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资料库

2023-2024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10月月考试题及答案.doc

第1页 / 共16页
第2页 / 共16页
第3页 / 共16页
第4页 / 共16页
第5页 / 共16页
第6页 / 共16页
第7页 / 共16页
第8页 / 共16页
资料共16页,剩余部分请下载后查看
2023-2024 学年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九年级上学期语文 10 月月考试题及答案 Ⅰ阅读(共 55 分) 一、(10 分) 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共情为什么这么难 ①“共情”是指一个人或群体投入地去理解另一个人或群体。无论处在何种关系场景 中,人们都希望被理解,渴望被共情。一个群体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群体的制度和文化,可 能会将对方视为异类;一个人如果无法理解另一个人的处境和感受,就容易引发误解。理论 上,只要换位思考,就能与对方达成共情。然而,现实中经常会听到这样的反问:“我理解 他了,他为什么不理解我呢?”建立彼此信任的关系为何如此之难呢? ②难就难在看不到“你”。共情意味着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感受,意味着“悲伤着你的 悲伤,幸福着你的幸福”,要做到如此,绝非易事。人们往往站着说话不腰疼,不愿意躬身 入局,是因为弯腰比站着要辛苦太多。站着说话指点一番,比切身去体会对方的苦处难处要 容易得多。共情还意味着要倾听对方的一切,并不断自问:你为什么难?我如果是你会怎样? 有时候,贫穷会限制我们的想象力,我们想像不到一位成功人士也会那么大的烦恼。 ③难就难在放不下“我”。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对话:“你怎么能这么说话?”“我就 这脾气,说话比较直!”共情受阻,在于我们很难跳出自己的处境,暂时把“我”放下。俗 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逆着自己的个性,代入到对方处境中,这不但要离开自 己的舒适圈,还要忍住评头论足的欲望,压抑指手画脚的冲动。明明有自己的脾气,也要放 一放,明明对对方的问题洞若观火,也要忍一忍。共情的过程,好比暂时离开自己的房间, 完全进入到对方的房间,对方家里的布局摆设我们都了然于心,房间的问题我们也一清二楚, 但我们只是坐下来陪伴对方,等对方状况好转后,我们便原路返回,挥手作别,“不带走一 片云彩”。有时候,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是因为明白你此刻急 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忍住“我”,才能给对方空间,放下“我”,才能与对方 同频共振。 ④共情之难还难在动力不足。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站的位置不一样,看待世 界和考虑问题的角度也截然不同。我们即使有共情对方的能力,也未必有共情对方的动力。 看到对方的“恶语相向”,想不到他在背后迎风面雨,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视角,对
方的感受也许刚好在我们视线之外;看到对方的“勃然大怒”,想不到他身负重担,不同的 认知决定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他的感受也许刚好是我们的思维盲区;看到对方的“斤斤计 较”,想不到他可能被生活压弯了腰,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了不同的行事风格,对方的 感受也许刚好与我们的利益无关。经历未必相同,感受却可相通。很多时候,我们要找到彼 此之间的共同点,为达到共情境界增添动力。 ⑤心理学研究发现,一个婴儿啼哭,其他婴儿听到后也会随着啼哭,与他人产生情感共 鸣是人类的本能。共情虽然不易,但只要我们共同努力画出最大的情感同心圆,共情就会发 生。 1. 下列对“共情”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共情是投入地去理解他人或群体、建立信任关系的过程。 B. 共情,需要彼此理解对方的制度与文化、处境与感受。 C. 从理论上看只要经过换位思考,就应能达成共情状态。 D. 共情,是指弱小者需要得到强者对自己的理解和支持。 2. 下列对“共情之难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处境优越者很难设身处地感受到相对弱势者的苦处与难处。 B. 人们很难跳出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正放下自我,与人同频。 C. 看清了问题,却不直击要害批评指正,帮助对方做出改变。 D. 人们站的位置不同,看世界、想问题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 3. 从全文看,从哪些方面努力才能让共情真正发生呢? 【答案】1. D 2. C 3. (1)设身处地,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 (2)暂时放下自己的脾气,给对方空间 (3) 找到共同的立场、视角和利益点 【解析】 【1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D.根据首段“‘共情’是指一个人或群体投入地去理解另一个人或群体”可知,“共情”并 非只存在于弱小者与强者之间; 故选 D。 【2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
C.根据第③段“有时候,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眼见顽疾却不手起刀落,是因为明白你此 刻急需的是情感支持,而非言语批评。忍住‘我’,才能给对方空间,放下‘我’,才能与 对方同频共振”可知,看见问题却不直击要害,给予对方情感支持,恰恰是达成共情的正确 策略,而不是共情之难的原因; 故选 C。 【3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概括。 根据第②段“共情意味着设身处地感受对方的感受,意味着‘悲伤着你的悲伤,幸福着你的 幸福’”“站着说话指点一番,比切身去体会对方的苦处难处要容易得多”可知,设身处地, 用心体会对方的感受; 根据第③段“忍住‘我’,才能给对方空间,放下‘我’,才能与对方同频共振”可知,暂 时放下自己的脾气,给对方空间; 根据第④段“不同的立场,决定了不同的视角,对方的感受也许刚好在我们视线之外……不 同的认知决定了不同的思维习惯……不同的利益相关度,决定了不同的行事风格,对方的感 受也许刚好与我们的利益无关。经历未必相同,感受却可相通。很多时候,我们要找到彼此 之间的共同点,为达到共情境界增添动力”可知,找到共同的立场、视角和利益点。 二、(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学类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给孩子找到他们的凡尔纳 ①当当网的编辑让我给孩子们开一个书单,因为许多家长关心一个问题:哪些书对于孩 子来说才合适? ②如果我把自己当年读过的书开列一个清单出来,对于今天的小孩子可能没有多大意 义。但是从我个人的亲身经历上来看,阅读广泛总是好的。如果一个小孩子愿意阅读,那么 读什么书没有那么重要,不妨读得多一些,杂一些。父母在书架上摆放的书籍,对于小孩子 而言并不是一架子知识,而是一扇可以窥见世界的窗子。既然如此,那么这扇窗子不妨大一 些,不要担心上面有污垢。 ③我在小学高年级的时候,就翻阅过我父亲买的古文版《封神演义》,一下子就看到了 纣王在妲己的要求下,把嫔妃们扔在蛇坑里的情节。当时我不但读懂了关于人性中暴虐一面 的描写,也读懂了有人会因为暴虐而产生的欢愉——小孩子没有成人想象中那么天真纯良, 他们的脑子每天 24 小时在不断复印保存这个世界,所以他们对生活和文字的直感很好,能
够洞穿文字抵达很深的地方。 ④阅读量大、读书杂也有一种现实利益,那就是面对语文课本的时候,会觉得语文课本 浅了。语文课本提供的篇目和文体非常有限,而且针对孩童“好心地”做了删改。当一个孩 子的阅读量比语文教材更大,窥见的生活真实更为深入,学起来应该会更容易一些。课本上 的“离离原上草”,抄到“春风吹又生”而止。而一个知道“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的 孩子,面对这种课文的时候,心中会有双重自信:一重是面对课本的自信,一重是对自己阅 读的自信。随之而来的,一种动力就产生了;渐渐地,书籍如同吸铁石,阅读不再枯燥,孩 子自然而然地手不释卷了。 ⑤我主动选择去读的书,是儒勒·凡尔纳的小说,它们是科学探险小说。在阅读过程中, 我不知不觉就接受了知识和理性,认为它们是改变世界、改变自身命运最重要的因素,也是 非常可靠的工具。 ⑥在凡尔纳的小说里,主要角色不是贵族,而是平民,他们凭借自己的力量,利用自然 和知识的力量,用一双手制造出种种工具去解决现实问题,摆脱困境,获得自由。我认为我 后来三十多年在中国经历的一切,都是小说情节的复刻。这就是凡尔纳小说给予我的最好教 育。 ⑦我知道家长读者读到这里,就动了买一套“儒勒·凡尔纳全集”的念头。不是这样的, 我当时身处的封闭落后环境,和凡尔纳小说中人物所要面对的社会现实相去不远,所以感同 身受。但今天的小孩子生活在一个新世界里,阅读凡尔纳的小说,可能无法和我当年生起相 同的感受。因此,作为家长要帮助他们去找寻他们在这个时代里的凡尔纳。就像凡尔纳的主 人公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大自然,而现在的小孩子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都市生活。 ⑧我不会推荐什么必读书目。我只是建议,不要读各种各样阉割和幼稚化了的简版洁版, 原著的营养更加丰富,虽然这样难度大,花的时间也很多。不要只看科普或者小说,凡是可 以借此窥见世界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好书;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人性一角的,对于他们 来说也都是好书。家长不能只是要求孩子读书,也要参与进来,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 讨论各自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我认为这才是家庭阅读最重要的一部分。 ⑨父母现在就是凡尔纳小说里的主角,勇毅的船长、沉着的工程师、聪颖的科学家、心 细如发的医生……带领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 (基于命题需要有删改) 4. 如何理解第②段画线句“那么这扇窗子不妨大一些,不要担心上面有污垢”的含义? 5. 结合③④段,说说作者认为让孩子广泛阅读有哪些好处。请分条概括
6. 结合⑤—⑦段,说说“我”为什么不将自己读过的书作为必读书目推荐给孩子们,而是 让家长帮助孩子们去找寻孩子们自己的凡尔纳。 7. 结合第⑧⑨段,说说作者对家长指导孩子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请分条概括。 【答案】4. 家长给孩子的书籍要多一些(“广泛一些”)、杂一些,不要担心书中展现了世 界(或“人性”)的阴暗面。 5. [答案示例](1)孩子能懂得更多(或“孩子看见的世界、生活、人性更真实更深入”); (2)孩子在学习课文时拥有心理优势(或“会认为学语文更容易”“面对课本更自信”); (3)孩子有阅读的动力和兴趣(孩子能爱上阅读)。 6. [答案示例](1)今天的小孩子和“我”儿时身处的社会环境不同,相同的作品无法让他 们产生同感; (2)他们需要找寻和他们的生活现实(的世界、时代)相近的作品,以使他们感同身受。 7. [答案示例](1)尽量让孩子读原著; (2)尽量让孩子读得杂一些(广泛阅读)(能帮助孩子了解世界和人性的书籍都可以读); (3)家长也要和孩子一起读书讨论,带领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书中的世界。 【解析】 【4 题详解】 本题考查重点句子含义。 定位句子在第②段,联系上文“如果一个小孩子愿意阅读,那么读什么书没有那么重要,不 妨读得多一些,杂一些。父母在书架上摆放的书籍,对于小孩子而言并不是一架子知识,而 是一扇可以窥见世界的窗子”可知“这扇窗子”就是孩子阅读的书籍,就要家长给孩子的书 籍要多一些、杂一些(广泛一些),联系下文第③段“当时我不但读懂了关于人性中暴虐一 面的描写,也读懂了有人会因为暴虐而产生的欢愉”可知,“上面有污垢”就是书籍中展现 的世界阴暗面,整句的意思就是:给孩子读的书籍更多,更广,就不要担心书中有世界的阴 暗面。 【5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归纳。 根据第③段“所以他们对生活和文字的直感很好,能够洞穿文字抵达很深的地方”可知,孩 子广泛阅读可以让孩子看懂更多,对生活,对世界有更深入的看法; 根据第④段“阅读量大、读书杂也有一种现实利益,那就是面对语文课本的时候,会觉得语 文课本浅了”“当一个孩子的阅读量比语文教材更大,窥见的生活真实更为深入,学起来应
该会更容易一些”“面对这种课文的时候,心中会有双重自信:一重是面对课本的自信,一 重是对自己阅读的自信”可知,孩子在学习课文时拥有心理优势(或“会认为学语文更容 易”“面对课本更自信”); 根据第④段“随之而来的,一种动力就产生了;渐渐地,书籍如同吸铁石,阅读不再枯燥, 孩子自然而然地手不释卷了”可知,孩子有阅读的动力和兴趣(孩子能爱上阅读)。 【6 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 由第⑦段“不是这样的,我当时身处的封闭落后环境,和凡尔纳小说中人物所要面对的社会 现实相去不远,所以感同身受。但今天的小孩子生活在一个新世界里,阅读凡尔纳的小说, 可能无法和我当年生起相同的感受”可知,“我”儿时所处环境与今天小孩所处环境不一样 了,无法产生同感; 由第⑦段“作为家长要帮助他们去找寻他们在这个时代里的凡尔纳。就像凡尔纳的主人公要 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大自然,而现在的小孩子需要面对的最大挑战来自都市生活”可知,作 为家长应该帮助孩子寻找能贴近他们当代生活现实的作品,让孩子们能够感同身受。 【7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及归纳。 根据第⑧段“我只是建议,尽量让孩子读原著,不要读各种各样阉割和幼稚化了的简版洁 版”可知作者认为家长应该尽量让孩子读原著; 根据第⑧段“不要只看科普或者小说,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世界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都是好 书;凡是可以借此窥见人性一角的,对于他们来说也都是好书”可知作者认为家长应该尽量 读得杂一些,广泛一些; 根据第⑧段“家长不能只是要求孩子读书,也要参与进来,这样可以和孩子一起坐下来讨论 各自对同一本书的理解,我认为这才是家庭阅读最重要的一部分”,第⑨段“父母现在就是 凡尔纳小说里的主角,勇毅的船长、沉着的工程师、聪颖的科学家、心细如发的医生……带 领着孩子一起去探索世界”可知作者认为家长应该多和孩子讨论交流,引导孩子共同探索。 三、(7 分) 阅读《骆驼祥子》节选部分,完成下面小题。 ①祥子在新街口附近转悠了一会儿。从南来了两辆车,车上坐着的好像是学生。拉车的 一边走,一边儿喊:“有上清华的没有?嗨,清华!” ②车口上的几辆车没有人搭话茬儿,大家有的看着那两辆车淡而不厌的微笑,有的叼着
小烟袋坐着,连头也不抬。那两辆车还继续地喊:“都哑巴了?清华!” ③“两块钱吧,我去!”一个年轻光头的矮子看别人不出声,开玩笑似的答应了这么一 句。 ④“拉过来!再找一辆!”那两辆车停住了。 ⑤年轻光头的愣了一会儿,似乎不知怎样好了。别人还都不动。【A】祥子看出来,出城 一定有危险,要不然两块钱清华——平常只是二三毛钱的事儿——为什么会没人抢呢?他也 不想去。可是那个光头的小伙子似乎打定了主意,要是有人陪他跑一趟的话,他就豁出去了; 他一眼看中了祥子:“大个子,你怎样?” ⑥“大个子”三个字把祥子招笑了,这是一种赞美。他心中打开了转儿:凭这样的赞美, 似乎也应当捧那身矮胆大的光头一场;再说呢,两块钱是两块钱,这不是天天能遇到的事。 危险?难道就那样巧?况且,前两天还有人说天坛住满了兵;他亲眼看见的,那里连个兵毛 儿也没有。这么一想,他把车拉过去了。 ⑦拉到了西直门,城洞里几乎没有什么行人。祥子的心凉了一些。光头也看出不妙,可 是还笑着说:“招呼吧,伙计!是福不是祸,今儿个就是今儿个啦!”【B】祥子知道事情 要坏,可是在街面上混了这几年了,不能说了不算,不能要老娘们脾气! ⑧出了西直门,真是连一辆车也没遇上;祥子低下头去,不敢再看马路的左右。他的心 好像直顶他的肋条。到了高亮桥,他向四围打了一眼,并没有一个兵,他又放了点心。两块 钱到底是两块钱,他盘算着,没点胆子哪能找到这么好的事。他平常很不喜欢说话,可是这 阵儿他愿意跟光头的矮子说几句,街上清静得真可怕。“抄土道走吧?马路上……”“那还 用说,”矮子猜到他的意思,“只要一上了便道,咱们就算有点底儿了!” ⑨还没拉到便道上,祥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去! (有删改) 8.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段主要内容。 9. 选段【A】【B】两处划横线的句子分别体现了祥子的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8. 示例:祥子在光头矮子的邀请和赞美下一起去拉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兵捉走。 或:祥子和光头矮子冒险出城拉车,结果连人带车被兵抓走。 9. ①. 小心谨慎(心思细腻) ②. 讲信用(说话算话、言而有信、老实) 【解析】 【8 题详解】
本题考查内容概括。 结合⑤段“他也不想去。可是那个光头的小伙子似乎打定了主意,要是有人陪他跑一趟的话, 他就豁出去了”,⑨段“还没拉到便道上,样子和光头的矮子连车带人都被十来个兵捉了 去”等内容可知,祥子冒险出城拉车,结果连车带人被兵捉了。 【9 题详解】 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 A 处“出城一定有危险”“为什么会没人抢呢”可知,此处是对祥子的心理描写,他仔细分 析事情缘由,反映出祥子心思细腻。 B 处“不能说了不算,不能要老娘们脾气”可知,祥子性格老实,承诺的话必须兑现,言而 有信。 四、(3 分) 10.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小题。 寄杜北山① 【南宋】王镃② 倦客萧萧两鬓秋,柳丝无力绊归舟。 晓风落叶辞高树,夜月行人在别洲。 千里关河乡国梦,一江烟浪古今愁。 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 【注释】①杜北山:宋代诗人。②王镃(zī):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不仕。 下列对本诗内容和情感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头发花白稀疏,秋意萧索,表现诗人对漂泊生活的厌倦。 B. 颔联写晨风里树叶萧萧而下,夜月中游子寄居他乡,表现了诗人的落寞。 C. 颈联通过“乡国梦”“古今愁”,道出诗人归心之切、愁思之浓。 D. 尾联通过“青天阔”“望海楼”表达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诗文鉴赏。 D.尾联“雁声过尽青天阔,却忆同登望海楼”意思是:大雁鸣叫着从天空飞过,只留下空旷 的蓝天,却回忆起同亲友一起登上望海楼的情景。联系注释“王镃:南宋诗人,宋亡后隐居 不仕”可知,表现了诗人国破家亡、思念亲友的愁绪,没有表现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坚定信念
分享到:
收藏