥(主要成分是碳酸氢铵)保存时应注意避免高 温,正确; D、孔雀石(主要成分是碱式碳酸铜),能够和酸性物质发生反应,所以孔雀石(主要成分是 碱式碳酸铜)饰品应注意避免接触酸性物质,正确; 故选 B。 11. 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解释,不合理的是 A. 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了可能燃物的着火点 B. 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和隔离了可燃物 C. 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提供充足的氧气 D. 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隔绝氧气 【答案】A 【解析】 【详解】A、粮库失火用水浇灭,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着火点是一个定值,不 能被降低,符合题意; B、扑灭森林火灾时开辟隔离带,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 不符合题意; C、用扇子扇煤炉,炉火越扇越旺,是因为提供了充足的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不符合题 意; D、图书档案起火,用液态二氧化碳扑灭,二氧化碳不燃烧,不支持燃烧,且二氧化碳的密 度比空气大,可隔绝氧气灭火,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2. 下列物质中,不含氧分子的是 A. 过氧化氢 B. 空气 C. 液氧 D. 海水 【答案】A 【解析】
【详解】A、过氧化氢属于化合物,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不存在 氧分子,故 A 正确; B、空气中含有氧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空气含有氧分子,故 B 项错误; C、液氧是纯净物,氧气加压降温后液化以液体形式存在,由氧分子构成,含有氧分子,故 C 项错误; D、氧气不易溶于水,但在海水中也能溶解少量的氧气,氧气由氧分子构成,海水中含有氧 分子,故 D 错误; 答案:A。 13. 一定条件下,水在密闭容器里的冷却过程中,温度和时间的关系如下图所示。①、②、 ③表示水在不同时刻的存在状态,下列有关判断正确的是 A. 水分子间的间隔:③>② B. 水分子的大小:①>② C. 状态③的水分子静止不动 D. ②→①发生了化学变化 【答案】A 【解析】 【详解】A、③是冰,②是水,冰中水分子间隔比水中大,符合题意; B、水分子的大小:①=②,不符合题意; C、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不符合题意; D、②→①,只是水分子的间隔发生了改变,无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不符合题意。 故选 A。 14. 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的氧化物,如图是 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 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温度达到着火点 B. 锥形瓶中放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C. 气球先变大,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应 D. 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为 Fe+O2  Fe2O3 【答案】D 【解析】 【详解】A、激光手电照射使纳米铁粉温度达到着火点,从而使铁粉燃烧,A 正确; B、锥形瓶中放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B 正确; C、该反应没有气体生成,气球先变大,是由于燃烧放热导致的,可以说明该反应为放热反 应,C 正确; D、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生成一种黑色的氧化物,氧化铁 是红棕色固体,生成物应该是黑色的四氧化三铁,即纳米铁粉燃烧的化学式表达式应该为 点燃 Fe+O2 Fe3O4,D 错误; 故选 D。 15. 某化学兴趣小组通过微型实验探究蜡烛燃烧的产物,用数字化实验监测密闭容器内蜡烛 燃烧时氧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含量的变化,形成三条曲线,如图所示,说法不正确的是
A. 用注射器抽气并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 B. 蜡烛在燃烧后生成了 CO 2 和 H 2 O 的曲线是 a 和 c C. 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 D. 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 【答案】B 【解析】 【详解】A、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用装有澄清石灰水的注射器在火焰上方抽气,会 把生成的二氧化碳气体吸到注射器内,振荡,可观察到石灰水变浑浊,不符合题意; B、蜡烛在闭容器内燃烧生成了 CO2 和 H2O,因此闭容器内二氧化碳和水的量变大,曲线是 a 和 b,符合题意; C、从实验可以说明,数字化实验能为科学探究提供更为直观的证据,不符合题意; D、微型实验可探究得出蜡烛燃烧以后的部分产物,不符合题意。故选 B。 二、不定项选择题:本题包括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或两个选项 符合题意。若正确答案只包括一个选项,多选时,该题为 0 分;若正确答案包括两个选项, 只选一个且正确的得 1 分,选两个且都正确的得 2 分,但只要选错一个,该小题就得 0 分。 16. 下列 CO2 的制备装置中,不能起到“能控制反应发生和停止”效果的是 A. B. C. D.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